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梯度论文-李悦,聂成,邵蕊,杜薇,刘颖慧

干旱梯度论文-李悦,聂成,邵蕊,杜薇,刘颖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肥,13C标记葡萄糖,土壤启动效应,磷脂脂肪酸

干旱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聂成,邵蕊,杜薇,刘颖慧[1](2019)在《中国半干旱草原施氮梯度下的土壤激发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施氮对土壤有机质(SOM)的激发效应,本研究在施氮梯度样地(0、4和16 g N m~(–2) yr~(–1))上进行了~(13)C标记葡萄糖的原位添加实验,并对土壤CO_2排放量和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施氮降低了土壤CO_2排放、土壤PLFA含量以及土壤真菌细菌比。在0 g N m~(–2) yr~(–1)样地上葡萄糖添加导致的正向激发效应最强,同时4 g N m~(–2) yr~(–1)样地释放的葡萄糖来源的碳最多。因此,施氮减少了土壤中SOM转化产生的CO_2,微生物碳的来源由SOM转变为添加的易分解碳。本研究采样早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稳定,表明该草原存在"表观激发效应",因此未来研究应着重对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2期)

朱广龙,陈许兵,郭小倩,焦秀荣,周桂生[2](2018)在《酸枣根系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魏阳[3](2018)在《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六种锦鸡儿属植物干旱复水后光合恢复能力的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布于干旱地区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半干旱地区的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半湿润地区的扁刺锦鸡儿(Caragana boisi),湿润地区的柄荚锦鸡儿(Caragana stipitata)和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后复水实验,揭示干旱复水后植物光合恢复能力的分化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六种锦鸡儿属植物的水分传导脆弱性,即叶失去50%水分传导能力对应的水势(K_(leaf) P_(50)),随分布区年均降水量(MAP)的递增线性增加,证实了遇干旱胁迫,干旱地区分布种叶维持水分传导的能力明显强于湿润地区分布种。2.干旱至-2.0、-4.0和-6.0 MPa复水后,所有种叶水势1-2天内恢复,而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恢复缓慢。干旱地区分布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恢复所需时长显着短于湿润地区分布种,且恢复所需时长与物种分布区的年均降水量显着正相关,即K_(leaf) P_(50)越低,物种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恢复越快。3.干旱胁迫后复水,气体交换参数恢复所需时长与叶水分传导速率恢复所需时长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叶水分传导的恢复是制约锦鸡儿属植物气体交换恢复的主要因素。随着水势下降,尽管干旱地区分布种柠条锦鸡儿叶脱落酸(AB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湿润地区分布种锦鸡儿叶ABA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但复水一天后两物种叶ABA含量均恢复至对照水平,说明脱落酸没有制约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4.六种锦鸡儿属植物膨压丧失点(π_(tlp))与K_(leaf) P_(50)呈正相关,表明膨压丧失点有效降低了植物的K_(leaf)eaf P_(50);由于干旱地区分布种具有较低的K_(leaf)eaf P_(50),使其在-2.0、-4.0和-6.0 MPa下水导通路受损相对较小,从而有助于复水后光合能力的快速恢复;叶肉细胞的收缩变化和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对叶光合能力的恢复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广龙,陈许兵,Irshad,Ahmad,刘家玮,智文芳[4](2018)在《酸枣根系导管结构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导管是植物吸收和输送水分的主要通道,导管的结构将最终决定其导水功能和效率,研究导管结构的可塑性是理解植物对干旱梯度适应机制的关键。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离析法和植物显微技术,探究酸枣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对梯度干旱生境适应的结构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系次生木质部导管有6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数量和形态差异较大。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叁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至吐鲁番随干旱加剧,根系中网纹导管管壁加厚,管尾变短;孔纹导管长度、宽度、直径减小,壁厚增加,管尾变长;螺纹导管长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变短;梯纹导管长度、宽度和直径均降低,从无尾型向有尾型转变;木纤维长度、宽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加长。与烟台样地的导管相比,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样地的孔纹导管长度分别减小了17.63%、11.23%和7.67%;螺纹导管的管壁分别减小了20.2%、11.4%和14.6%;梯纹导管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小了29.1%、37.6%、31.4%和20.7%、48.5%、28.6%;木纤维的长度分别减小了0.7%、1.5%和2.6%,宽度减小了2.2%、4.7%和5.4%,管壁厚度减小了33.2%、29.3%和22.1%。说明酸枣植株根系导管的可塑性较大,导管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利于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吸收和转运。导管长度、管壁和管尾的变化增强了根系的韧性和伸展能力,利于根系深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并快速补充植株在干旱环境中的蒸腾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生境,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飞,屠彩芸,曹秀文,刘锦乾,杨永红[5](2018)在《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沿着海拔梯度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旨在了解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海拔梯度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为白龙江干旱河谷区域不同海拔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梯度同一坡向物种数不同,同一海拔不同坡向物种数也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物种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一海拔梯度内不同坡向主要植被类型也不同。(2)主要灌木群落α多样性在不同坡向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坡向草本群落α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也表现出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对主要灌丛α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物种丰富度指数对物种多样性贡献率最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D1、D2)>生态优势度指数(SN)>种间机遇指数(H)>群落均匀度指数(R)。(3)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β多样性Whittaker指数沿着不同海拔梯度变化不大,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250~1 650 m;Routledge和Cody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450~1 650 m出现最大值,但是大体呈现出波形变化。草本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大,阳坡植物的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050~1 250 m达到最大,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在海拔区间1 250~1 450 m达到最大,半阴半阳坡的β多样性指数均大于阳坡。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都不同,且不同坡向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呈一定的相关性,说明海拔和坡向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主要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哈丽哈什·依巴提,李青军,张炎[6](2018)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在干旱区土壤中原位测定磷素的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效态元素生物有效性研究的一种新技术,为确定测定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的DGT最佳测试条件以及肥料磷在土壤中迁移特性,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与DGT作用时间、环境温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对DGT测定的磷素生物有效性影响,并利用DGT测定肥料磷在表面撒施和滴施(4种土壤类型:潮土、灌淤土、灰漠土和草甸土)方式下土壤剖面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DGT-P随土壤与DGT作用时间(0~24 h)的增加而增加,在24 h后趋于稳定;DGT-P随土壤相对含水量(20%~100%)的增加而增加,在含水量为80%~100%时最大,当相对含水量增加到120%时,DGT-P则降低;DGT-P随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5℃后趋于稳定。与表面撒施处理相比,滴施可以增加5~15 cm肥料磷的分布。而滴施处理的磷的移动性也受到土壤类型和质地的影响,在草甸土(71%砂粒)上运移性较大,在潮土(46.65%砂粒)上运移性较小。总之,DGT测定的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最佳测试条件为土壤与DGT作用时间在24 h,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100%,环境温度25℃,磷肥滴施优于表面撒施,滴施的磷肥能够迁移到更深的土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云鹏,梁效贵,申思,周丽丽,高震[7](2017)在《梯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光合碳的日变化及品种偏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日周期是玉米生育周期中的基本代谢单元。光合作用是对环境最敏感的生理过程之一,光合碳代谢是玉米进行干物质积累的根本途径,规律性的光温变化环境下的光合碳固定、分配决定了玉米的代谢特征和环境适应能力。生产中,玉米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很多品种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了探究玉米品种光合差异,明确叶源器官的光合速率、光合初始阶段产物浓度的日周期变化特征,以及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特性,挖掘筛选玉米品种差异评价新指标。【方法】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农大108和ND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5%(水分供应充足对照)、65%—70%(轻度干旱胁迫)、55%—60%(中度干旱胁迫)和45%—50%(重度干旱胁迫)4个土壤水分梯度处理,借助日变化分析法,于6:00—18:00以3 h的时间间隔对5个玉米杂交种吐丝期穗位叶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分别在5个时间点(0:00、4:00、10:00、15:00和20:00)同步对穗位叶的蔗糖浓度、淀粉浓度及相关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在日周期中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充足水分供应下在正午前后达到峰值,干旱胁迫导致峰值降低且提前出现,不同品种表现一致。玉米穗位叶蔗糖、淀粉浓度的日周期变化特征都为单峰曲线,前者高峰出现时间早于后者,峰值低于后者;干旱胁迫下,穗位叶淀粉浓度随胁迫加重而降低,蔗糖浓度较为稳定。将日周期中光合初始阶段玉米叶片蔗糖及淀粉浓度的提高值及二者的比例分别与光合速率积累量建立关系,得到单位光合速率对其的贡献率。综合比较而言,单位光合速率对淀粉浓度提高的贡献率农大108最高且稳定,有明显的淀粉积累优势;单位光合速率对蔗糖/淀粉比的贡献率,先玉335比值较高,有偏蔗糖积累代谢的特点,农大108比值在多个处理中稳定低于其他品种,属于淀粉积累偏向型。【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单位光合速率对蔗糖/淀粉比的贡献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玉米光合碳代谢类型划分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朱广龙,魏学智[8](2016)在《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王海超,王春光,贺晓,殷晓飞,张文霞[9](2016)在《狭叶锦鸡儿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下荒漠草原退化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草地"四度一量"和气象信息,从内蒙古鄂托克旗荒漠草原18个样点中选取4个,依草地干旱及利用程度由东向西划分为对照(CK)、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对应分析法,对各退化程度上的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探讨自然条件下,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对干旱胁迫梯度(退化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叶片解剖结构横切面为"V"型向内弯折,不同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响应敏感度不同,可塑性存在较大差异,可塑性较大解剖结构与干旱胁迫相关性较大;(2)对照和轻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宽度(K)较大,其余结构尺寸均相对较小。中度和重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厚度(H)、远近轴栅栏组织厚度(XBZ、SBZ)、上下表皮细胞直径(SBX、XBX)、上下表皮细胞壁厚度(SBB、XBB)和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SBJ、XBJ)均较大。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狭叶锦鸡儿为适应生境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解剖结构,这种较强的适应性是其能够广泛分布的基础和保证。(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胡丛霞[10](2016)在《柠条光合关键酶对自然梯度干旱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影响植物生存、生长及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植物在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国内外对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解剖特别是一些特化结构的研究和抗旱生理研究,以及地理分布和生态特性等方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释旱生植物的抗性本质。通过研究植物抗性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阐述植物的抗旱机理开始成为热点。同时,从植物发展C4光合途径的角度解释植物适应干旱并存活和生长的目的是比较新颖的观点。目前干旱胁迫下植物发展C4途径的研究包括同化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光合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等方面。其中C4光合关键酶活性的提高是发展C4途径的关键。为了阐明旱生植物发展C4途径的适旱机理,进一步明确光合酶在植物适应干旱过程中发生的分子生理响应,我们选择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降水梯度上的优势退耕植被豆科锦鸡儿属柠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界形成的干旱梯度作为处理条件,通过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形态解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手段探究柠条在干旱胁迫下光合关键酶及其基因的分布、含量和表达变化,为C3植物发展C4途径进而提高干旱适应性的理论提供实验证据。在本实验室对柠条叶片转录组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光合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pepc基因与已NCBI上提供的C4型pepc基因的序列最高相似度达90%以上;分别基于PEPC和Rubisco大亚基氨基酸序列全长的进化树也显示柠条介于C3植物与C4植物之间,并且与抗旱的C4木本植物距离较近。表明柠条已经具备发展C4途径的光合酶分子基础。(2)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nad-me和ppdk的表达随干旱加剧表现出升高趋势;而rbc L和pepck在转录水平上相对稳定;nadp-me则呈下降趋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光合关键酶PEPC、NAD-ME、PPDK的蛋白表达随干旱加剧逐渐增加;而光合酶NADP-ME表达下降;Rbc L和PEPCK变化不显着。酶活性测定和分析发现光合关键酶PEPC、NAD-ME、PPDK的活性随干旱加剧升高;NADP-ME和PEPCK酶活性则随干旱加剧而降低;RbcL的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蛋白相对含量以及活性分析表明柠条中发展的C4途径是NAD-ME亚型。(3)解剖结构观察发现,干旱胁迫下柠条叶片维管束鞘细胞体积增大,说明柠条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与C4途径相适应的的形态学特征;不同降水地区柠条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发现,指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δ13C值随干旱加剧逐渐增大,为柠条发展C4途径提供了生理学佐证。综合上述结果获得以下结论:在自然形成的逐渐加剧的干旱胁迫下,柠条通过C4光合关键酶转录与翻译水平上的积极响应来适应干旱,是柠条适旱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相符并接轨,证实柠条通过发展C4途径,获得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进而积累较多的生物量,提高生存与生长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干旱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悦,聂成,邵蕊,杜薇,刘颖慧.中国半干旱草原施氮梯度下的土壤激发效应(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2].朱广龙,陈许兵,郭小倩,焦秀荣,周桂生.酸枣根系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J].生态学报.2018

[3].魏阳.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六种锦鸡儿属植物干旱复水后光合恢复能力的分化[D].兰州大学.2018

[4].朱广龙,陈许兵,Irshad,Ahmad,刘家玮,智文芳.酸枣根系导管结构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J].土壤学报.2018

[5].王飞,屠彩芸,曹秀文,刘锦乾,杨永红.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植物研究.2018

[6].哈丽哈什·依巴提,李青军,张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在干旱区土壤中原位测定磷素的方法及其应用[J].干旱区研究.2018

[7].刘云鹏,梁效贵,申思,周丽丽,高震.梯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光合碳的日变化及品种偏向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7

[8].朱广龙,魏学智.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J].生态学报.2016

[9].王海超,王春光,贺晓,殷晓飞,张文霞.狭叶锦鸡儿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下荒漠草原退化梯度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6

[10].胡丛霞.柠条光合关键酶对自然梯度干旱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干旱梯度论文-李悦,聂成,邵蕊,杜薇,刘颖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