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多孔玻璃论文_韩玉红,孙佳奕,叶柿,张勤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多孔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玻璃,纳米,离子交换,临界,颗粒,载体。

纳米多孔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韩玉红,孙佳奕,叶柿,张勤远[1](2018)在《一种钙钛矿量子点复合纳米多孔玻璃的刺激响应材料复合钙钛矿量子点复合多孔玻璃的刺激响应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态意义上,刺激响应材料可根据它们周围环境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这就要求它们的表面或结构是可重构的~([1])。由于CsPbX3(X=Cl,Br,I)钙钛矿量子点突出的性质,使其在光电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但该物质存在着对极性溶剂例如水的耐受性差的缺陷~([2])。相反,如果钙钛矿量子点能够对水的刺激做出可切换地响应,这样将会使钙钛矿量子点的研究更有意义。在这项研究中,CsPbX3量子点通过简便的浸渍方法复合成透明的纳米多孔玻璃~([3])。这些块状复合材料具有明亮的光发射,并且能够在去离子水和含有溴的非水溶液(溴溶液)的连续刺激下切换颜色。原位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显示了它的水的响应行为。此外,即使在水中持续数月之后,复合材料仍然可以产生转换的蓝色发射。研究发现,多孔玻璃纳米孔中引入的残留氯离子,在刺激响应行为和长期抗水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提出了用离子可交换的钙钛矿量子点制造刺激响应材料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康立升,唐振方[2](2013)在《纳米多孔玻璃制备及其全向减反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真空减反射镀膜技术对于样品的形状及大小的高要求和其自身工艺的复杂性,本实验对高温退火后的可分相玻璃采用酸液沥滤法实现玻璃的全向减反性能,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且可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实验结果表明,经酸液沥滤处理后的玻璃上下表面可形成结实的纳米多孔SiO2薄膜,孔径大小为20~40nm,薄膜深度为120~150nm,透过率在不同波长上可提高4.0~7.0%,当光线入射角变化范围为0°~30°时,玻璃的反射率基本保持在1.0%~4.0%,全向减反性能优越。(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龚凡涵[3](2011)在《纳米多孔玻璃基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掺杂发光玻璃和微晶玻璃是光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但作为基质材料的石英玻璃,存在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不高,容易团簇产生浓度猝灭效应等问题;另外,在制备传统微晶玻璃过程中还存在析晶种类、尺寸、均匀性较难控制的难题。纳米多孔玻璃由于具有连通且均匀分布的孔道结构为稀土离子分散和纳米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将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基于熔融分相法制备出了完整无破裂、孔道连通、孔径分布窄且可控的纳米多孔玻璃,成品率可以高达90%。研究发现,纳米多孔玻璃经高温烧结后的高硅氧玻璃具有高的紫外透过性。以纳米多孔玻璃为模板,经发光离子浸渍、高温烧结后制备出Eu~(2+)/Al~(3+)、Mn2/Al~(3+)和Eu~(2+)/Mn~(2+)/Al~(3+)掺杂高硅氧发光玻璃并研究其光谱性质。研究发现:通过铕铝共掺和锰铝共掺,增强Eu~(2+)和Mn~(2+)的发光强度,调节Eu~(2+)和Al~(3+)的浓度并使Eu~(2+)发光从蓝色向绿色靠近。在Eu~(2+)/Mn~(2+)/Al~(3+)共掺的高硅氧玻璃中,实现了铕锰的能量传递。基于制备出的纳米多孔玻璃,我们提出了一种制备微晶玻璃的新方法,即以多孔玻璃为模板通过低温晶体生长和高温纳米孔道闭合的两段式工艺制备出无色透明的纳米晶高硅氧玻璃。研究了β-Ga O和ZrO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晶高硅氧玻璃的本征缺陷发光。在β-Ga O纳米晶高硅氧玻璃中实现紫外、蓝光、绿光和红光处的本征缺陷发光。在ZrO纳米晶高硅氧玻璃中实现了紫光和蓝绿光的缺陷发光。研究还发现Zr离子的加入可增强高硅氧玻璃在288nm和396nm处的缺陷发光。这种制备微晶玻璃的新方法在控制纳米晶种类、尺寸和发光方面,优于传统微晶玻璃。这种制备微晶玻璃的新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微晶玻璃制备过程中晶体种类、尺寸以及均匀性不可控的缺点。(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侯胜利,周艳艳,刘小亮,黄岗,赵卫星[4](2011)在《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与孔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2O-B2O3-SiO2系统制备了基体玻璃,经分相和酸浸析等处理,制得了纳米多孔玻璃。采用扫描电镜(SEM)、氮吸附静态容量法(BET),测得了多孔玻璃的表面微观结构、氮吸附等温线、比表面积和孔分布曲线。探讨了组分掺杂、酸溶工艺、分相时间和温度对多孔玻璃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SiO2含量及Na2O/B2O3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组分掺杂是调整多孔玻璃孔径方便而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孙怡文,王玉军,骆广生[5](2009)在《核壳型多孔玻璃负载单质银的纳米颗粒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亚临界水侵蚀Na2O-CaO-SiO2系玻璃微球,制备得到核壳型多孔玻璃微球.玻璃微球壳层为孔径分布均匀的中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以此多孔玻璃材料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和氢气还原过程,制备得到单质银的纳米颗粒负载的多孔玻璃复合材料.负载基材制备过程简单、环保,材料对银的负载量大,还原后得到的单质银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在多孔玻璃的中孔层中分布均匀.(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S2期)

孙怡文,王玉军,骆广生[6](2008)在《核壳型多孔玻璃负载单质银的纳米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亚临界水侵蚀Na_2O-CaO-SiO_2系玻璃微球,制备得到核壳型多孔玻璃微球,壳层为孔径分布均匀的中孔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以这一多孔玻璃材料作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和氢气还原过程,制备得到单质银的纳米颗粒负载的多孔玻璃复合材料.负载基材制备过程简单环保,材料对银的负载量大,还原后得到的单质银的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在多孔玻璃的中孔层中分布均匀等优点,因此在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制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08-12-08)

马海龙[7](2007)在《纳米多孔玻璃的性质、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纳米多孔玻璃的性质及其在食品、环保、化学化工、医药医疗、生物、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介绍了纳米多孔玻璃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化工》期刊2007年07期)

韩建军,阮健,刘建党,赵修建[8](2006)在《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采用Na2O-B2O3-SiO2系统玻璃制备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的方法,采用SEM、BET和DTA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纳米多孔玻璃介质的微观结构和相关性能,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多孔玻璃孔径的影响,制备出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介质,为研制高密度空穴点阵生物芯片载体材料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石成利,梁忠友,李玉亮[9](2006)在《纳米多孔玻璃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括总结了纳米多孔玻璃的性质和应用,介绍了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方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玻璃与搪瓷》期刊2006年02期)

刘建党[10](2005)在《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生物芯片载体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90年代初生物芯片的诞生以来,生物芯片技术得以迅猛的发展,生物芯片研制和分析的前提条件是生物芯片的制备,而制备生物芯片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制备其载体材料。高密度排列点阵格式玻璃生物芯片载体材料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中的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是利用玻璃分相原理制得的,即将一定配比的Na2O-B2O3-SiO2体系玻璃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高温熔融制得母体玻璃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从而使得母体玻璃分相,然后将分相后的玻璃浸入一定浓度的无机酸或者水溶液中,将易溶的Na2O-B2O3相浸出,获得不同孔径大小和分布的多孔玻璃。本文通过对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制备及性能的研究,利用正交设计分析各种因素对制备的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孔径极差正交分析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组分>酸处理时间>热处理时间>酸的浓度>热处理温度和比表面积极差正交分析主次顺序:组分>酸处理时间>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温度>酸的浓度的极差分析的影响主次顺序大致相同。制备出孔道相互连接、均匀分布、孔径范围狭窄的孔径可控的纳米多孔玻璃粉,利用XRD、SEM和BET等方法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进行了的表征。研究还表明:Na2O·B2O3·SiO2系统的多孔玻璃组分选择在其分相区域内,可以得到纹理结构较好的多孔玻璃粉;Li+的添加对Na2O·B2O3·SiO2系统的多孔玻璃的分相有促进的作用;在Na2O·B2O3·SiO2系统的多孔玻璃的分相中Ti4+比Zr4+更有促进作用。通过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的研究,得到了0~10nm、10~20nm、20~30nm、30~40nm、40~60nm、60~80nm、80~100nm孔径分布的相应的组分、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HCl的浓度和酸处理的时间等工艺条件。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制备出孔径约在100nm以下的纳米多孔玻璃粉。可以满足不同生物载体的需要,为最终完成高密度纳米多孔点阵生物芯片载体材料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以满足生物芯片技术研究的需要。同时可用于固定或隔离生物化学样本,满足生物技术研究和其它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生命科学以及基因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5-05-01)

纳米多孔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比于传统真空减反射镀膜技术对于样品的形状及大小的高要求和其自身工艺的复杂性,本实验对高温退火后的可分相玻璃采用酸液沥滤法实现玻璃的全向减反性能,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且可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实验结果表明,经酸液沥滤处理后的玻璃上下表面可形成结实的纳米多孔SiO2薄膜,孔径大小为20~40nm,薄膜深度为120~150nm,透过率在不同波长上可提高4.0~7.0%,当光线入射角变化范围为0°~30°时,玻璃的反射率基本保持在1.0%~4.0%,全向减反性能优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多孔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韩玉红,孙佳奕,叶柿,张勤远.一种钙钛矿量子点复合纳米多孔玻璃的刺激响应材料复合钙钛矿量子点复合多孔玻璃的刺激响应材料[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2].康立升,唐振方.纳米多孔玻璃制备及其全向减反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

[3].龚凡涵.纳米多孔玻璃基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侯胜利,周艳艳,刘小亮,黄岗,赵卫星.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与孔径影响因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孙怡文,王玉军,骆广生.核壳型多孔玻璃负载单质银的纳米颗粒制备[J].过程工程学报.2009

[6].孙怡文,王玉军,骆广生.核壳型多孔玻璃负载单质银的纳米颗粒[C].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08

[7].马海龙.纳米多孔玻璃的性质、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7

[8].韩建军,阮健,刘建党,赵修建.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

[9].石成利,梁忠友,李玉亮.纳米多孔玻璃研究进展[J].玻璃与搪瓷.2006

[10].刘建党.孔径可控纳米多孔玻璃粉生物芯片载体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在玻璃上制备金属纳米多孔结构流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纳米多孔玻璃片的孔径分布图纳米多孔玻璃的制备过程2纳米多孔玻璃的扫描电镜断面形貌...一2热处理和酸处理后样品的SEM图谱

标签:;  ;  ;  ;  ;  ;  ;  

纳米多孔玻璃论文_韩玉红,孙佳奕,叶柿,张勤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