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纪上半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外学人,汉语,中国文化,传道授业
世纪上半期论文文献综述
元青[1](2019)在《汉语言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道授业——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海外学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对汉语言与中国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为负笈海外求学工作的大批中国学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他们或受聘欧美学府讲授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或在社会上开办以推广汉语言、中国历史与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和课程学习班,并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或担任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与陆军在各大学开设的汉语与中国文化训练班师资。他们编写讲义、开设课程、出版教材、提供各种训练,在海外课堂上传道授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世界对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人才的渴求,改变了西方汉语与汉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面,在中西之间架起了"中学西传"的桥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0期)
邓涛[2](2019)在《开辟“苏俄通讯”探研新天地——评《红都印象: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捧读知名学者周一平先生的高足扬州大学杨丽娟博士的着作《红都印象: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年版),心中满是欢喜!盼望着盼望着,这个好选题的成果,终于新鲜出炉了。该书的"苏俄通讯"特指20世纪上半期中国作者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采访考察后,撰写的有关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军事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报道。此类文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苏俄经验中国化及世界化的重要文献。这些通讯在当时国内媒体上发表,为正确认识苏俄提供了新鲜信息,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讲[3](2019)在《激荡时局中的中国电影——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电影发展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欧美电影以新奇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迅速占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企业在此局面下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不过电影与其他企业又有其文化特殊性,当国外电影扭曲中国形象的电影时,中国电影努力维护国家形象、宣扬中华文化;国家危难之时,中国电影承担起振奋民族精神和传递中国抗战意志的责任。中国电影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荣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葛玲[4](2019)在《第二合众国银行与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合众国银行是联邦政府建立国家银行的第二次尝试。为了解决战后经济困局、稳定国内金融货币体系,第二合众国银行在1816年开始运行,于1836年因杰克逊总统的否决而结业。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存在与发展并非是独立的经济事件,而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第二合众国银行作为国家经济职能的补充部门,拥有着统筹国家金融货币体系,管制州银行的相应权力。第二合众国银行稳定了国内动荡不安的金融环境,恢复了以硬通货为依托的货币流通,积极推动了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在市场革命的席卷下,以国家银行为财政纽带,国内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西进运动进入高潮,国内市场初步形成,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对于第二合众国银行所具有的国家权力的质疑再次成为政治焦点。对于合众国银行“合宪性问题”的探讨与州税法豁免权的争论,实质是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纷争。政治精英们对这一问题的辩论,则使得宪法原则与主权在民理念深入人心。最终,马歇尔对“马里兰州案”的判决不仅给予了银行以法律层面的支持,其所蕴涵的宪法原则成为日后美国政府职能调整的基础。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问题”透视出19世纪美国宪政思想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转变。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层政治精英的治国理念也随之改变。民主共和党人对银行的态度,出现了从否定到认同再到重用的转变。与此同时,1819年经济危机银行的错误政策与“马里兰州案”对银行特权的肯定,使得第二合众国银行成为了市场革命下各群体对社会制度不满的发泄口。“反银行”的话语成为主流舆论。社会各群体通过“反银行”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1819年危机后,围绕银行的存续问题,推动了以两党为基础的全国性政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随着对银行所代表的特权的反思,民众参政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党也开始注重民众意志在政策上的体现。杰克逊与民主党人以民主的名义获得了“银行战肀”的胜利。国家银行与民主理念的不相容,是银行续约失败的根本原因。对银行续约问题的讨论反映了19 世纪30年代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民主化。第二合众国银行变迁的历程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理念的变迁、政党制度的演变等与对银行的讨论互相关联。第二合众国银行成为透视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发展不同方面的媒介。可以说,第二合众国银行是美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见证者。(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罗念,刘大龙[5](2019)在《20世纪上半期书法收藏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期的书法收藏受到巨大冲击,此阶段书法收藏观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收藏观念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师法前人,借古开今;意与古会,陶冶心神;探本求源,考证经史;整理国故,保存国宝。收藏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公藏兴起推动作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取法于甲骨藏品促进新书风的形成;由墨迹收藏到对碑派观念进行反拨;作品收藏情况对书家风格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04期)
杜彬彬[6](2019)在《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叙述策略——以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影响极深,但同时也遭受着"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这需要整体上认清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书写策略和理论面貌,将这一时期内的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中的浪漫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就显得很有意义。20世纪上半期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中的浪漫主义叙述,在方法论层面,注重文化的探源与文学思潮的间性阐释,而不是将知识做静态的呈现;在理论内容的叙述操作上,"人的文学"观念由于明显偏于文学"创作"向度,并没有成为建构浪漫主义的宏观视角,而是作为思想话语渗透其中;同时,"新浪漫主义"作为对文学创作现实的回应性叙述,体现了中国对"浪漫主义"的制造。(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天星[7](2018)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性着作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性着作为考察文本,从文化史之史料、文化史之分期、文化史之编纂叁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具体实践及学术思想,认为这些文化史着作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探索,对今天的文化史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焦润明[8](2018)在《论20世纪上半期的民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史"具有人民史、国民史之义,它是与君史相对应并在否定君史、解构君史的过程中提出,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建设独立富强国家需要而进行的史学建构。在价值取向上,民史强调新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企图通过构建民史体系来达到塑造国民、造就民族精神、形成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目的。在内容组织上,以平民生活为中心,着重书写国民生活中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轨迹,彪炳在各个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由撰述主体看,民史是由国民自己书写也是给自己及老百姓看的历史,从而达到以史教化的目的。在20世纪上半叶,进步学者广泛参与了"民史"建设,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史学思潮,对于现代历史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博[9](2018)在《朝鲜16世纪上半期杂记中的官员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以16世纪上半期具有代表性的叁部杂记作品《思斋摭言》、《龙泉谈寂记》和《阴崖日记》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考察叁部作品中官员形象的特点,对其异同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从当时朝鲜社会的思想、政治状况及作者创作目的等个人因素阐释叁部作品异同点产生的原因。《思斋摭言》中出现的官员主要是刚直不阿的士林派、灵活应变的谏臣和奸诈狠毒的勋旧派;《龙泉谈寂记》中主要有得到君主重视的贤臣和虽然贤能却未遇到明君的不遇之臣、友爱互助的同僚和重学好学之士;《阴崖日记》则集中描写了功臣,主要有无德无能的伪功臣、结党营私的权臣和亦贤亦邪的灰色功臣。叁部作品中的官员形象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与作家有过直接接触的有名官员,正面人物亦有缺点,反面人物亦有优点。作者试图通过正面形象表现儒学思想或道德,通过负面形象来批判不符合性理学标准的品行。但叁部作品重点塑造的人物却有所不同,《思斋摭言》集中于己卯士林,《龙泉谈寂记》集中于堪称楷模的贤臣,而《阴崖日记》则集中于中宗反正的功臣。叁部作品中官员形象的侧重点,体现出作者对如何为官的思考:金正国强调务实,金安老追求权力,而李耔以理念为优先。究其原因,首先,16世纪性理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叁部作品的作者金正国、金安老和李耔叁人都师从士林大儒,接受了性理学教育。其二,这叁部杂记作品均以朝中官员为中心进行纪实性描写,与这一时期政界激烈的党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叁部作品的官员形象侧重点各不相同,与叁位作者的创作目的息息相关。遭遇被贬之后,金正国反思士林派失败的原因,告诫自己及后来者,金安老以自勉为主,李耔批判朝廷官员的不良行为,并努力为士林派正名。叁人的创作意图各有侧重,塑造的主要官员形象也有所不同。总之,叁部作品中相似的官员形象折射出16世纪上半期以性理学为思想主流的官场生态,各具特色的官员形象反映着激烈权力斗争后叁位作家不同的现实对应。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16世纪上半期朝鲜官员的思想感情及朝鲜的社会现实。(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王微笑[10](2018)在《18世纪上半期朝鲜人对清灾祥的认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古代语境下的灾异和祥瑞是对君王或者国运的一种评价。所以对灾祥的认识既基于自身固有的灾祥观,也基于自身对君王或者国运的认识。因而,研究朝鲜人对清灾祥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当时朝鲜人的对清认识。18世纪上半期的清朝,地震、星变、麒麟、黄河清和枯树生等灾祥频出。惯于搜集情报的朝鲜使臣对此十分关心,并将其传至朝鲜国内。这些灾祥的传闻在朝鲜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对于灾异,朝鲜君臣都视其为清的非常之灾,必是亡征,所以断不能以他国事视之,自身也要多加修省。而对于清以为的祥瑞,朝鲜君臣则从叁个角度进行阐释:或是祥瑞,但非为清主而是为能廓清中原的真人而生;或非祥瑞而是灾异,是清的灭亡之征;或者既非灾异也非祥瑞,而是清朝臣子为了献媚故意炮制而成。但即便如此,这种皇帝喜好祥瑞、臣子喜欢谄媚的国家也已离亡国不远。总的来说,在朝鲜人看来,无论清朝的异变是灾异还是祥瑞,或者仅仅是谄媚之言,这些都是清朝的亡国之征。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有叁,其一是出自胡无百年运的历史总结,朝鲜人相信清朝同历史上其他胡人朝代一样,国运不过百年;其二是源于朝鲜人北伐计划落空后的替代心理。随着孝宗升遐及叁藩之乱的平定,北伐几近落空。再加上两国实力悬殊,朝鲜只能寄希望于天降灾谴,寄希望于清朝自取灭亡;其叁还与朝鲜的灾祥观有关。朝鲜人认为国之治乱在于人君修省,因而务实好谦,多言灾异,不谈祥瑞。所以,基于此,朝鲜人在对于清朝灾异和祥瑞的认识上偏于负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世纪上半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捧读知名学者周一平先生的高足扬州大学杨丽娟博士的着作《红都印象: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年版),心中满是欢喜!盼望着盼望着,这个好选题的成果,终于新鲜出炉了。该书的"苏俄通讯"特指20世纪上半期中国作者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采访考察后,撰写的有关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军事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报道。此类文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苏俄经验中国化及世界化的重要文献。这些通讯在当时国内媒体上发表,为正确认识苏俄提供了新鲜信息,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纪上半期论文参考文献
[1].元青.汉语言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道授业——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海外学人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邓涛.开辟“苏俄通讯”探研新天地——评《红都印象: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李讲.激荡时局中的中国电影——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电影发展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9
[4].葛玲.第二合众国银行与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罗念,刘大龙.20世纪上半期书法收藏观念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
[6].杜彬彬.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叙述策略——以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为核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
[7].李天星.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性着作述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焦润明.论20世纪上半期的民史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张博.朝鲜16世纪上半期杂记中的官员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王微笑.18世纪上半期朝鲜人对清灾祥的认识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