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_李自安,张锐,施尚明,施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热,裂谷,地区,水文地质,热源,盆地,机理。

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安,张锐,施尚明,施龙[1](2004)在《松辽盆地杜蒙地区热储流体运移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蒙地区在纵向上分别被嫩一、二段泥岩、青一段泥岩和泉一、二段泥岩所分隔,形成四套热储组合,即上部热储组合、中部热储组合、下部热储组合和深部热储组合。热储水流的数值模拟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盆地西北部斜坡边缘为低势区,而靠近盆地中部(或沉积拗陷中心)为高势区,热储中水流由盆地中部高势区向盆地西北部边缘低势区运移,这一时期盆地西北部边缘为泄水区、盆地中心(沉积拗陷中心)为补给区;而现今杜蒙地区热储中水流由盆地西北部中部边缘高势区向盆地中部低势区运移,盆地西北部边缘为补给区。(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4年06期)

施龙,李自安,施尚明[2](2004)在《松辽盆地杜蒙地区地热田的形成及资源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蒙地区在纵向上分别被嫩一、二段泥岩、青一段泥岩和泉一、二段泥岩所分隔,形成四套热储组合,即上部热储组合、中部热储组合、下部热储组合和深部热储组合。杜蒙地区影响地热资源形成的主要热源是地幔供热、岩浆体供热和放射性元素生热。地热田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断裂带及附近的储盖组合发育区是地热田形成的有利构造部位,深大断裂是深部热流向上部地层传送的良好通道及热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地热资源量模拟计算表明,杜蒙地区热储内总的地热水资源量为11 78×1010m3,扣除热储内不易开采的热水量,仍有8 7×1010m3的资源量。(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4年03期)

施龙[3](2003)在《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它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特殊热构造特征,决定了松辽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赋存极具开发远景的地热资源。因此,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及热效应、地热资源形成机理及综合定量评价,对综合开发利用盆地资源(油气和地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及杜蒙地区的盆地热结构、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热储成因模式、地下热水动力学模拟、单井产能与资源量模拟计算、井口温度计算及综合评价研究,获得如下认识: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分四个阶段,即高温热窿张裂阶段、高温裂陷阶段、低温拗陷阶段和低温萎缩褶皱阶段。盆地构造热演化力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晚期,盆地演化主要是太平洋块体向北西方向以低角度快速俯冲和西伯利亚块体向东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地幔内部热力、重力、相变力以及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和上覆块体绝对运动的作用有关;早白垩世早期至早白垩世中期,来自东部太平洋块体俯冲作用的减弱,而这一时期影响盆地演化的主要力源是地幔内部热力、重力、相变力以及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和来自西伯利亚块体俯冲作用;进入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由于双重俯冲带中西侧俯冲作用带基本停止活动,而本区地幔热能的快速衰减则控制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晚白垩世晚期以后,太平洋块体活动加强和地幔热运动是影响盆地演化的主要动力。 松辽盆地杜蒙地区地壳热结构:莫霍面埋藏深度为29-33km;居里面埋藏深度在18-24km之间,平面上以杜401井向东南区域呈半环带状逐渐变深的形态,整体的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并在杜蒙地区的基底分布有大面积的华力西和燕山期花岗岩。 应用盆地地温模拟技术计算了杜蒙区块现今大地热流值及地温值分布,计算结果表明:2000m、1500m、1000m埋深状况下地温分布分别为80~91℃、63~70℃和42~48℃;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分别为3.8~4.4℃/m和62~65 mW/m~2。这些计算结果均表明,杜蒙区块属于松辽盆地地温场高值区,而小林克与新店一带属于区内高值区,可见杜蒙地区具有较好的地温条件,是地热资源形成的有利地区。对历史时期古热流及古地温的模拟结果显示,盆地的热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高热流期,分别为泉头-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和第叁纪开始时期,其热流值分别是88 mW/m~2和76 mW/m~2,这与该地区的盆地发育史相吻合;古地温在侏罗系和青一段沉积初期,地温迅速升高,到明水组末期地温升至最高,青一段底界为102℃,侏罗系底界高达307℃,到第叁系和第四系沉积时期,古地温出现低值,到现今青一段底界和侏罗系底界的地温分别降至94℃和291℃。 对地热资源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研究表明,杜蒙地区对地热资源形成起重要影响的地热源主要有叁种,即地慢供热、岩浆体供热和放射性元素生热,它们是地热资源形成的基础热源。地热资源聚集带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这种裂谷构造环境中的壳慢连通性与开启性都很高,具有深部热源向上传输热能的良好条件,即岩石圈深大断裂构成深部地热向上部地层传送的良好通道。在杜蒙地区,齐西断裂带和小林克断裂带及其两侧的热储层是具有较好的热构造条件,是地热资源形成的主控构造。 杜蒙地区热储的沉积序列及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热储的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碎屑成份中岩屑含量高,胶结类型多样,有泥质、钙质和硅质,钙质含量是制约本区热储物性的重要因素,热储孔隙类型多样有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和裂隙。对热储电性特征分析表明,好的热储层应具有高时差、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中低电阻率和自然电位负异常等电性特征;运用测井孔隙度解释模型计算出非取心层段热储的物性参数显示,杜蒙地区热储的物性变化范围大,从渗透率级差、变异系数等非均质性评价参数及微观沉积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区的热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杜蒙区块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四套热储组合,分别被泉一、二段泥岩,青一段泥岩和嫩一、二段泥岩分隔,形成了层状低温地热系统。储层内地热水运动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杜蒙地区地下水是由盆地中心流向西北部盆地边缘,而这一时期的盆地西边缘即是泄水区;在现今杜蒙地区的地下水是由盆地边缘流向盆地中心,这时的盆地西部边缘又成为补给区。从区域水动力条件和地层压力随深度变化上分析,研究区处于水交替过渡带和水交替滞缓带,地层压力系数在深度小于1 500米时大于1。此外地下热水矿化度及水型变化表明,本区地下水动力作用及水交替比较复杂,即不同热储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与地表水的混入和深部地慢热液的加入作用有关,但从总体上看,本区热储水质适用于供热及矿泉洗浴。 根据已知测试结果的井层对比分析,研究中所用产能计算模型和参数计算方法是正确的,杜25、杜26、杜27、杜73等井产能均在千方以上。研究区内各热储内总的地热水资源量为11.78x10lom3,扣除油田内油层含水量,仍有8.7x10‘“m,,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良好地热储能区。 本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3-10-10)

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蒙地区在纵向上分别被嫩一、二段泥岩、青一段泥岩和泉一、二段泥岩所分隔,形成四套热储组合,即上部热储组合、中部热储组合、下部热储组合和深部热储组合。杜蒙地区影响地热资源形成的主要热源是地幔供热、岩浆体供热和放射性元素生热。地热田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断裂带及附近的储盖组合发育区是地热田形成的有利构造部位,深大断裂是深部热流向上部地层传送的良好通道及热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地热资源量模拟计算表明,杜蒙地区热储内总的地热水资源量为11 78×1010m3,扣除热储内不易开采的热水量,仍有8 7×1010m3的资源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自安,张锐,施尚明,施龙.松辽盆地杜蒙地区热储流体运移模拟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2].施龙,李自安,施尚明.松辽盆地杜蒙地区地热田的形成及资源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3].施龙.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论文知识图

松江盆地早期形成及演化示意图

标签:;  ;  ;  ;  ;  ;  ;  

松辽盆地杜蒙地区论文_李自安,张锐,施尚明,施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