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站前实验小学252000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素养的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那么,怎样在德育主渠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彰显德育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品德与社会》讲求做人处事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课堂中教师如果一味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45难免会使学生被动,也就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受到精神的滋养,会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情感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比如,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血泪国耻》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鸦片的危害,感受林则徐禁烟的大快人心,我搜集了关于吸食鸦片导致人们骨瘦如柴、家破人亡的图片,并赋予文字进行说明。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学生体会到了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对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在了解了鸦片的危害之后,播放林则徐禁烟的视频,这时学生心潮澎湃,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民族正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营造情感氛围,可以让学生在环境熏染中情感得到升华。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比较深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是新时代基本的生存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刻不容缓。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会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比如在六上《追寻先辈足迹》第二课时中,我会提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先辈的英雄事迹;课上再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们侃侃而谈,每个学生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良好的学习习惯陪伴终身。
三、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时常遇到许多家长因为对孩子过度溺爱而使得孩子娇纵任性,孩子们的责任担当意识也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缺失。那么,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也就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必须依靠生活才能进行。比如,在三上《我会做的事情》一课中,我首先以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家人对自己的爱,趁机向学生说明我们要孝敬父母,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父母捶背、扫地、洗碗、择菜等等。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关注学生生活状态,让学生健康生活
学生是否健康生活,关系到学生的生命与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形成习惯,一时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那么教师只有经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时矫正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我会经常找学生进行谈话或关注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从细节抓起,并把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纳入积分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五、促进深度体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挑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四上《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中,我和同学们通过合作模拟了超市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并让其他学生对购物行为进行评价。在这种亲身体验与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明白怎样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购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提出了问题,比如:自己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时怎么办?怎样才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交流确定了最佳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进行深入研究,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更好的渗透,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