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护理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护理

一、中西医结合护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英[1](2021)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阈值、心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阈值、心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阈值、心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阈值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着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CD3+、CD4+水平显着高于参照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有效改善免疫功能,提升疼痛阈值,改善心理状态,得到满意评价,护理效果显着。

李茜[2](2021)在《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和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病程介于急性期与后遗神经痛期之间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更安全、有效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皮肤科确诊为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病人68例。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均分为2组。在同等生活方式教育的前提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对照组单用普瑞巴林口服治疗。两组皆是10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天的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CD4、CD8、CD4/CD8值,并进行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统计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VAS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CD8、CD4/CD8方面: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CD8水平降低明显,CD4和CD4/CD8水平升高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比较:治疗组PHN发病率为3.12%,对照组PHN发病率为24.24%,治疗组PHN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确切,相较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2.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

李晓沁[3](2021)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拟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治疗PHN的临床疗效,希望为临床治疗PH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4例PHN(气滞血瘀证)患者。根据门诊就诊先后顺序按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拟定两组用药疗程均为4周,其中实验组根据中医辨证给予自拟桃红四物汤加减方(生产厂家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其组成为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10g等。)的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服用方法: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200ml温开水冲服。而对照组则予以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商品名:莱瑞克,H20130073的国药准字号,生产厂家:重庆赛维药业有限公司。)服用方法:口服;75mg,频率为早晚各一次。并同时予以两组患者健康宣教及相关心理疏导,嘱患者一方面注意适度休息、以防劳累过度;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心情愉悦舒畅、适当转移注意力,以防过度焦虑。通过填写自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调查表;并分别于第2周(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第4周(对患者进行VAS、SAS、PSQI评分)进行随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效果差异。根据所得结论对两组治疗气滞血瘀型PHN患者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相比于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经过2周和4周的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且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P=0.771),治疗4周(P=0.213)两个时间节点对比,两组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2周后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治疗4周对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均为P=0,P<0.01)提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0.771)、治疗4周(P=0.213)对比,两组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SAS评分以及治疗后PSQI评分与治疗前评分对比均有显着改善,经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其结果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愈显率高达80.0%,而对照组愈显率为53.3%。经卡方检验,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有效率为9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6.7%,经连续修正卡方检验,X2=0.873结果P=0.35,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疗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两组均能显着缓解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治疗2周后桃红四物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强于普瑞巴林,而在治疗4周后两组缓解疼痛效果则相当。两组均可显着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以及睡眠情况。两组均有显着疗效,在疗效及有效率方面,两组效果相当,而在愈显率方面,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明显强于普瑞巴林。

束敏[4](2021)在《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创面修复、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的效果,同时探讨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不同时间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护理干预提供预见性的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州市某医院皮肤科2019年12月—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带状疱疹门诊患者18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远红外组(60例)、氦氖激光组(60例)及TDP神灯组(60例),三组在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上,分别给予远红外、氦氖激光、TDP神灯进行光照射。干预前应用《带状疱疹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登记表》(自行设计)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各组带状疱疹患者一般情况,组间无差异;干预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评估带状疱疹的疼痛的治疗效果,应用《疱疹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修复所需时间,应用《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患者的满意度,30天、90天应用《随访记录单》对患者疼痛情况、皮损修复情况进行记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在治疗的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对带状疱疹疼痛都有缓解作用,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其中,氦氖激光组患者在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远红外组、TDP神灯组;远红外组在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均低于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2.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远红外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显着低于氦氖激光组和TDP神灯组。3.疼痛及皮损的观察: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天随访时疼痛、皮损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3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53.7%、18.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2.7%、9.6%)和TDP神灯组(23.5%、2.0%)。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天“无痛、无色素沉着”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9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90.7%、81.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80.8%、65.4%)和TDP神灯组(64.7%、43.1%)。4.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TDP神灯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4.18±0.91)分,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52±0.80)分,远红外组患者相对最低(3.43±0.82)分;远红外组患者的治疗舒适度(4.37±0.62)显着高于TDP神灯组(3.92±0.74)氦氖激光组(3.67±0.76)。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远红外、氦氖激光与TDP神灯对早期带状疱疹的疼痛、皮损修复均有一定效果。但远红外对患者皮损的改善效果更显着,其次是氦氖激光,TDP神灯;氦氖激光在第3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远红外、TDP神灯;远红外在治疗的第5天、第10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氦氖激光、TDP神灯。远红外组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色素沉着)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TDP神灯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氦氖激光,远红外;远红外的舒适度最高,其次是TDP神灯,氦氖激光。三组患者光照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可归因于光疗的不良反应状况,患者容易接受。三种辅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光疗方案,在止痛效果、皮损修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费用接受度和舒适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刘鑫[5](2021)在《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带状疱疹近年来中老年年龄段比例上升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疾病缠绵难愈,进而寻求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业内专家的关注。本研究回顾分析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基础诊疗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病例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愈后疗效进行分析与总结,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科技推广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为技术支持,运用该系统对患者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皮肤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既往史、专科情况、证候分型、用药规律等,并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纳256例临床资料,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155人,占比60.5%)>男性(101人,占比39.5%);在发病年龄段方面,主要集中在60-70岁,共109例,占比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季节方面,各个季节均可发病,而秋季>春冬夏季,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有106例,占比41.40%;在基础疾病影响方面,256例患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为纳入基础疾病,其中患有内科疾病患者136例,占比53.1%。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方面,吸烟者有51人,饮酒者54人,分别占比19.9%、21.1%,既无吸烟也无饮酒者181人,占比70.7%。2中医资料:证型有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及气滞血瘀证,以肝经郁热证型多发,高达195例,占三种证型之和的76.2%;带状疱疹的好发部位居于前六位降序排列为胸背、头面、腰腹部,分别为145、123、101次,占比28.9%、24.5%、20.1%,占总比重73.5%;舌脉方面则以弦脉、滑脉,结果分别示27%、22%;舌红、苔黄腻出现率最高,结果分别示64%、36%;治疗以入心肝二经的“苦、寒”性清热药物为主,分别为3990次(40.5%)、2532次(49.5%)、1948次(55.4%)。以生地黄(193次)、川芎(191次)、龙胆(190次)、延胡索(165次)为代表,其中在止痛方面,口服药以川芎、延胡索、牡丹皮、川楝子、夏天无止痛效果突出,总频次为802次,共占比28.4%;同时外治法以耳穴压豆、耳尖放血、TDP神灯、普通针刺、火针治疗为主要疼痛治疗手段,可缩短住院时间。3西医资料:治疗前皮损评分均值为6.00±2.15分,治疗后皮损评分均值为0.87±0.72分。入院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6.80±0.97分,治疗后疼痛评分均值为2.65±0.45分;患者既往史统计结果为高血压3级46例,2型糖尿病41例,高血压3级30例,共计117例,占总基础疾病的50.4%。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内科疾病更易引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病;治疗上应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红光、冷喷等外治法,对疼痛缓解效果较好。4最终通过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使治疗有效率达98.4%。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年龄集中在中老年;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2证型以肝经郁热证较多发;舌脉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部位多发于头面胸胁部。3本院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内治法为常规西医治疗配合各证型基础方加减延胡索、川芎、牡丹皮、夏天无等药物,总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院的特色外治法为火针、耳穴疗法及光电的结合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周停停[6](2021)在《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清中IL-10(Interleukin-10,白介素-10)、IL-17(Interleukin-17,白介素-17)及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分析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部分炎性因子的关系。并通过比较毫火针高密度点刺、局部疱疹点刺与单纯口服西药3种不同治疗方式对于缓解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的差异,寻找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最优方案,以期为日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治疗工作积累资料。方法:本文共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部及皮肤科病房中收治的9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前,由实验人员向患者和家属简要介绍实验流程,且全部签定了相关承诺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服用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生产公司: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932;规格:0.5g/片),口服方法:一次两片,一日三次,连用2周。实验组除口服西药之外,加用毫火针治疗。根据火针点刺频率不同又可分为:毫火针高密度点刺组(火针点刺的频率为每平方厘米约20~25针)和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组(仅点刺皮损处的疱疹,每个疱疹上点2针)。在后期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现门诊失访2例,肿瘤患者3例,血液病患者1例,患者拒绝继续配合治疗者4例,均予以剔除。实际:密刺组27例,点刺组26例,对照组27例。随机抽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参考,未予任何特殊处理,设置为健康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情况。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天后的静脉血约3ml,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所有入组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IL-10、IL-17及TNF-α含量。之后进一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年龄区间比较:将80例全部入组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年龄区间进行分析发现,60到69岁年龄段内患本病的人数最多,达37%;50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9.5%。2疼痛强度比较:2.1治疗前,3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均由实验人员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进行评估,并通过比较后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0.05),有可比性;将每一组组内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疼痛分值进行对比,用F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将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采用F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得出F=14.859;并将3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VAS分值做同样分析,结果得出F=58.204,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密刺组分值显着低于其他2个组别(P<0.05);而点刺组和对照组经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考虑这可能与患者早期疼痛较敏感,点刺频率低,水疱尚未全部干涸、结痂等有关;2.4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2周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密刺组显着低于点刺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986,P<0.01);进一步将3组的时间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显示密刺组与点刺组所需要的时间均较对照组(6.667±1.330)短,且密刺组的时间(3.000±0.832)比点刺组患者的时间(5.154±1.120)更短,在统计学中存在差异。4疼痛持续时间对比:共计随访30天,记录其疼痛持续时间并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28,P<0.01);进一步将3组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密刺组和点刺组2组患者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630±4.829),且密刺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16.519±3.179)较点刺组患者的时间(20.692±5.705)更短,表明毫火针密刺的方式在缩短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上疗效更佳。5比较3种不同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在本次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共发现9例PHN患者,总发病率11.25%。在对照组内有6例、点刺组3例、密刺组0例,发病率分别为22.22%、11.54%、0%。通过卡方分析后得出P=0.011<0.05。说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能够明显减低PHN的发生,且密刺组疗效更加显着。6对比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6.1测量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中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6.2将每一组治疗前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的含量均较前有所下降,选用t检验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3记录并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显示密刺组和点刺组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密刺组降低最显着;7将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IL-10、IL-17、TNF-α含量分别与健康组血清内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经t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50岁及以上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9.5%,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加,免疫力下降有关;2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与单纯口服西药组相比,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和疼痛持续的时间,并能减低PHN的发生;3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在早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降低PHN的发生率方面效果更明显;4本次实验中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中的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其中密刺组和点刺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因子含量明显降低,且密刺组降低的最显着。表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缓解神经性疼痛,可能和其能够下调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的部分炎性因子含量,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有关,且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局部疱疹点刺效果更佳;5 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含量,说明IL-10、IL-17、TNF-α炎性因子的活跃可能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有关。

万媛[7](2020)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升PHN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力,为提高PHN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住院的PHN亚急性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疼痛科常规护理及路径式健康教育,观察组在疼痛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实施步骤为:(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方案、预实验修正方案、统一标准后进行人员培训;(2)跟踪疾病治疗进程,收集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每次交流时间不少于20min,且有侧重点地解决1-2个问题,注重评估其有效性;(3)临床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问题主要聚焦在:疼痛的评估、表达、干预;基础疾病健康维护;根据中医证候,在起居饮食、情志调护、功能锻炼、用药指导上实施辨证施护;(4)患者出院后的定期随访和康复锻炼。对所有入选的患者:(1)调查在入院当天、出院后一周填写抑郁自我评分(SDS)及焦虑自我评分(SAS);(2)调查入院当天及出院后一月填写睡眠质量(PSQI)评估表;(3)在出院当天填写《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独立性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脱失2例,实际纳入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82±13.92)岁,平均病程(62.00±18.01)天,其中肝经郁热型5例,脾虚湿蕴型8例,气滞血瘀型25例;观察组脱失1例,实际纳入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4.15±13.92)岁,平均病程(60.13±13.22)天,其中肝经郁热型3例,脾虚湿蕴型9例,气滞血瘀型27例。住院当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DS、SAS、PS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健康宣教后,出院后一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DS、S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出院后一月,两组患者PSQ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当天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较常规的路径式健康教育能较好地降低PHN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2)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较常规的路径式健康教育能较好地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3)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较常规的路径式健康教育更能提高PHN患者住院患者满意度。

朱小芳[8](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边东亮[9](2020)在《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带状疱疹临床疾病特征,设计疼痛管理路径,评估疼痛管理对减轻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6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际完成32例),实验组35例(实际完成31例),所有患者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疼痛管理路径进行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疼痛强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变化(观察时间点:入院时0天、入院后14天、1个月及3个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及基础疾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评价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服用止痛药物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疼痛管理,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4疼痛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患者的依存性。图3幅;表13个;参133篇。

黄敏敏[10](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二、中西医结合护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护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2)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量表
        4.2 血清CD4、CD8、CD4/CD8
        4.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2.2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CD4、CD8、CD4/CD8 值比较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VAS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3 血清CD4、CD8、CD4/CD8 值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1 病因
        1.2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梅花针放血疗法的选择依据
        4.1 中医方面
        4.2 西医方面
        4.3 临床应用
    5 杠板归外敷的选择依据
        5.1 中医方面
        5.2 西医方面
        5.3 临床应用方面
    6 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的选择依据
    7 阿是穴的选择依据
        7.1 文献记载的选穴规律
        7.2 本题选穴
    8 普瑞巴林的选择依据
    9 CD4、CD8、CD4/CD8 的选择依据
    10 研究结果与分析
        10.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10.2 基于VAS评分结果分析
        10.3 基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10.4 基于CD4、CD8、CD4/CD8 水平分析
        10.5 临床疗效评定分析
        10.6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治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测指标
3.统计方法
4.结果
    4.1 完成研究情况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不良反应
5.讨论
    1 桃红四物汤方药分析
    2.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研究结论
    4.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调查表
    附录三:VAS疼痛评分标准
    附录四:SAS自评量表
    附录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致谢

(4)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带状疱疹流性病学特征
        1.1.2 带状疱疹的预后
        1.1.3 带状疱疹的常规治疗方法
        1.1.4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1.1.5 护理人员在光疗中的作用
    1.2 光疗的研究现状
        1.2.1 不同光疗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1.2.2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5 研究路线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1.5 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
        2.1.6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和工具
        2.2.1 成立研究团队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指标和工具
        2.2.4 安全性指标
    2.3 资料收集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数据处理阶段
    2.5 统计学分析
        2.5.1 数据管理
        2.5.2 统计方法
    2.6 伦理原则
        2.6.1 自愿原则
        2.6.2 保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早期带状疱疹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
        3.1.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1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 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比较
        3.2.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2 远红外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3 氦氖激光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4 TDP神灯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3 三组患者皮损程度的差异比较
        3.3.1 三组患者止疱时间的差异比较
        3.3.2 三组患者结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3.3.3 三组患者脱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3.4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4.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4.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5 三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3.5.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费用接受度的差异比较
        3.5.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差异比较
    3.6 选择清单
4 讨论
    4.1 早期带状疱疹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4.1.1 人口疾病学特征
        4.1.2 伴随症状特征
    4.2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的影响
    4.3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皮损改善程度的影响
    4.4 三组光疗对带状疱疹并发症的影响
        4.4.1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4.4.2 对带状疱疹皮损修复中出现色素沉着的影响
    4.5 三组患者光疗的满意度
    4.6 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5 小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改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治法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对照组
        2.2 毫火针刺法
    3 疗效判定
        3.1 疼痛程度评分
        3.2 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单位:d/天)
        3.3 疼痛持续时间(单位:d/天)
    4 实验流程
        4.1 标本采集
        4.2 IL-10、IL-17及TNF-α炎性因子含量检测流程
        4.3 实验仪器及试剂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描述及统计分析
    1 实验结果
    2 一般资料比较
    3 比较三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治疗 1 周后及治疗 2 周后VAS分值变化
    4.比较3 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
    5.比较3 组患者治疗后30 天内疼痛持续时间差异
    6.比较3 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后PHN发生率的差异
    7.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1.火针的渊源
    2.带状疱疹疼痛及皮损恢复情况与血清内炎性因子的联系
    3.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可能机制
    4.内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1 文献回顾
    1.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西医诊断
    1.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流行病学状况
    1.3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
    1.4 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研究基础
    1.5 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将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1.6 总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比
4 讨论
    4.1 常用路径、清单式等常规健康教育的不足
    4.2 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慢病管理中的优势,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满足了患者多层次的需求
    4.3 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的优势
    4.4 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在PHN患者中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西医学治疗和健康宣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9)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研究分组
        1.1.4 干预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2.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3.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疼痛管理路径
        2.2.1 疼痛评估
        2.2.2 治疗
        2.2.3 药物管理
        2.2.4 饮食管理
        2.2.5 心理管理
        2.2.6 并发症管理
        2.2.7 随访管理
    2.3 生活质量的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患病特征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中西医结合护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饮食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阈值、心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孙启英.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2)
  • [2]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李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晓沁.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D]. 束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D]. 刘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D]. 周停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影响[D]. 万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边东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