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酰胺,微生物,凝胶,大豆,结构,蛋白,电泳。
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论文文献综述
杨宁,蔺小雨,姜鹏飞,于达,董秀萍[1](2019)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冻藏拉氏南美南极鱼鱼肉热凝胶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不同孵育温度下(35℃、40℃、45℃、50℃)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对冻藏拉氏南美南极鱼鱼肉形成热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南极鱼肉中肌球蛋白发生了变性,肉糜自身形成凝胶能力差,但通过添加MTGase可改善肉糜形成凝胶的能力,且在35℃加热2 h凝胶强度达到最高。电泳结合蛋白质溶解度检测发现,添加MTGase前,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蛋白质浓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肌球蛋白未形成交联,添加MTGase后,肌球蛋白重链逐渐消失,温度间差异不大,蛋白质浓度随着加热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温度变化趋势类似。圆二色谱测定鱼肉肌球蛋白棒在30℃和38.5℃呈双相方式展开,由于棒区域的完全展开会降低对凝胶强度的改善效果,而35℃孵育时,60%不太稳定的肌球蛋白棒完全展开,剩下的区域保持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对于通过肌球蛋白交联提高凝胶强度起到重要作用。综上,添加MTGase可以有效改善冻藏南极鱼鱼肉的凝胶特性,且孵育条件为35℃-2h时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郭秀瑾,胡杨,尤娟,熊善柏[2](2016)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诱导下鲢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鲢鱼糜为对象,通过检测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MTGase)诱导下不同凝胶化时间形成的鱼糜凝胶的质地特性、交联程度及网络微观结构,探讨鲢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规律。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添加MTGase(对照组)的鱼糜凝胶的破断力、凹陷深度、硬度、咀嚼性等随凝胶化时间延长显着增大(P<0.05),破断力在3~6 h达到平衡(约1 100 g),凹陷深度在1~2 h达到最大值(约17 mm),随着凝胶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添加MTGase的鱼糜凝胶破断力在3 h时就达到最大值(P<0.05),硬度和咀嚼性随时间增加到3 h后趋于平衡,凹陷深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显示,鲢鱼糜凝胶中肌球蛋白重链含量随凝胶化时间延长显着下降,添加MTGase组肌球蛋白重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鱼糜凝胶的网络孔隙当量直径均随凝胶化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在3 h时分别达到最致密的网络结构(P<0.05)。对照组和添加MTGase的鲢鱼糜凝胶分别在40℃凝胶化3~6 h或2~4 h时凝胶特性较好,通过凝胶化时间的调节可控制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方向,获得高品质鱼糜制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关静,孙仁强,宋佳雯,黄迪,成楠[3](2014)在《微生物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初步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可以特异性地水解蛋白质和多肽的谷氨酰胺残基,研究了产吲哚金黄杆菌产生的微生物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代谢曲线和初步的分离纯化。发酵过程中pH升高,氨浓度增加,到14 h时酶活达到最高为0.359 U/mL。发酵液离心去上清液经3 kD滤膜超滤4倍时,纯化倍数和得率都最高。超滤液加入4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蛋白质,酶的得率最高为72.7%。沉淀用缓冲液复溶后,经过SP-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得到单一峰。经过多步纯化后酶得率为31.72%,纯化倍数为124倍,经SDS-PAGE电泳鉴定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20 kD。(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淼,唐传核[4](2012)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油相比例(φ=0.2~0.6)的微生物φ转谷氨酰胺酶(MTGase)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液凝胶性能及微观结构,发现提高乳液中的油相比例,凝胶的弹性模量G’及凝胶持水性均有显着提高并存在一定相关性,乳液凝胶形成的凝胶网络机械强度更大,油滴在酶促乳液凝胶中充当了良好的"活性填充剂"。(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韩春然,李可,王强,杨楠,马永强[5](2011)在《利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回收大豆乳清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乳清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以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对大豆乳清蛋白的聚合作用的条件,并对处理前后的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乳清废水作用的最佳条件为:添加酶活为1 U/mL的酶6 mL、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35℃、pH 7。MTGase对大分子组分的聚合作用表现的较为明显,而对小分子部分的作用极微弱。(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1年10期)
韩春然,李可,王强,杨楠,马永强[6](2010)在《利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回收大豆乳清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乳清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以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对大豆乳清蛋白的聚合作用的条件,并对处理前后的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乳清废水作用的最佳条件为:添加酶活为1 U/mL的酶6mL、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35℃、pH 7。MTGase对大分子组分的聚合作用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对小分子部分的作用极微弱。(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12-10)
罗科丽,彭喜春,晏日安[7](2010)在《微生物谷氨酰胺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酰胺酶广泛分布于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微生物中,不少微生物谷氨酰胺酶的蛋白质结构已被研究或确定。文章通过介绍微生物谷氨酰胺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开发现状,综述了谷氨酰胺酶的微生物来源、蛋白结构、酶学性质、生产以及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上的应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0年11期)
刘海梅,鲍军军,熊善柏,张莉[8](2010)在《鸡蛋清蛋白对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诱导鲢鱼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鲢鱼鱼糜凝胶特性和溶解率的测定及SDS-PAGE检测研究鸡蛋清蛋白改善鱼糜凝胶特性的机理及其对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诱导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清蛋白(EA)和MTGase均能显着提高鱼糜凝胶特性。EA会降低MTGase诱导鱼糜凝胶的形成,显着降低MTGase诱导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和破断强度,但不阻碍MTGase对肌球蛋白重链(MHC)的交联。(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张崟,曾庆孝,张佳敏,王卫[9](2010)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和大豆分离蛋白对罗非鱼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添加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和大豆分离蛋白(SPI)对罗非鱼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鱼糜凝胶的强度、保水性及白度,发现随着SPI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强度显着降低(p<0.05),但是当SPI和MTGase混合添加时显着提高了鱼糜糜凝胶的强度(p<0.05).单独添加MTGase也提高了鱼糜凝胶的强度.单独添加MTGase或MTGase和SPI混合添加都显着降低了鱼糜凝胶的保水性(p<0.05),而添加SPI显着降低了鱼糜凝胶的白度(p<0.05).电泳图显示MTGase引起的肌纤维蛋白与肌纤维蛋白、肌纤维蛋白与SPI之间的交联是导致鱼糜凝胶的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10](2008)在《沙丁鱼在-20℃时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添加了Ca~(2+)离子和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的增强型鱼糕凝胶的功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18℃冷藏期间沙丁鱼肉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就其鱼糜(surimi)废水中的盐溶性蛋白质可提取性,非蛋白氮(NPN),pH值,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变性热函,颜色,脂肪酸甲酯和蛋白水解活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基于两个试验因素研究生产的鱼糕凝胶的功能特性:(本文来源于《渔业现代化》期刊2008年05期)
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鲢鱼糜为对象,通过检测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MTGase)诱导下不同凝胶化时间形成的鱼糜凝胶的质地特性、交联程度及网络微观结构,探讨鲢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规律。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添加MTGase(对照组)的鱼糜凝胶的破断力、凹陷深度、硬度、咀嚼性等随凝胶化时间延长显着增大(P<0.05),破断力在3~6 h达到平衡(约1 100 g),凹陷深度在1~2 h达到最大值(约17 mm),随着凝胶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添加MTGase的鱼糜凝胶破断力在3 h时就达到最大值(P<0.05),硬度和咀嚼性随时间增加到3 h后趋于平衡,凹陷深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显示,鲢鱼糜凝胶中肌球蛋白重链含量随凝胶化时间延长显着下降,添加MTGase组肌球蛋白重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鱼糜凝胶的网络孔隙当量直径均随凝胶化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在3 h时分别达到最致密的网络结构(P<0.05)。对照组和添加MTGase的鲢鱼糜凝胶分别在40℃凝胶化3~6 h或2~4 h时凝胶特性较好,通过凝胶化时间的调节可控制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方向,获得高品质鱼糜制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宁,蔺小雨,姜鹏飞,于达,董秀萍.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冻藏拉氏南美南极鱼鱼肉热凝胶形成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郭秀瑾,胡杨,尤娟,熊善柏.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诱导下鲢鱼糜凝胶的结构演化规律[J].食品科学.2016
[3].关静,孙仁强,宋佳雯,黄迪,成楠.微生物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初步分离纯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4
[4].杨淼,唐传核.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性能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2
[5].韩春然,李可,王强,杨楠,马永强.利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回收大豆乳清废水[J].现代食品科技.2011
[6].韩春然,李可,王强,杨楠,马永强.利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回收大豆乳清废水[C].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7].罗科丽,彭喜春,晏日安.微生物谷氨酰胺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0
[8].刘海梅,鲍军军,熊善柏,张莉.鸡蛋清蛋白对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诱导鲢鱼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
[9].张崟,曾庆孝,张佳敏,王卫.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和大豆分离蛋白对罗非鱼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英文)[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
[10]..沙丁鱼在-20℃时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添加了Ca~(2+)离子和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的增强型鱼糕凝胶的功能特性[J].渔业现代化.200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