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空间,户外,城市,户外活动,小气候,关联性。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严伟强,李浩[1](2018)在《建立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运动的重要场所,营造能够引导居民进行健康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而实现对居民健康的主动干预,是迎合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研究提出了要求。尝试构建一套确立两者关联性的方法,即通过收集住区居民的个体信息和环境评价的相关量化信息,并运用统计学方法确立环境要素的优先级来支撑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对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性指导。(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21期)
冯乃曦[2](2016)在《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的内涵与应用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继承者,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素养,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栋梁之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校园是儿童学习生活最频繁的场所,如何实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环境教育能够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问题,而非只是传统的室内教学?本文通过总结出郑州小学校园户外空间的现状模式,结合郑州市地域资源、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并且联系环境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提出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策略。以此为核心,从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引出为什么要研究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参阅大量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分析,从环境教育的理论发展出发,总结出目前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列举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从开展户外课堂有着丰富经验的瑞典学校案例,校园花园的课程实践案例,与儿童心理学相关的空间认知案例,校园本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设施的综合学校案例,以及解决基地有限的高密度校园策略等国内外目前的实践现状。联系理论与实践,分析国内外目前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第叁部分:选择郑州市金水区、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高新区、郑东新区的大型小学、中小型小学、私立小学和郊区小学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对空间类型和学生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郑州小学户外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教育的内容,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四部分:在校园中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与校园生物群落设计模式、校园水系统设计模式、校园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在校园中的规划与发展模式,提出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模式策略。总结出环境教育模块菜单的选择方法。第五部分:以河南省实验小学为例,设计环境教育导向下的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以前文的营造策略作为指导,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第六部分:总结出本文的结论和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展望。本文基于模式语言原理,总结出郑州小学校园的环境现状特点,构建郑州小学环境教育与校园户外公共设计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满足环境教育行为的校园更新设计策略,为营造适合开展环境教育的郑州小学户外公共空间的提供可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期刊2016-05-01)
金田野[3](2016)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户外儿童活动场地是城市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城市中生活的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梳理了自19世纪末以来城市公共环境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6年03期)
刘芳[4](2015)在《西安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的小气候影响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空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空间需求也逐渐增长,这将给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研究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与小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高人们活动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大雁塔东苑为研究对象,大雁塔景区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从环境行为和小气候要素为视角对其大雁塔东苑空间环境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调研观察,现场实测数据,获得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小气候要素的基础数据。运用理论研究综合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先从环境行为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小气候概念、人体体温调节基本理论与关系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梳理小气候要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本文选取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大雁塔景区中的东苑为调研场地,以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为切入点,观察人的行为特征,人的偏好场所,通过调查研究大雁塔东苑的空间环境情况,定量分析同空间类型与不同空间类型条件下,东苑环境空间中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与空间使用人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探索西安户外城市公共空间小气候对环境行为与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依据大雁塔东苑小气候与使用者行为的实测结果分析,并从物理环境、整体环境、行为心理叁个方面对西安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设性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6-11)
唐淑蓉[5](2014)在《成都市金堂县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将使更多农民的居所由农舍发展到楼房,大批的农民将离开以往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政策的引导下向城镇集中居住。其中,安置小区将成为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住所的主要途径。但在当前,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项目,人们更多关注的也是安置小区“楼房建得漂不漂亮”、“户型好不好”等问题,而安置小区中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否“人性化”、是否符合失地农民的行为心理特性、设施是否齐全、环境是否宜人等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导致建成的安置小区在几年后便有可能成为城镇中新的“城中村”、“贫民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与归纳总结法对居住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求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PSPL调研法、行为观察法对成都市金堂县叁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以及安置小区居民的行为心理特征和在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状况进行调查,找出叁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总结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行为心理特性,了解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对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需求。最后,针对叁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行为心理特性,总结出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设计引领,满足需求,融入自然;以及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建议:(1)注重道路系统的便捷性、层次性,铺装的丰富性,停车场设置的实用性;(2)突出小区绿化系统的功能性、亲和性和可达性;(3)休闲空间应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同时满足失地农民一些原有生活习惯的特殊需求;(4)运动空间应该以安全作为首要因素,同时注重提高其参与性,尤其要考虑老人和儿童的需求;(5)提高户外空间中座椅的数量、质量和使用率;(6)注重小区“家”文化的营造,帮助失地农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7)科学合理的设置小区户外公共设施能有效引导失地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安置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环境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朱亚[6](2013)在《城市公共环境与老年人的户外空间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环境规划设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形状、色彩等特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积淀和创造精神。在广场、公园等空间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老年人规划设计更多的活动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耿昭寰[7](2012)在《未成年人户外公共空间的主要环境行为及研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成年人作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部分群体,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必须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而符合他们行为与心理的设计,也必将受到欢迎。从更广的角度上讲,这会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人性化、充满更多魅力。(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2年10期)
李瑾瑞[8](2010)在《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在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很多发达城市的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发觉需要一些充满魅力的景观装置来激发和催化人们户外生活的活力,使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平淡无奇的城市外部空间变得神采飞扬。城市环境休憩设施作为城市微观元素之一,这是个无法回避的课题,而这一重要设计环节却往往被城市的设计者予以敷衍的态度。对于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而言,受大众青睐的环境休憩设施无疑会成为场所的活力激发器。本文对此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将艺术领域的创作手法引入到城市环境设施领域,探究装置艺术与实用功能结合的设计手法在环境休憩设施上的实践意义。从而影响设计师的思维方式、设计范畴、设计的出发点的改变,引发对环境休憩设施设计方法的反思。本文以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特性的研究为核心。装置艺术具有观念艺术的根源。将装置艺术“场地+材料+情感”创作手法引入到环境休憩设施设计中,并与所处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环境共同完成“装置化”的过程,设计师以反传统的设计方式(反观念传统、反材料传统、反感官传统等)来完成用以表达个人、社会、城市情感与思想,这是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的概念。因此,结合城市环境设施的相关理论,可以得出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具有开放性、体验性、可变性、非逻辑性、叙事性的特性。继而,归纳出适用于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的设计方法及理念:可活动性设计,以其灵活多变的机制和形态满足人们各种休憩行为需求;仿生性设计,减轻对城市户外空间环境的负担;光电媒体技术支持的设计,让使用者的体验行为更具动态化;“能指”与“所指”的错位表达,引发人们的并驻足观望和思考;场景化设计,激发人们熟悉的情感、发挥想象;超尺度方式设计,以夸张的设计手法激发人们对户外生活的热情;多元艺术文化的参与,与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功能不确定性设计,有意识的引导使用者成为环境的创造者。在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设计必然受到来自城市宏观角度的影响:城市的地域文脉以及城市的户外活动的因素;从“装置化”的构成要素来看受到场所、材料、情感要素的影响。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的应用实践对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具有使“参与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吸引力的提升、保留场所记忆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带来“故事”、令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过去与现在“对话”的作用,以及有助于放缓城市的生活节奏、灵活应对空间布局与环境共生、营造多义空间、变疏远的人际关系为积极的社会交往的价值。本文以大量国外优秀的环境设施设计资料作为引证案例,装置化休憩设施对于引发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让城市居民多走围墙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之中并乐于分享和交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思维有所启发或是补充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12-30)
姚丹,齐伟民[9](2010)在《寒地城市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研,就寒地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探讨,着重探析气候对寒地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的设计现状及诸多问题,针对公共环境中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有助于提高寒地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舒适度的设计建议。应对寒冷气候的不利因素,寻求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创造富有生机的寒地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2010年07期)
董玮番,王亮[10](2009)在《寒地冬季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和阐明气候特征对寒地城市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基础上,以哥本哈根为例,提出了创建以人为本的地域性魅力城市,并从城市设计的中观层面出发,从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的尺度问题、道路问题、人的行为方式、空间环境质量、景观广场和市民心理因素等方面,对寒地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的内涵与应用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继承者,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素养,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栋梁之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校园是儿童学习生活最频繁的场所,如何实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环境教育能够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问题,而非只是传统的室内教学?本文通过总结出郑州小学校园户外空间的现状模式,结合郑州市地域资源、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并且联系环境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提出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策略。以此为核心,从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引出为什么要研究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参阅大量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分析,从环境教育的理论发展出发,总结出目前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列举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从开展户外课堂有着丰富经验的瑞典学校案例,校园花园的课程实践案例,与儿童心理学相关的空间认知案例,校园本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设施的综合学校案例,以及解决基地有限的高密度校园策略等国内外目前的实践现状。联系理论与实践,分析国内外目前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第叁部分:选择郑州市金水区、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高新区、郑东新区的大型小学、中小型小学、私立小学和郊区小学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对空间类型和学生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郑州小学户外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教育的内容,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四部分:在校园中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与校园生物群落设计模式、校园水系统设计模式、校园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在校园中的规划与发展模式,提出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模式策略。总结出环境教育模块菜单的选择方法。第五部分:以河南省实验小学为例,设计环境教育导向下的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以前文的营造策略作为指导,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第六部分:总结出本文的结论和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展望。本文基于模式语言原理,总结出郑州小学校园的环境现状特点,构建郑州小学环境教育与校园户外公共设计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满足环境教育行为的校园更新设计策略,为营造适合开展环境教育的郑州小学户外公共空间的提供可行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严伟强,李浩.建立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8
[2].冯乃曦.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6
[3].金田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发展历史和特点[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
[4].刘芳.西安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的小气候影响调查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唐淑蓉.成都市金堂县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6].朱亚.城市公共环境与老年人的户外空间规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耿昭寰.未成年人户外公共空间的主要环境行为及研究意义[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
[8].李瑾瑞.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在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
[9].姚丹,齐伟民.寒地城市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设计探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
[10].董玮番,王亮.寒地冬季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