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高压,地幔,基底,成因,年代,岩石。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鹏,王建,HATTORI,Keiko,薛传东,钟军伟[1](2018)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胡家林超镁铁质岩成因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家林超镁铁质杂岩体产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纯橄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呈不连续透镜体产于蛇纹石化橄榄岩中。纯橄岩遭受了部分蛇纹石化(烧失量=6.6%~13.2%),全岩富集强相容元素(Ni、Cr、Co)和Ir族PGE(IPGE;Ir、Os、Ru)及高IPGE/PPGE值,亏损Al、Ti、V,具高Mg~#橄榄石(Fo=91.7~92.4)和高Cr~#(0.68~0.76)尖晶石。纯橄岩高耐熔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特征和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一致,表明其原岩来源于弧前地幔,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残留。(石榴)单斜辉石岩全岩呈相对低含量的强相容元素(Cr、Ni、Co)和IPGE,高含量的Al、Ti、V和流体迁移元素(Sr、Pb和Ba),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图呈明显"上凸"型,具低Mg~#橄榄石(Fo=76.6~76.8)和低Al_2O_3(<2.76%)和高SiO_2(54.56%~56.87%)的单斜辉石。全岩组成和矿物化学表明其原岩为俯冲带内超镁铁质火成堆晶岩,最初岩浆由地幔岩高程度部分熔融的熔体和俯冲带中富H_2O流体和/或熔体构成。(石榴)单斜辉石岩原岩曾被地幔流带入扬子大陆俯冲板片和上覆地幔楔之间的俯冲通道,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和生成大量石榴石。(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折返过程中,与大陆岩石圈地幔楔剥离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纯橄岩相结合,形成超镁铁质杂岩体,整体被低密度的俯冲板片(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裹挟,折返至地壳浅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利双,刘福来,冀磊,王伟,王舫[2](2018)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多成因类型的变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花岗质岩石是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出露最广泛的岩石类型。本文通过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查明该区变花岗质岩石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揭示其构造归属的复杂性,这对于解释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折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的变花岗质岩石由新元古代(820~750Ma)花岗质片麻岩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700~1870Ma)TTG-花岗质片麻岩共同组成,且二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其中,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晚叁迭世(222~213Ma)的变质-深熔事件,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TTG-花岗质片麻岩则记录了晚古元古代(~1864Ma)的变质事件。全岩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成分趋近于A型花岗岩,属于过铝质-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AlT_2O_3、MgO、FeO、TiO_2、CaO、P_2O_5)与SiO_2显示负相关性,具有轻、重稀土分异和负Eu异常特征,表明其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进一步表明它们可能是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新太古代-古元古代TTG-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成分主要落入TTG和I&S型花岗岩区域,属于低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与SiO_2相关性不明显,多数样品的稀土总量比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略低,轻、重稀土分异相对较弱,具有正Eu或无Eu异常,表明其源区无斜长石而可能有角闪石的残留。它们的地球化学属性与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特点存在显着差异。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为与造山有关的I型花岗岩,来自于太古宙基底岩石的重熔与再造。上述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具有亲扬子板块的属性,与扬子板块北缘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存在密切成因关系。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TTG-花岗质片麻岩与华北板块变质基底、胶-辽-吉古元古构造带具有明显亲缘性。由此可见,在传统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威海-乳山一带,由具有扬子板块属性和具有华北板块属性的变质基底,沿北东-南西方向共同组成了一条北苏鲁混杂岩带。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华北板块东南缘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陆壳物质普遍卷入到叁迭纪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相向(双向)俯冲-折返造山过程中。(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翟蓉[3](2018)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叁迭纪时扬子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碰撞并深俯冲形成的造山带,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为其被郯庐断裂错断后的东延部分。该区域发育少量的镁铁-超镁铁岩,其中青岛的仰口和日照的梭罗树地区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重要的蛇纹岩出露区。俯冲带蛇纹岩的形成演化与大陆板块俯冲、脱水、折返密切相关,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深部壳幔作用、流体活动和岛弧岩浆形成。本论文选取仰口和梭罗树两个地区的蛇纹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和系统的全岩和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仰口和梭罗树地区的蛇纹岩蛇纹石化完全,全岩具有高Mg,低Al_2O_3/SiO_2,贫高场强元素(Nb、Th、Zr和Hf)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特征,推测其原岩是经历了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后的地幔残余,符合弧前地幔橄榄岩的特征。经微量元素模拟估算,仰口蛇纹岩的原岩部分熔融程度小于15%,梭罗树蛇纹岩的原岩部分熔融程度在20%~25%之间。通过蛇纹石的矿物成分(Al和Sc、V、Cr、Y等微量元素)分析判断蚀变前的原始矿物,得出仰口蛇纹岩原岩可能为方辉橄榄岩,梭罗树蛇纹岩原岩主要是纯橄岩,少量为方辉橄榄岩。研究区的蛇纹岩大量富集流体迁移元素(U、Pb、As、Cs等)是在弧前地幔楔位置亏损地幔橄榄岩受到俯冲板片释放含H_2O流体作用(蛇纹岩化)的结果。蛇纹岩形成过程和流体迁移元素活动规律体现在原始矿物不同的蛇纹石成分上,具体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a)当扬子板块刚俯冲到华北克拉通地幔楔位置,温度为130~150°C,板片释放含H_2O流体使地幔楔橄榄岩发生蚀变,其中部分辉石绿泥石化,橄榄石蛇纹石化;b)随着俯冲深度增加,温度升高(<350°C),辉石开始蛇纹石化,橄榄石蚀变程度达到最强,主要活动元素为As、Sb等;c)当温度达到350°C以上(<650°C),橄榄石蚀变完成,主要是辉石蛇纹石化,活动元素为Cs、Li、Ba等,蚀变完全形成蛇纹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郭翟蓉,王建,张佳佳,李爱[4](2018)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的仰口和日照的梭罗树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重要的蛇纹岩出露区。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仰口和梭罗树地区的蛇纹岩具有高Mg、低Al_2O_3/Si O_2、贫高场强元素(Nb、Th、Zr和Hf)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特征,其原岩是经历了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后的地幔残余,符合弧前地幔橄榄岩的特征。经模拟估算,仰口蛇纹岩的原岩熔融程度<15%,梭罗树蛇纹岩的原岩熔融程度在20%~25%之间。蛇纹岩富流体迁移元素(U、Pb和LREE),且LREE和HFSE无明显相关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蛇纹岩原岩在弧前地幔楔环境下,受到俯冲板片释放的含H_2O流体作用发生蛇纹石化,形成了流体迁移元素富集的蛇纹岩。(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刘利双,刘福来,刘平华,王伟,蔡佳[5](2017)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乳山-威海地区多种成因类型的变基性岩》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叁迭纪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折返的产物。作为有效记录矿物相转变和变质作用的变基性岩,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分布最具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之一,其岩石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成因机制的综合研究,对于揭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的性质及其折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乳山-威海地区变基性岩具有多种成因类型,包括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和非超高压变质基性岩。榴辉岩作为最典型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代表性矿物组合为Grt+Omp+Phe+Rut±Ep±Ilm±Ttn(图1),以含粒间柯石英或柯石英包体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为标志(Liu et al.,2011)。而在非超高压变质基性岩中,识别出两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图2),且以不含绿辉石和柯石英等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特征矿物为标志。第一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_1)以粗粒残留状的Grt_1~1+Cpx_1~1+Pl_1~1±Qtz为代表,其形成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725-845℃、P=9.5-12.4 kbar;第二期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阶段(M_2~1)矿物组合以细粒"红眼圈"结构的Grt_2~1+Cpx_2~1+Pl_2~1±Qtz为标志,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65-845℃、P=14.8-17.5 kbar。这两期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均经历了后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迭加,典型退变质矿物组合为Amp+Pl±Grt±Qtz,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575-680℃、P=6.0-8.0 kbar(刘利双等,2015)。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原岩具有成因多样性特点,可分为轻稀土亏损、轻稀土弱富集和轻稀土富集型叁类。轻稀土富集或弱富集型榴辉岩的原岩地球化学性质与岛弧或大陆玄武岩相似,其源区可能与深部富集地幔或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存在密切成因关系;而轻稀土亏损型榴辉岩的原岩可能来自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非超高压变质基性岩的成因类型相对单一,其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微右倾或明显右倾的特点,表明它们的原岩主要来自富集地幔,只有少数来自原始地幔或亏损地幔,并经历了斜长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以及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过程,与胶北地体中高压基性麻粒岩具有相似的成因特点(刘平华等,2012)。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榴辉岩经历了中-新叁迭世超高压变质作用(243-226 Ma)和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迭加(221-207 Ma),其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792-760Ma)(图3)。而非超高压变质基性岩不仅经历了古元古代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1895-1870Ma)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1848-1806 Ma)(图4),而且经历了中-新叁迭世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245-225 Ma)和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迭加(220-214 Ma)(Liu et al.,2017a),其原岩时代不晚于最老的变质时代(>1939 Ma)。岩石学、变质作用、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的乳山-威海地区,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原岩是来自于扬子板块北缘的新元古代变质基底(Zheng et al.,2003),而非超高压变质基性岩则与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基底(Liu et al.,2013,2017b;刘平华等,2012)具有亲缘性。尽管它们的源区物质和变质演化存在明显差异,但共同经历了叁迭纪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由此可见,华北板块东南缘的部分古老变质基底曾卷入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与扬子板块北缘深俯冲物质一起折返,形成当今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缘展布的一条构造混杂岩带。(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5:大陆内部构造、专题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7:大陆流变学》期刊2017-10-15)
朱柯[6](2017)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富Si金红石的地球化学意义及~(53)Mn-~(53)Cr体系对CO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Si是地球上丰度第二高的元素,Si-0四面体也是整个硅酸盐(Bulk Silicate Earth)地球的骨架。变质岩(副)矿物中Si的含量和结构的变化是一种示踪高温-高压环境的有效手段。碰撞造山带(陆壳物质的俯冲和折返)是一个研究高温高压-深部地球的天然实验室,可以为我们提供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的天然样品。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是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Si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赋存于金红石这种副矿物中。金红石可能成为一个研究Si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球化学行为的一个"窗口",同时Si-金红石也是一种潜在的高压"指示剂"。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Si在高压金红石中的赋存形式和指示意义,榴辉岩样品来自大别造山带的双河地区,以及苏鲁造山带东海地区。将样品制成薄片后,运用一系列原位微区分析手段包括: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MPA)、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对这些地区榴辉岩金红石中Si的含量和赋存状态进行研究,主要观察和结论如下:1.富Si的金红石存在于大别-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中。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粒间颗粒和包裹体形式的金红石都含有400 ppm以上的Si(最高达2113 ppm)。这可能是一种地球化学异常,可以用于示踪超高压变质。2.NanoSIMS的面扫描(Mapping)分析显示,这些Si在金红石中是分布均一的,没有出现"热点",而且边缘核部略高于。这排除了前人认为是硅酸盐或者石英包裹体的影响。金红石中均匀分布的Si可能暗示了 Si和Ti的类质同象,即金红石中的Si可能也和Ti 一样是6次配位形式。这对于地球深部的Si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的启示。3.前人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金红石中Si的含量与形成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所以Si-金红石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一种新的地质压力计。同时,斯石英作为一种Si02的高压相,与金红石结构相同。如果能证明金红石中的Si是斯石英结构,那么根据斯石英的合成条件(1000℃,10Gpa),陆壳物质的俯冲深度可能被刷新至300 km。本文第二部分是关于球粒(chondrule)的同位素宇宙化学研究。球粒是一种毫米-亚毫米级的具有火成岩结构的球体,被认为是太阳星云中经历过瞬间熔融(高达2000K),又快速冷却(100-1000K/h)的自由漂移的熔融液滴。作为球粒陨石(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起源的研究对早期太阳系的历史以及行星的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3)Mn-~(53)Cr体系是一种短周期定年体系,半衰期是3.7Ma,可以对球粒形成等太阳系前10Ma的事件有效制约。不仅如此,因为天体样品具有系统的ε~(54)Cr不均一,所以ε~(54)Cr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对研究球粒的物质来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了 Ornans(C03.4)球粒的主量元素含量和Cr同位素组成,讨论球粒的起源及其对太阳系早期演化的指示意义,取得的几点初步认识:1.9个球粒的Mn-Cr外部等时线显示,其初始的~(53)Mn/~(55)Mn位(7.2 ± 1.6)×10~(-6),可以根据两个时标LEW860.10和U同位素矫正的D'Orbigny换算为绝对年龄4568.1 ±1.3 Ma or 4567.7 ±1.3 Ma。这一年龄支持了 CO球粒与CAI(富Ca、Al的难熔包体)这一太阳系中最老的物质同时形成。2.Ornans球粒具有不均一的ε~(54)Cr,最低值为+0.20,最高值为+1.22,并且与ε~(53)Cr有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反映了 一种"挥发过程"或者是"混合过程",前者暗示了球粒的前体物质来源于同一储库,后者反映了球粒的形成可能来自太阳系内部和外部两端元的混合,即太阳系内部物质(高温,低ε~(54)Cr)在太阳系早期被搬运到球粒陨石吸积区与类似基质的物质混合(低温,高 ε~(54)Cr)。3.根据Ormans球粒的Mn-Cr年代学证据和ε~(54)Cr的变化,本文认为在目前流行的几种关于球粒形成的天文物理学模型中,X-Wind和ImpactJetting模型可能更符合我们的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7)
王淞杰,王璐,Michael,Brown[7](2017)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复合花岗质-石英脉:对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变质熔流体活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深俯冲-折返过程中变质熔流体活动对于物质和元素的迁移、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然而,超高压-高压条件下变质熔流体的活动时间、来源及机制等仍存在很大争议。为对大陆俯冲带变质熔流体演化提供更为明确的认识,本研究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将军山地区混合岩化榴辉岩内的复合花岗质脉-石英脉的岩石学成因与意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陈世忠,杨经绥,许志琴,朱筱婷[8](2016)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超镁铁岩深部碳酸盐交代作用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第叁先导孔(PP3钻孔),位于秦岭-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的东部,赣榆岗上超镁铁岩体中。钻孔中超镁铁岩的岩性包括纯橄岩和石榴超镁铁岩等,该超镁铁岩的SiO_2含量均值在43.68%,变化范围为41.9%~47.11%;MgO均值在44.71%,变化范围为47.12%~48.62%;Cr_2O_3均值在0.39%,变化范围为0.30%~0.47%;CaO均值0.12%(变化范围为0.006%~0.34%);Na2O均值在0.05%(变化范围为0.005%~0.32%)。超镁铁质岩的Mg#(Mg/(Mg+Fe)×100)稳定在91.9~93.0之间,Cr#(Cr/(Cr+Fe)×100)均值在38,较高;变化在30~45之间,变化小。其中闪石化金云母超镁铁岩具有最低的值(Cr#=19)。Ni含量在2100×10~(-6)~2500×10~(-6),CaO含量均值为0.13%,Al_2O_3含量均值为0.41%。岩体成分均一,表现为高镁,低钙和低铝的特征。超镁铁岩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总量很低,稀土元素总量均值在0.60×10~(-6)。(La/Yb)N比值在6.9~51.2,均值在16.1,重稀土元素严重亏损,是中国东部最亏损的地幔岩之一。超镁铁岩中橄榄石成分(Fo在88.7~93.1之间,Fa在6.8~11.1之间),从早期到晚期,岩石Fo值从93→91~92.4→88.7~89.1。铬尖晶石Cr#值从51到89变化,TiO_2和MnO_2值分别低于0.26%和0.46%,晚期铬尖晶石Cr#值增大,Ti含量减小。单斜辉石由透辉石(Wo_(45.9)8En_(47.89)Fs_(2.73)Ac_(3.39))和顽透辉石(Wo_(27.61)En_(68.78)Fs_(2.27)Ac_(1.34))两种,透辉石(Cpx_Ⅰ)在顽透辉石(Cpx_Ⅱ)中呈被交代的残余粒状。角闪石和金云母呈明显的条带状和脉状,局部发育。岩石具有弱的Na和K交代作用,较高的Sr和Ba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SFE),以及特征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岩石中主要组成矿物橄榄石从早期到晚期,矿物Mg#指数下降(Mg#从93→88);单斜辉石中可看到透辉石被顽透辉石交代现象;次生角闪石和金云母的形成等特征都显示超镁铁岩经历了碳酸盐交代作用。在超镁铁岩矿物橄榄石中发现细小白云石和菱镁矿等碳酸盐矿物更有力证明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超镁铁岩经历了深部碳酸盐交代作用。PP3钻孔超镁铁岩属于强烈亏损地幔岩区域,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在超镁铁岩中含量低,交代作用的范围和规模有限,且交代作用在动力学上是快速的和不平衡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利双,刘福来,刘平华,蔡佳,施建荣[9](2015)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海阳所地区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变质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海阳所地区广泛分布各类变基性岩,它们主要由"红眼圈"结构的变辉长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组成,且以透镜状或似层状赋存于片麻岩中。根据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海阳所地区变基性岩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A组)样品轻稀土相对富集,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右倾型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Nb、Ta、Zr、Hf、Ti的明显负异常,其蛛网图配分曲线微弱右倾,类似于岛弧玄武岩IAB的特征;第二类(B组)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配分曲线均相对平坦,Nb、Ta、Zr、Hf、Ti略微亏损,与洋中脊玄武岩E-MORB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有变基性岩样品均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成因类型部分与岛弧环境相关,另一部分则可能与洋中脊环境关系密切。根据岩相学、矿物相转变、变质反应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的综合研究结果,识别出海阳所变基性岩可能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其中第一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的标志性矿物组合以基质中保存的粗粒石榴石(Grt1)+粗粒单斜辉石(Cpx1)+粗粒斜长石(Pl1)±石英(Qtz)组合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25~845℃、P=9.5~12.4kbar;第二期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12)以发育"红眼圈"结构为特征,典型的矿物组合为新生的细粒石榴石(Grt12)+单斜辉石(Cpx12)+斜长石(Pl12)±石英(Qtz),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65~845℃、P=14.8~17.5kbar,而峰后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12)以形成低温退变质矿物组合绿色角闪石(Amp22)+斜长石(Pl22)±石英(Qtz)±石榴石(Grt22)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575~680℃、P=6.0~8.0kbar。第二期变质演化P-T轨迹具有近等温降压至减压冷却的顺时针型式。海阳所变基性岩记录的多期变质演化的信息及其P-T条件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存在明显差异。结合以往变基性岩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原岩年龄信息,可以判断海阳所地区的变基性岩可能来自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胶北地体的古老变质基底,并卷入苏鲁-大别地体中-晚叁迭世造山事件中。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揭示海阳所及其邻区变基性岩和围岩的成因、胶北地体古老基底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重塑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徐扬,李日辉,温珍河,郭兴伟,侯方辉[10](2015)在《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以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主,~2.7Ga的造壳活动最为显着,经历了~2.5Ga的构造事件后接受了1.9~2.1Ga的孔兹岩系沉积,在~1.8Ga变质事件后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至震旦纪发育了亲华北的蓬莱群沉积;与胶北地块不同,北苏鲁以新元古代双峰式岩浆岩系为主,残留少量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并经历了1.8~2.2Ga的构造事件,但主要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0.7~0.8Ga)年龄。并对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归属以及二者界线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花岗质岩石是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出露最广泛的岩石类型。本文通过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查明该区变花岗质岩石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揭示其构造归属的复杂性,这对于解释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折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的变花岗质岩石由新元古代(820~750Ma)花岗质片麻岩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700~1870Ma)TTG-花岗质片麻岩共同组成,且二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其中,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晚叁迭世(222~213Ma)的变质-深熔事件,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TTG-花岗质片麻岩则记录了晚古元古代(~1864Ma)的变质事件。全岩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成分趋近于A型花岗岩,属于过铝质-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AlT_2O_3、MgO、FeO、TiO_2、CaO、P_2O_5)与SiO_2显示负相关性,具有轻、重稀土分异和负Eu异常特征,表明其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进一步表明它们可能是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新太古代-古元古代TTG-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成分主要落入TTG和I&S型花岗岩区域,属于低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与SiO_2相关性不明显,多数样品的稀土总量比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略低,轻、重稀土分异相对较弱,具有正Eu或无Eu异常,表明其源区无斜长石而可能有角闪石的残留。它们的地球化学属性与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特点存在显着差异。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为与造山有关的I型花岗岩,来自于太古宙基底岩石的重熔与再造。上述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具有亲扬子板块的属性,与扬子板块北缘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存在密切成因关系。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TTG-花岗质片麻岩与华北板块变质基底、胶-辽-吉古元古构造带具有明显亲缘性。由此可见,在传统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威海-乳山一带,由具有扬子板块属性和具有华北板块属性的变质基底,沿北东-南西方向共同组成了一条北苏鲁混杂岩带。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华北板块东南缘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陆壳物质普遍卷入到叁迭纪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相向(双向)俯冲-折返造山过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论文参考文献
[1].谢志鹏,王建,HATTORI,Keiko,薛传东,钟军伟.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胡家林超镁铁质岩成因及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8
[2].刘利双,刘福来,冀磊,王伟,王舫.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多成因类型的变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8
[3].郭翟蓉.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8
[4].郭翟蓉,王建,张佳佳,李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世界地质.2018
[5].刘利双,刘福来,刘平华,王伟,蔡佳.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乳山-威海地区多种成因类型的变基性岩[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5:大陆内部构造、专题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7:大陆流变学.2017
[6].朱柯.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富Si金红石的地球化学意义及~(53)Mn-~(53)Cr体系对CO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王淞杰,王璐,Michael,Brown.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复合花岗质-石英脉:对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变质熔流体活动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8].陈世忠,杨经绥,许志琴,朱筱婷.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超镁铁岩深部碳酸盐交代作用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6
[9].刘利双,刘福来,刘平华,蔡佳,施建荣.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海阳所地区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变质演化特征[J].岩石学报.2015
[10].徐扬,李日辉,温珍河,郭兴伟,侯方辉.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对比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