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均经圈环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流,平均,质量,方案,函数,海温,异常。
平均经圈环流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昌,戴敏,杨沛琼,黎成超,常有礼[1](2013)在《全球平均经圈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臭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57年9月到2002年8月,共540个月的ERA-40的经向风和臭氧质量混合比月平均资料,分析研究了平均经圈环流(MMC)和Hadley环流强弱特征变化及其与臭氧变化的关系。分析指出:(1)平均经圈环流与臭氧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有很好的对应和相关关系,平均经圈环流是形成臭氧水平、垂直的气候平均态分布,季节变化,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2)垂直方向上北半球臭氧浓度的变化比南半球的变化更明显;(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平均经圈环流与臭氧浓度变化在不同的高度和纬度上有不同的相关关系,臭氧与Hadley和Ferrel环流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特别是Hadley环流,这表明Hadley环流在全球大气臭氧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顾兴军,王盘兴,李丽平[2](2004)在《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两种计算方案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质量流函数(ψ)是直观、定量描述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物理量。用相同格点网、相同资料(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比较了迭代方案、迭加方案求得ψ在描述平均经圈环流气候态、强ElNino年异常态以及Hadley环流双层结构时的异同。比较表明,二者计算结果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迭加方案只用v资料,计算也简单。(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程亚军,王盘兴,李丽平[3](2002)在《低纬平均经圈环流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的40 年大气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经向风速及垂直速度,计算了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分析了纬向平均的海表温度和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异常态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Hadley 环流圈的共同上升支偏于赤道附近的夏半球一侧,与[]SST极大值位置相对应;强下沉支位于冬半球一侧;(2)El Nino 事件中低纬[]SST是异常经圈环流产生的重要外强迫源,但其影响程度受基本气流和[]SST及[]SST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的影响甚大。(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龚振淞,王盘兴,马杰[4](2002)在《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简化计算方案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个简化计算方案 ,求得了 1 948— 1 999年 52 a逐月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用它分析了平均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最强 El Nino事件的气候异常态。结果表明 :它很好地给出了平均经圈环流的气候态的季节变化及气候异常态与 SSTA的物理联系。上述结果与通常迭代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张绍晴,刘还珠[5](1996)在《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的平均经圈环流特征及其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误差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证明7种强迫作用激发经因环流的线性迭加性,分项考察了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因环流的特征,通过考察一个数值模式的模式大气和实际大气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圈环流的差异,分析了模式系统误差的成因,这种建立在动力背景之上的模式误差分析方法,其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6年01期)
王盘兴[6](1994)在《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以IAP2-LGCM为例,给出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的一个计算方案。结果表明,模式大气的Hadley环流季节变化与实际大气相一致。ElNino年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中可分离出一个与ElNino型SST异常关系密切的异常经圈环流,它导致平均Hadley环流向北半球盛夏型转变的滞后。(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吴国雄,蔡雅萍[7](1994)在《大气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的调配及平均经圈环流的仿真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平均经围环流(MMC)及其所受的内外强迫作用的相互配置,指出对MMC的热力和动力强迫满足确定的调配率。这一调配率受大气内在的斜压性、静力稳定度及绝对涡度制约。利用辐射加热和凝结加热参数化方案,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分析资料,对1月份平均经围环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加热可以形成双层Hadley环流结构;涡动动量输送对双Hadley环流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中高纬度的MMC则主要由外动量强迫及大气的动量和热量输送特征决定。(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吴国雄,Stefano,Tibaldi[8](1988)在《关于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一种计算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气的连续性,本文设计出计算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一种新方案;并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每日4次的分析资料,计算了1982年1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分析和计算表明,新方案比传统的计算方案,能得到更合理的结果。计算还证实了冬半球双Hadley环流的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期刊1988年04期)
吴国雄,Stefano,Tibaldi[9](1988)在《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角动量和感热收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相对座标系中近地表角动量的制造和自由大气中角动量的辐散之间的平衡机制,并与绝对参考系中的机制进行比较。 对1982年元月全球角动量和感热的收支分析证明,被激发的平均经圈环流具有下述特征:其下部水平支施加于大气的惯性矩与近地表角动量的制造相平衡,上部水平支反号的惯性矩与涡动角动量通量的辐合(散)相平衡;而其垂直支的绝热加热效应则平衡着自由大气中热通量的辐散和/或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因而,无论动力上还是热力上,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总环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吴国雄,U,Cubasch[10](1986)在《El Nino海温异常对纬向平均经圈环流及大气输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谱模式,对1982/1983 El Nino期大气环流异常的模拟指出,持续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导致热带非绝热加热和直接经圈环流间的正反馈,从而加强了Hadley环流。同时,冬半球高纬涡旋输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使强迫反环流加强。在纬向平均意义下,El Nino海温距平在月的时间尺度上导致副热带地区变干,而热带和北极地区变暖、变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期刊1986年10期)
平均经圈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质量流函数(ψ)是直观、定量描述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物理量。用相同格点网、相同资料(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比较了迭代方案、迭加方案求得ψ在描述平均经圈环流气候态、强ElNino年异常态以及Hadley环流双层结构时的异同。比较表明,二者计算结果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迭加方案只用v资料,计算也简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均经圈环流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世昌,戴敏,杨沛琼,黎成超,常有礼.全球平均经圈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臭氧关系研究[J].大气科学.2013
[2].顾兴军,王盘兴,李丽平.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两种计算方案的比较[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
[3].程亚军,王盘兴,李丽平.低纬平均经圈环流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的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
[4].龚振淞,王盘兴,马杰.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简化计算方案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
[5].张绍晴,刘还珠.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的平均经圈环流特征及其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误差的贡献[J].大气科学.1996
[6].王盘兴.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诊断[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
[7].吴国雄,蔡雅萍.大气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的调配及平均经圈环流的仿真模拟[J].气象学报.1994
[8].吴国雄,Stefano,Tibaldi.关于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一种计算方案[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8
[9].吴国雄,Stefano,Tibaldi.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角动量和感热收支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1988
[10].吴国雄,U,Cubasch.ElNino海温异常对纬向平均经圈环流及大气输送特征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