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学生社团,《教育大辞典》对此的界定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新课标提出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精神,则是指我国公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开展社团活动不但能活跃学校学习气氛,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性观察、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中学生社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中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开展社团活动,培养中学生科学精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团活动;中学生;科学精神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调研中培养社团成员的理性观察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语》中“勿意”指的是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石,一个拥有科学精神的人,一定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培养科学精神必须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根据《上海市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我们可以把社团分为理论学习类、科技活动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和综合类六大类。不管哪一类社团在开展活动之前,都要制定本社团的活动计划,而其计划的内容之一或者社团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睁开双眼观察社会实际,了解本社团所关注的问题,理性阐释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里所讲的实际包括理论上的、别人眼中的实际和实践得来的自己眼中的实际,开展社团活动首先就要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精神。
(一)借助网络,在理论调研中提高对社团关注问题的理性认识能力
中学生即使是高中生,虽然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仍不免有片面、肤浅之嫌。因此,开展高中生社团活动需要在活动开展之初,就本社团有关问题进行理论调研。这有助于社团成员根据已有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判断。
例如,我校“普法社团”的成员们一方面对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法律及法的实施进行了资料查阅,同时又特别关注了未成年人保护、校园欺凌、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有的同学在任务汇报会上就“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案例、原因、影响、措施一一列举,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梨园戏曲社团”就我国的戏曲: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剧种进行了理论调研,也有不少同学关注阜阳地方戏的发展和困境;“机器人社团”对国内外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大中学生机器人大赛让社团成员们更感兴趣;“模拟联合国”社团研究当今国际局势,使同学们更深入更系统地认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这些活动让社团成员们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动脑思考、动手查阅资料,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意识地去观察社会,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就某一问题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
(9)由于采用复喷与复挡的湿式除尘设施,所以烟气与锅炉气的外排温度可以尽量降低,不会像布袋除尘那样因操作不当造成温度低而达到水蒸气的露点而使矿粉粘附于布袋使之失效;
例如,我校“普法社团”的成员到我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实地考察之后,每个人都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撼。因为高中生平常对这些单位的性质都搞不明白,更不清楚各个单位的具体工作。但在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之后,他们的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回来之后的社团活动总结会上,同学们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惊喜、心中的疑惑,甚至就某一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社团调查“对于某某工作你怎么看?”,成员们的回答有模有样,有些同学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分析客观、理性,很有深度。我们发现,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社团成员们有机会走向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这个世界,逐步学会理性观察世界并不断提高理性阐释事物的能力。
例如,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就“人工智能是福还是祸?”问题展开探究,有的同学找来HBO烧脑神剧《西部世界》,让我们见识了人工智能长什么样;有的同学用人工智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人工智能”是福不是祸;有的同学用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滥用来说明“人工智能”是祸不是福;最后,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时会有同学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并在比较、审视和思辨后做出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客观评价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看事物,逐渐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由于中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内,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阅历比较浅,对事物的认识难免片面、肤浅。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初安排社团成员到相关部门实地考察,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准确阐释出来。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尝试分析此类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实地考察,在实践调研中提高理性阐释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在思辨性社团活动中培养理性判断能力
《论语》中“勿必”就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科学精神意在培养有思想的公民,公民有思想首先要理性,能够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其中开展社团活动是重要的、课堂教学等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途径。社团思辨性活动是指导老师通过设计具有价值冲突的情景,让社团成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思考、辨析。社团成员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指导教师的价值引领下深化理解,坚定正确的认识,做出理性的判断。
海归新生代企业接班人在接管企业的过程中,之所以其西方思维的管理理念得不到认可,做事处处碰壁,与文化差异、个人的思维方式差异、创新差异等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能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二)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一)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普法社团成员就“酒驾入刑”“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否合适等问题展开思考,有的成员对饮酒与驾驶安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用大数据证明醉酒驾驶入刑的合理性;有的成员围绕中国传统“孝文化”搜集资料,一方面阐述孝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用典型事例说明新时代国人“孝文化”的缺失以及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现实意义。再如,梨园戏曲社团的成员们就“京剧”和地方戏的前世今生以及创新传承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筛选、梳理信息的能力、描述事物和系统分析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论语》中“勿固”“勿我”是指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勿意”“勿必”的同时,做到“勿固”“勿我”呢?课内课外的实现途径有多种,其中,在对社团成员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体验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真正认识自己,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从而提高自己的行为选择能力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时空的局限,高中生更是如此。另外,由于年龄小、阅历浅,高中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点不看面,只顾眼前不看过去和未来,因此,想问题办事情往往偏激,缺乏理性思维。社团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社团活动时,可以引导社团成员就研究问题进行定位:它的过去、现在是怎样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未来我们该怎么办?老师指导成员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既要着眼全局又要放眼未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社团指导老师围绕某一议题,可以选择争议性案例,激发价值冲突;也可以开展主题辩论,让社团成员自己收集论点论据,理清思路,据理力争,在“争”和“辩”中明辨是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
当把行李和牙具放到早已安排好的房间里的铁床上时,猴子一手提壶,一手端着茶杯,把她领了进来,又弯腰又点头,一会儿说原谅,一会儿说包涵——哼,可让他得了表现的机会。这是遗传因子的作用,比他爸爸在上司面前八面玲珑的本领还技高一筹。
这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性变化。主要是藤尾自身的性格。我喜欢你,我喜欢你。藤尾的死令人遗憾,但这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他说:“我是爱你的人。”这是我在日西冲撞的牺牲品。
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生涯规划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
胡萝卜原产于中亚细亚和欧洲的英国等地,别称红萝卜、红根、丁香萝卜、金笋等。属伞形科胡萝卜属胡萝卜种,两年生草本植物。胡萝卜喜欢凉爽的环境条件,病虫害少,适应性广,在全国各地都能栽培。食用部分为肥大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和钙、磷、铁等矿物盐,其中以胡萝卜素的含量为最高,对人体保健有重要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城乡冬春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
(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职业意向,对社团成员的职业目标设定进行价值引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人们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是一个完整职业规划的三要素。高中阶段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探索和生涯准备的教育,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为学习和生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具体做法是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对社团成员进行职业意向调查,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系统介绍当今各社会职业的就业现状以及对就业者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明确职业意向,使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科学理性的目标设定。
(二)开展社团实践活动,强化职业认同,提高社团成员的价值选择能力
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除了教学内容上的不同之外,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社团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途径的实践性和教育功能的社会化。社团实践活动大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各社团可以开展模拟活动。例如,普法社团的模拟法庭;梨园戏曲社团、广播社、国学汉服社的经典再现;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专项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受,体会职业幸福,从而强化职业认同。学校社团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剧团、机器人俱乐部等单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在这些单位设立社团活动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实职业的酸甜苦辣,最终提高自己的价值选择能力。
综上所述,社团活动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能有效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增强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进行理性判断和理性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兆云.着眼科学精神培育的劣构问题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5):24.
[2]周智宁.直面学生困惑,培育科学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5):42.
本文系安徽省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生社团生活研究”(课题编号:FJK17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雪娟,闫超明,陈红,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
标签:社团论文; 社团活动论文; 成员论文; 理性论文; 能力论文; 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教育论文; 体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教师与学生论文; 《考试周刊》2019年第89期论文; 安徽省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生社团生活研究”(课题编号:FJK17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