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时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实时,服务质量,传输协议,媒体,因特网,节点,负载。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玥霄[1](2013)在《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机制与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径传输有助于克服带宽瓶颈、并通过路径冗余提升传输品质,是网络传输技术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在面向实时媒体应用的多径传输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技术研发的初级阶段,特别在相关传输控制机制方面,还没有可用的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应用中继服务器构建多径传输场景的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机制和协议,应用中继服务器在应用层实现媒体传输转发处理,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应用层路由的重迭网络技术,基于重迭网络实现多径传输,实际上降低了多径传输应用的技术门槛。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机制与协议在提升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媒体传输效率,促进IMS业务创新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建立多路径传输条件只是实现多径传输的基础,多径传输的性能和效率更多依赖于多径传输控制机制和协议,特别是对于实时传输,需要综合考虑业务传输需求和路径QOS条件的动态变化等多种要素,同时依然要保留传输分组之间的时间序列关系。传输控制机制需要平衡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的关系,以满足业务体验质量(QoE)为基本目标。传输协议消息要简洁高效,尽可能用较小的开销完成传输控制任务。本文总结分析了现有的多径传输协议,结合重迭网络中继路径特征和媒体业务实时传输的需求,深入研究了相关的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机制和协议。主要工作和成果是:1)提出了一种动态负载分配策略,并设计了相关的负载分配算法。根据业务特征与路径状态,对每条路径传输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QoE最优预测结果确定各条路径的权值,根据权值分配负载。另外,根据接收端对各条路径的传输状态反馈,动态调整负载分配策略。2)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缓冲的子流重组机制,设计了相应的重组算法。在接收端设置缓冲区,将各条子流传输的数据包进行排序后,再传递给数据处理器,从而减弱时延抖动的影响。根据丢包率和时延等参数,动态调整缓冲区的大小。3)提出了MRTCP传输控制协议,设计了相关消息和消息流程,实现了端到端的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最后通过网络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负载分配算法、数据重组算法和多径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消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实现多径实时业务的传输控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6-01)
林勇,赵阔[2](2013)在《一种改进的基于能量控制并支持实时业务传输的ERT-AODV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AODV协议在建立路径时没有考虑节点能量,会导致网络中某些节点能量消耗过快而失效。提出一种改进的路由协议ERT-AODV,选择平均能量最大且节点最小残余能量高于门限值的路径进行通信,以平衡网络中的节点能量消耗、降低节点失效率,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同时考虑到实时业务对延时的敏感性,通过设置定时器和扩大传输半径,可以有效的降低延时,仿真结果表明ERT-AODV在节点失效率和平均端到端延时方面比AODV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7期)
尚小东[3](2012)在《支持实时媒体交换的多径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实时通信业务的发展,对实时数据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利用多径传输实时数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但是现有的多径传输控制协议都是基于文件类数据传输的,在传输实时数据时会造成传输抖动过大、发送窗口变小和应用层递交时延过大等问题。本文针对实时数据在多径传输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实时数据传输性能的因素及多径传输特点后,并针对实时数据的传输特点提出RT-MPTCP协议。主要工作有设计新的发送方的拥塞控制方式以减少传输抖动;提出适于实时数据传输的数据发送方式,解决接收方因数据的重新排序造成的时延问题;使用数据冗余传输机制和支持路径动态切换增加传输稳定性,使用适于实时数据传输的数据调度算法改进数据传输效率,提高数据传输的负载均衡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设计RT-MPTCP协议栈,包括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的设计。最后使用OMNET++对RT-MPTCP的实时性能进行测试。通过仿真发现RT-MPTCP协议相对于MPTCP协议,对于数据传输的抖动和带宽有一定的改进;路径切换机制能在某条路径出现问题后够顺利的将数据通过备用路径进行传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输稳定性;数据分发机制可以提高整体的负载均衡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刘春华[4](2009)在《基于实时传输协议的IP远程控制网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设备现场操作的控制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设备控制领域的应用,由于其突破了地域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的满足了人们当前对设备远程控制的迫切需要,已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初步的调研,分析了当前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对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控制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传输的QoS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其次,从提高系统实时性、可靠性角度出发,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作为传输层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对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的发送者报告(SR)和接收者报告(RR)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RTCP的反馈控制信息计算出一段时间以来的丢包率,提出一种简单、易实现的流量控制机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流量控制机制对缓解网络拥塞有一定的作用。在仿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一组实验,分别对TCP、UDP和RTP在不同网络带宽情况下数据传输的网络延迟和丢包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再次,本文独立设计远程控制信息协议(RCIP)来保证系统实体间信息交换时遵守的规则,文中给出了协议的具体设计。控制控制信息协议建立在RTP之上,借鉴了TCP叁次握手的连接机制进行连接管理、确认以及超时重传等,在应用层实现面向连接的传输。最后,在RCIP协议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监督控制的方式以及基于B/S结构的C/S模式对基于实时传输协议的IP远程控制网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远程控制网关以Web的形式呈现,控制客户端以Applet的形式嵌入到网页中,通过Web的方式发布到客户端。该Applet小程序一方面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一方面实现与服务器端组件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端组件接收到客户端发送来控制命令后,进行相应的解析,并将控制命令发送现场控制端以实现云台望远镜的远程控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11-18)
黄杰,吴平东,修震,马树元,陈之龙[5](2005)在《基于Internet的实时控制系统的传输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Inertnet内实现实时控制,需要开发基于Internet的实时控制系统的传输协议。提出了该协议的设计方案,完全符合TCP/IP协议标准,并且在运输层同时支持TCP协议和UDP协议。以该协议为基础,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实时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实验表明该协议能在Internet上进行远程控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黄晓武[6](2003)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 RTC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目前应用广泛的RTP、RTCP协议进行了结构功能分析,列举了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讨论了RTP、RTCP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福建电脑》期刊2003年11期)
任延珍,喻占武,胡瑞敏[7](2003)在《基于RTP/RTCP协议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同步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实时媒体传输,考虑非QOS保证的分组网络可能带来的传输丢包、乱序和抖动等情况,采用基于RTP/RTCP协议的媒体传输和媒体控制机制,在媒体流中添加时间戳等控制信息,通过播放时延控制算法进行媒体内同步,并在媒体内同步的基础上,根据发送方的绝对时间戳和RTP时间戳的对应关系,确定不同媒体流之间的同步点,从而达到多通道媒体间同步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3年10期)
傅克明[8](2003)在《实时传输协议中的资源和连接允许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在传输通信中提供实时服务的可行性,提出了实时传输连接的资源和允许控制算法,给出了Qos(Quatity of Service)确定性保证和统计性保证条件下实时传输连接调度的充分必要条件,计算出每次实时传输连接的缓冲空间.其结果有益于高速传输协议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ODV协议在建立路径时没有考虑节点能量,会导致网络中某些节点能量消耗过快而失效。提出一种改进的路由协议ERT-AODV,选择平均能量最大且节点最小残余能量高于门限值的路径进行通信,以平衡网络中的节点能量消耗、降低节点失效率,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同时考虑到实时业务对延时的敏感性,通过设置定时器和扩大传输半径,可以有效的降低延时,仿真结果表明ERT-AODV在节点失效率和平均端到端延时方面比AODV更具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玥霄.多径实时传输控制机制与协议研究[D].东北大学.2013
[2].林勇,赵阔.一种改进的基于能量控制并支持实时业务传输的ERT-AODV路由协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3].尚小东.支持实时媒体交换的多径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
[4].刘春华.基于实时传输协议的IP远程控制网关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5].黄杰,吴平东,修震,马树元,陈之龙.基于Internet的实时控制系统的传输协议[J].计算机工程.2005
[6].黄晓武.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分析[J].福建电脑.2003
[7].任延珍,喻占武,胡瑞敏.基于RTP/RTCP协议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同步控制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8].傅克明.实时传输协议中的资源和连接允许控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