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造绿色高效KCS复合肥

莱州造绿色高效KCS复合肥

一、莱州制成绿色高效KCS复合肥(论文文献综述)

何悦[1](2019)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川渝柑橘种植户化学品投入的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锐减,农户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来替代农业劳动力的缺失已成为普遍选择。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为我国农产品产量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农户对农业化学品依赖性的增加,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合理施用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连续几年的重要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于农业绿色发展,以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者们普遍认为源头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即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范和改善。农户作为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受到内外多个因素的影响,深入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影响路径,有利于从根本上引导和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框架,以川渝柑橘种植户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模拟仿真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变化,提出促使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实现的路径,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绿色生产整体水平较低,且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农户适量施肥行为和商品有机肥购买施用行为较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水平不高;违禁农药施用现象仍然存在,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和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纳情况不容乐观;农户绿色生产水平有待提升。(2)农户对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的感知水平差异较大。感知水平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激励>政府规制>市场环境>组织参与,说明农户对内部因素的感知水平要高于外部因素,产业化组织功能的缺失导致农户感知水平普遍较低。(3)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水平较低,意愿与行为存在不一致现象。农户绿色施肥行为和绿色施药行为,其意愿都要高于实际行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4)知识能力、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路径有所差异,而组织参与对其影响并不显着。对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激励>市场环境>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施药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规制>市场环境>政府激励。说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受自身知识能力的影响最大,而政府、市场和组织等主体的作用相比要弱,加大提升农户知识能力能更有效促使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5)政策满意度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越高,有助于实现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向行为的转化,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户政策满意度来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6)单一政策中知识能力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影响最大,多种政策实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一政策实施的影响。分别增加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水平有助于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其中知识能力的影响最大;同时增加这五个政策的水平,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提升幅度较大。(7)建立“农户-组织-市场-政府”多主体的动态协作体系,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通过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知识水平、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市场环境和加大政府政策力度等路径,通过多方主体的协作与努力,促使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从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几个方面,对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进行拓展,深入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第二,从农户感知异质性视角探讨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多在同质性假设背景下,忽视了农户异质性所引致的对同一行为影响的感知差异。本研究从农户感知的视角,分析农户对产业组织、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异质性感知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第三,模拟仿真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不同政策的有效性。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和仿真,进一步识别不同政策的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于伟咏[2](2018)在《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要求。农产品安全问题根源是农药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药残留,其负外部性表现为人类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破坏,目前我国农药年投入30万吨,单位施药强度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四川为0.91kg/亩,使用效率低下。控制生产者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第一要务,将质量安全由事后检查监督转为源头控制,但因其具有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并且生产过程复杂多变,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现“柠檬市场”或逆向选择行为,已严重降低农户收益和消费者福利水平。所以,控制农药安全施用需要内部自我控制和外部政府与市场约束共同作用,进而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农药安全施用划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维度,基于四川省调研数据及官方统计数据,运用Probit、零膨胀泊松回归、OLS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在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作用机理基础上,实证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结果,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作了讨论,还基于IV-Probit模型探讨了内生性问题。其次,基于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了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及无公害认证的影响。最后,依据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调节效应讨论,分析了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的交互项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1)农药安全施用整体水平不高,不同作物、地区间存在差异。当前违禁农药使用主要发生在蔬菜作物;农药安全间隔期认识度普遍较高,水果类最高,而蔬菜类最低;大多数农户还是会按照标准剂量施药,其中粮食类高于水果类、蔬菜类;施药次数平均为3.078次,蔬菜最多。无公害认证能有效揭示安全信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四川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存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涟漪效应、集聚效应及示范效应等特点。(2)资产专用性在不同维度上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不同,而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也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风险。物质资产专用性因存在强“锁定效应”,使其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存在抑制作用,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具有促进作用;种植经验与违禁农药使用显着负相关,技术培训与违禁农药使用、施药次数显着负相关,而与安全间隔期施药、标准剂量施药显着正相关;受教育程度显着促进农户安全间隔期施药,劳动力数量与农药施用剂量形成正向要素替代效应,健康状况反而会正向影响违禁农药使用;经营面积和土地细碎化对硬约束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存在不确定性。(3)政府规制和公共品牌效应可有效抑制违禁农药使用,促进其在安全间隔期施药。在硬约束下政府规制行为有效,而对软约束下标准剂量施药和施药次数的约束力不强;公共品牌效应带来了品牌溢价和垄断收益,隐性约束着农户采取安全施药行为。(4)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植户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省会城市成都对农药安全施用的约束强度高于地级市。市场需求容量、至地级市距离对违禁农药使用有负向影响;需求容量、购买能力和至地级市距离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存在正向影响;需求容量、至成都距离对标准剂量施药有正向影响;需求容量对施药次数有负向影响,而经济距离与其呈显着正相关。(5)四川种植业无公害认证存在集聚效应和涟漪效应,需求驱动能够促进农产品无公害认证规模和销售额增长。地理距离上,认证主要集中在距离成都周围400公里以内区域;经济距离上,主要集中在与成都人均GDP差距在5万元/人的区域。(6)需求驱动与资产专用性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方向及显着性上存在差异,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其中需求驱动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的抑制作用,也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的促进作用。由分析结果可知,从资产专用性、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资产专用性、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规制能有效促进农药安全施用,形成了生产主体控制、市场需求倒逼、政府管控辅助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以下政策性启示: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安全施药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农户视角重新分类和界定资产专用性,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进一步讨论。鉴于农户的有限理性和异质性,其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会影响其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将专用性资产分为物质资产专用性、技术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组织资产专用性、地理资产专用性。第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和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硬约束下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基于“农户-组织-政府-市场”逻辑框架,将点(农户)与面(市场)结合起来探讨农药安全施用。第三,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需求驱动是影响农户根据专用性资产动态调整安全行为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强化剂”,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发挥着监督、约束和激励效果,使得农户形成“信息传递—价格传导—预期形成—生产决策”的安全生产过程。

李春燕[3](2018)在《肥料市场状况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作者介绍了肥料市场的分类,对肥料市场状况开展了分析,并对肥料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张念荣[4](2013)在《制革废弃牛毛角蛋白基缓释肥包膜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采用巯基乙醇还原法水解制革废弃牛毛,旨在获得分子量较高的角蛋白溶液,并分别做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还原剂用量、温度、时间等与水解液分子量及水解程度的关系;选用制革过程中的废弃牛毛制备的角蛋白溶液,然后加以交联剂、增塑剂等制备新型可生物降解缓释肥料包膜,并考察了不同组分用量对包膜的吸水率、透水性和透光性等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手段表征包膜的结构,研究了牛毛角蛋白的成膜特性;最后对硫酸钾复合肥进行包膜实验,用静态水溶出法和土柱淋浴法探讨了包膜硫酸钾复合肥的缓释特性,结果表明缓释肥包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新型肥料包膜应用于农业领域提供了基础数据。制革废弃牛毛溶解试验表明:巯基乙醇还原法能够较好的溶解牛毛纤维,得到角蛋白高分子溶液。其中温度是影响其溶解率最显着地一个因素,但这种影响却是以高浓度的尿素为条件的,究其实质是牛毛角蛋白质在高温、碱性的条件下发生了水解。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时间为12h,巯基乙醇用量为5g,尿素浓度为5mol/L,SDS用量为1g的条件下,牛毛溶解率和大分子降解程度之间的关系较均衡,总体分子量能达到约2000025000。缓释肥包膜的制备及表征结果表明制膜的最佳工艺,其中淀粉与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4,丙三醇为2.5g、甲醛2g、硼砂0.1g。缓释膜的生物降解性测试结果表明包膜在土壤中掩埋60天以后,缓释膜逐渐在土壤中降解,且失重率接近50%,红外分析及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在交联剂甲醛和增塑剂甘油的存在下,体系中原料高分子之间发生了交联作用,同时还存在着氢键等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复合体。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其热失重率比单一聚合物要小,说明此包膜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选用土壤淋浴法和静水溶出法来测定制革废弃牛毛角蛋白基包膜材料对硫酸钾复合肥包膜的缓释性能,以电导率法来评价在25℃和40℃下包膜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肥料养分释放速率会加快,肥料缓释周期会相应的缩短。采用静水溶出法,包膜肥在在第33天的时候累积养分释放率达到79.66%,而未包膜肥的累积释放率在第21天就已经达到83.78%;采用土柱淋浴法,未包膜肥的释放周期在4050天,累计释放率在第24天就达到了80.92%,而包膜肥在第42天累计释放率达到80.23%,释放周期在60天。

侯增周[5](2011)在《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生态农业产业化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资源型企业对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经过近50年的高速开发,胜利油田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10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愈来愈受到国家和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项环保政策相继出台。2009年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得到国家批复,自此,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效生态经济也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东营市是国家规划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它也是胜利油田的发源地。本研究对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县域、产业和农户三个层次上评价了东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一方面是近年东营市和项目县的统计年鉴、县志等序列数据;另一方面是实地调查数据,包括入户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研究发现:胜利油田东营区域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恢复环境的主要措施,将其视为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经形成了6种生态农业模式。目前,东营在政策、资源、区位、农业产业等方面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然而,东营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农业基础薄弱、生态十分脆弱、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民众参与不够、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东营市县级生态农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垦利县根据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及农业生产状况,发展六种生态农业适用模式。对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的评价结果显示,2004-2008年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效益指数曲线基本是持续上升的。然而,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较低。冬枣产业已成为东营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表明,东营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其显着特点是: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已经连为一体,广大农户从事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东营冬枣生态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较小、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科技支撑有待健全。2008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指数为1.89,相应的环境质量指数为1.04,综合环境经济效益指数为1.82,环境经济的协调度为0.35,表明东营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处于失调状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国家推广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举措之一。研究结果显示,沼气项目实施后,项目户的家庭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项目户的家庭劳动时间明显减少,劳动负担有所减轻;在项目组织的培训学习过程中,社会交往范围也在扩展;农户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舒适度明显提高;农户对沼气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能够安全的使用沼气。同时,沼气项目在减轻农村女性劳动负担,提高其家庭地位,扩展其社会交往范围,改善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评价分析发现,沼气项目促进了沼气池与养殖业、种植业的生态耦合,以养殖业为主的沼气项目户所取得的综合效益最高。最后,本文对如何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进行了讨论。

高寿利[6](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赵勇[7](2009)在《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在逐渐消耗,有些甚至从稀缺走向了枯竭。地下卤水是潍坊地区一种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当地经济社会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依托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海洋化工产业,是潍坊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有力地拉动了潍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地下卤水资源存在着过度无序开发、粗放低效利用、资源面临枯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尽快解决,将难以支撑今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借鉴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机制重新进行规划和定位,改变目前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形成科学开发和长效利用的格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是根据目前潍坊地区地下卤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对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现状、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情况下存在的地下卤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合理、产业链不够完整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通过分析潍坊地下卤水资源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系统工程、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有关管理和经济理论,提出了卤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方案设计构想,拟通过加强政府管制、规范开发行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污染防治等规划方案的实施,确保目标的实现。此论文的写作重点在政府管制模式、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产业链拓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这也是目前潍坊地下卤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改善的重中之重。另外,论文还对卤水资源枯竭后当地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论点,以及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展分析,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论证得出了潍坊地下卤水资源亟需改变目前开发利用模式,由政府统一实施管制、规范开采和利用行为、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以及考虑产业转型、发展海水养殖等结论,并拟订了具体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卤水资源实现科学和长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韩鹏飞[8](2008)在《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卤水循环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正在逐渐消耗,有些资源甚至从稀缺走向了枯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重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先进经验做法,对潍坊滨海开发区卤水利用模式进行改良,提出了卤水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潍坊滨海开发区是一个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海洋化工新兴产业为主导,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开发区。它所在地区储藏的丰厚的地下卤水资源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命脉。在滨海开发区成立后发展的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已深刻感受到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强烈冲击。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由于卤水资源长期以来利用模式的不合理,使其不仅浪费严重,而且品位急剧下降。在循环经济思潮的影响下,卤水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首先从卤水传统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必须采用卤水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最后提出了如何实践循环经济模式和冬季提溴水倒灌的方法。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第二部分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实施方式等。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区的概况,主要是研究区的自然环境概况、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并对卤水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卤水传统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卤水资源、水资源、产业结构、能源、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对开发区卤水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提出了卤水“一水六用”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模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进行生产工艺改良、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以及产业链的扩展等循环经济模式。第六部分结论。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提出了卤水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二是提出了冬季提溴水倒灌的方法。

孙焕良[9](2007)在《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亚麻(Linum usittatissiumum L.)为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亚麻栽培种有纤用型、油用型、油纤兼用型三种生态类型,其中,纤用型亚麻简称亚麻,油用型和兼用型亚麻合称为胡麻。亚麻为喜温凉湿润的长日性作物,主要分布于N 49~53°的高纬度国家和地区,它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纤维作物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本文针对亚麻南移冬季种植所引发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与脱胶制纤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冬季亚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原麻脱胶技术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通过亚麻主要生育期和根系重量、体积、表面积、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氧化力等的动态观测,明确了亚麻南移冬种生育期比其在原产地夏季种植延长80 d以上;发现南方红壤区元月中旬低温期间,亚麻根系活性吸收面积急剧下降,根系氧化力趋近于零,生长发育处于停顿状态,导致该区冬季亚麻有冬季和春季两个生长高峰。通过茎高、茎粗、茎重及其茎中部韧皮细胞的观测,探明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规律。通过单株叶片数量、叶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生长及其群体光合特性;通过根系、茎杆、叶片、花果中氮、磷、钾素含量和积累量的测定,揭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动态;通过亚麻单株与群体现蕾、开花数的观测和种子数量、重量、含油率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现蕾开花习性与种子发育规律,初步探明了该区冬季亚麻开花不结实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不宜就地留种,应推行纤维生产与种子生产(良种繁育)分离的栽培新模式。2.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通过周年分期播种试验,明确了亚麻对南方复合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育期特征,探明了亚麻的复合生态适应性与南方红壤区亚麻种植的最适季节。通过亚麻低温胁迫试验,探明了亚麻生育前中期的低温耐性,发现亚麻种子露白萌动与胚根生长期遇0℃低温不能出苗,幼苗期因表层土壤结成的冰柱将亚麻幼苗逐步拔出裸露于土表而死亡,枞形期可耐短期(12h)-5℃的低温,从理论上解决了亚麻南移冬种的安全越冬问题。通过光照长度对亚麻生长发育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发现亚麻的光照长度适应性较强,可在日照长度9~18 h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修正了短日照使亚麻纤维木质化的学术观点。通过亚麻生育前期、中期、后期干旱胁迫试验与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进一步明确了亚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发现亚麻耐旱性较强,既可在田间持水量55%的干旱条件下生存45d左右,又可在有一定渗漏量和低温条件下,亚麻长期土面淹没仍能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土壤适应性栽培试验,发现亚麻对南方红壤区主要土壤的适应性性较强,第四纪红土红壤最适合亚麻种植,而pH过高的石灰土和保水性过差的紫色土不宜种植冬季亚麻。3.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南方红壤区冬季种植、可与双季稻配套的亚麻良种“阿丽亚娜”和“范妮”;针对南方红壤区土壤“粘、酸、旱、板、瘦”和水稻土翻耕困难、难以细碎的问题,研究出亚麻最佳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量(90 kg/hm2)和以“倒茬、浅耕、撒播”为核心内容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通过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效益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控施氮肥、重施钾肥、重施冬肥,轻施春肥”的优质高效施肥技术:施氮量以75.0 kg/hm2最佳、施用期以“60%基肥+40%苗肥”最好,施钾量以37.5~75.0kg/hm2最好,施磷量以22.5 kg/hm2最佳。根据亚麻田间杂草种类及其消长规律,通过除草剂种类及其组配方式的筛选与施用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冬季亚麻“都尔芽前除草+高效盖草能茎叶除草”的安全高效化学除草技术。根据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倒伏的主要原因,研究出以亚麻化学杀雄控花、壮杆为主要特征的防倒新技术。4.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脱胶技术利用亚麻韧皮部与木质部(麻骨)、韧皮纤维细胞与其周边细胞间机械物理性能的差异,研制出国内外首台家用型反拉式亚麻剥麻洗麻联合机。进而根据亚麻原麻的基本特征,发明了亚麻韧皮化学脱胶(碱液煮炼)、物理脱胶(高压蒸煮)和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技术,将国内外沿用了数千年的收获原茎改为收获原麻(韧皮),将原茎脱胶、干茎制纤的传统加工工艺,改为剥制韧皮后进行原麻脱胶的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茎长途运输困难、霉变腐烂现象、脱胶工艺烦琐,加工效益较低、生产环境差等一系列困扰亚麻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

李庆[10](2007)在《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紧缺,提倡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不以破坏农业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又要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目的。从宏观形势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重要决策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模式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县域尺度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功能的基层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一种以特定行政区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城乡社会的各种矛盾在此交汇,县乡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都在此处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浅山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对其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进行研究,对于该区域更好地发挥经济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后,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在发展模式与途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论文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以及对目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目标、构建原则、影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框架。论文重点对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出一个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阶段、结构,并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结构以及保障措施。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相关研究的分类标准,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2)从人均农业总产值的标准看,尚志市已经接近发达阶段;从收入的角度看,尚志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70%左右。因此,综合两个构成指标来看,尚志市的农业仍处于发展阶段。(3)尚志市农业(主要为种植业)、牧业的比重较大,为主导产业;林业次之,而渔业的比重很小,不超过4%。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粮食作物的比重偏大,经济作物的比重偏小。根据尚志市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该市的种植业结构没有反应出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蔬菜和瓜果类作物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4)通过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借助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等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特征。尚志市农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尽管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近年来略有下降,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逐年提高。从协调度指数可以看出,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5)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经济体系、生态体系、社会体系、技术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莱州制成绿色高效KCS复合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州制成绿色高效KCS复合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川渝柑橘种植户化学品投入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的现状
        1.3.2 农业生产化学品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1.3.3 农业生产化学品不合理使用的原因
        1.3.4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1.3.5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产生的效应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2.1.3 农用化学品
    2.2 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1 理论分析
        3.1.1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的机理分析
        3.1.2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3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
    3.2 研究假说
    3.3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选择
        4.1.1 问卷结构
        4.1.2 变量选择与量表设计
    4.2 预调研及问卷的修正
    4.3 抽样设计及数据收集
        4.3.1 确定调研区域
        4.3.2 选取调研样本
        4.3.3 具体调研方法
        4.3.4 数据收集
    4.4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4.4.1 样本农户个人特征
        4.4.2 样本农户家庭特征
        4.4.3 样本农户生产特征
    4.5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状况
        4.5.1 农户施肥特征
        4.5.2 农户施药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知识能力的统计分析
        5.1.2 组织参与的统计分析
        5.1.3 市场环境的统计分析
        5.1.4 政府激励的统计分析
        5.1.5 政府规制的统计分析
        5.1.6 行为态度的统计分析
        5.1.7 主观规范的统计分析
        5.1.8 知觉行为控制的统计分析
        5.1.9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意愿的统计分析
        5.1.10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统计分析
    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4 计量模型构建
        5.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
        5.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5.5 农户绿色施肥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5.5.1 模型拟合度检验
        5.5.2 参数估计
        5.5.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说检验
        5.5.4 调节效应检验
        5.5.5 农户绿色施肥行为模型多群组分析
    5.6 农户绿色施药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5.6.1 模型拟合度检验
        5.6.2 参数估计
        5.6.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说检验
        5.6.4 调节效应检验
        5.6.5 农户绿色施药行为模型多群组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动态模拟分析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概述
        6.1.1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6.1.2 系统动力学的特征
        6.1.3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6.1.4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
    6.2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基本假设
        6.2.2 系统模型边界及因果关系
        6.2.3 系统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6.3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3.1 模型结构适合性检验
        6.3.2 模型行为的灵敏度检验
        6.3.3 模型结构的一致性检验
    6.4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系统模型仿真
        6.4.1 不同政策模拟分析
        6.4.2 多种政策综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实现路径
    7.1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基本目标
    7.2 农户层面
        7.2.1 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知识获取的便利性
        7.2.2 构建多主体、多途径的农户绿色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7.2.3 加强对农户自我约束意识的培养
    7.3 组织层面
        7.3.1 鼓励农户自愿领办或者加入农业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
        7.3.2 充分发挥产业组织的服务功能
        7.3.3 完善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7.4 市场层面
        7.4.1 严格规范农资销售市场
        7.4.2 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7.4.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
    7.5 政府层面
        7.5.1 加强农业绿色生产的宣传力度和技术指导
        7.5.2 建立以绿色生产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
        7.5.3 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
        7.5.4 加大政府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制力度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2)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生产要素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1.2.3 市场行为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1.2.4 合作组织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1.2.5 政府规制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1.5 数据来源
        1.5.1 调研方案
        1.5.2 样本数据整理
2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资产专用性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交易成本理论
        2.1.5 需求层次理论
    2.2 作用机理分析与研究框架设计
        2.2.1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2.2.2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2.2.3 专用性资产与需求驱动交互效应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2.2.4 研究框架设计
    2.3 小结
3 农药施用及安全农产品生产情况
    3.1 农药施用情况
        3.1.1 农药生产进程
        3.1.2 农药投入现状
    3.2 安全农产品发展情况
        3.2.1 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演进
        3.2.2 安全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3.2.3 安全农产品生产政府规制
        3.2.4 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3.3 小结
4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4.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4.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4.1.2 研究模型构建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农户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检验
        4.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4.5 基于信息不对称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5.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物质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5.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技术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5.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组织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5.4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5.5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地理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4.6 内生性讨论
    4.7 稳健性检验
    4.8 小结
5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5.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5.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5.1.2 模型构建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择
        5.2.2 数据来源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检验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需求驱动对安全认证的影响
        5.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特征分析
        5.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6 农户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影响机理分析
    6.2 变量选择与方法说明
        6.2.1 变量选择
        6.2.2 方法说明
    6.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
        6.3.1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违禁农药使用
        6.3.2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安全间隔期施药
        6.3.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标准剂量施药
        6.3.4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施药次数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地域的稳健性分析
        6.4.2 务工经历的稳健性分析
    6.5 小结
7 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性启示
        7.2.1 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
        7.2.2 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7.2.3 加强农药安全施用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
        7.2.4 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
        7.2.5 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
        7.2.6 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
        7.2.7 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
        7.2.8 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完成情况
致谢

(3)肥料市场状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肥料分类
    1.1 常规肥料
        1.1.1 无机肥料
        1.1.2 有机肥料
    1.2 新型肥料
2 肥料市场现状
    2.1 常规肥料市场分析
        2.1.1 化学肥料市场分析
        2.1.2 有机肥料市场分析
    2.2 新型肥料市场分析
3 肥料市场发展趋势
    3.1 化学肥料市场发展趋势
    3.2 有机肥料市场发展趋势
    3.3 新型肥料市场发展趋势

(4)制革废弃牛毛角蛋白基缓释肥包膜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目录
1 绪论
    1.1 缓释包膜肥的研究进展
        1.1.1 国外缓释包膜肥料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缓释包膜肥料的研究进展
    1.2 包膜缓释肥料
        1.2.1 包膜缓释肥的基本状况
        1.2.2 缓释肥评判标准
        1.2.3 包膜缓释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1.3 废弃毛发的开发和利用
        1.3.1 提取胱氨酸的研究
        1.3.2 在医学领域的研究
        1.3.3 在包装膜材料方面的研究
        1.3.4 在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
        1.3.5 作为肥料的研究
    1.4 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 巯基乙醇还原法水解制革废弃牛毛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巯基乙醇还原法水解牛毛机理
        2.1.3 牛毛水解工艺
        2.1.4 牛毛水解液性能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温度对牛毛水解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牛毛水解的影响
        2.2.3 巯基乙醇浓度对牛毛水解的影响
        2.2.4 尿素用量对牛毛水解的影响
        2.2.5 牛毛水解正交优化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缓释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牛毛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3.1.3 缓释膜的制备
        3.1.4 影响包膜性能因素的试验
    3.2 检测实验
        3.2.1 包膜的透水性能测试
        3.2.2 包膜的耐水性能测试
        3.2.3 包膜的相容性测定
        3.2.4 包膜的结构表征
        3.2.5 包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3.2.6 包膜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与 PVA 的质量比对缓释膜性能的影响
        3.3.2 丙三醇用量对缓释膜性能的影响
        3.3.3 甲醛用量对缓释膜性能的影响
        3.3.4 缓释膜的生物降解性测试结果
        3.3.5 缓释膜的结构表征
        3.3.6 缓释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包膜缓释复合肥的缓释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缓释包膜肥的制备
    4.3 包膜肥料缓释性评价
        4.3.1 土壤淋浴法
        4.3.2 静水溶出法
        4.3.3 缓释肥料养分释放期的累积释放率
        4.3.4 缓释肥养分释放期
        4.3.5 电导率分析测定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硫酸钾复合肥溶液浓度与电导率值的回归关系
        4.5.2 静水溶出法测定的电导率变化
        4.5.3 土柱淋浴法测定的电导率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设计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主体内容
    1.4 创新说明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说明
        1.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生态农业基本理论综述
    2.1 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
        2.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2.1.3 生态农业依据的原理
        2.1.4 生态农业的模式
        2.1.5 生态农业系统的评价
    2.2 生态农业产业化
        2.2.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2.2.2 生态农业产业化原则和要素
    2.3 中国的生态农业
        2.3.1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态思想与实践
        2.3.2 中国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
        2.3.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3. 油区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分析
    3.1 胜利油田东营区域基本情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资源条件
    3.2 胜利油田东营区域农业发展情况
        3.2.1 东营区农业基本情况
        3.2.2 东营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3.2.3 东营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3.3 油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3.1 油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
        3.3.2 胜利油田在东营区的开发
        3.3.3 胜利油田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3.3.4 盗油泄漏污染
    3.4 胜利油田的环境治理
        3.4.1 绿色油田建设的要求
        3.4.2 绿色油田建设成果
    3.5 油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3.5.1 油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3.5.2 油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劣势
    3.6 小结
4 东营区域县级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4.1 县情分析
        4.1.1 自然环境
        4.1.2 自然资源
        4.1.3 社会经济情况
        4.1.4 农业发展概况
    4.2 垦利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2.1 上农下渔
        4.2.2 沼气
        4.2.3 秸秆利用
        4.2.4 测土施肥
        4.2.5 生物防治
        4.2.6 生态观光农业
    4.3 垦利县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指标权重的具体计算及结果
        4.3.4 垦利县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4.4 小结
5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评价
    5.1 东营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5.1.1 东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5.1.2 东营市的产业结构情况
    5.2 东营市冬枣产业发展情况
        5.2.1 东营市冬枣的发展过程
        5.2.2 东营市冬枣的发展成效
    5.3 东营市冬枣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5.3.1 冬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
        5.3.2 冬枣生态农业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3.3 东营冬枣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总结
    5.4 东营市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评价
        5.4.1 生态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5.4.2 各指标值和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5.4.3 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评价标准
        5.4.4 东营生态农业产业化评价
    5.5 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评估
        5.5.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协调度
        5.5.2 协调度评估指标体系
        5.5.3 结果分析
    5.6 小结
6 东营区域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说明
        6.2.1 研究目的
        6.2.2 研究内容
        6.2.3 调查方法
        6.2.4 抽样说明
    6.3 沼气项目的实施情况
        6.3.1 农户基本信息
        6.3.2 农户沼气的使用情况
        6.3.3 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情况
        6.3.4 沼气池的原料供应
        6.3.5 沼气池的维护
    6.4 沼气项目对农户的影响
        6.4.1 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经济影响
        6.4.2 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
        6.4.3 沼气项目对农村女性的影响
    6.5 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6.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5.3 农户沼气型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6.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生态农业补偿机制
        7.2.2 生态农业融资渠道
        7.2.3 生态农业补偿方式
        7.2.4 生态农业补偿监督与验收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沼气国债项目"项目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沼气国债项目"非项目户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1 国外设施发展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塑料大棚温室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2.4 日光温室
        2.4.1 日光温室概述
        2.4.1.1 萌芽期
        2.4.1.2 发展期
        2.4.1.3 全面发展期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2.4.2.1 西北地区
        2.4.2.2 华东地区
        2.4.2.3 东北地区
    2.5 现代化温室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2.5.5 小结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3.3.3.1 华北地区
        3.3.3.1.1 北京
        3.3.3.1.2 河北
        3.3.3.1.3 河南
        3.3.3.1.4 天津
        3.3.3.2 西北地区
        3.3.3.2.1 陕西省
        3.3.3.2.2 甘肃省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3.3.2.4 新疆
        3.3.3.3 华东地区
        3.3.3.3.1 山东省
        3.3.3.3.2 上海市
        3.3.3.3.3 江苏省
        3.3.3.4 华南地区
        3.3.3.4.1 广东省
        3.3.3.4.2 福建省
        3.3.3.4.3 广西省
        3.3.3.4.4 海南省
        3.3.3.5 西南地区
        3.3.3.5.1 云南省
        3.3.3.5.2 贵州省
        3.3.3.5.3 四川省
        3.3.3.5.4 重庆市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4.2.3.1 社会条件
        4.2.3.1.1 经济条件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4.2.3.1.3 地域优势
        4.2.3.2 自然条件
        4.2.3.2.1 温度条件
        4.2.3.2.3 光照条件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4.2.3.3.2 温室建设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4.2.3.4.1 作物习性
        4.2.3.4.2 作物选择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1.1 陕西省
        5.1.2 甘肃省
        5.1.3 西北其他地区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2.1 北京市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5.3.2.1 四川地区
        5.3.2.2 重庆地区
        5.3.2.3 贵州地区
        5.3.2.4 西藏地区
        5.3.2.5 云南地区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4.1 山东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4.2 上海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5.1 广东省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标准的分类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6.3.2.3 产品标准化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理论
    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1.1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2.1.2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卤水开发利用上的应用
    2.2 管理系统工程理论
        2.2.1 管理系统工程的定义
        2.2.2 管理系统工程的几个基本观点
        2.2.3 管理系统工程理论在卤水开发利用上的应用
    2.3 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
        2.3.1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
        2.3.2 生态经济的产业原理
        2.3.3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则
        2.3.4 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在卤水开发利用上的应用
第三章 当前潍坊北部沿海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3.1 潍坊北部地下卤水资源总体概况
    3.2 当前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 卤水资源浪费严重
        3.2.2 卤水资源品位下降
        3.2.3 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平衡
        3.2.4 卤水资源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3.2.5 卤水开发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
    3.3 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行政手段管制失灵
        3.3.2 政府非正常干预市场经济行为
        3.3.3 当地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第四章 卤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4.1 明晰地下卤水产权与政府实施管制
        4.1.1 明确界定和重新划分地下卤水产权
        4.1.2 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实施行政管制
        4.1.3 探索建立和健全完善卤水产权交易市场
    4.2 规范开采行为,实现卤水资源有序开发和利用
        4.2.1 科学规划,合理开采
        4.2.2 卤水综合高效利用
        4.2.3 卤水的补充与保护
        4.2.4 制盐废液—苦卤的利用
    4.3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完善产业链条
        4.3.1 盐链条
        4.3.2 碱链条
        4.3.3 溴链条
        4.3.4 苦卤链条
    4.4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卤水资源利用效率
        4.4.1 科学规划区域,努力实现卤(海)水一水多用
        4.4.2 促进相关企业的产业整合,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4.4.3 实现不同产业的多业联营,进行更广层次的物质能量代谢
    4.5 开展污染治理,提高环保水平
    4.6 海洋化工企业的产业转型
        4.6.1 产业转型的原因
        4.6.2 产业战略转型的依据
        4.6.3 海洋化工产业的转型方向
    4.7 利用沿海滩涂和海水发展养殖业
        4.7.1 制度保障
        4.7.2 科技保证
        4.7.3 政策推动
第五章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卤水循环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和研究的意义
    1.3 当前国内外在卤水利用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
2、循环利用模式的指导思想――循环经济
    2.1 循环经济产生背景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3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4 循环经济的原则
    2.5 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方式
    2.6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3、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2 资源环境概况
    3.3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4、地下卤水传统利用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4.1 地下卤水传统利用模式
    4.2 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5、卤水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5.1 “一水六用”的循环利用模式
    5.2 循环经济模式关键技术研究
    5.3 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
6、结论
    6.1 已取得的成果
    6.2 不足及下步打算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亚麻产业的地域变迁和发展现状
        1.1.1 亚麻起源及其主产区的历史变迁
        1.1.2 中国亚麻原料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1.3 中国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研究开发动态
        1.2 国内外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研究概况
        1.2.1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2.2 作物的生产适应性
        1.2.3 作物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的考评方法
        1.2.4 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
        1.2.4.1 亚麻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2.4.2 亚麻生长发育与光照的关系
        1.2.4.3 亚麻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关系
        1.2.4.4 亚麻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1.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概况
        1.3.1 亚麻生育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1.3.2 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1.3.2.1 亚麻植株形态建成
        1.3.2.2 亚麻韧皮纤维发育
        1.3.2.3 亚麻营养生理特征
        1.3.2.4 亚麻光合生理特性
        1.3.2.5 亚麻生殖生长特性
        1.3.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4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与干茎制纤技术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技术
        1.4.1.1 亚麻原茎天然微生物脱胶
        1.4.1.2 亚麻原茎加菌脱胶
        1.4.1.3 亚麻原茎酶法脱胶
        1.4.2 国内外亚麻干茎制纤技术
        1.4.3 亚麻原茎脱胶制纤的评价方法
    2 立题依据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可行性
        2.1.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比较优势
        2.2 南方红壤区亚麻原料生产的理论缺失与技术瓶颈
        2.2.1 国内外亚麻生态生产适应性研究存在明显缺陷
        2.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栽培生理缺乏系统的研究
        2.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存在的技术瓶颈
        2.3 南方红壤区亚麻脱胶制纤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2.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料收获的主要问题
        2.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茎脱胶的主要问题
        2.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干茎制纤的主要问题
    3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生态与生产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剥制机械及其配套脱胶技术研究
第二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盆栽试验设计与管理
        1.2 试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活力演变
        2.2.1 根系重量
        2.2.2 根系体积
        2.2.3 根系比表面积
        2.2.4 根系吸收面积
        2.2.5 根系氧化力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
        2.3.1 茎高
        2.3.2 茎粗
        2.3.3 茎重
        2.3.4 韧皮纤维发育
        2.3.4.1 亚麻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征
        2.3.4.2 亚麻纤维细胞群体的发育特征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及其群体光合特性
        2.4.1 单株叶片数
        2.4.2 单株叶面积
        2.4.3 单株叶片重
        2.4.4 叶绿素含量
        2.4.5 群体光合特征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分配特性
        2.5.1 氮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2 磷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3 钾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6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开花期的生殖生长特性
        2.6.1 花药发育
        2.6.2 开花习性
        2.6.3 种子发育特征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营养生长特性
        3.3 南方红壤区科冬季亚麻的生殖生长特性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划分问题
        4.2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纤维发育规律问题
        4.3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特性问题
第三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和土壤类型
        1.2 亚麻生态适应性试验设计
        1.2.1 亚麻光温适应性试验
        1.2.2 亚麻光长适应性试验
        1.2.3 亚麻土壤水分胁迫试验
        1.2.4 亚麻土壤适应性试验设计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亚麻低温耐性评价与存活率观测
        1.3.2 亚麻开花习性观察与生育期确定
        1.3.3 亚麻抗旱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1.3.4 亚麻土宜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1.1 亚麻的低温耐性
        2.1.2 亚麻的高温耐性
        2.1.3 亚麻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
        2.2 光照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2.1 光照长度对亚麻生育期的影响
        2.2.2 光照长度对亚麻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2.2.3 光照长度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2.4 光照长度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对亚麻生长发育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 亚麻生育前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亚麻生育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亚麻生育前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4 亚麻生育后期土壤渍水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土壤类型对亚麻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2.4.3 土壤类型对亚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4.4 土壤类型对亚麻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4.5 土壤类型对亚麻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3.1 亚麻的光照适应性
        3.2 亚麻的温度适应性
        3.3 亚麻的水分适应性
        3.4 亚麻的土壤适应性
    4 讨论
        4.1 亚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其南移安全越冬问题
        4.2 亚麻的土壤生态适应性及其生产布局优化问题
        4.3 亚麻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及其高效水分管理问题
        4.4 亚麻的品质生态适应性及其纤维的木质化问题
        4.5 亚麻的产量生态适应性及其高产优质栽培问题
第四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
        1.2 供试土壤条件
        1.3 整地播种方法
        1.4 试验设计方案
        1.4.1 品比试验
        1.4.2 播种试验
        1.4.2.1 播种期试验
        1.4.2.2 播种量试验
        1.4.2.3 播种方式试验
        1.4.3 施肥试验
        1.4.3.1 氮肥施用量试验
        1.4.3.2 氮肥施用期试验
        1.4.3.3 磷肥施用量试验
        1.4.3.4 钾肥施用量试验
        1.4.4 除草试验
        1.4.4.1 亚麻田间杂草消长规律观测
        1.4.4.2 亚麻除草剂筛选、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1.4.4.3 亚麻化学除草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1.4.5 防倒试验
        1.4.5.1 亚麻化学控高防倒试验
        1.4.5.2 亚麻化学杀雄防倒试验
        1.4.5.3 亚麻复合防倒剂试验
        1.5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5.1 亚麻主要生育期与生长速度观测
        1.5.2 亚麻叶面积与群体光合特性观测
        1.5.3 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观测及其评价
        1.5.4 亚麻生育后期倒伏情况观测与评价
        1.5.5 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观测
        1.5.6 亚麻纤维品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与评价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2.2.1 播种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1.1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2.1.2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3 播种期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2 播种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2.1 播种量对亚麻原茎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2.2 播种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3 播种方式对亚麻经济产量的影响
        2.2.3.1 播种方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2 亚麻播种与土地耕作方式对种植效益的影响
        2.2.3.3 播种方式对亚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2.3.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1.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1.2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3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2.1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2.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2.3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3.1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3.2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4.1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4.2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3.4.3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2.4.1 亚麻田间杂草种类与数量的消长规律
        2.4.1.1 亚麻的田间种类杂草及其分布
        2.4.1.2 亚麻田间杂草数量的消长动态
        2.4.2 亚麻除草剂种类、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2.4.2.1 除草剂种类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2 除草剂组配方式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3 除草剂施用方式对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影响
        2.4.3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2.4.3.1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评价
        2.4.3.2 亚麻化学除草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2.5.1 亚麻化学控高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1.1 烯效唑喷施时间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2 烯效唑喷施浓度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3 喷施烯效唑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2 亚麻化学杀雄的控花防倒与增产效果
        2.5.2.1 亚麻化学杀雄时间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2 亚麻化学杀雄剂用量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3 亚麻杀雄剂施用方式对亚麻控花防倒的作用
        2.5.2.4 化学杀雄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3 亚麻复合控花壮杆剂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3.1 亚麻复合防倒剂的组配与筛选
        2.5.3.2 亚麻复合防倒剂施用方式对控高、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3.3 亚麻复合防倒剂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优良品种引进与筛选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3.4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3.5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冬种型亚麻品种选育与种子繁育问题
        4.2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土壤耕作及其播种技术问题
        4.3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肥水管理与化学除草的问题
        4.4 关于南方亚麻防倒与纤维、种子生产分离问题
第五章 南方红壤区亚麻韧皮剥制机械与原麻脱胶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亚麻原麻剥制与水洗装置的设计
        1.1.1 亚麻剥麻机主要参数的选定
        1.1.2 亚麻剥麻机冼麻装置的设计
        1.1.3 亚麻原麻剥洗机样机的打麻试验
        1.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碱液煮练工艺)试验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工艺流程设计
        1.2.3 脱胶试验设计
        1.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蒸煮)试验设计
        1.3.1 试验材料
        1.3.2 工艺流程设计
        1.3.3 脱胶试验设计
        1.4 亚麻原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试验设计
        1.4.1 试验材料
        1.4.2 工艺流程设计
        1.4.3 脱胶试验设计
        1.5 主要观测项目与方法
        1.5.1 细菌类群与数量测定
        1.5.2 还原糖含量和pH和COD测定
        1.5.3 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测定
        1.5.4 脱胶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麻剥洗联合机研制与原麻剥制技术
        2.1.1 亚麻打麻机的韧皮剥制原理
        2.1.2 亚麻剥麻机工作效率与原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2.1 打麻轮间隙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2 打麻轮转速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3 打麻刀片宽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4 打麻刀片密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5 打麻刀片倾角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3 打麻时清水冲洗对剥麻效率与剥麻质量的影响
        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2.2.1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2.1.1 温水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2 硫酸浸泡浓度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3 硫酸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碱液煮炼工艺
        2.2.2.1 碱液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2 浴比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3 碱液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4 碱液煮炼温度与压力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2.3.1 硫酸浸洗时间与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2 氯化漂白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3 煮炼给油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煮炼)技术
        2.3.1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3.2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高压煮炼工艺
        2.3.2.1 蒸煮压力对亚麻原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2 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3 敲洗方式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技术
        2.4.1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动态过程的观测
        2.4.1.1 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4.1.2 果胶酶与木聚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4.1.3 沤麻液中还原糖含量和COD的动态变化
        2.4.1.4 沤麻液中pH的动态变化
        2.4.2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因素
        2.4.2.1 原麻含胶量对亚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2 水源水质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3 温度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4 起始pH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5 浴比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6 氮源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7 尿素用量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3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后处理工艺
    3 结论
        3.1 亚麻原麻剥洗联合机
        3.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技术
        3.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亚麻收获与剥制的问题
        4.2 关于亚麻剥洗联合机的问题
        4.3 关于亚麻原麻脱胶与纺织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之处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1.1 区位论
        2.1.2 地域分工理论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人地关系协调论
        2.2.2 区域 PRED系统论
        2.2.3 区域发展控制论
        2.2.4 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理论
    2.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论
        2.3.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论
        2.3.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开放循环论
        2.3.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3.1.1 社会背景
        3.1.2 生态利用
        3.1.3 发展理论
    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
        3.2.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持续农业
        3.2.2 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持续农业
        3.2.3 以农户为中心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3.2.4 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持续农业
        3.2.5 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为前提的持续农业
        3.2.6 以其它目的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
    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经验
        3.3.1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具体措施
        3.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经验
    3.4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3.4.1 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构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4.2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采取相应的政策
        3.4.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体系构建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
        4.1.1 经济学的角度
        4.1.2 社会学的角度
        4.1.3 生态学的角度
        4.1.4 系统学的角度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选择
        4.2.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3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4.3.1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
        4.3.2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原则
    4.4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
        4.4.1 政策体系
        4.4.2 投资体系
        4.4.3 技术体系
        4.4.4 生产体系
        4.4.5 流通体系
        4.4.6 社会体系
        4.4.7 生态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5.1 浅山区县域范围的界定
        5.1.1 中国地貌分类标准
        5.1.2 浅山区的界定
        5.1.3 选择尚志市作为案例研究的依据
        5.1.4 尚志市自然概况
    5.2 浅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5.2.1 浅山区县域经济的特征
        5.2.2 浅山区县域农业特点
        5.2.3 浅山区农业生产的特征
    5.3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3.1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3.2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4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5.4.2 农业经营粗放化、农业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5.4.3 农民增收幅度小、生产积极性受挫、对农业投入有限
        5.4.4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5.4.5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意识比较落后
        5.4.6 农业经营规模小而繁,土地利用规模细碎化
    5.5 尚志市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5.5.1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5.5.2 农业发展的产业状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6.1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类型分析
    6.2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6.3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6.3.1 尚志市的产业结构
        6.3.2 尚志市的农业结构
        6.3.3 尚志市种植业结构
    6.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7.1 生产层面的制约因素
    7.2 生态层面的制约因素
        7.2.1 耕地资源的制约
        7.2.2 森林资源的制约
        7.2.3 水资源的约束
        7.2.4 草地资源的约束
    7.3 社会层面的制约因素
    7.4 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
    7.5 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7.6 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
    7.7 本章小结
8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建立
    8.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8.1.1 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
        8.1.2 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保护
        8.1.3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8.1.4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合理
    8.2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8.2.1 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8.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8.2.3 生态农业高度发展
    8.3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8.3.1 人口结构优化
        8.3.2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8.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8.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8.4.1 品种技术
        8.4.2 资源节约技术
        8.4.3 资源持续利用型技术
    8.5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8.5.1 土地制度
        8.5.2 农民组织制度
        8.5.3 农业投融资体制
    8.6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8.6.1 农业产业支持政策
        8.6.2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
    8.7 本章小结
9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保障措施
    9.1 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9.1.1 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经营
        9.1.2 推动农业第二次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 通过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模式
        9.2.1 加强对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帮助农民克服短期行为
        9.2.2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9.2.3 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9.3 通过机制创新 促进社会发展
        9.3.1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9.3.2 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9.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9.4 通过科技投入 加快技术创新
        9.4.1 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9.4.2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9.4.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9.5 通过制度创新 保障持续发展
        9.5.1 改进林地、耕地管理制度
        9.5.2 建立与完善农民组织
        9.5.3 建立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
    9.6 通过机制创新 转变增长方式
        9.6.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9.6.2 建立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9.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莱州制成绿色高效KCS复合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川渝柑橘种植户化学品投入的实证[D]. 何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2]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D]. 于伟咏.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3]肥料市场状况浅析[J]. 李春燕.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2)
  • [4]制革废弃牛毛角蛋白基缓释肥包膜材料的研究[D]. 张念荣.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5]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侯增周.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7)
  • [6]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7]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 赵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8]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卤水循环利用模式研究[D]. 韩鹏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9]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孙焕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8)
  • [10]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D]. 李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莱州造绿色高效KCS复合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