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位置确保装置的电器盒,包括上壳体、锁止件和下壳体。上壳体设置有悬臂部件。锁止件包括插件本体和三对凸台,三对凸台分别设置在插件本体的两侧,自上而下分别为预锁凸台、终锁凸台和限位凸台,其中设置在插件本体左右两侧的限位凸台结构不对称。下壳体设置有插座部件,插座部件包括横梁和滑槽,横梁能够与悬臂部件配合卡接,滑槽用于容纳锁止件,并且使得锁止件保持在滑槽内的预锁位置或终锁位置。预锁凸台的设置使得锁止件在预锁位置处具有更大的保持力,限位凸台的设置既能够避免处于终锁位置的锁止件从滑槽的上方滑脱,又能够避免操作者在安装凸台时左右装配错误。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电器盒的锁止件(102),其特征在于,包括:插件本体(610):及至少两对凸台,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的每一对凸台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件本体的两侧;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有一对凸台为终锁凸台(605),另一对凸台为止退凸台;所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所述锁止件(102)离开锁止位置。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电器盒的锁止件(102),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件本体(610):及
至少两对凸台,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的每一对凸台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件本体的两侧;
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有一对凸台为终锁凸台(605),另一对凸台为止退凸台;所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所述锁止件(102)离开锁止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凸台包括预锁凸台(604)和限位凸台(606);所述预锁凸台(604)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上方;所述限位凸台(606)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凸台(606)包括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所述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厚度呈阶梯形,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厚度与所述锁止件(102)的主体厚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102)上设置有两对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预锁凸台(604),所述预锁凸台(604)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限位凸台(606),所述限位凸台(606)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下方。
8.一种具有位置确保装置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包括:
上壳体(105),所述上壳体设置有悬臂部件(103),所述悬臂部件(103)的一端为固定端(301),另一端为自由端(302),所述自由端(302)的外侧(308.1)设有突出部件(304),所述自由端(302)能够向其内侧作弹性运动;
锁止件(102),所述锁止件(102)包括插件本体(610)和至少两对凸台,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的每一对凸台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件本体(610)的两侧,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有一对凸台为终锁凸台(605),另一对凸台为止退凸台;所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所述锁止件(102)离开锁止位置;及
下壳体(106),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插座部件(104),所述插座部件(104)包括横梁(403)和滑槽(401),所述横梁(403)设置在所述滑槽(401)的上方;
所述横梁(403)能够与所述悬臂部件(103)配合卡接,使得所述自由端(302)的外侧(308.1)抵接在所述横梁(403)上,且所述突出部件(304)卡合在所述横梁(403)的下方,从而避免所述悬臂部件(103)向上运动;
所述滑槽(401)具有插件容纳空间(402),所述插件容纳空间(402)能够容纳所述锁止件(102),并且能够使得所述锁止件(102)在所述滑槽(401)内滑动,所述滑槽(401)还包括止退结构,所述止退结构能够与所述终锁凸台(605)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102)能够保持在所述滑槽(401)内的终锁位置;
当所述锁止件(102)处于所述终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103)的自由端(302)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受到限制,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卡合在所述横梁(403)下方的突出部件(304)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403)而导致的所述悬臂部件(103)与所述插座部件(104)之间的解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102)上设置有三对凸台,所述三对凸台中的另外两对凸台分别为预锁凸台(604)和限位凸台(606);
所述预锁凸台(604)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上方;
所述限位凸台(606)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102)上设置有两对凸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预锁凸台(604),所述预锁凸台(604)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限位凸台(606),所述限位凸台(606)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605)的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锁凸台(604)能够与所述止退结构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102)能够保持在所述滑槽(401)内的预锁位置;
当所述锁止件(102)处于所述预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103)的自由端(302)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从而卡合在所述横梁(403)下方的突出部件(304)能够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403),使得所述悬臂部件(103)与所述插座部件(104)之间解锁。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凸台(606)能够卡接在所述止退结构的下方,使得保持在终锁位置的所述锁止件(102)无法从所述滑槽(401)的上方滑脱。
15.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凸台(606)包括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所述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厚度呈阶梯形,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厚度与所述锁止件(102)的主体厚度一致。
17.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槽(401)包括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
所述止退结构包括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所述第一止退结构(901.1)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轨道(408.1)上,所述第二止退结构(901.2)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轨道(408.2)上。
18.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件(102)的背面包括倒刺(405),所述插座部件(104)还包括倒刺配合部(609),所述倒刺(405)和所述倒刺配合部(609)能够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102)保持在预锁位置;
当所述锁止件(102)处于所述预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103)的自由端(302)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从而卡合在所述横梁(403)下方的突出部件(304)能够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403),使得所述悬臂部件(103)与所述插座部件(104)之间解锁。
19.根据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元器件(204),所述多个元器件(204)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06)内;
所述多个元器件(204)组成分配电路,将电源输入分配至多个用电输出。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100)为汽车用中央电器盒。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用于电器盒的锁止件及具有位置确保装置的电器盒。
背景技术
电器盒常用于汽车中,负责着整车电源分配、电路保护及电路控制,保证着车上各个用电设备的安全及整车使用,电器盒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安全。位置确保装置通常用于电器盒中,以便确保电器盒主体被适当地终锁和配合一起,位置确保装置的结构设计会直接影响电器盒的装配效率以及电器盒的在预锁和终锁状态下的强度。其中,锁止件是位置确保装置中的重要部件,对位置确保装置中的结构起重要作用。现有技术中常常因为电器盒中位置确保装置的结构设计缺陷而使电器盒装配效率低,且在预锁和终锁状态下结构不稳定、强度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用于电器盒的锁止件,既能够使得电器盒在预锁状态和终锁状态下具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方便操作者对电器盒的安装,有效提高电器盒的装配效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器盒的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包括:插件本体和至少两对凸台;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的每一对凸台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件本体的两侧;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有一对凸台为终锁凸台,另一对凸台为止退凸台;所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所述锁止件离开锁止位置。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止退凸台包括预锁凸台和限位凸台;所述预锁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上方;所述限位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下方。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限位凸台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的结构。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厚度呈阶梯形,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的厚度与所述锁止件的主体厚度一致。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两对凸台。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预锁凸台,所述预锁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上方。
如前文所述的锁止件,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下方。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位置确保装置的电器盒,所述电器盒包括:上壳体、锁止件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设置有悬臂部件,所述悬臂部件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外侧设有突出部件,所述自由端能够向其内侧作弹性运动;
所述锁止件包括插件本体和至少两对凸台,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的每一对凸台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件本体的两侧,所述至少两对凸台中有一对凸台为终锁凸台,另一对凸台为止退凸台;所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所述插件本体离开锁止位置;
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插座部件,所述插座部件包括横梁和滑槽,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上方;所述横梁能够与所述悬臂部件配合卡接,使得所述自由端的外侧抵接在所述横梁上,且所述突出部件卡合在所述横梁的下方,从而避免所述悬臂部件向上运动;所述滑槽具有插件容纳空间,所述插件容纳空间能够容纳所述锁止件,并且能够使得所述锁止件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所述滑槽还包括止退结构,所述止退结构能够与所述终锁凸台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能够保持在所述滑槽内的终锁位置;
当所述锁止件处于所述终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的自由端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受到限制,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卡合在所述横梁下方的突出部件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而导致的所述悬臂部件与所述插座部件之间的解锁。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三对凸台,所述三对凸台中的另外两对凸台分别为预锁凸台和限位凸台;所述预锁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上方;所述限位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下方。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两对凸台。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预锁凸台,所述预锁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上方。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两对凸台中的另一对凸台为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间隔设置在所述终锁凸台的下方。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预锁凸台能够与所述止退结构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能够保持在所述滑槽内的预锁位置;当所述锁止件处于所述预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的自由端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从而卡合在所述横梁下方的突出部件能够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使得所述悬臂部件与所述插座部件之间解锁。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限位凸台能够卡接在所述止退结构的下方,使得保持在终锁位置的所述锁止件无法从所述滑槽的上方滑脱。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限位凸台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的结构。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厚度呈阶梯形,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的厚度与所述锁止件的主体厚度一致。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滑槽轨道和第二滑槽轨道;所述止退结构包括第一止退结构和第二止退结构,所述第一止退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轨道上,所述第二止退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轨道上。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锁止件的背面包括倒刺,所述插座部件还包括倒刺配合部,所述倒刺和所述倒刺配合部能够配合卡接,使得所述锁止件保持在预锁位置;当所述锁止件处于所述预锁位置时,所述悬臂部件的自由端向内侧作弹性运动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从而卡合在所述横梁下方的突出部件能够向内侧运动至离开所述横梁,使得所述悬臂部件与所述插座部件之间解锁。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还包括:多个元器件,所述多个元器件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所述多个元器件组成分配电路,将电源输入分配至多个用电输出。
如前文所述的电器盒,所述电器盒为汽车用中央电器盒。
一方面,本申请的锁止件在插件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预锁凸台,有效增大了电器盒的位置确保装置处于预锁状态下的保持力。另一方面,本申请的锁止件在插件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限位凸台,当电器盒未盖合上壳体时,上述设置避免了处于终锁位置的锁止件从位置确保装置的上方滑脱。另外,本申请限位凸台中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还可以设置成不对称的结构,有助于防止操作者在插入锁止件时,将锁止件的左右位置装配错误,从而提高了电器盒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器盒100在预锁状态下的立体结构;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电器盒100在终锁状态下的立体结构;
图2示出了图1A中示出的电器盒100的部分分解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悬臂部件103的立体结构;
图4示出了图2中插座部件104的立体结构;
图5A示出了位置确保装置101中悬臂部件103与插座部件104之间的连接结构;
图5B为图5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R-R线的剖视图;
图6A示出了锁止件102从正面看到的立体图;
图6B示出了锁止件102从背面看到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图1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预锁状态的放大图;
图8A为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E-E线的剖视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A位置的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F-F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的仰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B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终锁状态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P-P线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1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Q-Q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以下的附图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样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相似的零部件使用相似的附图号。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器盒100在预锁状态下和在终锁状态下的立体结构,其中电器盒100为汽车用中央电器盒。如图1A和图1B所示,电器盒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包括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06,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06配合连接使得壳体110整体大致呈长方体。壳体110整体具有顶面111以及四个侧面。四个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12.1、第二侧面112.2、第三侧面112.3和第四侧面112.4,其中,第一侧面112.1和第二侧面112.2相对设置在壳体110的前后两侧,第三侧面112.3和第四侧面112.4相对设置在壳体110的左右两侧。第一侧面112.1和第二侧面112.2上对称地设有位置确保装置101,用于锁定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06的连接。
位置确保装置101包括悬臂部件103、锁止件102和插座部件104。悬臂部件103和锁止件102分别配合安装在插座部件104中,其中,悬臂部件103安装在插座部件104的上部,锁止件102安装在插座部件104的下部。在图1A中所示的电器盒100的预锁状态,锁止件102保持在插座部件104底部107的预锁位置;在图1B所示的电器盒100的终锁状态,锁止件102向上偏离插座部件104的底部107,保持在底部107上方的终锁位置,用于确保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06的锁定连接。其中,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统称为锁止位置。
图2示出了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电器盒100的部分分解图。如图2所示,电器盒100的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06均大致呈长方体。上壳体105包括顶面111和四个侧面,四个侧面分别为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第二上壳体侧面203.2、第三上壳体侧面203.3和第四上壳体侧面203.4。其中,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和第二上壳体侧面203.2相对设置在上壳体105的前后两侧,第三上壳体侧面203.3和第四上壳体侧面203.4相对设置在上壳体105的左右两侧。上壳体105的底部呈开口状,从而在上壳体105内部形成容纳空间。下壳体106也包括四个侧面,共同构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多个元器件204,其中多个元器件204能够组成分配电路,用于将电源输入分配至多个用电输出。下壳体106的四个侧面分别为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第二下壳体侧面206.2、第三下壳体侧面206.3和第四下壳体侧面206.4。其中,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和第二下壳体侧面206.2相对设置在下壳体106的前后两侧,第三下壳体侧面206.3和第四下壳体侧面206.4相对设置在下壳体106的左右两侧。
结合图1A可以看到,当上壳体105盖合在下壳体106的上方时,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共同形成壳体110的第一侧面112.1;第二上壳体侧面203.2与第二下壳体侧面206.2共同形成壳体110的第二侧面112.2;第三上壳体侧面203.3与第三下壳体侧面206.3共同形成壳体110的第三侧面112.3;第四上壳体侧面203.4与第四下壳体侧面206.4共同形成壳体110的第四侧面112.4。
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和第二上壳体侧面203.2的下部边缘位置分别设有悬臂部件103。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和第二下壳体侧面206.2上分别设有插座部件104。其中,位于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上的悬臂部件103能够与位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的插座部件104卡合连接,位于第二上壳体侧面203.2上的悬臂部件103能够与位于第二下壳体侧面206.2上的插座部件104卡合连接。
由于设置在第一侧面112.1和第二侧面112.2上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完全相同,因此本文以设置在第一侧面112.1上的位置确保装置101为例进行描述。
图3示出了图2中悬臂部件103的立体结构。如图3所示,悬臂部件103左右对称且具有悬臂结构,其一端为固定端301,另一端为自由端302。固定端301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05上,自由端302大致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延伸,且自由端302与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之间构成一个很小的角度,略微向上壳体105的外侧倾斜,从而使得自由端302的内表面308.2与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自由端302的外表面308.1上设有突出部件304,突出部件304设置在自由端302的末端,使得悬臂部件103整体呈向外侧弯折的弯钩状。突出部件304包括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对称设置在自由端302外表面308.1的左右两侧。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的中间位置设有按压部件306,按压部件306从自由端302的外表面308.1向外凸起,以方便操作者沿着箭头M的方向向内侧按压悬臂部件103的自由端302。当操作者沿着箭头M的方向向内侧按压按压部件306时,自由端302能够向其内侧(即靠近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的方向)作弹性运动。
图4示出了图2中插座部件104的立体结构。如图4所示,插座部件104包括第一基座407.1和第二基座407.2,第一基座407.1和第二基座407.2均固定连接在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共同构成插座部件104的左右两个侧部。插座部件104的上部设有横梁403,下部设有滑槽401。横梁403包括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滑槽401包括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其中,第一横梁403.1和第一滑槽轨道408.1设置在插座部件104左侧的第一基座407.1上,与之相对地,第二横梁403.2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设置在插座部件104右侧的第二基座407.2上。
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分别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间隔一段距离,且平行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设置。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分别从第一基座407.1和第二基座407.2的内侧相对延伸,且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
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座407.1和第二基座407.2内侧,且第一滑槽轨道408.1、第二滑槽轨道408.2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共同形成锁止件容纳空间402,锁止件容纳空间402能够容纳锁止件102并且容许锁止件102在滑槽401内滑动。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在用于形成锁止件容纳空间402的区域下方设有倒刺405,倒刺405为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向外侧延伸的突起。倒刺405呈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棱柱状,用于对锁止件102进行限位,从而使得锁止件102保持在如图1A所示的预锁位置。
插座部件104在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的位置设置为:当上壳体105盖合在下壳体106的上方时,位于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上的悬臂部件103能够与位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的插座部件104卡合连接。
图5A示出了位置确保装置101中悬臂部件103与插座部件104之间的连接结构;图5B为图5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R-R的剖视图,具体示出了第一横梁403.1与第一突出部件304.1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5A和5B所示,上壳体105盖合在下壳体106上,固定在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上的悬臂部件103与固定在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的插座部件104卡合连接在一起。其中,悬臂部件103的自由端302部分容纳在插座部件104的上部空间内,并且自由端302的外表面308.1分别与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面向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的一侧卡合接触。此时,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分别对自由端302略微施加朝向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方向的压力,使得悬臂部件103与插座部件104相对紧密地卡合在一起。另外,设置在自由端302末端的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的上表面分别抵在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的下表面上。上述卡合设置阻碍了悬臂部件103因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而与插座部件104分离。当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分别卡合在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的下方时,位于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之间的按压部件306恰好位于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之间的间隙位置处。
由于自由端302与第一上壳体侧面203.1呈一定角度地向外倾斜延伸,因此当上壳体105盖合在下壳体106上时,自由端302的内表面308.2与第一侧面11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501。若沿着箭头M朝第一侧面112.1的方向按压按压部件306时,自由端302能够朝向第一侧面112.1做弹性运动,从而带动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也朝向第一侧面112.1运动。当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移动至其各自的上表面分别离开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的下表面时,横梁403就不会限制突出部件304竖直向上运动。此时,悬臂部件103能够顺利离开插座部件104,从而使得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分离。
图6A示出了锁止件102从正面看到的立体图。如图6A所示,锁止件102主体具有厚度H,锁止件102的正面具有两处凸起,分别位于锁止件102的上部和下部。其中,位于锁止件102上部的凸起601呈哑铃状,两端突出较多而中间部位较两端位置凹陷;位于锁止件102下部的凸起602呈阶梯状,自上而下逐级突出。
锁止件102的左右两侧具有贯通槽603,贯通槽603包括第一贯通槽603.1和第二贯通槽603.2,第一贯通槽603.1位于上部凸起601和下部凸起602的左侧,第二贯通槽603.2位于上部凸起601和下部凸起602的右侧。第一贯通槽603.1和第二贯通槽603.2均从锁止件102的正面贯穿至锁止件102的背面,上述设置使得锁止件102在插入插座部件104的过程中,锁止件102的左右两侧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从而方便锁止件102顺利插入滑槽401并向上滑动。
锁止件102左右两侧的边缘处设置有三对凸台,三对凸台自上而下对称设置,分别为预锁凸台604、终锁凸台605和限位凸台606。其中,预锁凸台604和限位凸台606统称为止退凸台,止退凸台用于防止锁止件102的插件本体610离开锁止位置。其中,锁止位置包括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具体地,预锁凸台604用于防止锁止件102离开预锁位置,限位凸台606用于防止锁止件102离开终锁位置。
预锁凸台604包括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二预锁凸台604.2,终锁凸台605包括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二终锁凸台605.2,限位凸台606包括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其中,第一预锁凸台604.1、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一限位凸台606.1设置在锁止件102左侧的外缘上,第二预锁凸台604.2、第二终锁凸台605.2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设置在锁止件102右侧的外缘上。预锁凸台604和终锁凸台605自插件本体610左右两侧的外缘均向外凸起高度Z,预锁凸台604和终锁凸台605的厚度均与插件本体610的主体厚度H相同。预锁凸台604和终锁凸台605分别具有两两对称的形状和结构,而限位凸台606中的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不具有对称的形状和结构。第二限位凸台606.2自插件本体610右侧的外缘向外凸起高度Z,且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厚度与插件本体610的主体厚度H相同。第一限位凸台606.1除了具有与第二限位凸台606.2对称的凸台结构外,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外缘位置处还设有高度为Z的防呆凸件607,防呆凸件607的厚度小于插件本体610的主体厚度H,使得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整体呈阶梯状。
图6B示出了锁止件102从背面看到的立体图。如图6B所示,锁止件102具有最大宽度L,锁止件102背面的中间位置设有中间槽608,中间槽608在锁止件102的厚度方向上向内侧凹陷,并沿着锁止件102的高度方向竖直延伸。中间槽608的下部设有倒刺配合部609,倒刺配合部609也呈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棱柱。倒刺配合部609的上表面为棱柱的一个侧面,且与插座部件104的底面呈一定的角度向上倾斜;倒刺配合部609的下表面为棱柱的另一个相对的侧面,且平行于锁止件102底面设置。倒刺配合部609用于与设置在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的倒刺405卡接配合,从而使得锁止件102保持在如图1A所示的预锁位置。由于倒刺配合部609设置在中间槽608内,因而倒刺配合部609相对于锁止件102的背面仅凸出很小的高度,从而方便锁止件102与插座部件104之间的配合卡接。
结合图6A和图6B可以看到,锁止件102的正面具有凸起结构,而背面不存在明显的凸起结构,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操作者在安装锁止件102时,将锁止件102的正反面搞错而进行错误装配,从而起到正反面的防呆作用。因为从图5A中可以看出,插座部件104的底表面位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大致呈平面,只有将具有凸起结构的锁止件102正面朝向具有开放空间的插座部件104的外侧时,锁止件102才能顺利插入插座部件104的滑槽401内。
图7示出了图1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预锁状态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悬臂部件103与插座部件104的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卡合连接,部分容纳在插座部件104的上部空间,锁止件102安装在滑槽401的锁止件容纳空间402内的预锁位置。此时,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预锁状态,锁止件102保持在插座部件104的底部107,锁止件102的底面基本与插座部件104的底面齐平。
图8A为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E-E线的剖视图;图8B为图8A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A位置的放大图。如图8A所示,位于锁止件102背面的倒刺配合部609卡合在设置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底部位置处的倒刺405上,使得锁止件102保持在插座部件104的底部107位置处。
具体地,如图8B所示,倒刺405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四条边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405棱柱的四个侧面。梯形的直角腰801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405的上表面,倒刺405的上表面平行于插座部件104的底面设置;梯形的斜腰803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405的下表面,倒刺405的下表面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呈一定角度倾斜朝下设置。梯形的上底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405的侧面,倒刺405的侧面平行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设置;梯形的下底所在的平面位于第一下壳体侧面206.1上。
倒刺配合部609的截面也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四条边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配合部609棱柱的四个侧面。梯形的直角腰802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配合部609的下表面,倒刺配合部609的下表面平行于锁止件102的底面设置;梯形的斜腰804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配合部609的上表面,倒刺配合部609的上表面与锁止件102的背面呈一定角度倾斜朝上设置。梯形的上底所在的平面构成了倒刺配合部609的侧面,倒刺配合部609的侧面平行于锁止件102的背面设置;梯形的下底所在的平面位于锁止件102的背面上。
如图8B所示,由于倒刺405的上表面和倒刺配合部609的下表面均平行于锁止件102的底面,当锁止件102位于插座部件104的预锁位置时,倒刺配合部609的下表面与倒刺405的上表面贴合接触,使得倒刺配合部609卡合在倒刺405的上方。
在将锁止件102插入插座部件104的预锁位置的过程中,操作者首先将锁止件102的上端对准插座部件104底部107位置处的滑槽401开口,然后继续向上推动锁止件102在滑槽401内上移。在锁止件102的上端从滑槽401的底部向上滑动的过程中,倒刺405恰好落入锁止件102背面的中间槽608滑道内。随着锁止件102不断向上滑动,倒刺配合部609的上表面与倒刺405的下表面相接触,此时若操作者增大对锁止件102向上的推动力时,锁止件102能够克服倒刺405的硬干涉而继续在滑槽401内向上运动,直到倒刺配合部609越过倒刺405而位于倒刺405的上方,从而使得位于滑槽401内部的锁止件102悬挂在倒刺405上,处于预锁位置,此时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预锁状态。
结合图7、图8A和图8B所示位置确保装置101的预锁状态可以看到,由于锁止件102处于插座部件104的底部107位置处,锁止件102并未进入悬臂部件103自由端302的内表面308.2与壳体110的第一侧面112.1之间的活动空间501。因此,当操作者沿着箭头M的方向向内侧按压按压部件306时,自由端302向其内侧(即靠近第一侧面112.1的方向)做的弹性运动不受限制。当自由端302向其内侧做弹性运动,直到带动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分别离开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时,悬臂部件103能够顺利离开插座部件104,从而使得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分离。也就是说,在位置确保装置101的预锁状态下,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之间的卡合连接并没有被锁定,操作者仍然能够通过对悬臂部件103施加作用力而使得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分离。
图9示出了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F-F线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分别在第一基座407.1和第二基座407.2的内侧相对设置,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的长度略长于锁止件102的高度,从而使得滑槽401能够完全容纳锁止件102。为了使得锁止件102保持在滑槽401内合适的位置上,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的内侧还设有止退结构901。止退结构901包括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其中,第一止退结构901.1设置在第一滑槽轨道408.1上,第二止退结构901.2设置在第二滑槽轨道408.2上。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均呈台阶状的凸起,且为了配合锁止件102上的凸台结构,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凸起高度与锁止件102上的预锁凸台604和终锁凸台605的凸起高度大致相同,均为Z。
第一滑槽轨道408.1的结构与位于锁止件102左侧的三个凸台相匹配,第二滑槽轨道408.2的结构与位于锁止件102右侧的三个凸台相匹配。由于位于锁止件102右侧的三个凸台的凸起高度均为Z,因此,除了第二止退结构901.2以外,第二滑槽轨道408.2其他部分的外缘均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由于位于锁止件102左侧的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一终锁凸台605.1的凸起高度为Z,而第一限位凸台606.1的凸起高度为2Z,因此,相对于第一止退结构901.1上方的轨道902,第一滑槽轨道408.1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下方的轨道903向第一滑槽轨道408.1的内侧缩进一定距离Z,使得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在位置确保装置101底部之间的距离与锁止件102的最大宽度L相同。上述对于第一滑槽轨道408.1和第二滑槽轨道408.2的结构设置使得锁止件102能够完全插入滑槽401内。
在将锁止件102插入插座部件104的预锁位置的过程中,随着锁止件102从滑槽401的底部向上滑动,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二预锁凸台604.2的上边缘恰好分别卡接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下边缘上。此时若操作者增大对锁止件102向上的推动力,由于锁止件102左右两侧的第一贯通槽603.1和第二贯通槽603.2能够给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二预锁凸台604.2提供向内收缩的弹性空间,因而预锁凸台604能够克服止退结构901的弹性干涉而继续在滑槽401内向上运动,直到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二预锁凸台604.2分别越过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而分别位于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上方,此时锁止件102处于预锁位置,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预锁状态。结合图8A和图9可以看到,在将锁止件102插入插座部件104的预锁位置的过程中,锁止件102需要同时克服倒刺405的硬干涉和止退结构901的弹性干涉。
当锁止件102处于图9所示的预锁位置时,锁止件102上的第一预锁凸台604.1和第二预锁凸台604.2的下边缘恰好卡接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上边缘上,进一步防止锁止件102从滑槽401的预锁位置向下脱落。预锁凸台604的设置使得锁止件102在预锁位置不仅具有倒刺405与倒刺配合部609之间硬干涉的卡接保持力,还具有止退结构与预锁凸台604之间弹性干涉的卡接保持力,大大增加了锁止件102在预锁位置的保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设置有倒刺配合部609的锁止件102在预锁位置具有大于20-30N的保持力,而同时设置有倒刺配合部609和预锁凸台604的锁止件102在预锁位置具有大于100N的保持力,极大增加了锁止件102在滑槽401内预锁位置的稳定性。
图10为图7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的仰视图。如图10所示,插座部件104部分地嵌入下壳体106上,滑槽401位于插座部件104的内侧。为了匹配锁止件102,滑槽401的容纳空间402的厚度大致为H。另外,为了匹配锁止件102的第一限位凸台606.1,容纳空间402的左侧也具有与防呆凸件607相匹配的阶梯状的槽状结构。
将锁止件102左右两侧的限位凸台606以及滑槽401左右两侧的滑槽轨道对应设置为不对称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操作者在安装锁止件102时,将锁止件102的左右两侧搞错,起到左右侧的防呆作用,因为滑槽401的左右两侧具有与锁止件102左右两侧的限位凸台606相匹配的不同的厚度,只有将锁止件102的左侧置于第一滑槽轨道408.1,右侧置于第二滑槽轨道408.2时,才能将锁止件102顺利插入插座部件104的滑槽40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台606.1也可以是不同于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够保证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的厚度不一致,达到左右防呆的作用即可,例如将第一限位凸台606.1上的防呆部件607设置为小于锁止件102厚度H的斜坡面,并将滑槽401做与第一限位凸台606.1相匹配的改进。
图11示出了图1B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在终锁状态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悬臂部件103与插座部件104的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卡合连接,部分容纳在插座部件104的上部空间,锁止件102安装在滑槽401的锁止件容纳空间402内,处于终锁位置。此时,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终锁状态,锁止件102保持在插座部件104底部107的上方,且悬挂在倒刺405的上方。
图12为图11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P-P线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锁止件102保持在滑槽401内,且悬挂在倒刺405的上方,使得锁止件102部分位于自由端302的内表面308.2与第一侧面112.1之间的活动空间501。
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位置确保装置101的终锁状态可以看到,由于锁止件102处于自由端302朝向第一侧面112.1弹性运动的活动空间501内,因此,当操作者沿着箭头M的方向向内侧按压按压部件306时,自由端302向其内侧(即靠近第一侧面112.1的方向)做的弹性运动会受到锁止件102上端的限制。也就是说,当锁止件102处于终锁位置时,锁止件102的上端会阻碍自由端302运动至靠近第一侧面112.1,从而防止自由端302带动第一突出部件304.1和第二突出部件304.2分别离开第一横梁403.1和第二横梁403.2。也就是说,在位置确保装置101的终锁状态下,悬臂部件103无法脱离插座部件104,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之间的卡合连接并被锁定,操作者无法通过对悬臂部件103施加作用力而使得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06分离。
图13示出了图11所示的位置确保装置101沿Q-Q线的剖视图。在将锁止件102从图9所示的预锁位置上移至图13所示的终锁位置的过程中,随着锁止件102从滑槽401的预锁位置进一步向上滑动,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二终锁凸台605.2的上边缘恰好分别卡接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下边缘上。此时若操作者增大对锁止件102向上的推动力,由于锁止件102左右两侧的第一贯通槽603.1和第二贯通槽603.2能够给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二终锁凸台605.2提供向内收缩的弹性空间,因而终锁凸台605能够克服止退结构901的弹性干涉而继续在滑槽401内向上运动,直到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二终锁凸台605.2分别越过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而分别位于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上方,从而使得锁止件102处于终锁位置,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终锁状态。也就是说,在将锁止件102从插座部件104的预锁位置移动至终锁位置的过程中,锁止件102需要克服止退结构901的弹性干涉。
如图13所示,当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终锁状态时,锁止件102上的第一终锁凸台605.1和第二终锁凸台605.2的下边缘恰好卡接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上边缘上,从而使得锁止件102保持在滑槽401的终锁位置不向下滑落。此时,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分别位于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下方的滑槽轨道上。当操作者进一步向上推动位于终锁位置的锁止件102时,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分别卡合在第一止退结构901.1和第二止退结构901.2的下方。限位凸台606的设置使得锁止件102在终锁位置处具有有限的向上移动的空间,当上壳体105未盖合在下壳体106上时,限位凸台606避免了锁止件102从终锁位置向上滑脱。
本申请在锁止件102终锁凸台605的上方设置有预锁凸台604,有效增大了位置确保装置101处于预锁状态下的保持力。本申请还在锁止件102终锁凸台605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凸台606,避免了电器盒100未盖合上壳体105时,处于终锁位置的锁止件102从滑槽401的上方滑脱。另外,本申请还将限位凸台606中的第一限位凸台606.1和第二限位凸台606.2分别设置成不对称的结构,并相应改进用于滑动限位凸台606的滑槽401的结构。上述对于限位凸台606和滑槽401结构的改进有助于防止操作者在将锁止件102插入滑槽401时,将锁止件102的左右位置安装颠倒,从而有利于操作者的高效安装。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性地仅安装预锁凸台604,或者仅安装限位凸台606。例如,若只为了实现增大位置确保装置101在预锁状态下保持力的目的时,可以仅在锁止件102终锁凸台605的上方设置预锁凸台604,而无需设置限位凸台606;若只需要避免处于终锁位置锁止件102的从滑槽401的上方滑脱时,可以仅在锁止件102终锁凸台605的下方设置结构对称的限位凸台606,而无需设置预锁凸台604;若为了同时实现锁止件102左右防呆的目的和避免处于终锁位置锁止件102的从滑槽401的上方滑脱的目的时,可以在锁止件102终锁凸台605的下方设置结构不对称的限位凸台606,并相应改进插座部件104上的滑槽401结构,而无需设置预锁凸台604。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申请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8017.0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861338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H05K5/02
专利分类号:H05K5/02;H05K7/02
范畴分类:39D;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英伦路999号15幢一层F、G部位
发明人:王正西;刘占峰;梁德彬
第一发明人:王正西
当前权利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代理人:脱颖
代理机构:31259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电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