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雷达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毫米波雷达,能见度仪,雷达反射率,海雾能见度
雷达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普,黄思源,梁莺,任雍,周亭亭[1](2019)在《毫米波雷达在港口海雾观测和能见度反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海港光明码头毫米波雷达观测数据及分布在毫米波雷达附近的4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数据,开展海雾联合观测实验,建立雷达反射率与海雾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毫米波雷达可以获取海雾的内部结构、分布范围、云雾强度随距离和高度的变化趋势;(2)当雷达反射率上升时,能见度降低,反之升高。通过毫米波雷达反演的能见度与能见度仪观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3)订正后的反演算法进一步提高了毫米波雷达反演海雾能见度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马娜,杨思鹏,王界,万佳宁,孟晓艳[2](2019)在《京津冀地区一次污染过程的星载-地基激光雷达联合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8年3月9—15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基于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的星载-地基联合观测分析。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到污染前期为局地污染累积过程,中期有明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过程,北京受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输送影响较大。风廓线激光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近地面主要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弱,冷空气到来时风向转为较强东北风,导致污染消散。微波辐射计观测到保定在污染过程中出现持续6 d的逆温层,同时在污染过程中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逆温层被打破后污染开始消散。在污染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污染团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均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可见地天联合观测对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6期)
邹旭,杨红,符运良,彭菊媛,张铁民[3](2019)在《2018年4月钠层激光雷达观测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钠层激光雷达观测,研究了中国低纬地区2018年4月的特征采集样例,对比观测发现海南上空出现了间歇型的钠层分布规律,以及较为少见长久持续的钠层双峰结构。同时观测到了4月单天的钠层结构与重力波的相互作用。在重力波的作用下钠层峰型保持完好,并有明显的峰位向下移动。当重力波达到饱和值时,波破碎导致了钠层形态的变化,实验观测数据与理论符合极好,表明春季中国低纬度地区钠层变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段蓓蕾[4](2019)在《基于激光雷达扫描观测的散布点污染源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散布点污染源监测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污染源的分布位置,以及确定各个污染源的类型,然后采取最为有效的清除方法。为此,文章将对污染源的散布点进行监测,在该项工作中所使用的为激光雷达扫描观测方法,下面将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3期)
蔡冰,徐轻尘,胡雄[5](2019)在《廊坊中频雷达流星观测及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频雷达用来开展夜间100km高度以上的流星观测,获得流星随时间、高度、方位的分布情况及流星体速度、流星辐射点、流星余迹径向速度等参数,其探测数据可用于流星天文学、中层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利用2017年11月16日12:00UT—22:00UT期间廊坊观测站(39.4°N,116.7°E)的中频雷达数据,首次开展了中国中纬度地区夜间流星观测实验,共检测到94个流星回波信号,集中分布在97~115 km高度范围内,平均高度为106.5 km,计算得到了流星回波的双极扩散系数、方位分布等相关参数,并与国外中频雷达流星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6](2019)在《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广州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粤港澳闪电定位网数据,分析了2017年7月27日发生在广东深圳的一次雷暴个例中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反射率Z_H、差分反射率Z_(DR)和差分相移率K_(DP)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雷暴发展变化的特征。零滞后相关系数ρ_(HV)主要用于雷达回波降水类型以及非降水(非气象回波)的判断,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不高。(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罗淑英,林辉,许军辉,李孟洁,邓双双[7](2019)在《毫米波测云雷达在晴雨观测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和县气象观测站2018年8~11月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毫米波测云雷达的观测结果,初步分析了回波强度、云含水量和云场分布在晴雨观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晴天回波强度在-39.3~-5.3dBz,云含水量0.1g/m~3,以层云和层积云为主。多云和阴天回波强度增大,回波中心达-5.3~17.3dBz,云含水量1.0~2.0g/m~3,以层云、雨层云和层积云为主。雨天回波强度17.3~27.8dBz,呈片状分布,云含水量1.5~2.5g/m~3,积雨云深厚且覆盖全天空,回波强度和云含水量中心出现时间与地面降水时段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晋茹,杨莲梅[8](2019)在《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伊犁河谷两次强降雪过程云特征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地面气象综合观测资料对伊犁河谷2019年2月1日00时—2日03时BT(简称"2·1"过程)和2月6日10—20时BT(简称"2·6"过程)两次强降雪过程云宏观特征和微物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1"过程云阶段性变化明显",2·6"过程云的阶段性变化不明显,1 km以下雪粒子下降速度"2·1"过程整体上小于"2·6"过程,1 km以下"2·1"过程雪粒子下降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2·6"过程程雪粒子下降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从大到小的趋势,这可能是"2·1"过程云阶段性变化明显而"2·6"过程中云阶段性变化不明显的原因;(2)1 km以下反射率因子较大和雪粒子下落速度较大同时满足时,两次过程地面小时降雪量较大。降雪消散阶段"2·6"过程对流运动比"2·1"过程剧烈,强烈的对流运动使得"2·6"过程降雪快速消散,地面降雪量迅速减小;(3)"2·1"过程旺盛阶段3 km以下反射率因子集中在20~30 d BZ,雪粒子含水量集中在0.1~0.18 g/m~3,"2·6"过程旺盛阶段2 km以下反射率因子集中在20~35 d BZ,雪粒子含水量集中在0.1~0.26 g/m~3。(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孙敏,王海江,何姣阳,李静,徐自励[9](2019)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联合观测与数据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各部天气雷达把共同覆盖区域的探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到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再对联合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比分析了常用的插值算法和改进的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得到单部雷达的CAPPI资料。在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的基础上,研究数据分布特点并设定平滑参数。采用多种常用的反射率拼接方法对多部雷达的CAPPI资料拼接后,发现采用指数权重函数法具有优良的效果。实验表明,具有各向异性的滤波的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能够得到效果更好的CAPPI数据。(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10](2019)在《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开展了较多冬季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但随着国内雷达网逐渐升级到双线偏振雷达,如何将偏振参量应用于冬季业务预报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杭州临安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2015年12月5日一次降雪过程资料及地面和探空资料,通过提出的基于零度层亮带识别的降雪相态识别方法和降雪累计时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雷达参量、零度层亮带的时空演变及统计的降雪累计时间分布特征,并与地面和探空资料对比,探索了双线偏振雷达在冬季降雪预报中的优势。结果表明:(1)冬季降水相比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强度偏弱;雨、雪的差分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差别不大。(2)零度层亮带在某些方位并不是水平的,大多数情况下为偏离雷达站的不规则环状或者线状,且某些时刻还有垂直零度层亮带存在。(3)降雪累计时间分布与实际降雪厚度分布基本一致,统计方法为地区降雪厚度的估测提供了可能。(4)零度层亮带的演变与地面和探空温度的空间、时间变化一致,相比单极化雷达使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零度层亮带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雷达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2018年3月9—15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基于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的星载-地基联合观测分析。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到污染前期为局地污染累积过程,中期有明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过程,北京受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输送影响较大。风廓线激光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近地面主要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弱,冷空气到来时风向转为较强东北风,导致污染消散。微波辐射计观测到保定在污染过程中出现持续6 d的逆温层,同时在污染过程中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逆温层被打破后污染开始消散。在污染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污染团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均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可见地天联合观测对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雷达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光普,黄思源,梁莺,任雍,周亭亭.毫米波雷达在港口海雾观测和能见度反演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19
[2].马娜,杨思鹏,王界,万佳宁,孟晓艳.京津冀地区一次污染过程的星载-地基激光雷达联合观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9
[3].邹旭,杨红,符运良,彭菊媛,张铁民.2018年4月钠层激光雷达观测特性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段蓓蕾.基于激光雷达扫描观测的散布点污染源监测[J].住宅与房地产.2019
[5].蔡冰,徐轻尘,胡雄.廊坊中频雷达流星观测及初步结果[J].空间科学学报.2019
[6].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J].广东气象.2019
[7].罗淑英,林辉,许军辉,李孟洁,邓双双.毫米波测云雷达在晴雨观测中的初步应用[J].海峡科学.2019
[8].张晋茹,杨莲梅.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伊犁河谷两次强降雪过程云特征观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9].孙敏,王海江,何姣阳,李静,徐自励.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联合观测与数据融合[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10].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