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大旧泵房供水流量的方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平,赵子威,周艳春,王磊新,陆纳新,高乃云[1](2021)在《多厂协同供水优化调度分析》文中认为为提高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中型城市常采用多厂协同供水方式,即由多座水厂向城市管网供水。由于建设年代、取水难易程度、供水规模、生产工艺、所处位置差异,造成各水厂的日常运行成本各不相同。多厂协同供水优化调度分析在可靠的给水管网延时水力模型基础之上,由取水、输水、制水和二级泵房提升成本形成目标函数,兼顾水量和水压等水力约束条件,运用数学优化技术,从各种可行调度方案中确定使系统运行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的方案。结合案例分析,从理论上判断出哪些水厂可以增大供水水量和水压,或者降低供水水量和水压,得出了不同的时用水量条件下最优的水厂供水量和供水压力方案。
杨少卫[2](2021)在《高扬程泵站输水系统水锤防护研究 ——以景电一期一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个水资源极度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国家,为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建有大量的输水工程,而大多数由于停泵事故造成的水锤问题,在输水过程中破坏较大,需借助设备进行防护。通过研究不同水锤防护设备,使其发挥更大的防护效果,可为与其相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本文结合景电一期一泵站输水工程,重点分析了单一设备的防护效果并对参数进行优化,以及对多种设备联合防护进行了计算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高扬程泵站输水系统采取单一防护措施进行水锤防护,虽无法达到防护要求,但可以在最不利工况下,通过优化设备的尺寸规格和调节操作程序参数以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2)通过对实际工程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原有防护措施下发生停泵事故时管道爆裂的原因。在改变3#镇墩两侧上、下游管线坡度,对这非传统防护措施进行模拟计算,发现降低此处的管线节点高程可以有效地缓解管线的水锤正压和空腔体积。但当3#镇墩管线节点高程降低至与2#镇墩高程相同时,最大空腔发生的位置也随之转移至4#镇墩处,并且全程的负压仍未改变。这种防护方式可有效改善因停泵事故所带来的水锤危害。(3)通过对多种防护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有效地控制水泵倒泄流量和逆转速的基础上,采取两阶段缓闭蝶阀和复合式空气阀的联合防护方式,可降低管线全程负压,但存有较高正压和汽穴空腔;采取两阶段缓闭蝶阀和单向调压塔的联合防护方式,管线正压和汽穴空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全程仍存有较大的负压;采取两阶段缓闭阀、复合式空气阀和单向调压塔的联合防护措施,管线的正负压和汽穴空腔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防护效果最佳。结合模拟结果可得出,将单向调压塔设置在管道拐点最为明显且产生气穴的地方,对管线沿程的正压和水柱拉断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在适当位置设置复合式空气阀,可有效降低管线沿程存在的正负压,且负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避免管线出现干瘪问题。当发生停泵事故时,能更好地控制管线压力的变化。
孙志勇[3](2021)在《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修建在太行山中段。东起娘子关发电厂的取水口西至阳泉市区的猫山,终点是阳泉水厂的配水池,总长度一共大约有30km。建设了一、二、三级加压泵站以及扬水管道,主水泵12台,总装机容量12770k W,总地形扬程419.396m。娘子关泵站水泵从投入运行到现在为止,已经将近三年,水泵进口与口环结合处的泵壳、过水流道内及水泵一级叶轮入口边叶片在相同部位产生局部汽蚀,密封环圆弧处及泵壳上盖等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汽蚀,严重影响到水泵机组的经济及安全运行;供水压力管道上多处空气阀出现漏水跑水问题。因此本论文对娘子关供水泵站运行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泵汽蚀问题研究1)通过水泵安装高程计算模型,计算得出娘子关泵站水泵不发生汽蚀的最大安装高程为386.234m,而实际安装高程超过了允许安装高程,这是娘子关泵站水泵发生汽蚀的原因之一。2)针对娘子关泵站的水泵出现汽蚀损坏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提出对汽蚀部位进行补焊修复的经济方案。(2)空气阀跑水漏水问题研究1)提出娘子关供水工程中空气阀跑水漏水的原因是在实际的工程运行中,往往由于水流过大,在空气阀内部急速流动,包含微量气体的水在浮球上方迅速集结容易形成小的旋涡,导致浮球上方压力过大,从而不能正常上浮,无法堵住排气孔,会使水流发生外泄,导致水资源的浪费甚至危及供水系统的安全。2)对娘子关泵站供水管路上安装的DN100的空气阀漏水跑水问题,利用Solid Works建模软件对空气阀进行几何建模,以有限体积法为基础,设置动网格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得出空气阀内部浮球上浮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与压力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并在400ms的时刻趋于稳定的模拟结果,通过生成的压力和速度云图可以发现,最大压力位置处于浮筒底部以及浮球正下方位置和外流体域两侧狭窄通道处,最大速度的位置处于浮筒底部小的入口处。探究最大速度与最大压力的位置,为空气阀的技术改造奠定技术基础。3)通过控制不同的入口流速,通过Fluent对其进行动网格求解,得出空气阀内部压力场以及浮球上下的压力值,分析不同入口流速下的空气阀内部最终时刻压力情况,找出浮球能正常上浮的流速范围是35m/s以下以及50m/s以上,当入口流速在35m/s-50m/s之间的时候,浮球会因上方压力过大而无法上浮,导致DN100型号防水锤空气阀出现跑水漏水现象,无法起到保护管路的作用。探究空气阀浮球能正常上浮的流速范围,为娘子关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奠定技术基础。(3)通过对娘子关供水泵站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目标为娘子关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吴玉贤[4](2021)在《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原来的城市供水已不能满足高层居民的用水需求,因此二次供水系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二次供水系统是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城市高层住宅正常供水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许多早期的二次供水系统的供水性能存在严重问题,包括高层建筑设计设施老化,系统设计不良,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对高层住宅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给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设计一种符合需求的新型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通过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现代城市社区现有远程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VPN网络框架,设计了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统一管理平台。根据二次供水系统的需要,在建立二次供水终端和监控视频中心之间的同步输送数据时,必须注意VPN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稳定性。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平台选用Fame View组态软件,操作人员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组态软件的画面和数据。系统采用研华科技的基于B/S模式的组态软件Web Access来设计上位机界面,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来完成系统上位机的整个工程设计、数据库相关设备、屏幕构建和软件管理,在本地或异地均可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利用PLC控制和PID调节功能,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恒压输出自动供水。其核心操作方式是根据恒压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转换过程设计的PLC控制程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管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和供水专业管理水平,节约了成本。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GIS技术,实现了对泵房的全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运行,实现了科学调度,有效提高了城市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水量。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本文创新的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从整体框架和管理的框架泵室到监控平台。结合市内现有的二次供水情况,综合管理平台框架,为子泵间的关联和通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于天洋[5](2021)在《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区域广、地震强度大,发震频率高,大地震对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影响,急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来识别风险程度并控制风险。所以,研究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和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以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基础数据和震害资料为基础,将研究对象分为具有宏观数据的区域供水系统和具有精细化数据的城市供水系统,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建模思路,围绕供水系统抗震能力评估模型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我国720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多源化基础资料数据库和震害资料数据库,分析了BP神经网络场地分类方法确定场地类别的可行性,利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率密度函数和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绘制了每个城市的地震危险性曲线。(2)针对区域供水管网管材的占比差异性,分析了管网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基于管网、设防烈度、场地类别、人口、GDP等多源化的宏观数据,提出并建立了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模型和评估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基础抗震能力因子、自身抗震能力因子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建立了区域综合抗震能力模型和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利用ArcGIS计算并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管网基础抗震能力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分类图。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与四川典型城市的实际地震震害进行对比,验证了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模型的合理性,突破了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差异难以评估的技术瓶颈。(3)分析了基于熵值法进行区域供水管网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指出了原有风险熵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区域供水管网风险熵评估模型和综合风险熵指数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供水管网的风险熵指数,利用ArcGIS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指数分类图。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与四川和陕西典型城市的实际地震震害进行对比,验证了风险熵评估模型的合理性。解决了区域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地震灾害风险图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4)研究了各类供水系统设施的地震易损性,基于震害资料给出了不同供水系统设施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基于损失率期望指数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建立了分级评估标准,并与风险熵指数和评估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供水管网地震损失率期望和地震灾害风险熵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评估单元的风险级别基本一致,利用ArcGIS分别计算并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系统和供水管网不同时间尺度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分类图。根据地震危险性曲线,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损失超越概率模型,以德阳市为例计算了汶川地震时地震灾害损失,通过与实际地震损失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5)针对供水管网精细化数据和水力分析需要,提出了改进的全局收敛算法对供水管网进行低压水力模拟,解决了牛顿迭代在管网渗漏分析中收敛性差的问题,使管网节点水压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提出了基于水力分析的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及评估分级标准,以意大利Apulian供水管网为例,编制Monte Carlo流分析程序,对给定不同烈度的供水管网进行仿真模拟,给出了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并通过供水管网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合理性。(6)针对城市供水系统精细化数据和各子系统组成特点,进行了供水系统风险传播路径分析,提出了供水系统风险传播模型,以克拉玛依市供水系统为例,对该市供水系统进行总体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本文提出的各种风险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熵模型、损失率期望模型、损失超越概率模型适合区域和城市风险评估,精细化的城市管网数据支持水力分析模型、风险传播模型和经济损失预测模型,适合城市风险评估,且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满足政府部门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多元化需求。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6](2020)在《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前言1980年至2000年建成的全国老旧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80亿平方米,地产每年的开工面积从最初2000年的每年6亿平米到今天80亿平米。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资料显示,"年龄"超过30岁的老旧居民楼保有量约4万栋。老旧小区硬件破损不堪,能耗高,物业公司维护成本高;因建管不当而引起的水量、水质、水压问题成为业主投诉的重要因素;因泵房缺乏反恐防护而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等问题频发。从国家到地方,
张晓迪[7](2020)在《北河口水厂一泵房水泵优化调度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耗、氯耗、矾耗是自来水行业制水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电耗相对于其它两项而言,占到了制水成本的80%以上。如何以更优的方式来调度水泵,使得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能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是供水企业普遍面临且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一泵房(也称原水泵房、取水泵房)的优化调度。通过对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知识的学习、熟悉和了解,先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设计,确定了以“用水高峰补水、用水低峰蓄水”为主要控制原则。通过对工艺流程的分解,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控制系统中关键的控制算法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二泵房供水量的预估,二是水泵机组运行的搭配选择。通过对二泵房供水量短期数据及长期数据的综合计算,可以大致的预估出下一运行周期的二泵房供水量。在充分发挥清水池的调蓄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清水池水位运行曲线的控制,可以计算出一泵房的出水流量。最后,通过遗传算法的控制,并结合实时反馈控制,对一泵房机组的启停、频率的调节进行控制,合理、经济地调度一泵房水泵机组的运行,确保安全生产、保证制水平衡,同时,也可以减少因水量的突变对后续加矾、加氯等工艺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出厂水水质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本文选用的软、硬件系统,以北河口水厂现有基于SCADA机构的硬件平台为基础,通过PLC、组态技术,实现对南京市北河口水厂一泵房的优化调度方案,使该厂一泵房的调度更加的平稳、合理、经济。通过选用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测试,并将运行结果与历史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优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是有实际意义的,并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丁凤珠[8](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明亮[9](2020)在《供水管网优化运维研究 ——以Z市供水管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供水量与供水范围逐渐增大,对于供水系统运行经济效益与安全稳定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大多数水厂的供水调度依然采用经验方法进行调控,造成供水压力高、能源浪费等问题。因此进行供水管网优化运维研究对于改善管网运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水厂泵站三维可视化模型,同时集成各构件参数信息、位置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管网运行数据的在线监测,实时显示于供水监控平台,使得供水调度更加直观。对比移动平均法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法两种用水量预测方法。移动平均法选取12天用水量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前11天数据计算第12天数据,并与实测数据比较。BP神经网络法选取14天用水量数据作为数据样本,前7天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第7天到第13天数据作为测试样本,第14天数据作为预测验证样本,以此构建三层BP神经网络,测试结果证明BP神经网络法具有更高的精度,满足供水管网优化运维精度要求。分析管网微观模型与管网宏观模型各自的实用性,结合城市供水实际调度需要,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网分段宏观模型。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6个优化调度期,每个优化调度期内遵循同一个优化运行方案。模型输入值为Z市北水厂与腰站堡水厂的流量、压力值,输出值为8个测压点压力值,以10天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第11天数据作为测试样本与预测验证样本,分析表明建立的管网宏观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模拟出管网运行实际状态。建立供水系统两级优化调度模型,以供水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一级优化调度模型,引入罚函数概念将其转化为非约束性问题,借助粒子群算法求解;以水泵运行功率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二级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同样的方法转化为非约束性问题并借助遗传算法求解。以Z市供水系统为例,验证两级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供水系统运行电耗降低且部分优化调度期出水压力降低,优化调度模型具有良好的节能优化效果与供水安全稳定性。
徐雨豪[10](2020)在《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丘陵及山区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对于给水工程水量、水质、水压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管网优化布置及管网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与发展历程,基于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的设计特点,对给水管网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在分析现行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工程按给水规模进行分类,并分别通过计算卫生器具使用概率及数量和进户管流量及概率分布,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其次在分析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布置类型及特点、布置原则和现行优化布置方法的基础上,以管网总长度最短为目标建立给水管网优化布置模型,并采用最短路线法中的标号法进行优化布置。接着以管网年费用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对于给水管网的主干管,依据管段位置的不同采用经济流速法求解,对于主干管之外的各支管,采用动态规划法进行求解。最后以歙县溪头镇给水管网为计算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管网优化布置方法和管网优化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二、增大旧泵房供水流量的方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大旧泵房供水流量的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厂协同供水优化调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厂协同供水优化调度模型 |
1.1 目标函数 |
1.2 约束条件 |
1.3 求解说明 |
2 案例分析 |
2.1 基础数据整理 |
2.2 计算分析 |
3 结语 |
(2)高扬程泵站输水系统水锤防护研究 ——以景电一期一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锤现象 |
1.2.1 水锤定义 |
1.2.2 水锤产生的原因 |
1.2.3 水锤的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锤理论研究 |
1.3.2 水锤计算方法研究 |
1.3.3 水锤防护技术研究 |
1.3.4 水锤数值模拟研究 |
1.4 Hammer分析软件 |
1.4.1 软件概述 |
1.4.2 软件建模 |
1.5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目的和防护标准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输水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水锤的初始条件 |
2.1 景电一期一泵站输水系统 |
2.1.1 工程概况 |
2.1.2 管路系统的主要参数 |
2.2 模型的建立及稳定运行状态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稳定运行状态 |
2.3 无防护措施的计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本理论及其在水力过渡分析中的应用 |
3.1 输水系统水锤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3.1.1 基本微分方程 |
3.1.2 水锤波速方程 |
3.1.3 水锤的计算方法—特征线法 |
3.2 水锤的基本边界条件 |
3.2.1 上下游水库边界条件 |
3.2.2 水泵端边界条件 |
3.2.3 水柱分离模型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水系统单一防护效果的水锤计算与防护研究 |
4.1 液控蝶阀理论分析与计算 |
4.1.1 液控蝶阀的构造及防护原理 |
4.1.2 两阶段缓闭蝶阀计算模型 |
4.1.3 缓闭蝶阀关闭规律的选择分析 |
4.1.4 两阶段缓闭阀与止回阀的对比分析 |
4.2 空气阀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
4.2.1 空气阀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
4.2.2 空气阀计算模型 |
4.2.3 基于各节点下不同位置模拟分析 |
4.3 单向调压塔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
4.3.1 单向调压塔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
4.3.2 单向调压塔计算模型 |
4.3.3 不同位置布设单向调压塔工况分析 |
4.3.4 单向调压塔参数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水系统联合防护的水锤计算与研究 |
5.1 原有防护方案的计算分析 |
5.1.1 工程改造前的水锤计算分析 |
5.1.2 非传统方式下水锤防护措施的分析 |
5.1.3 工程改造后的水锤计算分析 |
5.2 多种联合防护方案的计算分析 |
5.2.1 缓闭阀与空气阀联合防护方案 |
5.2.2 缓闭阀与单向调压塔联合防护方案 |
5.2.3 缓闭阀、空气阀和单向调压塔的联合防护方案 |
5.3 防护方案的技术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离心泵水泵研究的相关背景与理论 |
1.1.1 离心泵汽蚀现象研究背景 |
1.1.2 离心泵汽蚀的主要原因分析 |
1.1.3 离心泵汽蚀相关理论及方法 |
1.2 水锤防护相关背景与理论 |
1.2.1 空气阀防护水锤研究背景 |
1.2.2 空气阀相关理论及方法 |
1.3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运行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
1.3.1 水泵汽蚀问题 |
1.3.2 空气阀跑水漏水问题 |
1.3.3 水资源调度问题 |
1.3.4 信息化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水泵汽蚀的基本理论 |
2.1 汽蚀余量(NPSH)数值计算模型 |
2.1.1 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
2.1.2 汽蚀原理 |
2.2 有效汽蚀余量(NPSH)a数值计算模型 |
2.2.1 有效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
2.2.2 泵站进、出水管路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
2.3 必须汽蚀余量(NPSH)r数值计算模型 |
2.3.1 必须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
2.4 允许汽蚀余量(NPSH)sr数值计算模型 |
2.4.1 允许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
2.5 水泵安装高程计算模型 |
2.5.1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
2.5.2 水泵安装高程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娘子关供水工程泵站水泵汽蚀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简介 |
3.1.2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泵站设计资料 |
3.2 娘子关一级泵站水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 |
3.2.1 一级站水头损失计算 |
3.2.2 一级站水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 |
3.3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允许汽蚀余量 |
3.3.1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必须汽蚀余量 |
3.3.2 娘子关泵站水泵允许汽蚀余量计算 |
3.4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发生汽蚀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调研与解决方案 |
4.1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其他原因分析 |
4.2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解决措施及方案 |
4.2.1 采用金属涂覆及修补 |
4.2.2 进行整体更换ZG230-450 泵座和泵壳 |
4.2.3 对泵座及泵壳进行修补 |
4.2.4 将水泵材质更换为铸钢 |
4.3 结论 |
第5章 空气阀内部浮球运动仿真模拟 |
5.1 空气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1 建立几何模型 |
5.1.2 抽取流体域 |
5.1.3 part、body命名 |
5.2 划分网格 |
5.2.1 动网格方案 |
5.2.2 边界条件命名 |
5.2.3 进行网格设置 |
5.2.4 总体网格控制 |
5.2.5 局部网格控制 |
5.2.6 网格质量评估 |
5.3 导入Fluent进行前处理设置 |
5.3.1 设置日志文件 |
5.3.2 设置单位,添加重力。 |
5.3.3 转换多面体网格 |
5.3.4 设置材料(materials) |
5.3.5 设置模型(models) |
5.3.6 设置overset(重叠网格) |
5.3.7 设置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 |
5.3.8 设置动网格-six dof-one dof tran-constrained |
5.3.9 初始化 |
5.3.10 设置步长,开始计算 |
5.4 Fluent后处理求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空气阀内部流场模拟以及浮球受力分析 |
6.1 不同入口流速模拟结果 |
6.1.1 入口速度为5m/s |
6.1.2 入口速度为10m/s |
6.1.3 入口速度为15m/s |
6.1.4 入口速度为20m/s |
6.1.5 入口速度为25m/s |
6.1.6 入口速度为30m/s |
6.1.7 入口速度为35m/s |
6.1.8 入口速度为40m/s |
6.1.9 入口速度为45m/s |
6.1.10 入口速度为50m/s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水泵汽蚀问题的结论 |
7.1.2 空气阀漏水跑水问题的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供水信息化的重要性 |
1.1.2 供水物联化 |
1.1.3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作用 |
1.2 二次供水研究现状 |
1.2.1 二次供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课题 |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 |
2.1 城市供水特性 |
2.2 城市供水需求分析 |
2.2.1 供水系统对安全性需求 |
2.2.2 供水系统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
2.3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1 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2.5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6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整体框架 |
2.7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二次供水泵房控制监控系统设计 |
3.1.1 二次供水控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2 系统设备选型说明 |
3.2 传输网络系统设计 |
3.2.1 二次供水网络需求 |
3.2.2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网络技术简介 |
3.2.4 二次供水系统VPN网络设计 |
3.3 监控中心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监控平台设计指标 |
3.3.3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功能设备 |
3.3.4 监控中心调度管理功能详细设计 |
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3.4.1 上位机界面设计 |
3.4.2 PLC软件程序设计 |
3.4.3 Fame View组态软件的系统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和系统调试 |
4.1 二次供水现场控制设备调试 |
4.1.1 设备电源调试 |
4.1.2 数据采集信号调试 |
4.1.3 输出信号调试 |
4.1.4 功能测试 |
4.1.5 通讯测试 |
4.2 系统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灾害系统 |
1.3 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
1.3.1 风险与灾害风险 |
1.3.2 灾害风险评估 |
1.4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类与研究进展 |
1.4.1 评估模型分类 |
1.4.2 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
1.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亟待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技术思路和研究内容 |
1.6.1 技术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础数据和地震危险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础数据 |
2.2.1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
2.2.2 供水系统震害资料数据库 |
2.2.3 有关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说明 |
2.3 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确定场地类别的可行性分析 |
2.4 地震危险性分析 |
2.4.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率密度函数 |
2.4.2 地震烈度发生概率 |
2.4.3 数据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突变级数法应用于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评估的可行性 |
3.3 供水管网脆弱性分析 |
3.3.1 脆弱性及影响因素 |
3.3.2 管道材质区域差异性 |
3.4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
3.4.1 供水管网自身抗震能力评价因子 |
3.4.2 城市基础抗震能力评价因子 |
3.4.3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指数 |
3.4.4 评估指标体系 |
3.5 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5.1 突变理论 |
3.5.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6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模型 |
3.7 抗震能力分级分类标准 |
3.7.1 基础抗震能力分级标准 |
3.7.2 综合抗震能力分类等级标准 |
3.8 模型验证和区域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 |
3.8.1 模型验证 |
3.8.2 区域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
4.1 引言 |
4.2 熵值法应用于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
4.3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评估模型 |
4.3.1 熵的基本理论模型 |
4.3.2 地震灾害风险熵评估模型 |
4.3.3 供水管网严重性程度指标 |
4.3.4 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的特性 |
4.3.5 与原有供水管网风险熵模型的比较 |
4.3.6 区域供水管网风险熵计算步骤 |
4.4 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等级分类标准 |
4.5 模型验证和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
4.5.1 模型验证 |
4.5.2 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损失率期望的区域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
5.1 引言 |
5.2 基于损失率期望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
5.2.1 地震灾害损失(率)期望评估模型 |
5.2.2 地震灾害损失超越概率模型 |
5.3 基于损失率期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分级标准 |
5.4 供水设施地震易损性分析 |
5.4.1 供水系统设施和地震易损性分类 |
5.4.2 震害矩阵模拟 |
5.4.3 地震易损性函数模型 |
5.5 供水系统暴露性分析 |
5.5.1 供水系统设施固定资产构成 |
5.5.2 区域供水系统设施固定资产分布 |
5.6 地震灾害风险的时空区段特征分析 |
5.7 算例 |
5.7.1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风险分布 |
5.7.2 地震损失(率)期望和风险熵比较分析 |
5.7.3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预测和超越概率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水力分析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
6.1 引言 |
6.2 水力分析参数用于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
6.3 供水管网震后水力分析 |
6.3.1 管线震害率模型的选取 |
6.3.2 管道漏点形式与漏点确定 |
6.3.3 供水管网震后水力分析 |
6.3.4 震后水力分析模拟算法 |
6.3.5 改进的震后水力分析模拟算法 |
6.4 基于供水管网水力分析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
6.4.1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 |
6.4.2 震后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 |
6.4.3 供水管网地震暴露性分析 |
6.4.4 供水管网地震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分析 |
6.4.5 震后供水管网评估等级标准 |
6.5 算例 |
6.5.1 震后管网供水率风险评估分析结果 |
6.5.2 震后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考虑风险传播的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实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 |
7.2.1 供水系统组成分析 |
7.2.2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路径 |
7.2.3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基本模式和数学模型 |
7.3 供水子系统抗震能力评估指标 |
7.4 基于震害率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
7.5 实例研究 |
7.5.1 克拉玛依市供水系统概况 |
7.5.2 各子系统脆弱性评估结果 |
7.5.3 各子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
7.5.4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
7.5.5 基于震害率和易损性地震损失评估模型比较 |
7.5.6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超越概率评估结果 |
7.5.7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总体风险评估 |
7.6 各种风险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7.6.1 区域风险评估 |
7.6.2 城市风险评估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背景 |
1.1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需求 |
1.1.1改善民生需求 |
1.1.2未来发展趋势 |
1.2老旧小区供水系统现状 |
1.2.1供水现状规模 |
1.2.2供水方式 |
1.2.3供水各方主体责任 |
1.2.4供水改造现状及模式 |
1.3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政策支持 |
1.3.1国家政策 |
1.3.2地方政策 |
1.3.3相关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
第二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供水问题 |
2.1.1水质二次污染 |
2.1.2水压难以保障 |
2.1.3用水量统计困难 |
2.1.4泵房布置不合理 |
2.1.5供水方式陈旧 |
2.1.6配套设施老旧 |
2.1.7维修效率较低 |
2.2改造资金来源问题 |
2.2.1旧改资金来源 |
2.2.2运行维护资金 |
2.3改造实施问题 |
2.3.1改造实施标准不统一 |
2.3.2改造实施技术方案不匹配 |
2.3.3供水设施改造牵头组织协调难 |
2.3.4供水设施基础资料缺失 |
2.3.5管网改造施工难度大 |
2.3.6泵房改造空间狭窄 |
2.3.7改造期间影响居民用水 |
2.4改造后运行维护服务问题 |
第三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方案 |
3.1改造标准及流程 |
3.1.1改造标准 |
3.1.2改造流程 |
3.2实施方案/解决方案 |
3.2.1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
3.2.2泵房改造方案 |
3.2.3管理水平提升方案 |
第四章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建议 |
4.1政策引领支持 |
4.2行业辅助推广 |
4.2.1物业行业协会 |
4.2.2其他相关行业协会 |
4.3各方推动落实 |
4.3.1业主方 |
4.3.2物业服务企业 |
4.3.3供水改造服务企业 |
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试点示范工程及产业化推广 |
结语 |
(7)北河口水厂一泵房水泵优化调度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一泵房的调度及相关研究 |
1.2.1 一泵房及其调度 |
1.2.2 国内外关于泵房水泵调度的研究 |
1.3 自来水厂的自动控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一泵房优化调度的方案设计 |
2.1 概述 |
2.2 离心泵的性能及运行分析 |
2.2.1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
2.2.2 离心泵的运行工况点 |
2.2.3 变频水泵 |
2.3 北河口水厂一泵房的实际参数及调度分析 |
2.3.1 北河口水厂一泵房的实际参数 |
2.3.2 当前水泵机组的调度方式 |
2.3.3 当前调度模式存在的问题 |
2.4 一泵房优化调度的总体方案的设计 |
2.4.1 调度需求 |
2.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3 一泵房优化调度的相关模块分析 |
2.4.4 其他问题的解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泵调度的算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水泵调度方案 |
3.2.1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的数学模型 |
3.2.2 遗传算法 |
3.2.3 水泵机组遗传算法的研究 |
3.2.4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水泵机组优化调度的问题 |
3.3 实时水量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泵房优化调度系统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 |
4.1 系统的硬件配置 |
4.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1 RSLinx软件在一泵房优化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4.2.2 Factory Talk View在一泵房优化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4.2.3 上位机监控界面的开发 |
4.2.4 控制程序的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泵房优化调度系统运行效果的分析及结论 |
5.1 优化调度后的清水池运行水位 |
5.2 优化调度与人工调度的对比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研究法 |
1.5.3 访谈研究法 |
1.6 小结 |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3.1 改扩建医院 |
2.3.2 新建医院 |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1.1 与风向的关系 |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
3.2.1 高度集中型 |
3.2.2 半密集型 |
3.2.3 分散型 |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
4.1.1 锅炉房 |
4.1.2 柴油发电机房 |
4.1.3 变配电室 |
4.1.4 制冷机房 |
4.1.5 水泵房 |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
4.2.1 负压吸引站 |
4.2.2 中心供氧站 |
4.2.3 空气压缩机房 |
4.3 医疗保障用房 |
4.3.1 病案库 |
4.3.2 药库 |
4.3.3 太平间 |
4.3.4 信息中心机房 |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
4.4.1 总务库 |
4.4.2 餐饮服务中心 |
4.4.3 洗衣房 |
4.4.4 污水处理站 |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
4.5 本章小结 |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
致谢 |
(9)供水管网优化运维研究 ——以Z市供水管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供水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 |
1.3.2 供水管网用水量预测研究 |
1.3.3 供水管网分析模型研究 |
1.3.4 供水管网优化调度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供水管网可视化与数据采集研究 |
2.1 供水管网三维可视化研究 |
2.1.1 BIM技术简介 |
2.1.2 BIM技术应用于供水管网运维的优势 |
2.1.3 BIM技术建立水厂泵站三维模型 |
2.2 物联网数据采集研究 |
2.2.1 监测点布局 |
2.2.2 NB-IoT技术优势 |
2.2.3 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 |
2.2.4 NB-IoT网络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工神经网络 |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3.1.1 BP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
3.1.2 BP神经网络结构组成 |
3.1.3 BP神经网络运行原理 |
3.1.4 BP神经网络应用特点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水量预测模型研究 |
4.1 常用用水量预测方法 |
4.2 基于移动平均法的用水量预测研究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用水量预测研究 |
4.3.1 BP神经网络样本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4.3.3 模型预测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网分析模型研究 |
5.1 管网分析模型概述 |
5.1.1 微观模型概述 |
5.1.2 宏观模型概述 |
5.2 用水变化规律分析 |
5.3 管网宏观模型构建 |
5.3.1 管网宏观模型数学表达形式 |
5.3.2 管网宏观模型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
5.3.3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5.4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5.4.1 模型预测结果 |
5.4.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水管网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
6.1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 |
6.1.1 粒子群算法 |
6.1.2 遗传算法 |
6.2 一级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
6.2.1 一级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6.2.2 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一级优化调度模型 |
6.2.3 一级优化结果分析 |
6.3 二级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
6.3.1 水泵特性曲线拟合 |
6.3.2 水泵运行工况分析 |
6.3.3 二级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6.3.4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二级优化调度模型 |
6.3.5 二级优化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工程概述 |
1.1.1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现状 |
1.1.2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设计特点 |
1.2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3.1 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
1.3.2 管网优化布置 |
1.3.3 管网优化设计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工程简介 |
2.1 给水工程组成 |
2.2 给水工程类型 |
2.2.1 给水工程分类及特点 |
2.2.2 给水工程类型选择 |
2.3 水源选择 |
2.3.1 水源分类及特点 |
2.3.2 水源选择及合理利用 |
2.3.3 水源保护 |
2.4 取水工程 |
2.4.1 地表水取水工程 |
2.4.2 地下水取水工程 |
2.4.3 取水泵站 |
2.5 净水工程 |
2.5.1 净水工艺选择 |
2.5.2 净水厂设计布置 |
2.5.3 送水泵站 |
2.6 输配水工程 |
2.6.1 输水管渠 |
2.6.2 配水管网 |
2.6.3 加压泵站 |
第三章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工程设计 |
3.1 供水规模确定 |
3.1.1 确定原则 |
3.1.2 用水定额 |
3.1.3 用水量变化 |
3.1.4 计算方法 |
3.2 取水工程设计 |
3.2.1 取水构筑物设计 |
3.2.2 取水泵站设计 |
3.3 净水工程设计 |
3.3.1 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
3.3.2 送水泵站设计 |
3.4 输配水工程设计 |
3.4.1 管网布置与定线 |
3.4.2 水力计算 |
3.4.3 管材选择 |
3.4.4 加压泵站设计 |
3.5 调蓄构筑物设计 |
3.5.1 清水池设计 |
3.5.2 水塔设计 |
第四章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
4.1 现行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及存在不足 |
4.1.1 比流量法 |
4.1.2 人均当量法 |
4.1.3 节点流量法 |
4.2 村镇给水工程规模与配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选择 |
4.3 村镇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
4.3.1 Ⅴ型村镇配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
4.3.2 Ⅲ、Ⅳ型村镇配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
第五章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布置 |
5.1 管网布置类型及特点 |
5.2 优化布置原则 |
5.3 现行优化布置算法 |
5.3.1 经典数学优化算法 |
5.3.2 现代智能优化算法 |
5.4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布置 |
5.4.1 优化布置模型 |
5.4.2 求解方法 |
第六章 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 |
6.1 优化设计模型建立 |
6.1.1 目标函数 |
6.1.2 约束条件 |
6.2 优化设计模型求解 |
6.2.1 求解方法 |
6.2.2 计算步骤 |
第七章 实例分析 |
7.1 溪头镇简介 |
7.2 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
7.3 优化布置 |
7.4 优化设计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增大旧泵房供水流量的方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厂协同供水优化调度分析[J]. 李树平,赵子威,周艳春,王磊新,陆纳新,高乃云. 给水排水, 2021(06)
- [2]高扬程泵站输水系统水锤防护研究 ——以景电一期一泵站为例[D]. 杨少卫.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孙志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吴玉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于天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6]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A].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20
- [7]北河口水厂一泵房水泵优化调度的研究与应用[D]. 张晓迪. 东南大学, 2020(01)
- [8]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供水管网优化运维研究 ——以Z市供水管网为例[D]. 明亮.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10]丘陵及山区村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 徐雨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