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熔合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织,硬度,梯度,奥氏体,裂纹,电子束,合金。
熔合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咸[1](2019)在《X70管线钢熔合区裂纹与焊接工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X70管线钢中熔合区裂纹与焊接工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铁研试件中出现的沿熔合线分布的裂纹属于氢致冷裂纹。当冷裂纹叁要素集中于X70管线钢熔合区的粗晶区时,该区成为接头的薄弱环节,极易形成裂纹。在裂纹影响因素中,熔合区组织特性是裂纹产生的必要条件,应力水平和氢的分布特征则是充分条件。焊接工艺与裂纹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焊缝中氢和应力与裂纹间的关系。工程上常用焊缝中残留的扩散氢量最小化、不足以引发氢致冷裂纹的"焊缝金属低氢化"综合工艺,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期刊2019年01期)
彭杏娜,彭先宽,杜占江,丛相州,张强[2](2018)在《超高强钢低匹配焊接接头熔合区组织特征及断裂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高强钢采用了低匹配的奥氏体焊接材料进行了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接头熔合区的组织进行了分析,通过原位拉伸分析手段对熔合区的局部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熔合区的化学成分不均匀,在靠近熔合线处形成了宽度不等的"富奥氏体带",最高硬度位于富奥氏体带。原位拉伸试样均在最大载荷前起裂,裂纹起裂和扩展伴随着大量的塑性变形,断裂位置最后均位于较软的奥氏体焊缝侧,其主要断裂机制为延性断裂。(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23期)
郭静,李金国,刘纪德,黄举,孟祥斌[3](2018)在《低偏析异质籽晶制备单晶高温合金的籽晶熔合区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偏析异质籽晶法研究了定向凝固制备单晶高温合金时籽晶熔合区的形成机制,利用SEM和EPMA对籽晶熔合区的组织以及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晶回熔平衡界面前沿存在一个无微观偏析的熔合区,该区域是凝固界面发生平面状-胞状失稳转变的过渡区。增加籽晶材料中W含量或提高定向凝固速率均会促进凝固界面的平面状-胞状失稳转变,且凝固速率的影响更显着。相比于传统籽晶法,低偏析异质籽晶熔合区内的平界面凝固能有效避免籽晶回熔界面的枝晶熔断和成分过冷导致的杂晶形核,从而提高单晶的引晶生长成功率。(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高福洋,高奇,蒋鹏,刘志颖,廖志谦[4](2017)在《超大厚度钛合金电子束焊接熔合区精细组织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厚度船用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熔合区组织进行了研究,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熔合区在不同厚度的微观组织特点,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相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熔合区晶粒从两端面向90mm处逐渐增大.显微组织从两端面交错生长的细长马氏体,向厚度中部逐步转变成相互平行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马氏体束域.相形貌在两端面主要是由含有大量位错的初生α'相和相互平行且细小的针状马氏体组成,交界面上有少量β相析出.90 mm处在细长的针状马氏体之间形成短棒状的马氏体.熔合区显微硬度在60 mm处最低,90 mm处最高,上下表面处相当,这与组织有密切关系.由于电子束焊接温度分布和温度梯度的特点,造成熔合区在厚度上晶粒和相形貌尺寸的不均匀,使得界面成为焊缝的薄弱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王磊,赵强[5](2017)在《建筑结构焊接过程中Al-TRIP钢焊缝熔合区的硬度分布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冷却速度对铝合金化TRIP钢焊缝熔合区的组织与硬度的作用,采用RSW、YAG、Diode和ARC等4种不同方式对铝合金化TRIP钢焊接。结果表明,铝合金化TRIP钢母材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少量的黑色贝氏体以及部分白色的残余奥氏体。ARC、Diode、YAG和RSW等4种不同焊接方式焊缝冷却速度依次增加,低温组织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熔合区的硬度、马氏体含量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刘东明[6](2016)在《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熔合区脆硬组织及裂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双金属机械复合管和端部冶金复合管L415/316L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合金焊材填充盖面焊接和镍基焊材填充盖面焊接两种焊接工艺进行对焊,对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熔合区脆硬组织及裂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为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接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有助于双金属复合管在高腐蚀性油气田的广泛使用。在低合金焊材填充盖面焊接工艺下,双金属机械复合管、端部冶金复合管焊接接头都在填充盖面层与过渡层熔合区出现了马氏体组织。镍基焊材填充盖面焊接工艺下,两种复合管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并未出现马氏体组织。通过对焊接接头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填充盖面层与过渡层熔合区出现脆硬组织原因为焊材合金元素含量差异大,元素发生扩散导致的。过渡层中Cr、Ni含量高于填充盖面层,形成较大的元素分布差异,并且在焊接时熔合区马氏体成分不均匀,促使过冷度变大,但是含碳量较低,因此形成了板条马氏体。脆硬组织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取决于马氏体组织的厚度与焊缝厚度的比例即脆化比,通过试验证明脆硬组织只对弯曲试验有影响,在本课题实验中,当脆化比值小于等于6.0%时,焊接接头的塑韧性可以满足使用要求。通过模拟结果可知焊接接头的Von mises stress为拉应力,随着焊道层数的增加,焊接残余应力值先增大后减小,在焊接过程中复层与基层焊趾处即点1尖端点处的残余应力最大。在两种焊接工艺下,Φ114.3 mm复合管的残余应力峰值较小,盖面后残余应力峰值也较小,而Φ355/Φ508mm复合管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峰值大,盖面焊后残余应力峰值较大,因此,Φ355/Φ508mm复合管焊接接头易出现裂纹。镍基焊材填充盖面焊接工艺有效降低Φ355/Φ508机械复合管等效焊接残余应力峰值及盖面焊后峰值,有利于降低焊接裂纹产生的可能。端部冶金结合也能有效的降低尖端点处的等效焊接残余应力,等效焊接残余应力峰值降低幅度均超过100MPa,有利于降低焊接裂纹产生的可能。起裂处即复层与基层焊趾处形成板条马氏体和上贝氏体组织,使得该区域焊缝硬度很高,是焊接残余应力集中点且焊接残余应力值很高,并且封焊发生重熔,使得焊接接头的应力进一步增大,因此使得该区域产生裂纹。过渡层上部靠近熔合区的位置即2区为板条贝氏体和先共析铁素体组织,促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熔合区有马氏体组织,使得裂纹在熔合区扩展。与熔合区相邻的填充盖面层组织晶粒粗大,使塑性降低,且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夹杂,促使裂纹扩展,当裂纹遇到焊接缺陷少,晶粒较细小的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时止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孙咸[7](2015)在《异种钢焊缝中熔合区裂纹与低氢工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斜Y形缺口裂纹等试验方法,探讨了异种钢焊缝中熔合区裂纹与低氢工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奥氏体与非奥氏体异种钢焊缝中,发现了一种沿熔合线分布的氢致冷裂纹。当冷裂纹的叁要素集中于异种钢焊缝熔合区时,该区域则成为接头的薄弱环节,极易形成裂纹。在影响因素中,熔合区组织特性是裂纹产生的必要条件,应力水平和氢的分布特征则是充分条件。低氢工艺的选用原则即"合于使用"原则。焊接工艺与裂纹之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焊缝中氢和应力与裂纹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期刊2015年03期)
冯大鹏[8](2015)在《基于45钢基体焊前预热对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对已预热及未预热的45钢基体采用高合金药芯焊丝进行堆焊,焊后均进行空冷。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对焊前不同处理条件下试样的熔合区组织和硬度梯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焊前不同处理条件下试样的熔合区组织和硬度梯度出现明显的差异,焊前未进行预热而直接堆焊的试样,其焊接热影响区主要为力学性能较差的魏氏组织,熔覆层主要为粒状回火索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混合组织,且在混合组织中出现焊接裂纹,同时熔合区硬度梯度较大;焊前进行350℃×1 h预热的堆焊试样,其焊接热影响区魏氏组织消失,主要为大小均匀的粒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熔覆层未出现明显的焊接裂纹,同时熔合线两侧的最大硬度梯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5年09期)
朱成俊,李思成[9](2015)在《基于45钢基体梯度堆焊工艺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Cr-Mo-Ni系焊材1和Cr-Mo-Ni-W-V系焊材2在45钢基体上进行堆焊试验,对比分析了基体+焊材1、基体+焊材2及基体+焊材1+焊材2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分布。结果表明:以45钢为基体进行堆焊时,焊材1比焊材2更有利于组织和硬度的合理过渡,改善靠近熔合区的脱碳及增碳现象,降低热影响区的粗晶脆化程度,有利于防止基体开裂及耐磨层剥落,同时焊材2比焊材1硬度高,能够提高熔敷层的耐磨性;以45钢为基体,焊材1为过渡层,焊材2为耐磨层,能够使基体到耐磨层组织及硬度平稳过渡,改善基体与过渡层的结合性能,提高堆焊模具的表面硬度。(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5年09期)
肖新华,行志刚[10](2015)在《焊后回火对ZG15MnMoVCu堆焊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r基药芯焊丝对ZG15MnMoVCu基体进行堆焊,焊后分别对堆焊试样进行空冷及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对比分析了焊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合金元素Cr在熔合线两侧的分布以及熔合线两侧的显微硬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焊后直接空冷条件下靠近熔合线的基体侧为形状不规则的针状魏氏组织,熔覆层表现为粗大的针状马氏体,Cr元素在熔合线两侧的分布量差异较大,且熔合线两侧显微硬度梯度较大;焊后随回火温度提高,靠近熔合线基体侧针状魏氏组织逐渐减少,粒状珠光体和铁素体逐渐增多,熔覆层由粗大的针状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细小的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组织明显发生改善,同时Cr在熔合线两侧的分布量逐渐均匀化,且熔合线两侧的显微硬度梯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5年07期)
熔合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超高强钢采用了低匹配的奥氏体焊接材料进行了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接头熔合区的组织进行了分析,通过原位拉伸分析手段对熔合区的局部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熔合区的化学成分不均匀,在靠近熔合线处形成了宽度不等的"富奥氏体带",最高硬度位于富奥氏体带。原位拉伸试样均在最大载荷前起裂,裂纹起裂和扩展伴随着大量的塑性变形,断裂位置最后均位于较软的奥氏体焊缝侧,其主要断裂机制为延性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熔合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咸.X70管线钢熔合区裂纹与焊接工艺的关系[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9
[2].彭杏娜,彭先宽,杜占江,丛相州,张强.超高强钢低匹配焊接接头熔合区组织特征及断裂行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3].郭静,李金国,刘纪德,黄举,孟祥斌.低偏析异质籽晶制备单晶高温合金的籽晶熔合区形成机制研究[J].金属学报.2018
[4].高福洋,高奇,蒋鹏,刘志颖,廖志谦.超大厚度钛合金电子束焊接熔合区精细组织表征[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7
[5].王磊,赵强.建筑结构焊接过程中Al-TRIP钢焊缝熔合区的硬度分布及实验研究[J].铸造技术.2017
[6].刘东明.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熔合区脆硬组织及裂纹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7].孙咸.异种钢焊缝中熔合区裂纹与低氢工艺的关系[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5
[8].冯大鹏.基于45钢基体焊前预热对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5
[9].朱成俊,李思成.基于45钢基体梯度堆焊工艺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5
[10].肖新华,行志刚.焊后回火对ZG15MnMoVCu堆焊熔合区组织及硬度梯度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