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味强子弱衰变及非微扰方法在其中的应用

重味强子弱衰变及非微扰方法在其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在粒子物理中,重味强子弱衰变是精确检验标准模型、理解CP破坏乃至寻找新物理的一个理想平台。在不同的重味强子弱衰变中,半轻的树图弱衰变可以被用来精确测量CKM矩阵元,而底味强子的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则可以用来探寻新物理效应。通过理论和实验上对衰变分支比、衰变末态粒子的角分布、前反对称性、极化或自旋等物理量的计算和测量,人们可以定量地确定实验结果和标准模型预言的偏离程度,并根据这一偏离给出对新物理存在范围的限制。理论上重味物理研究的核心在于计算强子跃迁矩阵元,由于强子部分涉及低能标度,QCD的色禁闭效应使得微扰论在强子能标附近不再适用。理论上人们通常采用因子化方法分离衰变振幅中的高能可微扰计算部分和低能非微扰强子部分。一方面目前只有少部分的衰变过程已被证明是可因子化的,另一方面因子化在现阶段的证明只停留在幂次展开的领头阶,对于更高阶的证明目前还难以做到。除了因子化,人们在重味物理的研究中开发出了一些有效的非微扰方法,其中包括了光锥QCD求和规则、手征微扰论、味道SU(3)对称性分析、光前夸克模型以及格点QCD。本论文首先用手征微扰论系统地研究了两介子的标量、矢量和张量形状因子,同时采用幺正化的方法将形状因子的适用范围延拓到较高的能量区域。之后结合光锥QCD求和规则,本论文研究了一些由S-波共振态主导的重味介子弱衰变过程,其中分别对粲介子半轻衰变D→ππ?(?)和Ds→π+π-?ν,以及味道改变中性流引发的半轻过程Bs→π+π-l+l-(ν(?))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为了分离不同标度的物理,本文采用了光锥QCD求和方法计算初态强子跃迁到标量共振态粒子的矩阵元,并用介子标量形状因子描述末态两介子的相互作用。对于半轻衰变D→ππ?(?)本文给出了一个普适的并且包含任意ππ分波成分的角分布,也给出了分支比、前反对称性和一些其他的可观测量的计算结果。其中P-波的贡献由ρ0共振态主导,而S-波f0(980)的贡献则是通过幺正化的手征微扰论进行分析。对于Bs的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和半轻衰变Ds→π+π-?ν,本文利用经过标量形状因子归一化的S-波π+π-光锥分布振幅计算了强子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比较用幺正化的手征微扰论结果与用Bs→J/ψπ+π-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标量形状因子,我们发现两者的形状是相似的。在唯象上我们预言了相关衰变道的微分衰变宽度,结果和实验基本符合。我们期望在未来BES-III,LHCb和Super-B工厂能够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来精确地检验我们的结果。利用味道SU(3)对称性和光锥QCD求和规则等方法,本文还分析了双重味重子的弱衰变过程。通过味道SU(3)分析,我们预言了不同双重半轻衰变宽度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双重味重子衰变到反三重态重子ΛQ的过程做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我们论证了在重夸克极限下底味和粲味末态重子可以由同一套光锥分布振幅来描述,然后采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了双重味跃迁到单重味重子的状因子,数值结果显示形状因子f1和g1在最大反冲时的数值大小相近,这意味着在双重味重子的衰变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重夸克对称性。另外,本文对双重半轻过程的衰变宽度和分支比的计算结果和以往文献中给出的是基本一致的。我们期望这些唯象结果可以通过未来的LHCb以及其他实验进行验证,同时也相信光锥QCD求和规则对于双重形状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检验并且理解重子的光锥分布振幅。在不久的将来,LHCb,BES-III以及其他实验组将提供更多更精确的测量结果,为标准模型的验证、强子谱的研究乃至新物理的寻找指引方向。在理论上人们不仅需要对现有过程提高计算精度,更需要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包括新的有效理论或者非微扰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强子结构以及QCD低能动力学机制。因此可以预期重味物理对于人们理解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重味物理中的非微扰理论方法
  •   2.1 QCD求和规则
  •     2.1.1 SVZ求和规则
  •     2.1.2 光锥QCD求和规则
  •   2.2 手征微扰论
  •     2.2.1 有效场论
  •     2.2.2 QCD的手征破缺和强子谱
  •     2.2.3 Goldstone玻色子
  •     2.2.4 手征有效拉氏量
  •   2.3 味道SU(3)对称性
  •     2.3.1 强子多重态
  •     2.3.2 有效哈密顿量的不可约表示
  •     2.3.3 有效哈密顿量的拓扑图表示
  • 第三章 用手征微扰论计算低能介子形状因子
  •   3.1 手征微扰论及其幺正化方法
  •     3.1.1 幂次估计和重整化
  •     3.1.2 双介子系统的同位旋本征态
  •     3.1.3 介子-介子散射振幅
  •     3.1.4 幺正化方法
  •   3.2 介子低能形状因子
  •     3.2.1 标量形状因子
  •     3.2.2 矢量形状因子
  •     3.2.3 张量形状因子
  •   3.3 本章总结
  • s),Bs衰变中的手征动力学和S-波贡献'>第四章 多体半轻D(Ds),Bs衰变中的手征动力学和S-波贡献
  •   4.1 共振态近似方法计算D→ππ矩阵元
  • 0形状因子计算'>    4.1.1 LCSR框架下的D→f0形状因子计算
  •     4.1.2 手征动力学对共振态近似的修正
  •     4.1.3 D→ρ形状因子
  • s→ππ矩阵元'>  4.2 光锥分布振幅方法计算Bs→ππ矩阵元
  •     4.2.1 广义LCDAs
  •     4.2.2 标量ππ形状因子的Breit-Wigner描述
  • s→ππ形状因子'>    4.2.3 Bs→ππ形状因子
  • s)→ππφV唯象分析'>  4.3 D(Ds)→ππφV唯象分析
  •     4.3.1 微分和积分衰变宽度
  • π+角分布'>    4.3.2 θπ+角分布
  • l角分布和前反对称性'>    4.3.3 θl角分布和前反对称性
  •     4.3.4 φ角分布
  • s→π+π-半轻衰变唯象分析'>  4.4 Bs→π+π-半轻衰变唯象分析
  • s→π+π-l+l-'>    4.4.1 Bs→π+π-l+l-
  • s→π+π-vv'>    4.4.2 Bs→π+π-vv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唯象研究
  •   5.1 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SU(3)分析
  •     5.1.1 粒子多重态的表示
  •     5.1.2 双重味重子半轻衰变
  •     5.1.3 黄金衰变道分析
  •   5.2 用LCSR计算双重味重子衰到反三重态重子弱衰变
  •     5.2.1 单重味重子的光锥分布振幅
  • QQ'q→∧Q'形状因子定义'>    5.2.2 ΞQQ'q→∧Q'形状因子定义
  •     5.2.3 双重味重子衰变的LCSR方法
  •   5.3 基于SVZ求和规则的计算
  •   5.4 数值结果与唯象应用
  •     5.4.1 形状因子数值结果
  •     5.4.2 半轻衰变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χPT中介子-介子散射振幅表达式'>附录AχPT中介子-介子散射振幅表达式
  • χPT中介子形状因子表达式'>附录BχPT中介子形状因子表达式
  •   B.1 标量形状因子
  •   B.2 矢量形状因子
  •   B.3 张量形状因子
  • 附录C 螺旋度振幅方法
  •   C.1 强子部分振幅
  •   C.2 轻子部分振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以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施瑀基

    导师: 王伟

    关键词: 重味强子,弱衰变,非微扰,求和规则,手征微扰论,味道对称性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物理学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分类号: O572.2

    DOI: 10.27307/d.cnki.gsjtu.2019.001891

    总页数: 154

    文件大小: 4577K

    下载量: 16

    相关论文文献

    • [1].消失的小巷[J]. 老同志之友 2016(23)
    • [2].水乳交融腌笃鲜[J]. 饮食科学 2017(03)
    • [3].重味物理:通通往新物理之门[J]. 科学通报 2018(24)
    • [4].30岁,重味的危害[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08(08)
    • [5].全国第11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在信阳召开[J]. 科学通报 2013(Z2)
    • [6].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重味产生[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2(01)
    • [7].粒子物理的基本特征、相互作用和重味强子的质量[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8].重味物理与几种新物理模型的唯象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9].健康淡盐生活四大步骤[J]. 中国食品 2011(06)
    • [10].重味强子物理的精确测量[J]. 现代物理知识 2018(01)
    • [11].RHIC能区重味强子的实验测量[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9(10)
    • [12].重味分子态综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3].退耦近似在重味夸克分布函数标度演化中的应用[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4].如果连你也走了[J]. 参花(下) 2015(11)
    • [15].朵教练[J]. 大学生 2015(Z1)
    • [16].含单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7].核子与原子核的奇异性产生和重味产生[J]. 物理学进展 2011(01)
    • [18].超级Z-工厂上的物理[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2(07)
    • [19].弦模型图像下的重味强子谱:短程束缚[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0].谈饮食文化[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6)
    • [21].沸腾鱼[J]. 美食 2010(11)
    • [22].志愿服务社会、爱心共筑和谐——在宁高校台湾大学生义诊义演活动花絮[J]. 两岸关系 2008(07)
    • [23].探析川菜多样味型形成之因素[J]. 中国调味品 2016(05)
    • [24].关于双重味介子分布振幅的讨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25].小学语文课堂的三重味[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17)
    • [26].京味儿甜食 料少花样多[J]. 北京纪事 2008(02)
    • [27].川南的味道[J]. 新城乡 2014(06)
    • [28].RHIC能区STAR上重味夸克偶素产生的实验进展[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9(10)
    • [29].中西一日三餐翻译比较探究[J]. 海外英语 2016(08)
    • [30].■半轻衰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标签:;  ;  ;  ;  ;  ;  

    重味强子弱衰变及非微扰方法在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