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关系论文_何得桂,徐榕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村,关系,惠农,理论,行政,悖论,村民委员会。

乡村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何得桂,徐榕[1](2018)在《国家权力的规范再进入:“国家—乡村”关系在贫困治理中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调查了D村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前与实施之后,政府与农村社会成员的不同行动,分析了不同扶贫工作中"国家—乡村"在贫困治理中的关系,并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带来的是农村贫困治理中"国家权力的规范再进入",对原先贫困治理中的"国家—乡村"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家力量对农村社会贫困治理的影响大大加强,国家政策得到落实,政府干部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保证了减贫工作的严格、规范、有序开展。但同时,这种"国家权力的规范性再进入"也造成了问题,减贫中国家的介入力量过强,导致农村产生了"被动行政化",不能有效地发挥农村社会成员的自身作用。贫困治理中国家权力规范再进入有其必要性,并将逐渐影响到农村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但要实现治理有效,还需进一步调整"国家—乡村"的关系,适时实现国家权力的"再上移"。(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23期)

龙彬,司方慧[2](2019)在《协同、创新、共建——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观目标的两大核心策略。该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从目标的统一性、空间一体性及发展协调性等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阐述,以此提出以统筹小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为目标,分别从村镇体系新形式、产业发展新思路及公共服务新标准等方面,为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共创共建提供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刘超洋,李孔珍[3](2018)在《基于对话理论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关系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的关系日益淡化,在对河南省F县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实地调研基础上,运用对话理论分析认为"我—它"冲突是导致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关系的疏离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的变迁淡化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双重压力无暇参与乡村活动、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教育政策的默然使其无力改善乡村生活。通过重新理解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缓解其双重压力、教育政策制度保障叁个维度构建了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我—你"相遇的分析框架,以实现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良好互动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顾广欣[4](2018)在《电视与乡村关系的重构——对宁夏Y村的传播民族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我国乡村社会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文化生态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在新的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笔者通过在宁夏Y村长期的田野调查发现,村民收看方式的转变削弱了电视对家庭成员的凝聚功能,但其影响通过手机和人际传播得到进一步延伸;电视观看的时间、频率,所选择的接收技术与家庭经济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电视与乡村传统媒介的互动,促进了新风尚的传播与民众的广泛参与,在乡村振兴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8年06期)

石东伟[5](2017)在《乡政村治背景下乡村关系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是国家的根基所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直接面对农村开展工作,其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农村事业的发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和协作的关系,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往往会发生偏离,并造成乡、村互动中的矛盾。本文在绪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关系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我国的乡村关系进行了分析,涉猎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针对我国乡村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理顺乡村关系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丰富了我国乡村关系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要理顺乡村关系应该从完善财税体制、强化法律制度的供给、规范村两委的关系、改革现有体制等方面着手。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为理论依据,运用西方学术的方法论,结合其调查所得,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根据不同时期乡村关系的不同特点将我国乡村关系大致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建国后土改时期、人民公社时期、乡政村治时期,第叁部分就我国中部某乡镇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权和自治权衔接错位、经济人倾向所导致的利益冲突、资源投入不均衡引发的矛盾,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压力型体制的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自治的内生力量不足。第五部分通过对当前学术观点的梳理,分析了我国乡村关系的可能走向,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乡政村治仍将是最适合国情的一种乡村关系模式,并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法律制度的供给、增强村民自治的内生力量、推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民组织发展、及时纠正乡村关系中的不当行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等几个方面对优化乡村关系的路径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向林峰,吕海燕[6](2017)在《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惠农时代乡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税的取消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关系,也影响到了农村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农业税取消前后乡村关系的变化,改变了"乡村两级干部合作网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仍偏离"指导与被指导"的法律关系,存在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可能。如何从法制、制度和思想等几个方面研究促进惠农时代乡村关系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是新经济形式下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7年03期)

金江峰[7](2016)在《项目制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制度主义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基层政府通过项目捆绑的形式支配村庄。其自利性刺激了村庄的自主性和自利性冲动,村庄利用"躲项目"和"争项目"的策略,对基层政府实施反支配。乡村互动的支配与反支配结构,根源于基层项目治理制度构建的权、责、利叁者非均衡分布,并表现为乡镇—村庄(基层组织、农户)二元结构的乡村关系。乡村关系的二元结构通过行政权、自治权的博弈得到稳定。(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6年04期)

聂菲[8](2016)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关系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关系。从政治学意义上讲,乡村关系主要指乡(镇)基层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乡村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能否在农村基层有效依法行使,也关系到村民自治能否真正依法实现,最终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建立在以政治和行政权力基础上的乡村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是,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给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使乡村关系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困境。同时,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涌动于农村基层的巨大的市场力量对依然具有浓郁行政权力色彩的乡村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一定意义说,目前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正面临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乡村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研究乡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文章把乡村关系的历史进程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叁个阶段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问题和经验教训,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文章提出,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乡村关系却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尴尬现象,乡村关系的行政化倾向与农村基层的市场化取向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原有的“乡政村治”体制下权力与责任不对等、乡村财政困难等问题,使得乡村治理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第叁部分提出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路径选择。文章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分析,提出社区化管理模式是新型乡村关系的必然选择。社区化管理模式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希望这一思路能够为解除目前乡村关系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良,覃蓓[9](2016)在《行政嵌入、自治悖论与乡村关系的失范——村民委员会行政化的现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政村治"制度安排下,村民委员会一方面受到来自乡镇政府的行政嵌入,另一方面在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下变得具有"准政权"的性质,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沦为有自治的形式而无自治的内容的悖论,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倾向愈发明显。运用政治与行政分析框架来解释当前"乡政村治"格局下村民自治组织主体——村民委员会行政化的困境,提出重构乡村关系,规范村民委员会运作行政化的现状。(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韩鹏云[10](2016)在《乡村关系的运行机制与改革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视不同历史时段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和逻辑过程,可以发现"非规范利益捆绑"机制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这一机制使村庄治理呈现出依附性,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村民自治的自主性,当前正在推动的"减负增效"改革也没有能从根本上破除利益捆绑。要真正实现乡村关系的良性运转,不仅需要通过乡村治理公共规则建设来切断利益连带,还需要乡村两级组织治理转型和治理规则的重塑。(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乡村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观目标的两大核心策略。该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从目标的统一性、空间一体性及发展协调性等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阐述,以此提出以统筹小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为目标,分别从村镇体系新形式、产业发展新思路及公共服务新标准等方面,为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共创共建提供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何得桂,徐榕.国家权力的规范再进入:“国家—乡村”关系在贫困治理中的变化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8

[2].龙彬,司方慧.协同、创新、共建——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关系初探[J].重庆建筑.2019

[3].刘超洋,李孔珍.基于对话理论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关系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

[4].顾广欣.电视与乡村关系的重构——对宁夏Y村的传播民族志研究[J].当代传播.2018

[5].石东伟.乡政村治背景下乡村关系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

[6].向林峰,吕海燕.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惠农时代乡村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7

[7].金江峰.项目制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制度主义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6

[8].聂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6

[9].李良,覃蓓.行政嵌入、自治悖论与乡村关系的失范——村民委员会行政化的现实困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10].韩鹏云.乡村关系的运行机制与改革发展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关系的变图1:“国家—乡村”关系下精准扶...乡村关系、城?本文界定的“小城镇”与城市及乡村的...2008年江西县域乡村景观聚类结果1995年江西县域乡村景观空间聚类结果

标签:;  ;  ;  ;  ;  ;  ;  

乡村关系论文_何得桂,徐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