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描写关键词,高效研读文本——《渡者之言》教学设计

抓描写关键词,高效研读文本——《渡者之言》教学设计

李祥湖北省武汉市张家铺中学430085

【教学设想】

《渡者之言》是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课文,作者为清代文学家周容。全文129字,叙事极其洗练,行文曲折有致,集中体现了其寓言散文“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发人深思”的特点。本文以自己生活中的一次赶路经历引发出“躁急自败”的哲理。

文中人物,寥寥数词,便神态毕现。笔者认为,教学中若抓住人物神态刻画的三个词,便可提纲挈领,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个人,三个词,便可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人物性格、故事寓意等方面支撑起整个教学环节,还可以衍生出诸如探究悦读、表演悟读、拓展写读等课堂活动板块,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字、读懂文意。

2.引导学生通过刻画人物所使用的三个准确的词体会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特点。

3.要求学生积累“阖”、“趋”、“牡”、“穷”、“爽然”、“犹是”等词语,注意“以、束、奚、其”等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开讲激趣

请学生复述《揠苗助长》故事。“揠苗者”为何要拔苗?何以失败?其实呀,清代文学家周容也在他的129字的散文《渡者之言》中,以他的一次生活经历向我们再次揭示了“欲速则不达”这一再寻常不过的道理,发人深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小组合作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在笔记本上积累“阖”、“趋”、“牡”、“穷”、“爽然”、“犹是”等词语,强调落实“以、束、奚、其”等一词多义现象。

三、小组探究,解读文本

再读课文,请找出你认为刻画出人物神态的最为准确的一个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抽签定序,对应“我”、“渡者”、“小僮”。

四、小组展示,交流互动

1.渡者之“熟”

“熟”,仔细地,详细地。面对“我”的焦急的询问,渡者不忙于作答,而是仔细地打量“我”身后的小僮。“熟视”之际,他看到了什么呢?或许是小僮稚嫩的双肩,或许是纤细的双腿,或许是压弯小僮瘦腰的书籍,亦或是捆扎书籍的不牢靠的绳子。这就表明,在城门关上之前的有限时间里,小书僮若能完全避免摔跤,排除不必要的折腾,便可及时到达;而要避免摔跤,就须徐徐走去,放慢脚步。

“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世间物极则反,月盈则将亏,盛极则必衰。凡事不可太过强求,矫枉则易过正。“快”中寓“慢”,“慢”中有“快”,“慢”与“快”不仅在行动,更在心态。这短短两句话富含哲理,充满了辩证法,阐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中国人千年的处事哲学,世间的变数无常,蕴含在这两句话里。

后面的“小奚仆,束断书崩”,预言灵验,行文前后照应。

东方朔语: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小港渡者的话语,透着深深的哲理。焉知小港渡者非乡野隐士?

特别活动:写出“渡者熟视小奚”时的所见所想。

2.小僮之“啼”

古人工于炼字。“泣”、“哭”、“号”、“啼”,极有分寸。无声有泪叫“泣”,有声有泪叫“哭”,带言语的哭叫“号”,痛哭为“啼”。可见,哭的程度不一样啊。为何作者用“啼”字?(老师提请注意,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童区寄传》中“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也用了“啼”,试对比分析。)

一个“啼”,于小孩的性格极切!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行文之绵密(“视”、“曰”、“仆”,观察、判断、验证,伏笔照应,滴水不漏;“愠”、“爽”、“思”,叙议结合,层次井然)。渡者的话真是一语中的啊。

特别活动:如果你是小僮,说说为啥“啼”(痛哭)。

3.“我”之“爽”

“爽”,恍然大悟。那么,之前“我”的表情又是如何?“愠”,恼恨也。“西日沉山,晚烟萦树”(环境渲染,为作者的询问和赶路做铺垫),“望城”(“望”,远看,说明距离不近)尚有“二里许”。天色晚,距离远。加之冬日(“庚寅冬”),本来就昼长夜短。赶不上蛟川城南门关闭之前抵达,势必“无所归宿”而露宿郊野。渡者的话,与常理相悖,不可理喻,岂非戏言?急于进城的“我”能不恼恨吗?这既是设悬,也是为后文的感悟做了铺垫。

特别活动:如果你是作者,A.向同桌(假设为渡者)使出你的“愠”色;B.读出作者的情感。从“予爽然”至文末,尤其要读出两个“其犹是也夫”所蕴含的情感。

五、领悟寓意,快乐总结

1.“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我从渡者之言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以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师出上联,生对下联。

横批:躁急自败。

上联:想助禾苗长,揠苗者心急反招损。

下联:不听渡者言,赶路人欲速则不达。

标签:;  ;  ;  

抓描写关键词,高效研读文本——《渡者之言》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