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纳米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向,微粒,纳米,阿霉素,基因治疗,光热,磁共振。
靶向纳米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单秀英[1](2018)在《Ang2-siRN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靶向作用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拟用课题组前期制备的A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通过尾静脉给药方式注射入小鼠及大鼠体内,观察该复合微粒的安全性及毒理性,构建恶性黑色素瘤的裸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复合微粒注入荷瘤裸鼠体内,观察复合微粒在裸鼠体内的靶向性及对移植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抑制作用,为将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研究依据。方法:1、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急性毒性实验以K M小鼠作为急性毒性实验的实验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各组小鼠分别一次性注射400ul五种浓度(91.6m g/kg、152.8m g/kg、254.6m g/kg、424.2m g/kg、707.0m g/kg)的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和生理盐水,持续观察2周小鼠的一般情况,2周后处死小鼠,对重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 E染色和普鲁士染色观察脏器是否受损。2、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重复给药实验研究以SD大鼠作为慢性毒性实验的实验对象,共分为低、中、高浓度剂量组(35.35m g/kg、70.70m g/kg、353.50m g/kg)及对照组,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注射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1m l复合微粒和生理盐水,第15d停药,再继续观察7d,观察给药后各组大鼠的一般表现和体重变化,随后处死大鼠,取眼球血送检血常规和生化,对重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H E染色和普鲁士染色观察脏器是否受损。3、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体内靶向性研究构建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动物模型,将对数生长期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 375细胞)制成细胞悬液,随后接种于裸鼠右腋部皮下组织内,待裸鼠右腋部皮下肿瘤长至约6×6m m~2时,将其随机分成靶向组,非靶向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靶向组裸鼠通过尾静脉给药方式注射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400ul,右腋部置于4000G S的稳定磁场作用60分钟,非靶向组和对照组裸鼠分别给予400ul的复合微粒和生理盐水,不加磁场,60分钟后处死各组裸鼠,对各组移植瘤组织进H 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复合微粒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4、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抑制裸鼠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的实验研究将构建好的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分为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向裸鼠体内注射400ul生理盐水溶液;实验组注射400ul复合微粒,随后紧贴裸鼠右腋皮下荷瘤处外加4000G S的稳定磁场,作用60m in,每3天一次,共8次。观察并记录各组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的增殖及体积变化情况,统计并分析两组之间移植瘤的体积差异,绘制各组肿瘤生长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A ng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统计并分析两组之间A ng2基因的表达差异和移植瘤增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统计并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及其与肿瘤生长增殖的关系。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的细胞凋亡率。结果1、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给药后均未出现死亡情况,给药前后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无变化,高浓度组裸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肺淤血征象,其余各组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改变,复合微粒的小鼠LD 50>707.0m g/kg,表明其急性毒性相对较低。2、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重复给药实验给药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活动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低剂量组大鼠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高剂量组大鼠肺部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显示慢性肺淤血及纤维化改变,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本实验的最低剂量35.35m g/(kg.d)×14d,对大鼠基本无毒性,说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长期应用该药物是安全的。3、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体内靶向性试验成功构建了人恶性黑色素瘤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各组裸鼠给药后均未出现死亡情况。对照组、非靶向组和靶向组裸鼠移植瘤组织普鲁士蓝染色分别为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此结果说明,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注射入裸鼠体内后在磁场作用下,可以定向地聚集在移植瘤组织内。4、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抑制裸鼠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的实验各组荷瘤裸鼠给药后均未出现死亡情况。实验组裸鼠移植瘤平均体积为1200.81±267.32m m~3,显着小于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平均体积6312.01±914.62 m 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A ng2基因的抑制率达37.33%;M V D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为11.52±0.93个/H P,显着低于对照组裸鼠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为15.67±1.51个/H 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5.35±1.81%,显着高于对照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3.3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 ng2-siRN 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具有靶向给药系统载体的特性,在裸鼠体内可以抑制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的发生、生长,可以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黄旭[2](2017)在《包载PPARδ激动剂的OPN靶向纳米微粒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主要死因。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阻止心血管病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和晚期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骨桥蛋白(OPN)在血管斑块的平滑肌细胞中特异表达,PPAR δ激动剂可以有效的抑制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凋亡。近年来,纳米药物由于具有靶向性、改变药物本身亲疏水性、减少全是副作用及诊疗一体的优势,为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治的研究热点,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有利工具。本研究构建以OPN为分子靶向并包载PPARδ激动剂GW501516的纳米胶束,通过离体和在体的生物学验证,确立靶向性纳米胶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在细胞水平,将MOVAS平滑肌细胞系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孵育24小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分析验证细胞OPN的表达变化。2.在动物水平,采用颈动脉套管缩窄术+高脂喂养4月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C57小鼠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依红染色(HE)观察组织病理与油红染色验证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OPN在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3.纳米胶束制备采用纳米共沉淀法,制得包载GW501516的纳米胶束NPs-GW501516,利用化学键偶联抗体制得OPN-NPs-GW501516。利用透射电镜、马尔文水合粒径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探针的物理化学表征。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靶向纳米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免疫荧光和细胞流式验证纳米探针对细胞的靶向性,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AO/EB染色、细胞流式验证靶向性胶束在离体水平对平滑肌细胞的治疗效果。4.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OPN-NPs-GW501516和NPs-GW501516后在采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设备观察纳米探针在动物体内的靶向效果。将不同实验分组的小鼠每天尾静脉注射纳米探针进行治疗,两周后处死取颈动脉病理切片油红染色评价anti-OPN-NPs-GW501516的治疗效果。结果:1.小鼠平滑肌细胞系(MOVAS)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60ug/ml)刺激24小时后,Western blot,流式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OPN的表达量明显升高。2.模型组ApoE-/-雄性小鼠(高脂喂养)与对照组C57雄性小鼠(普通饲料喂养)同时喂养4月后处死。模型小鼠颈动脉HE染色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成功,组织水平的免疫组化提示OPN在模型组小鼠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α-SMA共定位。3.透射电镜显示:Anti-OPN-NPs-GW501516大小均一,粒径在l00nm左右,马尔文粒径仪显示:水合粒径在140nm左右,偶联抗体后Zeta电位由0附近转变为负值。紫外吸收光谱显示:Anti-OPN- NPs-GW501516在280nm处蛋白吸收峰,证明抗体偶联成功。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该靶向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术显示:该探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孵育后的平滑肌细胞有良好的靶向性。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AO/EB染色、细胞流式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构建的靶向胶束对离体环境中的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凋亡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给药组及没有靶向的纳米药物。4.在体小动物荧光成像结果显示:Anti-OPN-NPs-GW501516在小鼠体内的靶向性明显优于NPs-GW501516且信号在尾静脉注射6h后最强。且Anti-OPN- NPs-GW501516对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特异表达OPN,可将此以作为诊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2. Anti-OPN-NPs-GW501516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7-06-30)
陈园园,徐枫,杨辉,刘婷,周建桥[3](2016)在《构建叶酸修饰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表明,纳米级超声对比剂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使血管外靶组织显像成为可能,超越了微米级对比剂仅能发生血池内显像的局限性。目的:构建叶酸修饰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微粒,评估其与细胞靶向结合的能力及体外超声成像效果。方法:采用超声乳化-蒸发法制备对比剂聚乙二醇化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液态氟碳的纳米粒(记为m PP/PFOB)和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化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液态氟碳的纳米粒(记为m PPF/PFOB)。(1)生物相容性检测:取对数生长期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FF-1、人乳腺癌MCF-7细胞,分别加入0,0.005,0.01,0.02,0.05,0.1,0.2,1 g/L的m PP/PFOB或m PPF/PFOB,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2)体外寻靶能力检测:取对数生长期的HFF-1、MCF-7细胞,均分3组干预,A、B组分别加入Cy5标记的m PP/PFOB与m PPF/PFOB,C组在加入Cy5标记的m PP/PFOB前以叶酸处理2 h,培养0.5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培养20 min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比剂在细胞中的分布。(3)体外超声显影:实验分3组,A组为生理盐水,B组制备m PPF/PFOB纳米粒与生理盐水混悬液,C组以m PPF/PFOB纳米粒与生理盐水混悬液重悬MCF-7细胞沉淀,制备纳米粒与细胞混悬液,将3种液体加入乳胶手套中扎紧,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体外超声成像效果。结果与结论:(1)生物相容性检测结果:两种纳米粒无明显的细胞毒性;(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MCF-7细胞中,B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A组和C组;而在HFF-1细胞中,3组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差别;(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m PPF/PFOB主要聚集在MCF-7细胞膜周围,m PP/PFOB则分布在胞浆。(4)体外超声显影结果:m PPF/PFOB与MCF-7细胞结合后,在体外能增强超声回声;(5)结果提示: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化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液态氟碳的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与乳腺癌MCF-7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和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30期)
崔丹婷[4](2015)在《铃蟾肽标记的氧化钆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成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列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欧美男性中高发,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14年,男性肿瘤患者中,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第一,为27%。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而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通过直肠指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方法如超声,CT和磁共振来做出诊断,目前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确诊时多已为晚期。早期诊断对成像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使得多模态的纳米材料有了较快的发展,可用于肿瘤的发现、诊断和治疗。特异性分子靶点的发现、高亲和力分子探针的设计及合成是推动分子影像学发展的动力。另外,由于肿瘤组织血管结构不同而引起的增强的通透性及滞留效应(EPR),有利于纳米材料在肿瘤组织的富集。理想的分子探针为特异性强、成像质量好,对比度高,生物安全性好的纳米材料。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GRP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乳腺癌细胞等许多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GRPr在前列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而正常前列腺细胞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则不表达GRPr。铃蟾肽(bombesin,BBN),是一个含有1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由于其与27肽的胃泌素释放肽的有着相似的结构,因此对于GRPr有着很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可以用作分子影像学的一个靶点。目前BBN及其类似物已经开始用于GRPr阳性的肿瘤的研究。氧化钆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已有应用,由于其实是顺磁性物质,可以是缩短T1弛豫时间,可作为MR阳性对比剂,在增强对比度的同时还可以与多种配体连接,可用于多模态活体成像。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合成以GRPr为靶点,铃蟾肽BBN修饰、带荧光标记的顺磁性双模态纳米微粒Gd2O3-FI-PEG-BBN,并且对所制备的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的理化特性、细胞毒性、体外主动靶向PC-3细胞以及体内MR成像的效果等进行了初步评价,通过表面修饰使纳米微粒能同时发挥顺磁性及荧光对比剂的作用,可实现光学-MR双模态成像的对比增强,有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肿瘤及其转移灶,也为实时监测药物疗效与体内分布情况等探索新的途径。目的:1.制备铃蟾肽和荧光素双标记的氧化钆纳米微粒Gd2O3-FI-PEG-BBN,来作为一种靶向的MRI对比剂,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评价。2.培养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阳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评价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和体外靶向前列腺癌细胞的有效性。3.制备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探讨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活体肿瘤靶向成像的可能性和体内成像的特点材料和方法:1.合成和评价1.1合成1.1.1 Gd2O3纳米微粒的制备:取Gd(OAC)3 (670 mg,2 mmol)溶解在30 mLDMSO中,搅拌均匀后缓慢滴加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200 mg,5.6mmol)和10 mL无水乙醇混合物。溶液室温下搅拌2h后离心分离,固体用乙醇洗涤叁次得到Gd2O3。1.1.2 Gd2O3-FI的制备:取Gd2O3 (4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5(6)-羧基荧光素(10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荧光素表面修饰的Gd203。1.1.3 Gd2O3-FI-PEG的制备:取Gd2O3-FI (2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a-羧基,w-羟基聚乙二醇(分子量2000)(10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的Gd2O3。1.1.4Gd2O3-FI-PEG-BBN的制备:采用传统的FMOC固相合成方法合成的铃蟾肽BBN(7-14),取Gd2O3-FI-PEG(1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BBN (20mg), EDC.HCl (20mg)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 (1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携BBN、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的Gd2O3。1.2评价和表征1.2.1采用TEM观察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形态、大小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用去离子水稀释后,滴于敷有双面支撑膜的铜网上,静置约5分钟后,用滤纸小片从铜网边缘吸干多余液体,静置干燥后,置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纳米微粒子的大小和形态。1.2.2采用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纳米微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用Malvem Zetasizer 3000HS激光散射粒度分析测定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的粒径及分布,取5u1,用蒸馏水稀释至测量杯中,放入样品槽中测试。1.2.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Gd2O3 and 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的红外光谱将Gd203纳米微粒、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悬液滴在硒化锌窗片上,吹干,用FTIR仪扫描,扫描范围为4000-400 cm-1。1.2.4通过热重力分析(TGA)来测定Gd2O3-FI-PEG-BBN的成分取3.0mg Gd2O3-FI-PEG-BBN样品,使用Netzsch TG 209F1 Iris热重分析仪,温度在氮气流速率为100mL/min的条件下,以10℃/min的速率升至710℃。1.2.5不同浓度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MR成像。将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成含Gd浓度分别为0、0.25、0.5、1.0、2.0、4.0mmol/L有浓度梯度的溶液,分装在7个EP管中,每管4m1,采用philips 3.0T磁共振,8通道头线圈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TR:100,200,400,600,800,1000ms, TE:10ms,层厚:4mm,层间距:0.5mm, FOV:120×100×60mm,NSA:2,2. Gd2O3-FI-PEG-BBN肿瘤靶向体外实验研究选用的GRPr表达阳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来自美国ATCC,用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和链霉素双抗的的DMEM高糖培养液,放入5%CO2、37℃培养箱中静置培养。选择对数期生长细胞备用。2.1 Gd2O3-FI-PEG-BBN体外细胞毒性实验通过MTT法和PC-3细胞来检测Gd2O3-FI-PEG和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的毒性。接种3000个PC-3细胞/孔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上,培养过夜。细胞已贴壁,吸去培养液,每孔加入经0.45um过滤器滤过除菌的Gd2O3-FI-PEG或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培养基悬液,设6个浓度梯度,分别为每孔含Gd0.125、0.25、0.5、1.0、2.0、4.0、8.0mmol/L,每组设6个复孔,仅含培养基无细胞的6个孔作为调零孔,含等量细胞的不加药的完全培养基的6个孔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h和48h后,加MTT (5mg/mL)溶液20μL,继续培养4h后吸除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平板震荡仪震荡10min,在酶标仪(ELX80,BIOTEK, USA)中测定49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OD值),按照此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实验孔OD值-调零孔OD值)/(对照孔OD值-调零孔OD值)×100%。2.2体外靶向摄取实验2.2.1荧光显微镜观察靶向摄取实验将PC-3细胞的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以4×105个/每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上,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18h,吸去培养液,分为3组,每组2孔,实验组每孔加入溶有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含Gd 0.8 mmol/L)的DMEM完全培养液2m1,对照组每孔加入溶有Gd2O3-FI-PEG纳米微粒(含Gd 0.8 mmol/L)的DMEM完全培养液2m1,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DMEM完全培养液2m1,继续孵育4h后,吸去上清培养液,再用PBS液洗涤叁遍,每孔加入4%多聚甲醛溶液0.5m1,固定15min后,用PBS液洗叁遍,每孔加入DAPI染液100u1,室温下染3-5mmin后用PBS液洗叁遍,每孔滴加约100u1的PBS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成功率。2.2.2流式细胞仪证实靶向摄取实验将PC-3细胞的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以4×105个/每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上,在5%C02、37℃培养箱中培养18h,吸去培养液,分为3组,每组2孔,实验组每孔加入溶有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含Gd 0.8 mmol/L)的DMEM完全培养液2m1,对照组每孔加入溶有Gd2O3-FI-PEG纳米微粒(含Gd 0.8 mmol/L)的DMEM完全培养液2m1,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DMEM完全培养液2m1,继续孵育4h后,吸去上层培养基,用PBS洗3遍,取出未结合的纳米微粒,加入胰酶消化,将细胞按分组收集,离心,细胞沉淀再用PBS洗2遍,离心,收集细胞沉淀,用500gL的PBS重悬,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组检测荧光强度。2.2.3体外标记细胞的MR成像PC-3细胞均匀接种于6个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中,培养18h,分为叁组,每组2皿,实验组每皿加入溶有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含Gd 0.8mM)的DMEM完全培养液6m1,对照组每皿加入溶有Gd2O3-FI-PEG纳米微粒(含Gd 0.8mM)的DMEM完全培养液6m1,空白对照组每皿加入DMEM完全培养液6ml,37℃,5% CO2条件下孵育4h后用PBS冲洗3遍,胰酶消化1min,离心、收集细胞沉淀,细胞沉淀用PBS洗3遍,每皿细胞计数约3.0x106个,将洗净的细胞沉淀按分组分别置于3个1.5ml EP管内,重悬于500ul 1%的琼脂糖溶液中,以500u1的仅含1%的琼脂糖溶液的EP管做空白对照,将4支EP管编号并置于试管架上,放在装有去离子水的水槽中,采用临床用Philips Achieva 3.0T进行磁共振成像,选择8通道头部线圈,TSE序列的T1WI。扫描参数:翻转角90°,TR:500ms, TE:10ms,层厚:4mm,层间距:0mm, FOV:100×60×20mm,NSA:2。测量每组信号强度和噪声,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靶向组、非靶向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的信噪比比较应用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Gd2O3-FI-PEG-BBN肿瘤靶向体内成像研究3.1建立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在无菌条件下,将含有6×106个PC-3细胞的150gL细胞悬液注射入裸鼠的右侧肩背部皮下,约30天后,肿瘤直径达到1.0-2.0cm,随机分为实验组(靶向组)和对照组(非靶向组),备用。3.2肿瘤靶向MRI成像对两组荷瘤裸鼠经尾静脉分别注射Gd2O3-FI-PEG-BBN或者Gd2O3-FI-PEG(含Gd 4mmol/L,注射500uL),每只荷瘤裸鼠在注射前、注射后0.5h、1 h、2h、4h、8h和24 h行MR扫描,观察其对肿瘤T1WI信号的影响,探讨其用于体内肿瘤MR成像的可行性。采用临床用3.0T磁共振,选择小鼠线圈,TSE序列的T1WI,俯卧位采集冠状位图像,扫描参数为:TR:500ms, TE:10 ms, FOV:100×100×17mm,层数:8,层厚:2 mm,层间距:0mm, NSA:3。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伪彩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phlips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选择肿瘤显示最清楚的层面,以肿瘤中心实行部分作为ROI,测量肿瘤区域平扫和增强后不同时间段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不同时间点的增强率。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3.3肿瘤组织的荧光免疫病理学检测MR扫描结束后立即颈椎脱白法处死裸鼠,快速取其肿瘤组织,避光制作冰冻切片来观察肿瘤组织的荧光。结果:1制备和评价1.1 TEM观察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形态、大小Gd2O3-FI-PEG-BBN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粒子呈球形,大小均匀,仅有少量聚集现象,分布较均匀,电子显微镜下估算其平均粒径大小约50-60nm。1.2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纳米微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通过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来测定,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粒径分布集中,峰数为1,平均粒径约为90nm。1.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得到纳米粒子的化学结构信息,Gd203最显着的峰出现在1400-1600 cm-1范围内,主要是由反对称的及对称的COO-产生,属于羧酸盐伸缩模式,还有在3427 cm-1附近、1110cm-1附近出现强而宽的羟基键(-OH)和伸缩振动的C-O吸收峰,在2922 cm-1处出现弱的烷基键(C-H)吸收峰,在1600 cm-1附近出现羰基(C=0)吸收峰,BBN和PEG连接到Gd203表面之后,增加了甲硫氨酸的巯基,巯基的伸缩振动在2550-2590cm-1,但是一般较弱难以识别。1.4 Gd2O3-FI-PEG-BBN的热重力分析当加热到700℃时,Gd2O3-FI-PEG-BBN纳米颗粒总失重51%,400℃-700℃区间曲线趋于平坦。1.5 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MR成像随着Gd浓度的逐渐升高,Tl信号明显增强,在浓度为1mmol/L的时候已经有很明显的T1信号增强效果。2.Gd2O3-FI-PEG-BBN肿瘤靶向体外细胞实验研究2.1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在Gd浓度为0-8mmol/L的范围内,Gd2O3-FI-PEG-BBN和Gd2O3-FI-PEG纳米颗粒引起PC-3细胞生存率下降趋势不明显,共孵育24h或48h,PC-3细胞短期生存率均大于80%,表示所合成的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2.2体外靶向摄取实验2.2.1荧光显微镜观察靶向摄取实验加入Gd2O3-FI-PEG-BBN的实验组,PC-3细胞形态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无区别。PC-3细胞核被染成明亮的蓝色,胞质充满绿色荧光,为内吞的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而加入Gd2O3-FI-PEG的对照组以及未加药空白组,细胞核被染成亮蓝色,但是胞质内无绿色荧光或仅有本底的绿色荧光。2.2.2流式细胞仪证实靶向摄取实验以细胞荧光强度来表示纳米粒子的标记成功率,空白组FI荧光强度为296,实验组FI荧光强度为15326,而对照组为2067。流式细胞仪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荧光显微镜观察的结果,靶向组Gd2O3-FI-PEG-BBN通过GRPr受体介导的内吞被PC-3细胞摄取,而非靶向组Gd2O3-FI-PEG仅有少量非特异性摄取。2.2.3标记细胞的MR成像Gd2O3-FI-PEG-BBN纳米微粒共孵育的实验组信噪比(SNR)明显高于与Gd2O3-FI-PEG纳米微粒共孵育的对照组、空白细胞对照组及琼脂糖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d2O3-FI-PEG纳米微粒共孵育的对照组与空白细胞对照组的SNR无统计学意义((P>0.05)),Gd2O3-FI-PEG-BBN向能通过受体选择性的能被细胞摄取,摄取的Gd2O3-FI-PEG-BBN可以引起MR T1 WI信号增强。3.Gd2O3-FI-PEG-BBN肿瘤靶向体内成像研究3.1建立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成功建立了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动物状态良好,由于肿瘤细胞生长旺盛,体重偏轻,肿瘤直径约为1.0-2.0cm,表面无溃烂,成瘤率100%。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3.2肿瘤靶向MRI成像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Gd2O3-FI-PEG-BBN或者Gd2O3-FI-PEG之后,肿瘤信号逐渐增强并于2h左右达到峰值,对比注射前和注射后2h肿瘤信号,注射Gd2O3-FI-PEG-BBN的靶向组,肿瘤区域在注射后T1WI信号强度2h信号明显增高,而注射Gd2O3-FI-PEG的对照组,信号增高不明显。靶向组强化率为27.95±5.86%,而对照组的强化率为4.02±2.2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肿瘤组织的荧光免疫病理学检测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区域细胞核蓝染,周围可见丰富的绿色焚光围绕,而非靶向对照组仅有少量绿色荧光,证明通过BBN与GRPr受体的结合,绿色荧光素FI标记的Gd2O3-FI-PEG-BBN可被肿瘤细胞选择性摄取,并能有效地在肿瘤组织中富集。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铃蟾肽BBN和荧光素Fl双标记的氧化钆纳米颗粒Gd2O3-FI-PEG-BBN分子探针,有较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荧光显像及MRIT1增强效果好,能选择性地在前列腺癌肿瘤组织富集,能有效进行荧光显像和MR成像,可用于光学-MR双模态前列腺癌靶向成像。(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4-20)
李佳佳,陈茵婷,曾林涓,练国达,陈少杰[5](2014)在《免疫纳米微粒靶向胰腺癌细胞输送siRNA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向胰腺癌细胞安全、高效输送siRNA的免疫纳米载体。方法:检测纳米载体IONP-PEI(非靶向组)及其与siRNA复合物的表征;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siRNA结合力、MTS法检测细胞活力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以确定其复合siRNA的最佳N/P比值;细胞免疫荧光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scFvCD44v6偶联IONP-PEI的靶向纳米载体(靶向组)在细胞内分布;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观察、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向组和非靶向组的转染率和转染siKRAS后的干扰效果。结果:IONP和PEI的最适质量比为0.75;纳米载体复合siRNA的最佳N/P比值为20;IONP-PEI/siRNA复合物的电位为(21.73±8.07)mV,粒径为(51.3±2.2)nm。荧光显微镜显示,非靶向组和靶向组转染后均在细胞内,靶向组的转染率为(89.75±1.81)%,高于非靶向组的(59.87±4.52)%,且靶向组的荧光强度高于非靶向组。靶向组的KRA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34.02±6.15)%,低于非靶向组的(51.09±6.70)%;Western blotting显示靶向组的KRAS蛋白表达量低于非靶向组。结论:非靶向组和靶向组均能够将siRNA转染进细胞内,且靶向组具有更高的转染效率和更好的干扰基因表达效果。本课题构建的scFvCD44v6-IONP-PEI是一种高效、安全和靶向识别胰腺癌细胞的免疫纳米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刘香[6](2014)在《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_2O_3-FI-PEG-FA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无组织器官深度局限性,无电离辐射,能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活体叁维图像,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MRI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的领先诊断技术,能在不同时间点无创、重复地评估相同活体的生物学过程,从而明显降低所需动物的数量及成本。然而,由于缺乏具有高弛豫率、低毒或无毒的、体内循环时间最优的理想对比剂,磁共振在诊断具有特定的分子标志物的病变方面以及监测药物治疗效应方面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临床常用的MRI对比剂Gd-DPTA的弛豫率偏低,应用于动物及病人身上的注射剂量高达0.1mmol每公斤体重。另外Gd-DPTA不适用某些需要进一步延长检查时间的体内磁共振成像,因为小的螯合分子具有很高的肾小球滤过率。故随着磁共振成像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临床对特异性的有效对比剂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效对比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及细胞分子标记领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靶向传递能增加对比增强的有效性、减少剂量和毒性,是一种能满足影像诊断学需求的良好策略,因此十分有必要研发靶向特异性的磁共振对比剂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受体介导的靶向传递在增强影像对比的同时还能增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多模态成像比传统的单模态成像具有更多独特的优势。以前已有研究证明氧化钆(Gd2O3)纳米颗粒具有比目前广泛使用的钆螯合剂更高的弛豫效能。因此,基于Gd2O3的纳米颗粒可以用作高效的T1对比剂,提供阳性增强信号,这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是它们存在稳定性和释放游离钆离子的问题,未结合的钆离子因抑制钙通道而具有相当大的心血管及神经毒性。而基于无机晶体钆的复合物纳米颗粒可以提供一个严格的晶体环境,这样能有效地阻止纳米颗粒释放游离钆,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T1对比剂。原则上,氧化钆纳米颗粒在提供增强对比的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与修饰物分子直接连接的可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合成肿瘤分子标志物叶酸受体靶向的、带荧光标记的顺磁性双模态纳米颗粒Gd2O3-FI-PEG-FA,该纳米颗粒能同时发挥顺磁性及荧光对比剂的作用,可实现磁共振和光学双模态成像的对比增强,为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早期诊断、术后复发与术后纤维瘢痕的鉴别诊断及实时监测药物疗效与体内分布情况等探索新的途径。本课题还对所制备的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理化特性、细胞毒性及其在体外主动靶向Hela细胞进行荧光显像及MR成像的效果等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一章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03-FI-PEG-FA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的初步研究研究目的制备新型叶酸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性MR对比剂——叶酸及荧光素双标记的PEG化的Gd2O3(Gd203-FI-PEG-FA)纳米微粒,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初步评价,以判断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第一节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初步制备材料及方法1Gd2O3纳米微粒的制备:取Gd(OAC)。(670mg,2mmo1)溶解在30mLDMSO中,搅拌均匀后缓慢滴加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1g,5.6mmol)和10mL无水乙醇混合物。溶液室温下搅拌2h后离心分离,固体用乙醇洗涤叁次得到Gd2O3。2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的制备:取Gd2O3(2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5(6)-羧基荧光素(10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Gd2O3-FI)。3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的制备:取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1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a-羧基,w-羟基聚乙二醇(分子量2000)(10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Gd203-FI-PEG)。4携叶酸、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Gd2O3的制备:取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Gd203(Gd2O3-FI-PEG)(100mg)分散在DMSO中,加入叶酸(2Omg), EDC.HC1(20mg)和NHS(20mg),室温下搅拌12h后离心分离,固体分别用DMSO,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叁次得到携叶酸、PEG和荧光素表面修饰Gd203(Gd203-FI-PEG-FA)o第二节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03-FI-PEG-FA纳米微粒的理化性质测定材料及方法1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取少量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悬浊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滴少许于敷有支撑膜的铜网上,静置约5分钟后,用滤纸小片从铜网边缘吸干多余液体,红外灯下静置干燥后,置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纳米微粒子的大小和形态。2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用Malvem Zetasizer3000HS激光散射粒度分析和电位测定仪测定两种纳米微粒的粒径及分布:两种样品各取5ul,用蒸馏水稀释至测量杯中,放入样品槽中测试。所选激光光源的波长为633.0nm,测试温度为25.00±0.05。C。3Gd2O3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将Gd2O3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悬液滴在硒化锌窗片上,吹干用FT-IR仪扫描,扫描范围为4000cm-1-400cm-1.4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热重力分析:热分析使用Netzsch STA449C Jupiter仪,同时使用质谱仪(Netzsch:QMS403C Aeolos)通过一个热传递毛细管进行原位气体分析,温度在氦气流速率为80mL/min的条件下,以10。C/min的速率升至800。C,200。C持续约40min。5Gd20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取风干的Gd2O3-FI-PEG纳米微粒及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粉末,置于Philips 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仪中,采用镍过滤的CuKa放射线(λ=1.5418A,40kV,40mA),扫描范围是20,步长为0.025。,每步时间是4s。6Gd2O3-FI-PEG纳米微粒、GdA-FI-PEG-FA纳米微粒T1值的测定及T1弛豫率的计算:将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悬浊液稀释,并按钆浓度为1.5、0.75、0.38、0.19、0.1、0mmol/L分别装于6只EP管中,置于塑料试管架上,在MR机器上进行横断面扫描,采用8通道头部线圈,扫描序列采用Tlmap,随后测量各个浓度试管中部4个层面的T1值,取其平均值,计算样品的T1弛豫率,即含钆浓度与1/T1直线方程的斜率。结果1透射电子显微镜下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形态大小: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均呈类圆形、大小均匀的黑色颗粒,较分散,仅有少许团聚现象,电镜下估算其平均粒径约25~30nm。2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Malvern-300CH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Gd203-FI-PEG纳米微粒:强均粒径di=126nm,峰面积:100%,峰数为1;体均粒径dr=70.7nm,峰面积:100%,峰数为1:数均粒径dn=45.5nm,峰面积:100%,峰数为1;多分散系数为0.26。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强均粒径di=132.5nm,峰面积:100%,峰数为1;体均粒径dr=61.4nm,峰面积:100%,峰数为1;数均粒径dn=37.6nm,峰面积:100%,峰数为l;多分散系数为0.28。3Gd2O3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Gd2O3最显着的峰出现在1400-1600cm-1波数范围内,主要是由反对称的及对称的COO-产生,属于羧酸盐伸缩模式。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吸收频率特征包括:在3420cm-1附近、1100cm-1附近出现强而宽的经基键(-OH)和伸缩振动的C-OH吸收峰,在2925cm-'处出现弱的烷基键(C-H)吸收峰,在1659cm-1处出现羰基(C=0)吸收峰,在1537cm-1处出现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的N-H、C-N键吸收峰,这些光谱改变表明叶酸及PEG分子已经连接到Gd2O3纳米颗粒表面,另外在Gd2O3的红外光谱上能看到明显的羧酸盐伸缩模式,而在Gd2O3-FI-PEG-FA的光谱上却消失了,这与Gd2O3纳米颗粒表面包被了PEG及叶酸是一致的。4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热重力分析结果:当加热到800。C时,Gd2O3-FI-PEG-FA纳米颗粒总失重70%,Gd2O3-FI-PEG总失重55%。主要的质量损失发生在200。C以上。5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X线衍射分析结果: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主要成份为面心立方尖晶石结构的Gd2O3,且Gd2O3粒子的结晶状态良好,表面修饰对Gd2O3的晶型没有影响。6Gd2O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T1值测定及T1弛豫率的计算结果: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悬浊液浓度(mmol/L)与1/T1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964X+0.201, R2=0.998; Y=6.540X+0.183, R2=0.999.样本的T1值随着钆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Gd2O3-FI-PEG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T1弛豫率分别为3.964mM-1s-1、6.540mM-1s-1,均高于Gd-DTPA (3.5mM-1s-1)结论1.本章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氧化钆纳米微粒—-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粒径约25-30nm,大小较均匀,多分散性好,具有强大T1弛豫效应,能够满足Gd2O3-FI-PEG-FA纳米微粒作为长循环肿瘤靶向对比剂的基本要求。2.本课题合成的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有机成分含量高,为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性MR成像及实时荧光显像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章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目的:初步评价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和体外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第一节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MTT法)材料及方法1人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DA-MB-231、正常心肌细胞H9C2的复苏与培养:从液氮罐中取出含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DA-MB-231、正常心肌细胞H9C2的冻存管,直接投入37℃恒温水浴箱,待融化后,离心3min,800r/min,除去上清液后,分别用含10%PBS的RPMI-1640培养液、高糖的DMEM培养液(用于后两种细胞)5ml重新悬浮细胞后接种培养瓶,置入5%C02、37℃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当细胞达80%的融合度时,胰酶消化2min左右,用吸管轻轻吹打细胞,直至贴壁细胞悬浮。2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将Hela细胞、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正常心肌H9C2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5×103个、5×103个、1×104个/孔),培养24h/48h后分别加入Gd203-FI-PEG悬浊液,浓度分别为每孔含钆1.103、0.828、0.414、0.207、0.103、0.052(mM),每组设6个复孔。仅含培养基者作为调零孔,分别以仅含Hela细胞、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正常心肌H9C2细胞者为正常对照孔。培养24h/48h后,加入浓度为5mg/ml的MTT的D-hanks溶液,继续孵化4h,加入150ulDMSO,平板震荡仪震10min,在酶标仪中测定49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OD值),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即(样品孔的OD值一样品对照孔的OD值)/正常对照孔的OD值。MTT法检测GdA-FI-PEG对于正常心肌H9C2细胞的120h存活率(接种细胞1000个/孔)、Gd2O3-FI-PE-FA对于Hela细胞的24h/48h(接种细胞5×103个/孔)及120h(接种细胞700个/孔)存活率,方法同上。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单向方差分析,存活率>80%认为药物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效应,以药物浓度为单一因素分析,P<0.05则认为浓度对细胞毒性影响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随着培养液中钆浓度的增加,Gd20-FI-PEG纳米颗粒引起Hela细胞、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正常心肌H9C2细胞24及48h生存率的下降趋势不明显,高浓度时(1.103mM/孔)各细胞生存率均大于80%;随着培养液中钆浓度的增加,Gd203-FI-PEG纳米颗粒对正常心肌H9C2细胞长期(120h)存活率亦无明显抑制作用,高浓度时(1.103mM/孔)H9C2细胞存活率大于80%;随着培养液中钆浓度的增加,Gd203-FI-PE-FA引起Hela细胞的24h/48h存活率下降趋势亦不明显,高浓度时(1.103mM/孔)细胞生存率大于80%;但是随着培养液中含钆浓度的增加,Gd203-FI-PE-FA对Hela细胞120h存活率的抑制作用呈梯度升高,各浓度组间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Gd浓度高于0.2mM时,Hela细胞的长期(120h)存活率降至80%以下。第二节Hela细胞摄取Gd2O3-FI-PEG-FA及Gd2O3-FI-PEG纳米颗粒的荧光显像材料及方法将冻存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复苏后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含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适量,37。C,5%CO2条件下培养,待细胞达到80-90%汇合后,胰酶消化,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细胞数为5×105个),孵化24h后,用PBS液洗涤叁遍,加入含0.828mM的Gd2O3-FI-PEG或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悬浊液的1640完全培养液2ml孵化4h后,再用PBS液洗涤叁遍,以未加入氧化钆纳米颗粒溶液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每孔分别加入4%的多聚甲醛溶液lml,固定15min后,用PBS液洗叁遍,加入DAPI染液200ul,室温下染3-5min后用PBS液洗叁遍,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比较Hela细胞与含上述两种纳米微粒的培养基孵化4h后、经DAPI染色后颜色的差异。结果未加入含钆溶液的空白对照组与Hela细胞孵育4h后,DAPI染核后,细胞胞质内未见任何绿色荧光,核为蓝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d2O3-FI-PEG-FA组与Hela细胞孵育4h,DAPI染核后,Hela细胞核被染成亮蓝色,胞质充满绿色荧光;而Gd2O3-FI-PEG组与Hela细胞孵育4h,DAPI染核后,Hela细胞只有核被染成亮蓝色,胞质内无绿色荧光或仅有本底的绿色荧光。第叁节Hela细胞摄取Gd2O3-FI-PEG-FA纳米颗粒的磁共振成像材料及方法1收集Gd2O3-FI-PEG-FA纳米颗粒标记的Hela细胞Hela细胞均匀接种于4个直径为l0cm的培养皿中,待细胞达到60%的融合时分别加入含Gd浓度为0.828,0.55,0.18,0(MM)的完全培养基,37。C,5%C02条件下孵育4h后用PBS冲洗3遍,胰酶消化3-5min,收集细胞沉淀,再用PBS洗3遍,每皿细胞计数约4.5×106个,细胞沉淀重悬于100u11%的琼脂糖溶液中,以100ul的无细胞1%的琼脂糖溶液做参照,进一步行T1加权MR成像。2MR扫描方案Philips Achieva3. OT磁共振,8通道头部线圈,TSE序列的TIWI。扫描参数:翻转角90。,TR-500ms, TE-10ms,层厚4mm,层间距0.5mm, FOV130mm,NSA为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不同Gd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及1%琼脂糖之间的信号强度比较应用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Gd浓度组信号强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琼脂糖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信号强度随培养液Gd浓度增高呈升高趋势,不同Gd浓度组之间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琼脂糖参照组均与EP管周围水的信号强度相当,两者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合成的Gd2O3-FI-PEG-FA及Gd2O3-FI-PEG纳米颗粒因无明显的短期细胞毒性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浓度的Gd2O3-FI-PEG-FA所表现出的对靶细胞的长期细胞毒性有待进一步检测;2GdA-FI-PEG-FA成功实现了荧光及靶向配体双修饰,体外荧光成像表明靶细胞对Gd2O3-FI-PEG-FA具有高摄取率;3体外细胞磁共振扫描证实磁共振可有效地检测目标肿瘤细胞摄取Gd2O3-FI-PEG-FA(即便是较低浓度)后的信号改变,说明本实验合成的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可初步实现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的MR成像,且具有提高磁共振成像敏感性的潜能。第叁章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健康裸鼠体内分布实验及急性毒理实验研究目的:初步探讨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在健康裸鼠体内的分布及排泄情况;研究G.d2O3-FI-PEG-FA对健康裸鼠的急性毒副作用,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可行性第一节Gd2O3-FI-PEG-FA及Gd2O3-FI-PEG纳米微粒在健康裸鼠体内分布及排泄的初步研究材料及方法将6只4到6周龄的健康雌性裸鼠分为2组:Gd2O3-FI-PEG-FA组(n=3)、G-d2O3-FI-PEG组(n=3);腹腔注射0.3—0.4ml的0.3%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经尾静脉分别缓慢注射0.5ml Gd2O3-FI-PEG-FA及Gd2O3-FI-PEG悬浊液(Gd浓度3mM)。每只裸鼠注药前拍本底荧光及白光照片,注药后每隔5min-30min拍一次荧光及白光照片,保证相同的曝光时间,初步考察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及Gd2O3-FI-PEG纳米微粒在健康裸鼠体内各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后处理:将对应时间点的白光及荧光照片融合。结果1Gd2O3-FI-PEG-FA组与Gd2O3-FI-PEG组纳米微粒在动物体内各器官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两种纳米颗粒主要通过消化道及肾脏排泄:叶酸连接对Gd2O3-FI-PEG-FA纳米颗粒在健康裸鼠体内的分布及排泄无明显影响;2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在健康裸鼠体内循环时间长达3小时或以上,是潜在的长循环对比剂;注药48h后动物体内基本无药物残留。第二节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急性毒理实验材料和方法1空白对照组(n=3):每只健康裸鼠经腹腔注射0.3%戊巴比妥钠0.3-0.4ml麻醉后,尾静脉注射0.5ml生理盐水;实验组:继续沿用第叁章第一节的Gd2O3-FI-PEG-FA组裸鼠(n=3)。两组裸鼠均为雌性,周龄、体重相当。2经干预后每天观察两组裸鼠的健康状况:皮肤、活动状态、体重变化等;周后行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快速取出其脑、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脏组织,经固定、包埋、蜡封、脱蜡后行HE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细胞形态变化。结果1一般观察:两组裸鼠经干预后健康状况均良好,表现为皮肤红润,活动自如,摄食无明显减少,体重逐渐增加。2HE染色观察: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裸鼠各器官均无损害,各器官的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变性、坏死。结论1本实验制备的具有荧光素标记的两种Gd2O3纳米微粒,能实时、无创地监测药物在动物体内分布和排泄过程;2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在健康裸鼠体内循环时间长达3小时或以上,是潜在的长循环对比剂,有望通过延长相应的检查时间来增强对比剂的肿瘤靶向作用;注药48h后动物体内基本无药物残留,又说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产生毒性的可能性小;因此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具有较优的体内循环时间;3注射高浓度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对健康裸鼠无明显急性毒副作用,进一步说明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生物安全性高,是有望用于临床的MR对比剂。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改进之处①要使Gd2O3纳米颗粒获得更高的T1弛豫率,需进一步优化合成方法,合成粒径更小的纳米颗粒;②对Gd2O3-FI-PEG-FA纳米微粒潜在的释放游离Gd3+的测定缺乏定量分析;③需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检测Gd2O3-FI-PEG-FA纳米微粒在体内靶向肿瘤的效果;④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Gd2O3-FI-PEG-FA纳米微粒的准确半衰期及各器官分布的详细情况。(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6-30)
王晓朋,傅相平,李安民,常津,梁超[7](2014)在《顺磁性纳米微粒的磁靶向微血管栓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 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李忠军,邓跃飞,庞家栋,张黎明[8](2013)在《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微粒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靶向光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激光照射下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NGO-TfFITC)微粒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靶向光热作用。方法将已成功制备的单层纳米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NGO)偶联靶向分子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及荧光分子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的功能化NGO-Tf-FITC微粒,与U251脑胶质瘤细胞孵育培养,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判定其细胞毒性,并在808 nm NIR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杀伤效果。结果按0.1、1.0、3.0和5.0 mg/ml浓度NGO-Tf-FITC分4组与U251细胞孵育,48 h后酶标仪测吸光度值分别为0.747±0.031、0.732±0.043、0.698±0.051和0.682±0.039,空白组为0.759±0.052,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GO-Tf-FITC组、NGO-FITC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和死亡指数分别为(73.6±3.41)%、(52.6±2.66)%和(51.2±2.93)%,NGO-Tf-FITC组分别与NGO-FITC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O-FITC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化NGO-Tf-FITC微粒细胞毒性低,且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具有显着靶向光热杀灭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24期)
A.H.Schmieder,P.M.Winter,T.A.Williams,J.S.Allen,G.Hu[9](2013)在《α_vβ_3靶向顺磁性纳米微粒MR分子成像观察Vx2肿瘤新生血管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估新生血管MR分子成像对不同αvβ3靶向顺磁性全氟化碳(PFC)纳米微粒弛豫率(r1)的依赖性,并进一步评价MR分子成像描绘特定动物模型肿瘤血管生成时间-空间一致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中的动物实验经华盛顿大学动物研究委员会批准。测量3.0 T场强下αvβ3靶向与非靶向螯合Gd-DOTA-PE或Gd-DOTA-BOA的PFC纳米微粒的纵向弛豫率及横向弛豫率。新西兰白兔30只(每组4~6只),体内植入Vx2肿瘤14 d后,比较这些顺磁性纳米微粒的MR增强效果。随后利用αvβ3靶向(n=4)和非靶向(n=4)(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杨峰,黄国祥,袁淑仪,庞泓,王金林[10](2013)在《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表阿霉素(E-ADM)免疫纳米微粒(NPs),观察其对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靶向治疗效应。方法利用聚电解质复合法合成载表阿霉素纳米微粒(E-ADM-NPs),化学交联法合成载表阿霉素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纳米微粒(E-ADM-Ab-NPs),观察E-ADM-Ab-NPs在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的分布特点,观察药物的靶向抗肿瘤效应及其毒副作用。结果 E-ADM-Ab-NPs保留了抗VEGFR2单克隆抗体的活性;E-ADM-Ab-NPs组肿瘤组织中的E-ADM浓度为(31.85±4.78)mg/kg,显着高于E-ADM-NPs组(P<0.05);E-ADM-Ab-NPs组的瘤体积抑制率及瘤重抑制率为60.69%和58.54%,较E-ADM-NPs组和E-ADM原药组均明显增强(P<0.05);且E-ADM-Ab-NPs组的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及肌酐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DM原药组的血白细胞计数较空白对照组下降42.68%,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则升高88.06%(P<0.05)。结论 E-ADM-Ab-NPs具有免疫活性,其在动物模型体内呈导向性分布,可提高E-ADM的疗效并有效降低E-ADM的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的新型药物纳米靶向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3年21期)
靶向纳米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主要死因。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阻止心血管病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和晚期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骨桥蛋白(OPN)在血管斑块的平滑肌细胞中特异表达,PPAR δ激动剂可以有效的抑制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凋亡。近年来,纳米药物由于具有靶向性、改变药物本身亲疏水性、减少全是副作用及诊疗一体的优势,为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治的研究热点,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有利工具。本研究构建以OPN为分子靶向并包载PPARδ激动剂GW501516的纳米胶束,通过离体和在体的生物学验证,确立靶向性纳米胶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在细胞水平,将MOVAS平滑肌细胞系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孵育24小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分析验证细胞OPN的表达变化。2.在动物水平,采用颈动脉套管缩窄术+高脂喂养4月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C57小鼠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依红染色(HE)观察组织病理与油红染色验证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OPN在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3.纳米胶束制备采用纳米共沉淀法,制得包载GW501516的纳米胶束NPs-GW501516,利用化学键偶联抗体制得OPN-NPs-GW501516。利用透射电镜、马尔文水合粒径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探针的物理化学表征。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靶向纳米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免疫荧光和细胞流式验证纳米探针对细胞的靶向性,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AO/EB染色、细胞流式验证靶向性胶束在离体水平对平滑肌细胞的治疗效果。4.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OPN-NPs-GW501516和NPs-GW501516后在采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设备观察纳米探针在动物体内的靶向效果。将不同实验分组的小鼠每天尾静脉注射纳米探针进行治疗,两周后处死取颈动脉病理切片油红染色评价anti-OPN-NPs-GW501516的治疗效果。结果:1.小鼠平滑肌细胞系(MOVAS)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60ug/ml)刺激24小时后,Western blot,流式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OPN的表达量明显升高。2.模型组ApoE-/-雄性小鼠(高脂喂养)与对照组C57雄性小鼠(普通饲料喂养)同时喂养4月后处死。模型小鼠颈动脉HE染色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成功,组织水平的免疫组化提示OPN在模型组小鼠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α-SMA共定位。3.透射电镜显示:Anti-OPN-NPs-GW501516大小均一,粒径在l00nm左右,马尔文粒径仪显示:水合粒径在140nm左右,偶联抗体后Zeta电位由0附近转变为负值。紫外吸收光谱显示:Anti-OPN- NPs-GW501516在280nm处蛋白吸收峰,证明抗体偶联成功。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该靶向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术显示:该探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孵育后的平滑肌细胞有良好的靶向性。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AO/EB染色、细胞流式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构建的靶向胶束对离体环境中的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凋亡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给药组及没有靶向的纳米药物。4.在体小动物荧光成像结果显示:Anti-OPN-NPs-GW501516在小鼠体内的靶向性明显优于NPs-GW501516且信号在尾静脉注射6h后最强。且Anti-OPN- NPs-GW501516对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特异表达OPN,可将此以作为诊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2. Anti-OPN-NPs-GW501516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及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纳米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单秀英.Ang2-siRN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靶向作用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2].黄旭.包载PPARδ激动剂的OPN靶向纳米微粒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7
[3].陈园园,徐枫,杨辉,刘婷,周建桥.构建叶酸修饰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微粒[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崔丹婷.铃蟾肽标记的氧化钆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成像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5].李佳佳,陈茵婷,曾林涓,练国达,陈少杰.免疫纳米微粒靶向胰腺癌细胞输送siRNA的方法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
[6].刘香.新型叶酸靶向MR对比剂Gd_2O_3-FI-PEG-FA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初步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
[7].王晓朋,傅相平,李安民,常津,梁超.顺磁性纳米微粒的磁靶向微血管栓塞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
[8].李忠军,邓跃飞,庞家栋,张黎明.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微粒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靶向光热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9].A.H.Schmieder,P.M.Winter,T.A.Williams,J.S.Allen,G.Hu.α_vβ_3靶向顺磁性纳米微粒MR分子成像观察Vx2肿瘤新生血管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
[10].杨峰,黄国祥,袁淑仪,庞泓,王金林.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