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天道论文_田贺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与天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道,论语,孔子,海德格尔,天命,述而不作,古代。

性与天道论文文献综述

田贺[1](2019)在《“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章的诠释为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孔子哲学思想的整体背景解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真实原因,并尝试还原"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表明了"性与天道"不能作为其教学活动的重心;结合原文并推测子贡的原意,让我们清楚此类问题与孔子人格境界和学养的深刻内在关联;对孔子人性论的分析,再次表明孔子为学、教学的主要倾向,以及孔子对"性与天道"问题的观照方式,由此确证其哲学思想的丰富意涵。(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二远[2](2019)在《“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域,《易传》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传》在性天关系的探究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与天命相统一的思想。《易传》实现天道与人性相贯通的范式,为汉初儒者进一步考察天赋予人本性的物质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乐爱国[3](2018)在《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历代的解读,众说纷纭。汉儒认为,孔子不言性与天道;魏晋南北朝的儒者则把孔子所言与孔子学说之旨区别开来,认为孔子学说之旨在于性与天道,由于其理深微,不可得而闻也。清儒认为,孔子言性与天道在《易传》,又在平日教学中而不言,所以不可得而闻也。与此不同,朱熹强调性与天道"夫子罕言之",并以此解释"学者有不得闻",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孔子之所以罕言性与天道,不仅是由于性与天道"乃是此理之精微",而且还在于"圣门教不躐等",因而涉及如何识得性与天道、如何教人的问题。现代的解读,仍然停留于孔子是否言性与天道的问题上,而牟宗叁的解读则与朱熹完全一致,凸显朱熹的解读具有现代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12期)

郭庆玲[4](2018)在《建构还是解构:人如何存在?——从效法天道、叩问天命到缘起性空》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被封闭在僵化的"伦理—关系"体系里,但通过回顾这种"伦理—关系"的建构过程,我们发现,传统的一些文本其实注意到被建构起来的关系同时是需要解构的。文章深入分析了《易经》明确指出的叩问天命的解构之路,并指出,叩问天命式的自我解构无法完全脱离观念和世界内的视角;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以"去执"为切入点、并落脚于"缘起性空"的佛学的外在解构之路,这使得传统中国社会走出了自我封闭之路。(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曹丽芳[5](2018)在《技术原来如此美丽》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从哲学的角度作了阐发之后,“诗意地栖居”就差不多成了现代人所共有的向往。说是“向往”而非“现实”,是因为无论诗人、哲学家,还是普通大众,都或深或浅、或隐或显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并非是全然的(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6-11)

刘立东[6](2018)在《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兼谈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印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8年03期)

代玉民[7](2017)在《“性与天道”的呈现与遮蔽——论冯友兰“负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冯友兰创立新理学以"接着"宋明之理学"讲"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性与天道亦被承续其中。为呈现此智慧,冯先生创立了负的方法,此法是一种以逻辑分析为基本形式、以呈现形而上学之神秘对象的形而上学方法。在呈现性与天道的过程中,负的方法借鉴了道家与禅宗的方法,试图以否定性命题呈现性与天道的"边界",进而以此边界使人对性与天道有所知。实际上,逻辑性的负的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直觉、体验并不契合,因而不能完全呈现传统的性与天道智慧。不过,从现代哲学角度看,冯先生却通过负的方法将传统的性与天道智慧带入了现代形而上学领域,并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姜颖[8](2017)在《从性与天道的关系看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学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认为性与天道之间存在张力,承认人和天的绝对界限,否认人可以通达无限和圆满。而宋明儒家则认为"天道性命相贯通",人可以通达无限和圆满。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佛学的影响分不开。宋明儒学的"通而为一"的思想表面上高扬了人的价值,但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现实中也造成了"以理杀人"以及自我放纵的流弊。(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许家星[9](2017)在《“发明正学,又在程朱之前”——刘敞的性与天道之学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经学家刘敞被视为"经学变古"之重要引领者,然其经学思想中所具"性与天道"之学却蕴而未彰。刘敞于《论语》注解中阐释了性、仁、圣、道、理、中等范畴,对儒家道德形上学作出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尽管并未建立一套精密的理论体系,且有以道解儒的驳杂性,然刘敞思想对理学演变确乎产生了促进作用,显示出北宋前期经学转向对于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7年01期)

黄敦兵[10](2017)在《原始儒家“性与天道”问题的现象学还原——以孔子与子贡的形上学探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言说与解读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须填充的空间。借助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问题意识,以通达并填充这一空间,也许可以对相关问题获致一定程度的"正解"。子贡"得闻夫子之文章"而"不得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他之所惑,实为儒门千古一惑。对这一事关形上学探讨中的纠结,历来解说纷纭。如果从语言哲学视角进行"现象学还原",由概念的讨论回溯到"事实本身",我们似乎可以更好地呈现原始儒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所存在的形上追问的困境。在还原"子贡式困惑"的"自身被给予性"过程中,我们似可发现困惑产生的原因,即既由于孔子特殊的启导方法,又由于远比孔子小的子贡及门太晚,资质所限,等等。(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性与天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域,《易传》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传》在性天关系的探究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与天命相统一的思想。《易传》实现天道与人性相贯通的范式,为汉初儒者进一步考察天赋予人本性的物质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与天道论文参考文献

[1].田贺.“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章的诠释为理路[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2].张二远.“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J].江淮论坛.2019

[3].乐爱国.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界.2018

[4].郭庆玲.建构还是解构:人如何存在?——从效法天道、叩问天命到缘起性空[J].新疆社会科学.2018

[5].曹丽芳.技术原来如此美丽[N].文汇报.2018

[6].刘立东.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兼谈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印证[J].北方论丛.2018

[7].代玉民.“性与天道”的呈现与遮蔽——论冯友兰“负的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姜颖.从性与天道的关系看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学之差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9].许家星.“发明正学,又在程朱之前”——刘敞的性与天道之学及其意义[J].中国哲学史.2017

[10].黄敦兵.原始儒家“性与天道”问题的现象学还原——以孔子与子贡的形上学探讨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张子全书》...(七)性论集成-朱熹像(南薰殿旧藏《至圣先贤...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张载像(明《永...一10《字课图说》(l901,澄衷蒙学堂)孔子像孔子像

标签:;  ;  ;  ;  ;  ;  ;  

性与天道论文_田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