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荒漠,植物,土壤,生物量,因子,模型,多样性。
荒漠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1](2019)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降水增加的适应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对照(CK)、增加5%(W_5)、增加10%(W_(10))、增加15%(W_(15))、增加20%(W_(20))、增加25%(W_(25))]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测。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及其萌发总密度随降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W_(20)、W_(25)下萌发密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萌发物种数较对照(7种)依次增加2.6、2.0倍;5~10 cm土层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无论降水增加与否,0~10 cm土层伊犁绢蒿、木地肤、毛梗顶冰花均有萌发,且降水增加显着促进伊犁绢蒿、木地肤、串珠老鹳草、毛梗顶冰花的萌发。随降水量增加,0~5 cm土层伊犁绢蒿可萌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且降水增加≥20%处理相似性高于降水增加≤15%处理。降水增加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萌发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Patrick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0~5 cm土层较5~10 cm土层增加明显。土壤种子库可萌发种子密度具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受空间取样位置及降水的交互影响。综上所述,降水增加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种数、种子萌发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导致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增加,有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白梦杰,陶奇波,韩云华,王彦荣[2](2019)在《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研究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对确定物种的适宜播种时期和预测田间出苗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以10种荒漠植物:沙冬青、白沙蒿、沙打旺、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无芒隐子草、梭梭、杨柴、花棒和霸王种子为材料,在5~40℃范围设置了8个温度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的动态变化,通过积温模型分析了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叁基点:萌发的基础温度(Tb)、适宜温度(To)、最高温度(Tc)以及萌发的温度时间值(θ_T)。结果表明:在参试物种阈值中,To以无芒隐子草最高,为33.7℃,其次是沙冬青为28.3℃,其他物种在17.4~24.9℃;Tb以沙打旺最低,为0.3℃,其次是梭梭为1.9℃,其他物种介于6.7~15.0℃;Tc以梭梭最高,为45.3℃,其次是无芒隐子草为43.9℃、沙打旺43.3℃、沙冬青39.7℃,其余物种在25.0~34.2℃;梭梭萌发温度范围最大,为1.9~45.3℃,而霸王最小,为15.0~30.0℃。供试物种在亚适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的温度时间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沙冬青(79℃·d)、梭梭(94℃·d)、白沙蒿(114℃·d)、杨柴(127℃·d)、霸王(132℃·d)、花棒(177℃·d)、沙打旺(184℃·d)、中间锦鸡儿(217℃·d)、柠条锦鸡儿(302℃·d)、无芒隐子草(334℃·d)。(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乙实,孙海荣,李娜娜,靳省飞,车昭碧[3](2019)在《绵羊放牧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天山北坡放牧条件下的绢蒿草地进行野外调查,以探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绵羊放牧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放牧强度梯度,草地利用率适中。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放牧区内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个类型,各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显着差异,且群落间存在异质性;2)采用除趋势对应典范分析法(DCCA)中的前项选择,对所获取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筛选,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粪便量、放牧强度、凋落物生物量、海拔、坡向等6个环境因子成为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导因素。DCCA排序结果反映出了实际的生态意义,有机质、放牧强度、粪便量在第一排序轴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而坡向和凋落物则在第2轴上呈现出明显梯度变化,物种和群落也沿着上述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而依次分布,很好地解释了放牧条件下绢蒿荒漠草地物种、群落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4](2019)在《《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本刊编委苏培玺着的《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一书,2019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发行。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主编的《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系列专着之一,为国家出版基金"十叁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张仰,龚雪伟,吕光辉,张雪梅,蒋腊梅[5](2019)在《盐生荒漠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盐生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组分特征,以新疆艾比湖流域盐生荒漠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各形态的氮素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和C/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含水量与之相反。同一土层,土壤总氮、有机氮和氮密度呈现从乔木、灌木再到草本盐生植物群落逐渐增加的趋势。垂直分布方面,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的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和氮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聚现象明显。除铵态氮以外,其他各种氮素间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和容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各形态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有机氮与碱解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张殿岱,王雪梅[6](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典型植物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典型植物的冠幅和株高等单一因子及其派生因子为自变量,构建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冠幅与株高相比,对其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更大,芦苇则相反;复合变量相对于单一变量而言,其地上生物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P<0.01);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S型曲线模型,芦苇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叁次曲线模型,拟合指数(R2)分别为0.591、0.623、0.754和0.640;估测模型的回归效果均达到极显着(P<0.001)。构建典型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对准确估算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为其他荒漠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以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和碳储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铁军,杨劼,郭建英,李锦荣,王丽霞[7](2019)在《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阐明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上东河小流域放牧样地、围封样地进行植被群落样方调查与土壤样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围封后,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放牧样地植物群落以冷蒿、银灰旋花和针茅为优势种,围封3年后样地群落优势种改变为针茅、冰草和糙隐子草。放牧样地的植物物种数基本保持在18种左右,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物种数减少,围封13年物种数减少至8种。围封显着提高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了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其中,围封13年的地上生物量是围封前的5倍,为217.67g/m~2;群落盖度,围封前23.82%、围封3年34%、围封7年47%、围封13年达到70.33%。围封恢复使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大都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全钾、全磷与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如果考虑水量平衡因素,控制好围封时间与空间尺度,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珂,徐文轩,杨维康[8](2019)在《模拟短期降雨量变化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对未来降雨量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助于准确评价荒漠生态系统各项健康指标并预测其演变趋势,对荒漠草地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2016—2017年在生长季(4—9月)开展不同梯度的人工增减雨试验(减雨60%、减雨30%、自然对照、增雨30%、增雨60%),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盖度及生产力对生长季不同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减雨样地物种数量偏少,假木贼的优势明显,增雨样地内物种较多,且绢蒿的优势度明显增加;样地内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特别是一年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降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随降雨量增加,灌木盖度、多年生草本植物盖度,以及植物群落总盖度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一年生草本植物盖度与降雨量无相关性;总地上生物量随降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降雨增加30%时,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表现出与总地上生物量同样的变化趋势,灌木生物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增雨60%时达到最大值,一年生草本植物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本研究表明,降雨量减少不利于准噶尔荒漠草地,与极端的60%降雨量增加相比,正常年际30%的降雨量增加更有利于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提高群落生产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娜娜,刘福元,鲁为华,陈乙实,孙海荣[9](2019)在《绢蒿荒漠主要植物幼苗发生的数量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绢蒿(Seriphidium)荒漠主要植物幼苗发生类型和数量动态,研究了绢蒿荒漠不同坡向的50个样方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年内月平均降水、温度对主要植物幼苗数量发生类型和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与幼苗总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 <0.05),土壤有机质、粪便量、土壤紧实度与幼苗总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 <0.01),而土壤pH与幼苗总数的相关性不显着(P> 0.05)。依据土壤环境因子可将植物幼苗的发生类型划分为3种,其中2种为凋落物、粪便量、土壤有机质共同敏感型,1种为土壤紧实度和pH敏感型;坡向和时间对植物幼苗的分布有显着影响,各个坡向的主要植物幼苗数量会随着时间变化产生显着的动态变化。4种主要植物幼苗由于春季温度适宜、降水量丰沛,呈现爆发性出苗,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不断升高,幼苗数量逐渐减少。绢蒿、角果毛茛(Ceratocephalus orthoceras)、庭荠(Alyssum desertorum)幼苗随秋季水热条件的改善会出现二次生长和秋季萌发,再次形成秋末冬初的第2个数量峰值。进一步对月平均降水、温度与各月份幼苗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是影响幼苗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10](2019)在《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四种荒漠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完整的植株生物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通过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程度以及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四种荒漠植物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重差异明显;新疆绢蒿具有最大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对节刺的生物量最小;根冠比(R/S)大小排序依次是骆驼刺>对节刺、新疆绢蒿>盐地碱蓬(P<0.05)。(2)利用RDA分析土壤因子对R/S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因子对新疆绢蒿、盐地碱蓬、骆驼刺、对节刺的R/S解释程度分别是16.3%、24.8%、33.1%、35.4%,其中土壤全氮与对节刺的R/S呈正显着关系(P<0.05),土壤水分与盐地碱蓬的R/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四种荒漠植物地上—地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生长关系(P<0.01);新疆绢蒿地上—地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α=1),而对节刺和骆驼刺则均为α=3/4的异速生长关系,盐地碱蓬属于非3/4幂指数的异速生长关系(α<1),四种荒漠植物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767)。以上结果说明艾比湖优势荒漠植物具有功能趋同性,其空间分配特征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荒漠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度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研究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对确定物种的适宜播种时期和预测田间出苗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以10种荒漠植物:沙冬青、白沙蒿、沙打旺、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无芒隐子草、梭梭、杨柴、花棒和霸王种子为材料,在5~40℃范围设置了8个温度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的动态变化,通过积温模型分析了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叁基点:萌发的基础温度(Tb)、适宜温度(To)、最高温度(Tc)以及萌发的温度时间值(θ_T)。结果表明:在参试物种阈值中,To以无芒隐子草最高,为33.7℃,其次是沙冬青为28.3℃,其他物种在17.4~24.9℃;Tb以沙打旺最低,为0.3℃,其次是梭梭为1.9℃,其他物种介于6.7~15.0℃;Tc以梭梭最高,为45.3℃,其次是无芒隐子草为43.9℃、沙打旺43.3℃、沙冬青39.7℃,其余物种在25.0~34.2℃;梭梭萌发温度范围最大,为1.9~45.3℃,而霸王最小,为15.0~30.0℃。供试物种在亚适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的温度时间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沙冬青(79℃·d)、梭梭(94℃·d)、白沙蒿(114℃·d)、杨柴(127℃·d)、霸王(132℃·d)、花棒(177℃·d)、沙打旺(184℃·d)、中间锦鸡儿(217℃·d)、柠条锦鸡儿(302℃·d)、无芒隐子草(334℃·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2].白梦杰,陶奇波,韩云华,王彦荣.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3].陈乙实,孙海荣,李娜娜,靳省飞,车昭碧.绵羊放牧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J].草业学报.2019
[4]..《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出版[J].中国沙漠.2019
[5].张仰,龚雪伟,吕光辉,张雪梅,蒋腊梅.盐生荒漠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J].土壤.2019
[6].张殿岱,王雪梅.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估测[J].生态学杂志.2019
[7].刘铁军,杨劼,郭建英,李锦荣,王丽霞.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8].吴珂,徐文轩,杨维康.模拟短期降雨量变化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李娜娜,刘福元,鲁为华,陈乙实,孙海荣.绢蒿荒漠主要植物幼苗发生的数量动态及其影响因素[J].草业科学.2019
[10].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J].广西植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