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其涉及量子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所述裸纤盘纤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盘纤机构;所述盘纤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机构上,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盘纤机构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所述盘纤机构包括线卡部和盘纤盘,所述盘纤盘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三个线卡部;所述线卡部包括贯通的限位槽、限位体以及第一弧形缝隙,所述第一弧形缝隙的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缝隙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盘纤盘(4)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本申请的裸纤盘纤装置体积小,能够将裸纤方便快捷地固定在线卡部的限位槽中并能有效地防止其脱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1)和盘纤机构(2);所述盘纤机构(2)设置在所述固定机构(1)上,所述固定机构(1)用于将所述盘纤机构(2)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所述盘纤机构(2)包括线卡部(3)和盘纤盘(4),所述盘纤盘(4)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三个线卡部(3);所述线卡部(3)包括贯通的限位槽(31)、限位体(32)以及第一弧形缝隙(33),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的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放置在所述限位槽(31)内;所述盘纤盘(4)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设计方案
1.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1)和盘纤机构(2);
所述盘纤机构(2)设置在所述固定机构(1)上,所述固定机构(1)用于将所述盘纤机构(2)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
所述盘纤机构(2)包括线卡部(3)和盘纤盘(4),所述盘纤盘(4)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三个线卡部(3);
所述线卡部(3)包括贯通的限位槽(31)、限位体(32)以及第一弧形缝隙(33),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的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放置在所述限位槽(31)内;
所述盘纤盘(4)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32)的侧面投影呈T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32)包括支撑部(323)、弧形凹槽(321)以及第一弧形凸块(322),所述弧形凹槽(321)与所述第一弧形凸块(322)形成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的缝隙宽度小于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23)侧面投影的截面厚度小于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机构(2)还包括器件限位槽(8),所述器件限位槽(8)两边设置有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的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机构还包括限位块(7),所述线卡部(3)设置于所述盘纤盘(4)的两侧,所述限位块(7)设置于所述盘纤盘(4)的另外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位于所述盘纤盘(4)两侧且距离所述盘纤盘(4)最远的两个限位槽(31)与所述盘纤盘(4)两侧的所述限位块(7)组成的椭圆(10)的周长为盘纤盘(4)周长的两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盘(4)贯穿有S形的裸纤容纳槽(9),所述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两端分别相对的设置在所述线卡部(3)和所述限位块(7)之间,所述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裸纤进口(5)和至少两个裸纤出口(6),连接裸纤的器件的进出口紧邻所述裸纤进口(5)和所述裸纤出口(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量子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裸纤盘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通信设备中会用到光纤,例如在发送设备、中继设备、接收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等均需要在光纤之间、光纤与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光纤的长度有些为厂家预留的固定长度,导致光通信设备中的光纤的长度大于实际要求的长度,有些是要根据通信设备的要求和特点配置一定长度的光纤,也会导致有一定长度的光纤存留在光通信设备中,因此往往需要光纤盘纤装置将光通讯设备中的光纤进行收容。通过光纤盘纤装置能够将光纤缠绕一定的圈数后从特定的位置露出,能够盘起多余的光纤,同时能够使光纤受应力小,将光纤固定在设定的位置上,能够避免光纤的折断。国际专利文献WO2007148032A1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学系统的电缆环路装置,用于存储、路由和分配光网络、光学硬件及其光学接头内的光缆和光纤,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是光缆和光纤的盘纤问题,此类光缆和光纤是指网路通信中常用的光缆和光纤即由两个或多个玻璃或塑料光纤芯组成,这些光纤芯位于保护性的覆层内,由外部保护套管覆盖,由于外部保护套管的保护,此类电缆环路装置收容的电缆和光纤可以伸出盘纤装置并可以进行拖拽拉紧,此外,由于此类电缆和光纤的直径较大,造成此类电缆环路装置的体积也较大。在量子通信设备中经常用到裸纤即不具有外部保护套管的单个光纤,多余的裸纤在量子通信设备中也需要进行盘纤,此外,量子通信设备中盘纤装置的进口和出口处不能有多余的裸纤伸出,即裸纤只能在盘纤装置中完成收容,否则伸出的裸纤容易弯折损坏。因此,国际专利文献WO2007148032A1公开的技术方案不适用于量子通信设备中裸纤的盘纤与收容。
现有的量子通信设备中裸纤盘纤装置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在裸纤两侧设置挡板,防止裸纤滑向两侧,但是如果裸纤缠绕的比较松或者缠绕的圈数较多,由于裸纤本身的韧性,裸纤就比较容易跑出脱落,做不到较好的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裸纤盘纤装置,一方面能够使得裸纤牢固地固定在裸纤盘纤装置中,防止裸纤脱落,另一方面,在保证任意长度的裸纤均能被收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小裸纤盘纤装置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和盘纤机构;所述盘纤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机构上,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盘纤机构固定在光量子通信设备中;所述盘纤机构包括线卡部和盘纤盘,所述盘纤盘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三个线卡部;所述线卡部包括贯通的限位槽、限位体以及第一弧形缝隙,所述第一弧形缝隙的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缝隙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盘纤盘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限位体的侧面投影呈T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体包括支撑部、弧形凹槽以及第一弧形凸块,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一弧形凸块形成所述所述第一弧形缝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缝隙的缝隙宽度小于限位槽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侧面投影的截面厚度小于限位槽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
优选地,所述盘纤机构还包括器件限位槽,所述器件限位槽两边设置有弧形的裸纤容纳槽,弧形的裸纤容纳槽的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盘纤机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线卡部设置于所述盘纤盘的两侧,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盘纤盘的另外两侧。
优选地,由位于所述盘纤盘两侧且距离所述盘纤盘最远的两个限位槽与所述盘纤盘两侧的所述限位块组成的椭圆周长为盘纤盘周长的两倍。
优选地,所述盘纤盘贯穿有S形的裸纤容纳槽,所述S形的裸纤容纳槽的两端分别相对的设置在所述线卡部和所述限位块之间,所述S形的裸纤容纳槽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裸纤进口和至少两个裸纤出口,连接裸纤的器件的进出口紧邻所述裸纤进口和所述裸纤出口。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其中线卡部设置了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弯曲方向相反的第一弧形缝隙,裸纤通过第一弧形缝隙放入线卡部后由于裸纤缠绕方向的张力使得裸纤向缠绕方向弯曲,上述裸纤的缠绕方向与第一弧形缝隙的弧形弯曲方向相反,并且第一弧形缝隙的缝隙宽度小于限位槽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因此,将裸纤通过第一弧形缝隙置入线卡部中的限位槽后,即使裸纤缠绕的比较松或者缠绕的圈数较多,裸纤均不能轻易的从第一弧形缝隙处脱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裸纤固定在线卡部的限位槽中有效地防止其脱落。
位于盘纤盘两侧且距离盘纤盘最远的两个限位槽与盘纤盘两侧的限位块围成的椭圆的周长为盘纤盘周长的两倍,并且在盘纤盘边缘至上述椭圆长轴边缘之间设置有依次排列的限位槽,限位槽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相对较宽,裸纤在限位槽中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并且设置有多个裸纤出口,因此,对于任意长度的裸纤均可被收容,对于比较短的裸纤无需进行盘绕,对于较长的裸纤可以根据裸纤具体的长度选择不同的限位槽进行盘绕。
盘纤盘的半径、弧形的裸纤容纳槽的弧形弯曲半径以及S形的裸纤容纳槽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均接近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裸纤盘纤装置的体积。此外,裸纤与盘纤机构直接触造成裸纤弯曲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保证了裸纤具有良好的通信性能。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裸纤盘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卡部具体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裸纤盘纤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裸纤盘纤装置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裸纤盘纤装置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裸纤盘纤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裸纤盘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卡部具体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裸纤盘纤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裸纤盘纤装置可以包括:固定机构1和盘纤机构2;盘纤机构2设置在固定机构1上,固定机构1用于将盘纤机构2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固定机构1可按照量子通信设备的技术要求设置其形状、规格等参数,比较常见的固定机构1的形状为长方体盒状,固定机构1的一面用于固定盘纤机构2,固定机构1的另一面用于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
盘纤机构2包括线卡部3和盘纤盘4,盘纤盘4具有相对的两侧,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三个线卡部3,其中线卡部3的数量可以根据裸纤盘绕的具体需求作适当的增加。盘纤盘4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有弧度的形状,倘若是具有菱角的盘纤盘4且在菱角处与裸纤接触,容易引起裸纤的损伤。另外,为了保证裸纤的通信性能良好,裸纤弯曲时弯曲的半径应当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20mm,如果小于20mm,裸纤的通信性能将会下降,因此,盘纤盘4与裸纤接触的部分需要一定的弧度过渡且该弧度的弯曲半径应当大于或等于光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当盘纤盘4为圆形时,盘纤盘4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另外,如果增加盘纤盘4的半径势必会导致裸纤盘纤装置的体积增大,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裸纤盘纤装置的体积,优选地,盘纤盘4的半径稍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5所示的示意图,盘纤盘4呈圆形,其两侧分别相对设置4个线卡部3。
如图1—5所示,线卡部3包括贯通的限位槽31、限位体32以及第一弧形缝隙33,第一弧形缝隙33的弧形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放置在所述限位槽31内。限位体32的侧面投影呈T形,第一弧形缝隙33的缝隙宽度小于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参阅图4所示,限位体32包括支撑部323、弧形凹槽321以及第一弧形凸块322,所述弧形凹槽321与所述第一弧形凸块322形成所述所述第一弧形缝隙33,支撑部323侧面投影的截面厚度小于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限位槽31形成于两个限位体32或者一个限位体32与盘纤盘4或者一个限位体32与固定机构1之间;具体地,限位槽31形成于两个限位体32之间时,一个限位体32上的第一弧形凸块322与另一个限位体32上的弧形凹槽321形成第一弧形缝隙33;限位槽31形成于一个限位体32与盘纤盘4之间时,限位体32上的第一弧形凸块322与盘纤盘4上的弧形凹槽321形成第一弧形缝隙33;限位槽31形成于一个限位体32与固定机构1之间时,限位体32上的弧形凹槽321与固定机构1上的第一弧形凸块322形成第一弧形缝隙33。第一弧形缝隙33为圆形或椭圆形缝隙形成于两个限位体32或者一个限位体32与盘纤盘4或者一个限位体32与固定机构1之间,第一弧形缝隙33位于限位槽31的上方。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5和图7所示的示意图,限位槽31的数量为4个均呈长方体形状,其中中间的两个限位槽31由限位体32组合形成,其余两个限位槽31由限位体32与盘纤盘4、限位体32与固定机构1组合形成;限位体32的侧面投影为T形,数量为3个,限位体32之间呈“一”字形排列位于盘纤盘4与固定机构1之间。作为一种优选地可行实施方式,第一弧形缝隙33弯曲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一方面,可以将裸纤方便地放入限位槽31中,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裸纤的折断或损伤。第一弧形缝隙33的弯曲方向与裸纤放置后裸纤的弯曲方向相反,裸纤通过第一弧形缝隙33放入限位槽31后由于裸纤缠绕方向的张力使得裸纤向缠绕方向弯曲,由于缠绕裸纤时其缠绕方向与第一弧形缝隙33的弯曲方向相反,并且第一弧形缝隙33的缝隙宽度小于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因此,将裸纤通过第一弧形缝隙33置入线卡部3中的限位槽31后,即使裸纤缠绕的比较松或者缠绕的圈数较多,裸纤均不能轻易的从第一弧形缝隙33处脱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裸纤固定在线卡部3的限位槽31中,可有效地防止裸纤从第一弧形缝隙33处脱落。此外,在缠绕裸纤的时候,由于裸纤本身具有的变形特性,可以直接将裸纤通过第一弧形缝隙33放置在线卡部3中的限位槽31中,盘纤方便快捷,用户体验较佳。
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裸纤进口5和至少两个裸纤出口6。连接裸纤的器件的进出口紧邻所述裸纤进口5和所述裸纤出口6,具体地,在量子通信设备中一般紧邻裸纤进口5的为光源如激光器,光源的出口直接紧挨裸纤进口5,从光源接出的裸纤直接通过裸纤进口5进入盘纤装置,没有多余的裸纤留在光源与裸纤进口5之间;在量子通信设备中一般紧邻裸纤出口6的为光学器件如PIN管,同理,PIN管的进口直接紧挨裸纤出口6,没有多余的裸纤留在PIN管与裸纤出口6之间。设置至少两个裸纤出口6可以保证不同长度的裸纤在盘纤时可根据需求而具体选择从哪个裸纤出口接出。此外,缠绕裸纤时裸纤弯曲的半径需要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因此为了方便缠绕裸纤,可以设置多个裸纤进口5和裸纤出口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5所示的示意图,裸纤从裸纤进口5进入盘纤机构2,在保证裸纤通信性能良好的前提下,进入的裸纤可以先通过盘纤盘4一侧的一个线卡部3,然后经过盘纤盘4进入盘纤盘4另一侧的另一个线卡部3,最后从裸纤出口6导出,或者,裸纤长度较长时,再由另一侧的线卡部3缠绕到盘纤盘4对侧的一个线卡部3,循环缠绕,最后由裸纤出口6导出。在裸纤从裸纤进口5进入到盘纤机构2后,先通过距离裸纤进口5最近的线卡部3,这样可以保证裸纤弯曲的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进而保证裸纤的通信性能良好,倘若先通过距离较远的线卡部3,容易造成该处的裸纤弯折角度大于其裸纤的曲率半径,导致裸纤的通信性能严重下降;同理,在裸纤从裸纤出口6离开盘纤机构2时,应当通过距离裸纤出口6最近的线卡部3再通向裸纤出口6。
盘纤机构2还包括限位块7,线卡部3设置于盘纤盘4的两侧,限位块7设置于盘纤盘4的另外两侧。参阅图2—6所示的示意图,限位块7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弧形凸块,相邻的两个第二弧形凸块之间错位且相对排列可形成方便裸纤放入的第二弧形缝隙71。作为一种优选地可行实施方式,第二弧形缝隙71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限位块7与盘纤盘4、固定机构1之间围成贯通的裸纤限位槽72,第二弧形缝隙71位于裸纤限位槽72上方,裸纤可通过第二弧形缝隙71放入裸纤限位槽72中。限位块7可以形成对裸纤限位的便捷结构,可以在盘纤盘4的另一侧对裸纤进一步的限位并能有效防止裸纤的脱落。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和图6所示的示意图,限位块7包括3个第二弧形凸块,在盘纤盘4的相对两侧分别各设置一个限位块7,并且相邻的限位块7与线卡部3之间以盘纤盘4的中心为圆心在盘纤盘4轴向方向的夹角为90度。为了避免裸纤的通信性能下降,线卡部3、盘纤盘4以及限位块7之间的排列位置使得裸纤弯曲的半径大于或等于光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裸纤从裸纤进口5进入盘纤机构2,在保证裸纤通信性能良好的前提下,进入的裸纤可以先通过盘纤盘4一侧的一个线卡部3,然后通过限位块7中的裸纤限位槽72进入盘纤盘4另一侧的一个线卡部3,经过一次或多次缠绕,最后从裸纤出口6导出。
参阅图3和图5所示的示意图,位于盘纤盘4两侧且距离盘纤盘4最远的两个限位槽31与盘纤盘4两侧的限位块7围成的椭圆10的周长为盘纤盘4周长的两倍,并且在盘纤盘4边缘至上述椭圆10长轴边缘之间设置有依次排列的限位槽31,限位槽31侧面投影的截面宽度相对较宽,裸纤在限位槽31中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并且设置有多个裸纤出口6,因此,对于任意长度的裸纤均可被该盘纤装置收容,对于比较短的裸纤无需进行盘绕,对于较长的裸纤可以根据裸纤具体的长度选择不同的限位槽31进行盘绕。
盘纤机构2还包括器件限位槽8,器件限位槽8用于容纳与裸纤相连的器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5所示的示意图,上述器件与裸纤相连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单向进出口的器件、仅有单向进口的器件和双向进出口的器件,因此,器件限位槽8有两种形式,参阅图1—5所示的示意图,器件限位槽8包括第一器件限位槽体81和第二器件限位槽体82,其中第一器件限位槽体81用于容纳具有单向进出口的器件、双向进出口的器件或者仅有单向进口的器件,第二器件限位槽体82用于容纳仅有单向进口的器件。器件限位槽8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可由凸台与固定机构1、挡片和/或固定机构1组合形成。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器件限位槽体81由挡片与挡片组合形成或者挡片与固定机构1组合形成,第二器件限位槽体82由凸台与固定机构1组合形成,其中第一器件限位槽体81的大小可根据挡片和/或固定机构之间的间隔距离调整,第二器件限位槽体82的大小可根据凸台与固定机构1之间的间隔距离调整。为了可以方便的布置器件并保证与器件相连的裸纤的通信性能良好,在器件限位槽8两边设置了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用于容纳器件两端的裸纤,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参阅图1—5所示的示意图,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由挡片与挡片、凸台与固定机构1、挡片和/或固定机构1组合形成,为了固定裸纤的方便,组合形成的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的容纳空间的截面直径大于或等于裸纤的截面直径。
盘纤盘4贯穿有S形的裸纤容纳槽9,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两端分别相对的设置在线卡部3和限位块7之间,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由于有些器件为双向进出口的器件,器件的一端既有器件裸纤进口也有器件裸纤出口,从器件裸纤出口引出的裸纤在盘纤机构2中进行盘纤时无法从固定机构1中的裸纤出口6导出,需要对器件裸纤出口引出的裸纤进行变向,才可以将其顺利地从裸纤出口6导出,因此,为了方便裸纤的变向,盘纤盘4上设置了贯穿的S形的裸纤容纳槽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5所示的示意图,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两端分别相对的设置在线卡部3和限位块7之间,并且为了尽可能地使盘纤时裸纤的弯曲角度较大,不至于影响裸纤的通信性能,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两端设置在临近限位块7的位置。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保证裸纤的通信性能良好。具体地,参阅图2—5所示的示意图,在盘纤时,将有器件的裸纤通过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将器件置入器件限位槽8中,需要裸纤变向的,再通过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将裸纤引入S形的裸纤容纳槽9中,变向后的裸纤,经过一次或多次缠绕,最后从裸纤出口6导出。
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盘纤盘4的半径、弧形的裸纤容纳槽83的弧形弯曲半径以及S形的裸纤容纳槽9的最小弧形弯曲半径均稍大于或等于裸纤正常工作时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裸纤盘纤装置的体积。
固定机构1和盘纤盘4上还设置有螺孔11,固定机构1通过螺钉与量子通信设备连接。螺钉连接方便拆卸,固定牢靠,即使量子通信设备发生晃动也能够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当然本申请的固定机构1也可以通过铆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在量子通信设备中。
盘纤机构2与固定机构1一体成型。本申请的盘纤机构2可以通过螺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固定机构1上,但是这些方式中螺接、卡接等方式在进行裸纤盘纤时,用户需要先组装裸纤盘纤装置,从而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盘纤效率低;若采用粘接的方式,盘纤机构2容易从固定机构1上掉落,盘纤效果较差。因此本申请的盘纤机构2与固定机构1一体成型既省时间又兼顾牢靠,从而本申请的裸纤盘纤装置具有盘纤效率高、坚固耐用的特点。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80529.0
申请日:2019-07-2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311754U
授权时间:20190827
主分类号:G02B 6/44
专利分类号:G02B6/44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北京中创为南京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中创为南京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仁山路1号园区2号楼办公室东侧ER301室
发明人:徐宏;戴微微
第一发明人:徐宏
当前权利人:北京中创为南京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董成
代理机构:32224
代理机构编号: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