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向优的发展方向,实现质量发展的目标,文章对目前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应用平衡计分卡、全员参与、微服务和监督管理台账等模式与方法对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解决,为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管理;对策
1 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1 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认识意义肤浅
在标准化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个别管理者对标准化具体意义理解肤浅,仍然依赖于“当前企业缺什么就补充什么”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定式来起草管理标准,而没有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给后续带来繁重的修订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因反复修订的时滞、统一性差等问题导致了标准化管理权威性的缺失[1]。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对规律和共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所以必须结合企业现状和长期发展战略来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才能凸显刚性。标准化管理需要譬如法律、技术、安全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支撑,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轻”则影响管理的执行,“重”则造成与法规冲突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其实标准化管理工作也是一种动态的PDCA活动过程,该过程包括制定、实施、评价和改进等步骤,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才能从科学管理的意义上真正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在根本上为企业赢得竞争力。
1.2 实施过程中标准化管理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混淆
1.2 .1不清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两个子系统体系,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在本质上都以严格按照充分的科学依据与客观规律为准则。其中,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五项内容之一,但在深层次上两者还有很大的区别。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技术、产品、生产、人力资源、财务以及后勤保障等管理体系的依据,而质量管理则是由若干主要内容的质量要素组成,为实现质量保证、管理和目标的综合体。
1.2 .2标准化方法和方法标准化概念混淆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在推进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对标准化方法和方法标准化经常误用,片面地认为两者之间无显著区别,只是读法不同罢了。但实际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错误的使用有可能造成标准化失去明确性和权威性,影响标准执行的有效评价。标准化方法是指实现标准化的途径,利用标准化形式的实现路径化、程序化地建立起的标准化方法,是标准化的基本方法;方法标准化是指在一定的标准化条件作用下,将对象方法进行提炼,以标准的形式固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55%,较对照组的79.03%明显上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缺血半暗带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动力,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改善。
2 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机制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提出的一种源于企业的愿景与广泛应用的战略执行和绩效管理工具,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成长四套指标。其中涵盖组织和员工两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组织文化、信息和知识、管理体系等)的“学习成长”维度是最领先的关键绩效指标[2]。为此可通过建立该领先性指标的驱动考核机制,来解决标准化管理中员工在思想上、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以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增加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具体方法上宜采用5W1H方式,对该方法的每个步骤定制详细目标来提升对员工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2.2 切实做好企业现状调研,加大全员参与力度
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全员参与力度,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企业愿景的相结合,进行具有可行性的具体事项分析预判和偏离度的纠正,才能在标准化执行过程中减少阻力达到效果。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统一培训,增加员工对标准化的认知;第二,全方位宣传,营造标准化管理环境,减少员工抵制思想;第三,合理化建议征集,增加全员参与热情等,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特性、生产技术和管理现状合理安排参与标准化起草工作的人员。
2.3 应用小微服务模式,对标准化管理进行模块化分解
(1)横杆最大应力为1379.5kN,最小应力为—1696.1kN,最大、最小应力比为10:1;竖杆最大应力为531.6kN,最小应力为-2525.1kN,最大、最小应力比为7.1:1;斜杆最大应力为1170.6kN,最小应力为-2138.4kN,最大、最小应力比为4.3:1。
小微服务源于计算机科学,即在庞大的数据代码程序中修改某一代码不会影响其他代码程序,也不需要从上到下进行全员式的修订,只需修订要修订的局部即可,该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繁重的修订任务。为此,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通过建立合理的标准化体系表,来搭建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框架,以减轻日后修订和改进工作量。据此根据小微服务的特点设计了框架搭建问题的措施和对策:第一,对体系功能进行化分,如产品质量、技术或管理等标准族;第二,对族内标准体系将进行细分模块化,按照变动周期对标准体系进行划分为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不变结构,再对具体的体系内容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细分形成模块;第三,建立数据系统化模式思维,对标准体系中的引用数据宜采用百分比的形式加以系统规划,防止子体系的数据变动,带来主体系结构的变化;第四,按照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进行系统化的编制和优化。
2.4 建立标准化动态思想,加强改进程序方面的工作
应用动态工作法形成《企业标准化实施监督台账》及时跟进标准化的实施,通过测量、记录和意见反馈,验证标准在采购、储存、物流、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适用性能。通过效果评估进行及时改进,完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水平[3]。
印尼的华文教育在日本殖民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42年8月1日,爪哇日军政监部批准华侨小学复课,学校以“华侨私立初等学校”为名称,日语是学校的必修课。日本政府以“东方国家崛起”为口号,为获取印尼各民族的认同,先后支持建立了“印尼独立筹备事务调查委员会(BPUPKI)”和“印尼独立筹备委员会(PPKI)”。此间,在努力推广日语的同时,处于合法地位的印尼语被广泛使用。与此相反,短暂的日本殖民统治毁灭了当时印尼的华文教育。日本殖民政府禁止华语在华校之外的地方使用,将华语的使用置于非法地位。
3 结语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现现代化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愿景和战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系统的标准化的管理上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有效落实企业标准化管理,缩小与先进企业的管理差距,应当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水平,树立其科学化的意识,并将管理落实到实处,努力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发展收益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在推进过程中减少内部阻力,发挥标准化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林沪,金玲.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0(6):16-19.
[2]钟世威,马广庆.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7):129-130.
[3]符瑾.浅谈企业标准化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50-51.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标签:企业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方法论文; 印尼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商品与质量》2019年第18期论文; 广东纳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