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分子自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驱动,迷你马达,物理驱动力,化学驱动力
超分子自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肖萌,成梦娇,石峰[1](2017)在《自驱动迷你马达及其在超分子自组织与能量转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智能材料的迅速发展,自驱动马达在生物医学、货物运输、环境治理、微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驱动力的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总结了近几年自驱动马达以物理及化学形式作用力为主要驱动力,实现毫米至厘米的迷你尺度器件的快速运动的研究进展.基于超分子化学的概念,总结了自驱动迷你马达在超分子自组织方面的应用研究.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对自驱动迷你马达驱动宏观器件运动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并进一步转变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7年01期)
徐鑫志,刘琳,赵剑曦[2](2013)在《溶剂环境改变驱动的两亲分子自组织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在溶剂环境改变的条件下,长尾链表面活性剂C_(22)TAB产生的新颖聚集行为。以C_(22)TAB/EtOH体系为例,应用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自组织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同步监控。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环境的改变诱导了体系聚集行为的发生,且驱动出的球形胶束呈现出一定的单分散性。此外,还讨论了驱动速率与驱动程度对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织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期刊2013-07-21)
董文静,刘琳,赵剑曦[3](2013)在《溶剂驱动的两亲分子自组织:分子官能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Adi Eisenberg等利用溶剂置换方法驱动嵌段共聚物自组织成单分散聚集体,。本文选择C_(22)Et(OH)Me_2NBr/EtOH体系,利用溶剂置换驱动其自组织成聚集体,揭示羟基对聚集行为的影响。我们运用激光光散射技术证明了溶剂环境的改变诱导了聚集体的产生。利用荧光探针法,以芘分子作为探针研究了胶束微环境随加水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羟基使得聚集体中分子堆积更加紧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期刊2013-07-21)
宋波[4](2009)在《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稳定的超分子纳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一方面探索bola型两亲性分子结构与自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在bola型两亲性分子中引入强的超分子相互作用而提高聚集体的稳定性。为了探索分子结构与自组织行为的关系,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介晶基团的bola型两亲性分子。通过研究这些分子的自组织行为,总结出一些半经验性的规律:1.含有10或11个亚甲基烷基链的分子形成的表面胶束结构在去湿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2.亲水头基和对离子类型对自组织形貌影响很大;3.就联苯、偶氮苯和苯撑乙烯而言,若酯羰基与之不共轭,则对自组织形貌的几乎没有影响;否则,影响很大。为了增加聚集体的稳定性,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bola型两亲性分子,使其中间和两端分别含有DPP染料基团和羧酸头基,目标分子简称为DPP-11A。研究表明,DPP-11A在溶液中自组织可以形成实心的纤维状的结构。紫外和红外光谱证实分子间存在很强的π-π叠加及氢键相互作用。另外,借助聚集体形成前后紫外吸收峰的变化监控了自组织的发生过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热台考察这些超分子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结果显示这些纤维状结构至少可以忍受130 oC的高温,显示出非常高的热稳定性。我们期望这类研究可以提供一种利用自组织制备软物质材料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4-01)
陈森林,宋波,王治强,张希[5](2008)在《超分子纳米纤维:含天冬氨酸的双头双亲分子的自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头双亲分子可以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纳米结构。通过引入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调控聚集体的形貌,而且多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协同也可以增强自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以联苯为介晶基团,天冬氨酸为亲水头基的双头双亲分子(DCBP-10-L-Asp)。由于氢键、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的协同作用,DCBP-10-L-Asp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于澍燕[6](2007)在《仿生超分子结构的自组织与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组织和自组装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例如,病毒分子 HIV 为正二十面体结构。烟草花叶病毒 (TMV)就是由单一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和基因信息载体 RNA 构成的,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螺旋棒状结构。(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张粉英,王庆军[7](2006)在《高分子在超薄膜及界面上的超分子自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她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相交叉形成了多学科群。本文通过跟踪高分子超薄膜的制备技术和高分子超薄膜自组织的研究最新发展,就高分子在超薄膜及界面上的超分子自组织的研究进展作一番梳理和论述。(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宋波,徐睿,刘冠卿,魏浩,王治强[8](2006)在《双头双亲分子在氢键与π-π叠加作用下自组织形成的超分子纳米纤维》一文中研究指出we ha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new bolaamphiphile (DPP-11A) bearing thionyl- diketopyrrolopyrrole dyes and alkyl chain terminated with carboxylic acid groups. An interesting finding is that DPP-11A formed supramolecular nanofibers by self-organiz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ong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 and H-bond between the molecul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nanofibers.(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6-07-01)
超分子自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在溶剂环境改变的条件下,长尾链表面活性剂C_(22)TAB产生的新颖聚集行为。以C_(22)TAB/EtOH体系为例,应用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自组织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同步监控。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环境的改变诱导了体系聚集行为的发生,且驱动出的球形胶束呈现出一定的单分散性。此外,还讨论了驱动速率与驱动程度对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织行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分子自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肖萌,成梦娇,石峰.自驱动迷你马达及其在超分子自组织与能量转换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7
[2].徐鑫志,刘琳,赵剑曦.溶剂环境改变驱动的两亲分子自组织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2013
[3].董文静,刘琳,赵剑曦.溶剂驱动的两亲分子自组织:分子官能团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2013
[4].宋波.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稳定的超分子纳米结构[D].清华大学.2009
[5].陈森林,宋波,王治强,张希.超分子纳米纤维:含天冬氨酸的双头双亲分子的自组织[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2008
[6].于澍燕.仿生超分子结构的自组织与自组装[C].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7].张粉英,王庆军.高分子在超薄膜及界面上的超分子自组织[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8].宋波,徐睿,刘冠卿,魏浩,王治强.双头双亲分子在氢键与π-π叠加作用下自组织形成的超分子纳米纤维[C].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