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雨微灌论文_展争艳,顾生芳,展成业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雨微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旱井,技术,山地,登封市,黄土高原,宣化,吕梁。

集雨微灌论文文献综述

[1](2015)在《干旱丘陵山区集雨微灌节水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式特点:该模式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实施对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集蓄存,对丰水年季和干旱年季间的雨水进行调控。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解决干旱山区农业用水紧张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要点:采用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开源技术,该技术结合坡改梯工程和土壤改良,进行坡面水系治理,根据地形和集雨面积,系统地搞好"叁沟"(截流沟、边背沟、排洪沟)以及"叁池"(蓄水池、积肥池、沉沙池)、山平塘等微、小型水利(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5年13期)

展争艳,顾生芳,展成业[2](2013)在《日光温室茄子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温室茄子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大水漫灌技术比较,节水量为4 875 m3/hm2,节水55.08%,节肥457 kg/hm2;有效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抑制了茄子的病害发生;提高室温和地温有利于形成长柱花,有效抑制短柱花和畸形果,使温室茄子产量提高了773 kg/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0.19 kg/m3。(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9期)

支勇平[3](2008)在《陕北红枣集雨微灌工程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支勇平)8月25日,由着名农田水利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研究员和节水灌溉专家汪有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项目,在陕西榆林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针对干旱缺水导致红枣产量低下的实(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08-08-27)

吴普特,汪有科,辛小桂,朱德兰[4](2008)在《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技术集成与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技术综合集成了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技术、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及修剪技术,在对微灌技术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黄土高原山地红枣微灌技术体系,并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附区——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创建了技术体系应用实体样板,该样板地红枣平均产量达到19 800 kg/hm2,较无灌溉条件(产量4 500~6 000 kg/hm2)增产2~3倍,较管灌条件(产量一般为12 000~15 000 kg/hm2)增产30%~60%,且节水36%以上。在单项技术研究方面,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了红枣生育期理论耗水量(438.8mm);通过不同灌水量处理的田间试验,初步确定出合理的灌水量区间为396~1 320 m3/hm2;提出了坡地低压滴灌工程新的设计理论,即微地形影响下的均匀度计算方法、滴头设计工作压力取值理论及毛管设计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坡上部采用叁项配套技术+低压滴灌、坡下部采用叁项配套技术+涌泉根灌+雾喷的工程模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任建兰[5](2006)在《山区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孝义市实施旱井集雨微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期刊2006年01期)

薛永红,高建宇[6](2005)在《旱井集雨微灌在干旱山区的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是解决干旱山区农业用水紧张问题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该技术的推广对缓解干旱山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05年03期)

张志山,李新荣,蔺海明,谢忠奎,魏兴琥[7](2003)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于 2 0 0 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进行了灌水方式 (管灌、滴灌和微喷灌 3个水平 )和灌水量 ( 0 ,2 2 .5 ,45 .0 ,67.5 mm 4个水平 )二因素试验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 ,结果表明 :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着 ,但从产量表现来看 ,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 ;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 ;灌水有增加穗数 ,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趋势 ;随灌水量的增加 ,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 ,而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 ,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 .补灌能增加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 .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微喷灌 67.5 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供水效率以微喷灌 45 .0 ,67.5 mm处理为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樊银顺[8](2003)在《吕梁地区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连续少雨,使部分群众和干部对实施旱井集雨微灌工程信心不足,发展不快。本文从旱井集雨微灌的发展及作用,吕梁地区实施旱井集雨微灌的可行性,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认识,促进旱井集雨微灌工程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03年03期)

陆辉山[9](2003)在《丘陵山区集雨微灌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丘陵山区截流蓄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研究课题,是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项目,已取得很多阶段性成果,建设和完成了多种模式的集雨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本文应用了Visual Basic 6.0的可视化计算编程语言研究开发了丘陵山区集雨微灌工程规划专家系统。该系统集成了Visual Basic、Visual C++、AutoCAD、Microsoft Excel、Microsoft Access等应用软件,充分利用了VB和VC的可视化编程、CAD绘图、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等相应特点,并结合雨水集蓄条件下微灌系统规划设计要求,实现了微灌工程规划设计的自动化。系统功能包括了管道的规划布置、管网的水力计算、水泵及配套电机的选择、工程规划图及管系结构图的绘制、设备与概算表和报表的自动生成等。在系统优化方面,单独作为一个模块用VC++实现,本文首次提出了以包括管网、灌水器、水泵、电机等设备在内的微灌系统的益本比最大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的方法。文章对专家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结构及功能特点等作了简要说明。最后应用本系统对山西省临县城庄乡明旺塔村丘陵山区截流蓄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的果树滴灌灌区进行规划设计,方便快捷地获得了该滴灌系统比较合理计算结果、规划和管系结构图、概算表等,明显提高了设计的效率,设计过程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03-07-01)

郭淑萍,焦慧远,何小道[10](2003)在《集雨微灌技术的应用——记登封市宣化镇集雨微灌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登封市宣化镇属于旱山丘区,境内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埋藏深,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结构单一,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登封市经过科学论证,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2001年开始在宣化镇兴建集雨微灌工程,项目规划面积133hm~2,建70m~3集雨蓄水池1000个,工程总投资296.4万元。该工程已于2002年5月全部完成,2002年汛期全部蓄水,并在秋季发挥了较好效益。1 工程技术要点集雨微灌工程主要包括集流面、集水沟、引水渠、沉淀池、(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期刊2003年02期)

集雨微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光温室茄子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大水漫灌技术比较,节水量为4 875 m3/hm2,节水55.08%,节肥457 kg/hm2;有效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抑制了茄子的病害发生;提高室温和地温有利于形成长柱花,有效抑制短柱花和畸形果,使温室茄子产量提高了773 kg/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0.19 kg/m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雨微灌论文参考文献

[1]..干旱丘陵山区集雨微灌节水技术[J].甘肃农业.2015

[2].展争艳,顾生芳,展成业.日光温室茄子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

[3].支勇平.陕北红枣集雨微灌工程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N].陕西日报.2008

[4].吴普特,汪有科,辛小桂,朱德兰.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技术集成与示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

[5].任建兰.山区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对策[J].山西水利.2006

[6].薛永红,高建宇.旱井集雨微灌在干旱山区的发展前景[J].山西水利科技.2005

[7].张志山,李新荣,蔺海明,谢忠奎,魏兴琥.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3

[8].樊银顺.吕梁地区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J].山西水利科技.2003

[9].陆辉山.丘陵山区集雨微灌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

[10].郭淑萍,焦慧远,何小道.集雨微灌技术的应用——记登封市宣化镇集雨微灌工程[J].河南水利.2003

论文知识图

一2系统自动生成的比较图表喀斯特地区混合农林经济模式软件的总体结构及设计流程个试验处理和土壤含水量恻定点的分布示...一5日积月累界面一3浏览数据库中的PE管材表

标签:;  ;  ;  ;  ;  ;  ;  

集雨微灌论文_展争艳,顾生芳,展成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