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筒体、上盖和下盖,所述筒体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上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上端,下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下端,筒体侧壁上部和\/或上盖上可拆卸固连有引虫管,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引虫管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筒体侧壁下部和\/或所述下盖上设有排水通孔。进一步,定义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为入口端,引虫管的另一端为出口端,所述引虫管中间通孔的横截面积从入口端向出口端方向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诱捕效果,且便于包装运输和使用,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筒体、上盖和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上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上端,下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下端,筒体侧壁上部和\/或上盖上可拆卸固连有引虫管,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引虫管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筒体侧壁下部和\/或所述下盖上设有排水通孔。
设计方案
1.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筒体、上盖和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上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上端,下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下端,筒体侧壁上部和\/或上盖上可拆卸固连有引虫管,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引虫管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筒体侧壁下部和\/或所述下盖上设有排水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为入口端,定义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一端为出口端,引虫管中间通孔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方向逐渐变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盖内表面上可拆卸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用于悬挂诱芯或食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上盖、下盖及引虫管均为黑色材质材料制成;所述筒体和所述上盖的外表面为粗糙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7cm-3.5cm;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的内径为Ф2.9cm-Ф3.1cm;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一端的内径为Ф2.5cm-Ф2.8cm。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侧壁设置引虫管时,该引虫管为第一引虫管,所述筒体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引虫管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第一引虫管套接在第一安装通孔上,第一引虫管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一凸缘,第一凸缘卡接在所述筒体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侧面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引虫管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凸起,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相配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向上;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5°-8°。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设置引虫管时,该引虫管为第二引虫管,所述上盖对应所述第二引虫管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二引虫管套接在第二安装通孔上,第二引虫管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二凸缘,第二凸缘卡在所述上盖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侧面设有一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引虫管外表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配合;所述上盖外侧面为球形面,所述第二引虫管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二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50°。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林业虫害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鞘翅目昆虫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种类繁多,系统复杂。这个类群的昆虫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如红棕象甲和金龟子等害虫都属于鞘翅目昆虫。
鞘翅目害虫防治难度很大,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用施药的方式很难达到防治目的,且容易对土壤和农林作物造成污染,环保效果差。因此现今已采用诱捕器进行诱捕,如2011年07月13日就公开一项专利号为ZL201020508109.3、名称为“一种红棕象甲诱捕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其由互相旋接的桶体和上盖组成,所述上盖包括诱芯柄与提手组成,上盖上有信息素散发口,桶体上分布若干进虫孔,诱芯柄可放置诱芯。这种诱捕器具有一定诱捕效果。但因只在桶体上分布若干进虫孔,这种单纯在桶体上设置的进虫孔,红棕象甲容易爬进爬出,红棕象甲逃逸率较高,诱捕效果较不理想;其次,桶体容易积水,积水后诱捕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整个诱捕器的体积较大,包装、运输成本高,造成使用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其具有较好诱捕效果,且便于包装运输和使用,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筒体、上盖和下盖,所述筒体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上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上端,下盖可拆卸固连在筒体的下端,筒体侧壁上部和\/或上盖上可拆卸固连有引虫管,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引虫管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筒体侧壁下部和\/或所述下盖上设有排水通孔。
进一步,定义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为入口端,定义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一端为出口端,引虫管中间通孔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方向逐渐变小。这样可以更好模仿害虫的洞穴,进一步迷惑害虫,使害虫爬入后不容易爬出,进一步提高诱捕效果。
进一步改进,处于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盖内表面上可拆卸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用于悬挂诱芯或食物。这样就可以更好引诱害虫从引虫管的中间通孔爬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而挂钩设置成可拆卸,便于上盖相互叠置包装,进一步降低包装运输成本。
优选所述筒体、上盖、下盖及引虫管均为黑色材质材料制成;所述筒体和所述上盖的外表面为粗糙面。使得整个诱捕装置符合害虫喜好颜色,且筒体和上盖的外表面设置为粗糙面,利于害虫的爬行。进一步提高诱捕效果。
优选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7cm-3.5cm;所述引虫管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的内径为Ф2.9cm-Ф3.1cm;所述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一端的内径为Ф2.5cm-Ф2.8cm。
进一步,所述筒体侧壁设置引虫管时,该引虫管为第一引虫管,所述筒体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引虫管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第一引虫管套接在第一安装通孔上,第一引虫管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一凸缘,第一凸缘卡接在所述筒体侧壁上。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侧面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引虫管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凸起,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相配合。以防止第一引虫管的转动,也便于准确安装。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向上;所述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5°-8°。这样使得害虫在爬进第一引虫管中间通孔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前进路线上有明显的坡度变化,更好诱捕害虫。第一引虫管的中间通孔的中心线向上倾斜也能较好阻挡外部水进入由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所述上盖上设置引虫管时,该引虫管为第二引虫管,所述上盖对应所述第二引虫管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二引虫管套接在第二安装通孔上,第二引虫管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二凸缘,第二凸缘卡在所述上盖上。
再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侧面设有一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引虫管外表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配合;所述上盖外侧面为球形面,所述第二引虫管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二引虫管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50°。这样可使害虫爬入第二引虫管中间通孔时,就更容易掉入由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筒体侧壁上部和\/或上盖上设置引虫管,且设置引虫管伸入所述筒体、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内部空间,这样引虫管的中间通孔就能模仿害虫洞穴引诱害虫爬入筒体内,而爬入筒体内的害虫如想爬出就会受到引虫管的阻挡不容易逃逸。
2、上窄下宽的圆锥台形筒体结构,方便害虫从筒体外侧向上爬行,不方便害虫从筒体内侧向上爬行,这样筒体外表面有利于诱捕,筒体的内表面不利于害虫逃逸。也提高害虫的诱捕效果。
3、所述筒体侧壁下部和\/或所述下盖上设有排水通孔。这样筒体下部和下盖埋设安装在地面上时,就不容易积水,防止因筒体内积水影响诱捕效果,确保整个装置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
4、诱捕装置的筒体、上盖、下盖和引虫管均可分离,体积最大的筒体为圆锥台形结构,这样就便于拆卸和套装包装,减少包装体积,减少运输占用空间,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使用成本。
5、诱捕装置的筒体、上盖、下盖可分离,便于清理已捕杀的害虫,便于彻底清洗整个诱捕装置,较方便重复使用。
6、所述筒体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跟传统的圆柱体诱捕器相比,更有利于诱捕器在地里固定,不容易晃动,诱捕稳定性好,且外形曲线美观大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隐藏第一引虫管和第二引虫管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引虫管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引虫管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5所示,一种鞘翅目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筒体1、上盖2和下盖3,所述筒体1大体为上端小下端大的圆锥台形,上盖2可拆卸固连在筒体1的上端,下盖3可拆卸固连在筒体1的下端,上盖2和下盖3可分别利用卡接或旋接的方式固连筒体1的上下端,筒体1侧壁下部和所述下盖3上设有多个排水孔4。排水孔4的大小可针对诱捕害虫体积定,以不让害虫爬出为准。
筒体1侧壁上部可拆卸固连有四个第一引虫管5,每个所述第一引虫管5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一引虫管5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一引虫管5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7cm-3.5cm;所述第一引虫管5位于所述筒体1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2外侧的一端的内径为Ф2.9cm-Ф3.1cm;所述第一引虫管5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一端的内径为Ф2.5cm-Ф2.8cm。
定义所述第一引虫管5位于所述筒体1侧壁外侧一端为入口端,定义所述第一引虫管5位于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一端为出口端,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方向逐渐变小。
所述筒体1侧壁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引虫管5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11,第一引虫管5套接在第一安装通孔11上,第一引虫管5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一凸缘51,第一凸缘51卡接在所述筒体1侧壁上。
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内侧面设有三个第一定位槽12,所述第一引虫管5外表面上设有三个第一定位凸起52,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凸起52与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2相配合。以防止第一引虫管5的转动,也便于第一引虫管5准确安装。
所述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向上;所述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5°-8°。这样使得害虫在爬进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前进路线上有明显的坡度变化,更好诱捕害虫。第一引虫管5的中间通孔向上倾斜也能较好阻挡外部水进入由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
上盖2上可拆卸固连有四个第二引虫管6,每个所述第二引虫管6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第二引虫管6的中间通孔引导害虫爬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上盖2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引虫管6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通孔21,第二引虫管6套接在第二安装通孔21上,第二引虫管6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21配合一端设有一圈第二凸缘61,第二凸缘61卡在所述上盖2上。优选所述第二引虫管6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7cm-3.5cm;所述第二引虫管6位于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或处于所述上盖外侧的一端的内径为Ф2.9cm-Ф3.1cm;所述第二引虫管6伸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一端的内径为Ф2.5cm-Ф2.8cm。上盖2上的第二引虫管6可方便飞到上盖上害虫的爬入。
定义所述第二引虫管6位于所述上盖2外侧的一端为入口端,定义所述第二引虫管6位于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一端为出口端,第二引虫管6中间通孔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方向逐渐变小。这样第二引虫管6的中间通孔也可以更好模仿害虫洞穴,使害虫爬入后不容易爬出,进一步提高诱捕效果。
所述第二安装通孔21内侧面设有一个第二定位槽22,所述第二引虫管6外表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凸起62,所述第二定位凸起62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2相配合;所述上盖2外侧面为球形面,所述第二引虫管6中间通孔内周面为锥形,所述第二引虫管6中间通孔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50°。这样可使害虫爬入第二引虫管6中间通孔时,更容易掉入由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
处于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盖2内表面上可拆卸连接有挂钩7,所述挂钩7用于悬挂诱芯或食物。挂钩7可采用卡接或旋接方式固连上盖。这样就可以更好引诱害虫从第一引虫管5和第二引虫管6的中间通孔爬入所述筒体1、上盖2和下盖3围成的内部空间进行捕杀。挂钩7设置成可拆卸,便于上盖2相互叠置包装,进一步降低包装运输成本。
优选所述筒体1、上盖2、下盖3及引虫管均为黑色材质材料制成;可采用黑色塑料注塑成型。优选所述筒体1和所述上盖2的外表面为粗糙面。使得整个诱捕装置符合害虫喜好颜色,且筒体1和上盖2的外表面设置为粗糙面,利于害虫的爬行。进一步提高诱捕效果。
本实施例使用时,如附图1虚线以下筒体1部分和下盖3埋在土里面,埋设土的上平面离筒体1上第一引虫管5中间通孔最低点可控制在1cm左右,下盖3底面中间部分的土掏空,便于通过下盖3上的多个排水孔排水。害虫诱捕到一定数量后,打开上盖2,倒出害虫后,再盖上上盖2后就可重新安装使用;或者同时打开上盖2和下盖3,彻底清洗筒体1、上盖2、下盖3、第一引虫管5和第二引虫管6后,再重新安装使用,可进一步确保诱捕效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权利要求作等同的改变都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5644.X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693826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A01M1/10
专利分类号:A01M1/10
范畴分类:申请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下洲路16号龙江富城201室
发明人:金化亮;关雄;梁景华;张逸南;林永旋
第一发明人:金化亮
当前权利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汤云武
代理机构:35218
代理机构编号: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