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业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404600
【摘要】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大纲学情外,更要细细研读文本,找出文本与其他篇目的特性,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辩体;断文;问度;定点;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4-121-02
一、辩体,看《桥》在小说中的共性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为了表达的需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置于虚构的环境中,通过情节的变化与推动,丰满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来反映现实生活。阅读小说,就是关注小说情节与环境,通过分析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赏析表达手法。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文。它是谈歌的一篇主题先行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黎明时候,洪水突如其来,人们惊慌失措,他们的党支部书记挺身而出,组织一百多村民从唯一的木桥有序撤离,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事。故事短小,却震撼人心。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依据有三:第一,典型的环境描写;第二,紧凑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三,鲜明的人物形象。
基于以上分析,小说《桥》的阅读教学点可以为: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小说主题。
二、断文,读《桥》在文本中的特性
《桥》这篇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渲染浓厚,人物形象凸显,表达方式独特,主题鲜明深刻,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典型的环境描写
小说开篇,环境氛围渲染十分到位。黎明时候,暴雨肆虐、山洪咆哮,把惊醒的人们带入险象环生的绝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的惊慌、无助就成为理所应当了,老支书成为村民们“山一样的靠山”也尽在情理之中。同时,更为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果断威严、先人后己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桥的描写,看似简单却有深意。“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木桥考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外显的木桥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党员,为村民架起的“生命之桥”“希望之桥”“精神之桥”却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结尾再次对水的描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用宁静与茫然渲染了结尾的“意外与悲壮”。与开头雨的急、暴、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深化人物突出主题做了突出的渲染。
(二)跌宕的情节刻画
小说的开头,狞笑疯狂肆意的洪水要吞噬人们,绝境中,没有任何防备的人们只得慌乱的逃命,而唯一的活路只有窄窄的木桥,人们能够活出吗?老汉是怎么让一百号乱哄哄的人们在短时间内有序过桥呢?扣人心弦,一下子吊起了读者的胃口。高潮处矛盾交织,情节跌宕。当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时,小伙子推老汉先走,老汉推小伙子上木桥,在争分夺秒的瞬间,哪怕只有岌岌可危的希望,作为老汉也要垂死挣扎,让小伙子有活的希望,自己却把自己推向死亡,这是为什么呢?直到结尾,用老妇人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与儿子,才点名老汉与儿子原来是父与子的关系。一波三折的情节,让人唏嘘不已嘘,烈震撼的同时,悲壮中又肃然起敬。
(三)丰富的人物形象
老汉是普通党员的光辉形象。“像山一样的老汉”是村民们稳固坚强的靠山。“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到后边!”老汉沉着、冷静、威严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并揪出小伙子,凶得像只狮子,烘托的是党员的责任与当担,“先群众后党员”更是党性的使然。一个果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党员形象烙印在读者心中。
老汉是普通父亲的光辉形象。当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时,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这分秒必争的时间里,有一点点生的希望会要不犹豫的留给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和儿子面前,先儿子后自己,是父亲的责任与当担,是父亲的大爱与深沉。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四)别致的表达方式
单词短句成段,语感极强。全文共有618个字,27个自然段。一般的段落仅一行,最短的一句话2个字。渲染了紧张可怕的气氛,突出了危急的情景。“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写出大雨“之猛”“之急”,势不可当。
比喻句拟人句,增强表达。比喻句“山洪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让人如临其境,心惊胆战。比喻句“他像一座山。”把老汉在人们生死攸关的时刻,指挥人们逃命,如“山”的稳定牢固、坚不可摧的信念与气势,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喻句“老汉凶得像只狮子。”把老汉面对“不守规矩”的行为,不徇私情的态度与严厉处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拟人句“洪水跳舞、洪水狞笑、洪水舔着人们的腰”,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描写的惟妙惟肖,展示在读者的面前,看到环境了可怕与危机。
设置悬念的结尾,深化主题。“欧亨利”式结尾,将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不仅仅是“生命之桥”“希望之桥”,更是党员与百姓架起“心灵之桥”“发展之桥”。
基于以上解读,小说《桥》独有的教学点为:①依据情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感知环境推动情节,烘托人物;②赏析简洁的语言描写,凸显人物形象;③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④理解文题,进一步升华主题思想。
三、问度,找《桥》在单元中的活性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参考这一课在这一组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单元要素如下: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单元园地中表达写作要求:“故事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故事写完整,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写人物的心里活动”。
交流平台这样要求:“通过留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借环境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为此,单元重点为:关注情节的展开、发展与结束,体会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的作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赏析表达技巧。《桥》作为小说单元的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意在从这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情节地描写,感知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地表达效果。
基于此,《桥》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品读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感悟老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3)赏析典型的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体会对人物形象的表达作用;(4)体会设置悬念,关联文题,深化主题的表达效果。
四、定点,抓《桥》在学情中的实性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说道:教师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所获得的内容并不都需要在课堂上交给学生。小说教学的具体内容的确定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是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与具体学情之间来回斟酌的结果。对学情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学情分析,就要充分预设:学生读到这样的一篇课文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在哪里,认识不到的盲点在哪里……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在《桥》这篇课文,学生的起点是:知道小说有“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在以前的记叙文中已经学过,学生能读得懂,仅作为体会人物形象的支架,不作为教学点。鲜明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既是小说表达的技巧,也是《桥》这篇小说突出的表达特色。这样的语言描写,使环境更突出,情节更跌宕,人物形象更凸显,在小说中不多见。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小小说,因此,品味短词短句、比喻拟人句,带来的强烈的效果,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课文中描写“桥”的句子并不多,为什么题目不是老支书,而是桥?桥的象征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融合,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成为教学的难点。悬念式的结尾,学生从未接触过。同时,这一巧妙的表达方法对老汉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会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深化主题的表达方式”理应成为教学点。
立足以上学情实际,《桥》的教学点为:(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领会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环境烘托、情节推进、设置悬念不断表现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3)体会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关联文题,领悟主旨。
综上所述,遵循文体特征,深度解读文本,关注单元统整,落实单元要素,立足学情实际,把握好恰当的度量,让教学目标切实有效,做到一课一得。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出版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2]王小毅《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