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人21世纪之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保护和促进社会安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居民安全感不仅是衡量社会治安、国家公共安全的“晴雨表”,也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WSV数据库的数据支持,选用高级统计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EM),从风险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因素,确定人际信任、违法犯罪、防范意识和风险感知对居民安全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多维度思考提升城市居民安全感路径,达到提高城市居民安全感目的。
关键词:居民安全感;结构方程模型;社会治安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成就中国经济辉煌的同时,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各种风险的威胁。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绝,对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烈度空前加大。人们开始焦虑不安,整日与风险同行,心理压力逐步攀升,成为所有人的难题。居民安全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
总之,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巧设情境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做到以境激学,以境促学,让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 研究假设分析
2.1 人际信任与总体安全感研究假设的提出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人际信任是衡量社会交际的重要指标,而社会交际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安全感。B.李(1981)曾提出个人对于邻里关系中安全的担心,是构成“城市中不安全感”的一个主要的沉淀剂这样的观点。“远亲不如近邻”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写照,当邻里之间的交流往来多,相处时间长,彼此之间信任度更高,安全感也更高。WOOD,L(2015)也在他的研究中就曾指出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关怀、互惠、公众参与、友谊与社会网络基本要素)对安全感有着正向的作用,社会资本能够让居民感到更安全。郭晶晶(2012)提到人际支持和信任可以促使个体对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从而产生安全感。吉登斯(2000)认为基本的信任是本体性安全感建立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本体性安全主要来自于四种信任类型:亲缘、地缘、宗教和传统。同样地,如果你对于你身边的人非常信任,通常心理安全感比较强,那么对于危险的防范行为和意识就不会迫切需要。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H1a:人际信任对总体安全感具有正向影响
H1b:人际信任对防范意识具有负向影响
2.2 违法犯罪与总体安全感研究假设的提出
H4b:风险感知对防范意识具有正向影响
市面上不少输液报警器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只有蜂鸣器报警,没有输液滴速控制,没有输液加热控制,更别提有人机友好的交互模块。这些因素造成用户体验效果差。
本文对一摩天轮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模态分析,提取前10阶的频率和振型,得出摩天轮桁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在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采用振型分解响应谱法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3],验算摩天轮结构在地震载荷作用下是否满足抗震要求。
H2c:违法犯罪对总体安全感具有负向影响
2.3 防范意识与总体安全感研究假设的提出
在此次研究中,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都来自于WVS数据库(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库),故此次问卷真实可靠。人际信任包括3个测量题项,违法犯罪包括5个测量题项,防范意识包括2个测量题项,风险感知包括5个测量题项,总体安全感包括4个测量题项。
近年来,风险一词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风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安全感也有一定的联系。王俊秀(2008)从风险的角度来解释安全感,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只能提供有限的、相对的安全需求满足。身处同样的社会,有些人总是感到焦虑不安,这类人往往风险感知能力很强觉得随处都有威胁和隐患;而另一些人感知能力不强,即使身处危险环境也充满信心,具有很高的安全感。也就是说风险感知强的人,往往安全感很弱,防范意识相反会很强。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1.2.2.3 随访方式 (1)电话随访,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2)建立微信平台,每天由1名小组成员负责关注并引导平台内互动交流、讨论、咨询、解答问题,实行一对一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癌痛控制情况、疾病恢复情况、药物相关知识掌握及需求等。如有患者或家属1周未在微信平台互动,要主动询问情况,查明原因。
油田专门制定并落实了《高校毕业生轮岗见习管理办法》、《新员工教育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所有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到油田勘探开发一线进行为期1年的轮岗见习,让他们了解油田主体专业业务知识,掌握主要油气生产流程,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工作经历,体验一线艰苦和基层职工拼搏奉献精神,领会油田企业文化内涵,锤炼思想作风,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在见习阶段,为青年人才指定职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指导,让其在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不同环境锻炼,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加快由学生向职工的转化进程。
2.4 风险感知与总体安全感研究假设的提出
H3a:防范意识对总体安全感具有正向影响
H4a:风险感知对总体安全感具有负向影响
早在1988 年公安部的调查中,有53.4 %的人认为刑事犯罪活动这类社会治安问题让人感到最不安。显然,人们最大的不安全源就是刑事犯罪案件。当你连你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你的安全感必然是很低的。同时,在王大为(2002)的研究结果显示有68.5%的居民们认为增强安全感的有效措施是采取措施,注意防范。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综上,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H2a:违法犯罪对防范意识具有正向影响
图1理论模型
3 实证分析
在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编著《你感觉安全吗? ——公众安全感基本理论及调查方法》(2006)一书中提到:“为城镇居民提供如物防、技防等有形的安防产品与如保安、物业等无形的安防产品,以满足城镇居民不断高涨的安全防范消费需要”。防范意识就是产生安全防范消费需求的源泉,当你对危险存在防范意识时,这时你的人身才是安全的。随后,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不用担心家里被偷,不用担心自己被抢,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安全感”。这里也提到了违法犯罪,在一定程度能促进公民防范意识的提高。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本次问卷共有1119份有效问卷。从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男性有547人,占总样本49.1%,女性有568人,占总样本50.9%,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性别比例分布非常均匀合理。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被划分了6个阶段,其中20 岁及以下的人最少,只有37人,占总量的3.3%;21-30 岁、31-40岁、41-50岁的人数分别占总量的21.9%、22.8%、22.8%;51-60岁的和61岁及以上的人数差不多,分别占总量的15.3%和15.7%。
H2b:违法犯罪对风险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3.1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来测度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 值至少要大于0.6,最好大于0.7才被认为是合格的。Cronbach's Alpha 的值越大,就代表着问卷量表中的内部一致性越高。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检验,问卷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Alpha为0.790,大于0.7,说明本研究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例如,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概念,笔记可促进学生建立与“单糖形成二糖,甘油、脂肪酸形成脂肪,ATP的合成与水解,DNA的合成与水解”等知识的联系,其实质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相联系,从而实现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效度检验有内容效度检验和结构效度检验。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借鉴了相关的参考文献,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可以认为本文设置的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KMO值为0.753,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表示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分析得到5个因子,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225%大于60%,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2 结构模型结果
根据表1模型估计的结果所示,人际信任对总体安全感的显著性大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具有显著性,即人际信任对总体安全感不具有显著性影响,H1a 假设不成立。人际信任对防范意识的显著性远小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H1b 假设成立。违法犯罪对防范意识的显著性为0.139,和0.1比较接近,勉强接受其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H2a假设成立。违法犯罪对风险感知的显著性远大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具有显著性,H2b 假设不成立。违法犯罪对总体安全感的显著性小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即违法犯罪对总体安全感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H2c 假设成立。防范意识对总体安全感的显著性为0.136,和0.1比较接近,勉强接受其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H3a假设成立。风险感知对总体安全感的显著性小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即违法犯罪对总体安全感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H4a 假设成立。风险感知对防范意识的显著性远小于0.05,说明其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即风险感知对防范意识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H4b假设成立。综上所述,H1b、H2a、H2c、H3a、H4a、H4b假设均通过检验,H1a、H2b假设未通过检验。
表1结构模型结果
路径P标准化估计结果路径P标准化估计结果风险感知<---违法犯罪0.685-0.013总体安全感<---防范意识0.1360.054防范意识<---违法犯罪0.1390.046总体安全感<---风险感知0.008-0.093防范意识<---人际信任∗∗∗-0.191总体安全感<---违法犯罪∗∗∗-0.335防范意识<---风险感知∗∗∗0.153总体安全感<---人际信任0.4320.036
4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因素对总体安全感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居民总体安全感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警察和居民三个方面。
(1)政府层面:一是建立完善的预测预警机制,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给居民所造成的损失(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居民对政府的安全感;二是避免流言的蔓延,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应该迅速做好新闻发布,正确引导媒体发布真实公正的信息,以防大家相信虚假消息造成混乱;三是教育公众安全知识,切实提高居民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2)警察层面:一是打击犯罪、缓解恐惧,公安机关及时破案、抓获罪犯、追缴非法侵害的财物来减轻人民群众的受害损失,可以缓解居民的恐惧感;二是改善警民关系,密切警民之间的合作,加强彼此的联系和熟悉度,是增强居民安全感的一项重要举措。
(3)个人层面:加强应对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自身的应急能力、耐压能力和恢复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和技能,在危机来到时能够应对险情、排除困扰。
参考文献
[1] 王大为,张潘仕,王俊秀.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J].统计研究,2002,(09):23-29.
[2] 尉建文,阮明阳.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三城市的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7.
[3] 梅琳,沈阳市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大学,2010:86.
[4] B.李,子华.再论城市的动乱不安问题:大城市居民的地区安全感和邻里满意感[J].国外社会科学,1983,(1):53-54.
[5] WOOD,L.等.郊区安全与社会问题:建成环境、社会资本和居民安全感认知的探索性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03):122-123.
[6] 郭晶晶,刘海燕.我国城镇居民心理不安全事件特点[J].求实,2012,(s1):246-248.
[7]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 王俊秀.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J].社会,2008,28(4):206-221.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7.097
标签:安全感论文; 风险论文; 总体论文; 居民论文; 意识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7期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