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状根论文_陈蒙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状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发根,杆菌,除虫菊,诱导,人参,倍半萜,大豆。

发状根论文文献综述

陈蒙蒙[1](2019)在《诱导子对雷公藤发状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卫矛科雷公藤属多年生的藤本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在我国医药和害虫防治领域的应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雷公藤体内含有倍半萜类生物碱、二萜类、叁萜类等多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倍半萜类生物碱中吉碱和次碱的杀虫活性较好。雷公藤发状根生物碱含量高,生长速度快,含量稳定,有替代自然资源生产雷公藤生物碱的潜力,通过诱导子的添加来提高发状根中活性次生代谢物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前期雷公藤发状根培养体系已经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测定发状根生物量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筛选了适宜雷公藤吉碱与次碱生产的培养基盐浓度并得到发状根的生长曲线,主要探究了五种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对发状根生长及吉碱与次碱的影响,以期为雷公藤发状根生物量及吉碱和次碱产量的提高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MS液体培养基大量营养元素盐浓度的筛选结果表明:1/4 MS,1/2 MS,3/4 MS,MS四种不同盐浓度的培养基对发状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影响不同。结果观察到:发状根在1/2 MS和MS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较好,其生物量分别为0.86 g/flask和0.82g/flask;吉碱的产量随培养基盐浓度的增强而升高,吉碱与次碱的含量均在MS培养基中达到最大值。综合选择MS培养基为次生代谢物生产的基础培养基。2.雷公藤发状根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在0-14d生长缓慢,属于生长延滞期;14-28d,发状根的生长迅速,处于对数生长期;28-35d发状根的生长速度放缓,属于生长的稳定期;在35d以后发状根的干重出现下降的趋势,且吉碱与次碱含量也减少。21-28d内吉碱与次碱的含量迅速增长,但在28-35d倍半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基本处于稳定阶段。综合发状根生长及吉碱与次碱的积累曲线,确定诱导子添加时间为28d。3.探究了五种诱导子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硝酸银、山梨醇和壳聚糖的不同添加浓度对雷公藤发状根生长和吉碱与次碱的影响:茉莉酸甲酯对发状根的生长影响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提高了两种生物碱的总产量,100μmol/L的处理使吉碱的总产量为对照的5.06倍;低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促进了发状根的生长,100μmol/L的处理使吉碱和次碱的总产量分别达到1777.09和592.16μg/flask,分别为对照的1.64和2.62倍;高浓度的硝酸银抑制了发状根的生长,但显着提高了吉碱与次碱的产量,吉碱与次碱总产量在50 mg/L的硝酸银处理后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3.85和2.26倍;10 g/L的山梨醇促进了发状根生长并提高了两种生物碱的产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发状根的生长影响不明显,其中100 mg/L的壳聚糖对吉碱和次碱总产量的提高效果最佳,分别为对照的1.97倍和1.82倍。诱导子对雷公藤发状根的生长及吉碱和次碱的积累具有选择性,茉莉酸甲酯和硝酸银是两种诱导效果较好的诱导子。4.探究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硝酸银诱导子两两组合对雷公藤生长和吉碱与次碱的影响发现:1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与100μmol/L的水杨酸的诱导效果最佳,吉碱与次碱的总产量分别为对照的5.33和8.56倍,均大于单个诱导子作用后,两种生物碱的最高产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洪冰杰,许鑫,侯文胜,于丽杰,韩天富[2](2019)在《大豆发状根乙醇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大豆中建立目的基因表达可控的化学诱导表达系统,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乙醇诱导表达系统(ALCA switch)的GUS和GmFT2a表达载体,利用发状根农杆菌介导的根系转化体系,分别获得转ALCA-mini35S-GUS和ALCA-mini35S-GmFT2a的发状根,通过检测GUS的表达情况和GUS酶活性高低评定该系统在大豆发状根中的诱导效率,并通过检测GmFT2a表达水平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非诱导条件下,ALCA-mini35S-GUS发状根中未见GUS表达,而在培养基中添加乙醇后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明显,说明GUS基因表达。乙醇诱导表达的效率与乙醇浓度有关,当乙醇浓度为0.05%、处理60 h时GUS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处理72 h时GUS酶活性最高;0.05%乙醇处理72 h时,ALCA-mini35S-GmFT2a发状根中GmFT2a相对表达量平均值约为诱导前的150倍,个别样本可达初始值的400倍。综上所述,乙醇诱导表达系统可以在大豆发状根中发挥作用,该系统不仅可用于大豆基因功能研究,而且可为培育外源基因表达可控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陆明海,张美萍,李俐,王康宇,赵明珠[3](2018)在《人参发状根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发状根具有生长速度快、激素自养、皂苷含量高等特点,是大规模生产人参皂苷的有效途径。本综述在发根农杆菌转化机理、诱导体系建立、发状根鉴定研究的基础上对Ri质粒作用机理、影响诱导率的因素、人参发状根的形态及分子鉴定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今后急需研究的几个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人参发状根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1期)

周雯[4](2018)在《豇豆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及发状根诱导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Walp.)是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的豆类作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热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各类作物相继开展了功能基因组学及转基因育种工作,但由于豇豆遗传转化存在芽再生率低、转化效率不高,外源基因整合能力差等问题,使得转基因技术无法高效应用。本研究就豇豆种子消毒方法、外植体基因型和筛选标记基因这叁大影响豇豆遗传转化的因素开展研究,建立了较优的消毒方法,筛选出了芽再生效率高的基因型以及筛选标记基因。另外,还建立了一种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豇豆发状根形成的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氯气、次氯酸钠和升汞这叁种不同消毒剂对豇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0.1%升汞消毒效果最好,对豇豆种子的伤害最低,在处理48小时后发芽率达到了 84.67%,且没有出现污染的现象。2.对51份不同豇豆基因型进行了根癌农杆菌侵染条件下高频再生基因型的筛选。在初筛中根据芽分化率的高低对供试豇豆基因型进行等级划分,并对分化率在80%以上的10个基因型进行复筛试验,重复3次。结果发现这10个基因型繁殖系数分布在1.17和1.93之间,其中“117E0815”和“白八月豇”繁殖系数较高,分别为1.70和1.93,尤以“白八月豇”的繁殖系数最高。这10个基因型的不定芽诱导率分布范围为22.51%-86.40%,以“白八月豇”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86.40%。因此,本研究筛选出来的地方品种“白八月豇”在根癌农杆菌侵染条件下兼具较高的繁殖系数和不定芽诱导率,可作为后续转基因研究的受体基因型。3.比较了筛选标记基因nptII和bar在豇豆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转化率方面的差异。发现利用草丁膦和bar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后外植体的出愈率比利用卡那霉素和nptII筛选体系对外植体进行筛选后得到的出愈率高12.98%,二者存在显着差异。用卡那霉素和nptII筛选体系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后阳性率为100%,而用草丁膦和bar筛选体系对外植体进行筛选后得到的愈伤组织DNA的PCR扩增阳性率为98.61%,相互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通过GUS染色后观察发现利用卡那霉素和npt11筛选体系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均为嵌合体,而用草丁膦和bar筛选体系得到的愈伤组织部分为嵌合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草丁膦和bar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后得到的愈伤组织转化体比例占77.2%,而利用卡那霉素和nptII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后得到的愈伤组织转化体比率不足50%,差异显着,表明尽管两种筛选体系均能在外植体上诱导转化体形成,但是用草丁膦和bar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后得到的转化体比例显着较高。该筛选体系可为后续豇豆转基因研究提供技术支持。4.比较了离心管浸泡法和种子萌发袋法诱导豇豆发状根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生根率上,种子萌发袋法诱导的平均生根数为10.12,比离心管浸泡法少1.86。而利用种子萌发袋法诱导形成发状根的转化率为33.12%,比离心管浸泡法诱导形成发状根的转化率高17.63%。进一步以种子萌发袋法对14个豇豆基因型的生根率和转化率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在所有供试材料中“II7E0826”兼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生根数,分别为55.67%和16,是发根农杆菌介导豇豆发状根形成的优异基因型,可作为后续豇豆组合苗基因功能验证的合适基因型。本研究为高效获得豇豆转基因植株奠定了基础,对后续开展豇豆基因功能验证及转基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田云,蒋景龙,李丽,黎远东[5](2017)在《不同培养条件对黄瓜发状根生长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PCR分子鉴定转化成功的黄瓜发状根为试材,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分析不同培养基类型、不同培养基组分和不同激素对黄瓜发状根生长的影响。分析显示:MS培养基中黄瓜发状根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1/2 MS培养基,N6培养基中发状根生长的速度最慢;以MS为基础培养基,30 g/L的蔗糖为氮源,C_(NH4+):C_(NO3)-=1:2为碳源和204 mg/L KH_2PO_4为磷源时,培养基中黄瓜发状根生长量最大;以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激素IAA(Indole acetic acid)、GA3(Gibberellin)、NAA(Naphthalene acetic acid)、KT(Kinetin),其中1 mg/L IAA作用下的黄瓜发状根的增长量最大(51.0 mg),1 mg/L的NAA(Naphthalene acetic acid)处理下黄瓜发状根的增长量最少(37.8 mg/L)。以上为发状根进一步扩大培养和后期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08期)

公冶祥旭,朱惠君,李群,李琰,张兴[6](2017)在《除虫菊发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y.)无菌苗为外植体,研究除虫菊发状根的诱导、培养条件优化,并对发状根中的除虫菊素进行检测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乙酰丁香酮能促进除虫菊下胚轴和子叶发状根的诱导,当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50μmol/L时除虫菊下胚轴和子叶的诱导率为对照的2.29倍和2.66倍,预培养6 d时,下胚轴发状根诱导率为对照的2.25倍,发根农杆菌A4的诱导率均高于ATCC15834,愈伤组织较适合发状根的诱导,愈伤组织侵染后适合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发状根诱导,250 m L叁角瓶中添加50 m L MS培养基较适合发状根的生长。对除虫菊发状根进行PCR检测发现,发根农杆菌含有的Ri T-DNA的rol B基因已整合进入发状根基因组中。通过GCMS检测发现,愈伤组织中除虫菊素的6种成分均未检测到,而发状根中检测到瓜菊素Ⅰ、茉酮菊素Ⅰ和茉酮菊素Ⅱ3种成分,发状根对粘虫的拒食作用明显优于愈伤组织。本研究为通过组织培养方式生产除虫菊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康宇,于丽莉,张美萍,尹锐,林彦萍[7](2017)在《茉莉酸甲酯调控下人参发状根皂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外源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研究其调控液体培养条件下人参发状根中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在诱导子作用时表达情况。以四年生吉林人参主根诱导的人参发状根无性系为材料,利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MeJA处理前后人参发状根的总皂苷含量;同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MeJA处理前后人参发状根中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QS)、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E)、氧化鲨烯环化酶(oxidized squalene cyclase,OSC)、达玛烷二醇合成酶(dammarenediol synthase,DS)、β-香树脂合成酶(β-amyrin synthase,β-AS)和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获得MeJA添加到人参发状根中最佳添加浓度为6×10~(-4)μmol·L~(-1)、添加时间为22 d、作用时间为5 d;MeJA的添加可以提高人参发状根中过氧化物酶(PP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PD)的酶活性;经过MeJA处理后人参发状根中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SQS,SQE,OSC,DS,β-AS基因的表达变化均有显着提高,然而CAS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着。因此说明在添加MeJA处理后,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SQS,SQE,OSC,DS,β-AS基因表达情况与PPD,CAT,PPO的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相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于威君,李晓薇,肖洪庆,Aysha,Jameel,侯心悦[8](2017)在《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状根农杆菌Ri质粒侵染植物后诱导大量发状根发生,由此发展起来的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转基因技术,并被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也是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现有的大豆子叶节、幼胚、胚尖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低、周期长,而发状根遗传转化体系具有转化效率高、周期短等优点,因此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蒋景龙,蒋超,李丽,沈季雪,田云[9](2017)在《不同条件对黄瓜发状根诱导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津研四号"、"新津春四号"和"玉蛟龙"3种黄瓜为试材,通过比较影响发状根诱导率的条件,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农杆菌(A_4)对3种黄瓜发状根诱导能力,为建立一套高效的黄瓜发状根诱导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黄瓜均成功诱导出发状根,转接培养后仍能正常生长。诱导条件分析表明,选择带叶茎段为外植体,菌液侵染10 min、菌液浓度为OD_(600)=0.3和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浓度为10 mg/L时诱导效果最好。隶属函数分析表明,A_4对3种黄瓜发状根诱导能力依次为"玉蛟龙">"津研四号">"新津春四号"。PCR分子鉴定表明,A_4菌Ri质粒的T-DNA基因已成功整合到3种黄瓜核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7年04期)

周泉澄[10](2016)在《贯叶金丝桃组培发状根的诱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贯叶金丝桃为试验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并以此为外植体,用发根农杆菌LBA9402侵染诱导形成发状根.在愈伤诱导过程中,单激素NAA浓度为0.60mol/L,0.61 mol/L时培养效果最佳,可用于发根农杆菌侵染.发根农杆菌的侵染时间为4—6 min的愈伤组织中发状根生长状况最佳.在贯叶金丝桃愈伤组织的发状根诱导时,添加外源激素NAA0.65 mol/L、NAA 0.50 mol/L对于提高发状根的诱导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发状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在大豆中建立目的基因表达可控的化学诱导表达系统,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乙醇诱导表达系统(ALCA switch)的GUS和GmFT2a表达载体,利用发状根农杆菌介导的根系转化体系,分别获得转ALCA-mini35S-GUS和ALCA-mini35S-GmFT2a的发状根,通过检测GUS的表达情况和GUS酶活性高低评定该系统在大豆发状根中的诱导效率,并通过检测GmFT2a表达水平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非诱导条件下,ALCA-mini35S-GUS发状根中未见GUS表达,而在培养基中添加乙醇后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明显,说明GUS基因表达。乙醇诱导表达的效率与乙醇浓度有关,当乙醇浓度为0.05%、处理60 h时GUS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处理72 h时GUS酶活性最高;0.05%乙醇处理72 h时,ALCA-mini35S-GmFT2a发状根中GmFT2a相对表达量平均值约为诱导前的150倍,个别样本可达初始值的400倍。综上所述,乙醇诱导表达系统可以在大豆发状根中发挥作用,该系统不仅可用于大豆基因功能研究,而且可为培育外源基因表达可控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状根论文参考文献

[1].陈蒙蒙.诱导子对雷公藤发状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洪冰杰,许鑫,侯文胜,于丽杰,韩天富.大豆发状根乙醇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及验证[J].核农学报.2019

[3].陆明海,张美萍,李俐,王康宇,赵明珠.人参发状根的相关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周雯.豇豆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及发状根诱导体系建立[D].浙江师范大学.2018

[5].田云,蒋景龙,李丽,黎远东.不同培养条件对黄瓜发状根生长影响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7

[6].公冶祥旭,朱惠君,李群,李琰,张兴.除虫菊发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J].植物科学学报.2017

[7].王康宇,于丽莉,张美萍,尹锐,林彦萍.茉莉酸甲酯调控下人参发状根皂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

[8].于威君,李晓薇,肖洪庆,Aysha,Jameel,侯心悦.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7

[9].蒋景龙,蒋超,李丽,沈季雪,田云.不同条件对黄瓜发状根诱导率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

[10].周泉澄.贯叶金丝桃组培发状根的诱导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长春花毛状根的诱导Fig.2.6Induction...浸染时间对芸芥发状根诱导的影响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培养3-3转基因阳性发状根的黄光归选...芸芥发状根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上的...:转基因大豆发状根异黄酮含量...

标签:;  ;  ;  ;  ;  ;  ;  

发状根论文_陈蒙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