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从历史过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华民族争取伟大复兴历史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结果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族复兴的突出表现。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道路基础、制度基础。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储备了我国民族复兴的人才,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基础;进程
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深入研究、科学认识这一世界史、中国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性,也具有重大的学术性。因此,在把握政治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本文力图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花萼湿地公园景观建设项目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位于新坝大桥与花园滩大桥之间,占地面积约350亩(2.33×105m2),距内江老城区4.5km,距新城行政中心2km,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设计基地顺应沱江沿岸,南北长2057m,东西宽79~229m不等,是都市绿地系统和公共开敞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
(一)里程碑的含义和标准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的领域中,都有作为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虽然在不同的领域中里程碑的标准会有所不同,但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确定某个事件是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起码应符合如下的标准:
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看,里程碑不是量变,而是质变,是完全的质变或部分质变。“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的功能变异等形式。”“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即突变,是相对原有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的中断。”[3]作为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是在量变基础上发生了质变,这样才能体现出其标志性。当然,这里所说的质变,也包括部分质变。同时,这个质变还会导致新的量变。
二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看,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会推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按照社会学的原理,社会运行的状态可以分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在这三个状态中,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的、最理想的状态。作为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应该是体现着、推动着社会向着最佳、最理想的状态运行和发展。
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 周年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大陆上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结束了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中最重大的事件。这个胜利,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6]。
三是从事件的影响看,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在后来产生长远影响。作为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在其出现时,一定会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全局的,多视域的,也可以是在事件所存在的特殊领域,而这个特殊领域的影响也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他领域。作为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除了当时的影响外,还会对社会发展的全局或某个领域产生长远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里程碑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事业。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首先是站起来。只有站起来,才能富起来、强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站起来的标志。从毛泽东的“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到习近平的“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论述,无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站起来”联系起来。
从历史过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华民族争取伟大复兴历史的组成部分。“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过苦难的民族,才会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4]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创造辉煌。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曾经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陷入了长期的、屈辱的境地。无数先进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一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辛亥革命这样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历史进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从历史结果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族复兴的突出表现。对此,我们党一直有清醒的、一以贯之的认识。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5]“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5](344)。
由于类方形蜂窝是凸六边形蜂窝与凹六边形蜂窝的一种过渡形式,研究不同壁厚类型下其夹芯特有的力学性能及其夹层结构的振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针对四边简支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本文在深入对比等壁厚与双壁厚六边形蜂窝夹芯等效弹性参数的基础上,推导类方形蜂窝夹芯的等效弹性参数;同时以蜂窝夹层结构的实际构造为基础,根据类方形蜂窝结构与凸六边形蜂窝结构的相似性,引用蜂窝夹层结构的自由振动方程,采用理论计算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四边简支条件下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的振动特性,同时分析夹芯壁厚、夹芯等效密度及等效剪切模量等对四边简支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是民族复兴的体现,也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8]。
长期以来,作为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严复对于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思考。尽管严复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没有作专门的论述并提出系统的见解,但是在“答海内学者之愤悱”指导思想下编纂的《英文汉诂》所内涵的语言习得、自然语法及多元化诠释语法模式等观点却体现了他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独特的认识,值得当今的学术界去挖掘和整理。因此,《英文汉诂》不仅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上述讲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始了、实现了新的伟大征程。这两个方面,既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发生的质的变化,也彰显了这些变化为中华民族以后的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方面的基础。其中道路基础、制度基础、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是最重要的。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上述几方面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上述几个方面都有贡献,其中,对道路基础、制度基础的贡献尤为重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道路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作了更明确的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1]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12]。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12](668),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为社会主义而奋斗。这里说的社会主义,就包括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除了港、澳、台之外的国家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3]。这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准备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就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领导力量;人民政府也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证。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斗争;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4]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道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制度作保障。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建立或强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纲规定:“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5]第4 章共15 条,全面阐述了经济政策。其中规定:“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5](7)规定了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 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9]他还说过:“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10]。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共同纲领》第1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5](2)周恩来在《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完全不同于旧民主的议会制度,而是属于以社会主义苏联为代表的代表大会制度的范畴之内的。”[16]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了27 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中第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7]第2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22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7](5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分4 章38 条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了详细的规定。可以说,1954年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规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5](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了详细的规定。1954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任务、组织总则、全国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团结各民主党派的传统和经验,也考虑到了新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黄炎培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喻成一所新的大厦:“这一所新的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8]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陈铭枢在发言中说:“在旧政协时代,我们已经是民主统一战线的成员之一,一直坚决地站在人民方面,从事瓦解反动政权的工作。现在我们参加人民政协了,我们愿意承继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传统,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从事新中国的建设工作”[18](324)。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5](12)周恩来在阐述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时说:“我们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样做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好处。”[19]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52年8月8日召开的第18 次会议上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20](1954)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其中包括:“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7](532)。
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从历史过程和历史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
[31] Bonnie Glaser, “US-China Relations: Tensions Rise and Fall, Once Again”,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October 2010.
还应该提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增长。以工业总产值而论,194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为36.75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6.25%;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为0.7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5%。195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为62.4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2.69%;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为1.49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78%。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为144.97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54%;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为11.38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26%。到1956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为350.2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55%;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为109.59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07%[22]。
影响家庭教育的多样因素的纠缠与牵扯,产生的影响不是1+1=2而是1+1>2。如果长期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导致若干家庭教育问题纠缠在一起,最后分不清孰因孰果,那么处理此类问题就会非常棘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民族复兴的最重要、最基础条件,也是民族复兴最重要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时指出:“中国在全国解放后的最初三年间,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二年,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使工农业生产一般地达到了和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国人民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农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七提高到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四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1]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和同期外国相比,增长速度是较快的。见下表: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增长速度与主要国家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工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7页
年度平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中国18.0苏联11.6美国3.6英国3.8西德10.1法国7.9日本15.0环比增长速度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22.5 108.0 108.1 123.3 116.1 130.2 116.3 105.6 128.2 111.4 111.9 113.2 112.4 110.6 110.0 108.1 93.3 112.9 103.1 100.0 105.7 106.0 105.1 100.5 101.8 108.7 112.0 115.1 107.7 105.8 101.0 110.0 109.1 110.8 10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但使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后站立起来,而且推动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这种推动是全方位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
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期望,对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和人民政府的信任。 李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写道:朱德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闭幕词中宣布:“我们全体一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时候,会场中各种灯光齐明,掌声如急风骤雨。主席台上展开一幅巨大的国旗,鲜红中泛着金光;乐队三奏国歌,人民屏息凝神,鼓掌应和。一种说不出的激奋情绪弥漫会场。”[23]苇戈在回忆在天安门见到毛泽东的情景时说:“我们从呼喊、跳跃,到回头摆手离开了天安门,我们是多么地恋恋不舍啊!我们走过去了,但是我们永远记住这幸福的一刻!”[23](71)。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源之一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城市,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平均工资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下表就体现了这一点。
实验取选矿废水3桶,经检测其COD浓度范围为50~60mg/L,pH为7左右,并且无重金属无硫化物超标。分别在桶密闭、桶自然敞口、桶内持续曝气等三种环境下进行,定时检测桶内水的COD浓度变化情况。
1952—195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平均工资(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年 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合 计 445 495 517 527 601 624全民所有制单位 446 496 519 534 610 637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 348 415 464 453 547 571
对于农民来说,由于统计的困难,缺乏生活水平增长的确切资料。但是,据国家统计局1959年的统计,如果农民收入指数以1952年为100的话,1953年为106.9,1954年为110.7,1955年为120.7,1956年为124.3,1957年为127.9[24]。特别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幸福感大为增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指出:“对于一切曾经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压迫的落后国家的人民,中国革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1](541-542)习近平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10](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就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的胜利,对远东和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2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无论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来看,或是从世界范围的眼光来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有着几亿人口的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都是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了不得的大事。这是事情的主流和本质”[26]。
1) 故障/报警处理建议:当系统中的某一变频器发生故障/报警时,监控系统会给出故障/报警信息,并给出该故障/报警情况下对变频器的处理建议,以便用户对照建议对变频器做出相应的检查。故障处理建议界面图如图7所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储备了我国民族复兴的人才
民族复兴需要人才,人才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民族复兴的人才储备,包括吸引国外的人才回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培育建设人才。
笔者认为,如果由航海保障部门担负起国内MS服务区域协调人的角色,将会更为有效的解决以上存在的技术及组织协调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向国外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当时尚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有5541 名,其中欧美国家有4295人,占77.5%,尤以留美居多,占到63.17”[2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促使许多留学国外的人员回国建设祖国。“从一九四九年八月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由西方国家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多达一千五百三十六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一千零四十一人”[28]“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以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傅鹰、葛庭燧、叶笃正、黄昆、赵忠尧、程开甲、谢希德、梁思礼、师昌绪、吴冠中和吴良镛等为代表的大约2290 位海外留学生,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丰功伟绩”[29]。
基于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当地社会高效益发展。目前,我国生产已经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式测绘转变,且正沿着信息化测绘技术方向不断发展。《测绘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肯定了构建数字中国地理框架的必要性,并需要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具体而言,基于数字化测绘基础,可以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服务,提供地理综合信息服务与其它功能形态。信息化测绘技术是当前我国测绘技术由传统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代表着我国测绘流域步入新的发展纪元,为我国后现代化建设相关战略的施行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培养建设人才主要是通过发展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各级学校在校生人数总的说来是呈上升态势。在校生毕业后,就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见下表。
1949-1957年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第441页
中等学校年 份 总 计 高等教育合 计 其 中中等学校 普通中学1949 2,577.6 11.7 126.8 22.9 103.9 2,439.1 1950 3,062.7 13.7 156.8 25.7 130.5 2,892.4 1951 4,527.1 1.3 196.4 38.3 156.8 4,315.4 1952 5,443.6 19.1 314.5 63.6 249.0 5,110.0 1953 5,550.5 21.2 362.9 66.8 293.3 5,166.4 1954 5,571.7 25.3 424.6 60.8 358.7 5,121.8 1955 5,788.7 25.8 447.3 53.7 390.0 5,312.6 1956 6,987.8 40.3 600.9 81.2 516.5 6,346.6 1957 7,180.5 44.1 708.1 77.8 628.1 6,428.3小 学
当然,从1957年后的20年,由于“左”的错误不断发展,致使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受到了损失。但是,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间,也有了一些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30]这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了重要的基础。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均显著改善,观察组小通道通气指标(FEF25、FEF50、FEF7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通道通气指标(FVC、FEV1、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73.
[3]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3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
[5]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6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2.
[14]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
[16]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22.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08.
[19]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4.
[20]张焕光,苏尚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资料选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455.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42.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394-396.
[23]江沛,李金铮.老新闻(1949-1952)[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4.
[24]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1.
[25]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45.
[2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41.
[27]李韬.中华留学教育史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8]金冲及.周恩来传: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92.
[29]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J].青海社会科学,2016(4):197.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53.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Commemorating 70th Anniversary of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ENG Yan-f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one of the three milestones in the approach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1840.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process, it is a component of the history for Chinese nation to struggl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consequences, it is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Secondly, it lays the foundation of path and system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irdly,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productivity, increases Chines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upgrades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reserves the talents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milestone;foundation;process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9)05-0042-07
收稿日期:2019-05-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195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DJ015)
作者简介:郑艳凤(1963—),女,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编辑学研究。
(责任编辑 温艳华)
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论文; 北京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党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1956)" 的阶段性成果(14BDJ015)论文; 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