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深低温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的影响

系统护理干预对深低温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的影响

陈国广1冯志清2苏秋萍1李俏敏1(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手术室广东珠海519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胸外科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深低温体外循环术温度管理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体外循环行深低温循环技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手术中最低鼻咽温度以及最低肛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自动复苏率更好,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复苏,降低患者并发症,使深低温技术更加有效。

【关键词】体外循环温度管理护理深低温

体外循环技术在1953年首次在临床应用,为心脏外科等手术给予了强大的支持。而由于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更加精确,各种插管等会影响手术操作,一旦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心肌的损伤[1]。深低温技术是对心肌给予较好保护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机械因素对心肌再灌注的损伤,保护心功能[2]。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对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体外循环行深低温循环技术的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认知功能障碍,能主动配合本次实验,年龄9岁至49岁之间,病例以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等。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1~49岁,平均为(27.5±11.4)岁。实验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9~49岁,平均为(27.9±1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对患者进行以术中常规护理配合为主。实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并强调术中的合理控温、掌握正确升降温的时机和方法、准确合理使用药物和及时有效监测血氧、血压、体温、尿量、血气等指标护理,护士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手术中护士密切配合,准备用物,观察患者实际情况,做好温度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2.1术前护理

护士在手术前参与医生的讨论中,以更好地了解手术流程及步骤,了解患者的特殊性。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访视,主动与患者交流手术的信息,了解其术前准备情况,心理状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并安抚患者情绪。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的一段时间,应使患者处于较低于室温(22℃~23℃)的温度环境,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预防肺部感染,使患者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室备齐各种用物,并检查各种物品的完好情况。根据患者需要准备手术室。

1.2.2术中护理

1.2.2.1巡回护士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确认患者的一般资料,建立好静脉通路,并准备好各种仪器,做好有创血压监测准备。协助麻醉医生节能型麻醉。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在气管插管结束后为患者导尿,以降低其疼痛感[3]。术前手术床应放置加温垫或电热毯,室温保持在22℃~23℃,湿度在40%~50%。进行各种操作时,只显露需操作的部分,身体的其他部分用棉垫进行保暖,而且各种操作尽可能缩短暴露时间并集中进行。术中常规使用变温水箱和膜式氧合器及加温垫,并且根据体外循环的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室温,保证降温和复温的均匀。同时,应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如鼻温、肛温、血温等)进行密切的监测并保证监测的有效性。若患者的体温变化异常,应及时的进行处理。在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通过有效的降温以及升温措施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合理的控制。患者在降温的过程中,室温调节至20℃以下,为了保持患者体内的温度均衡,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应对患者的头部予冰帽物理降温措施以保证脑部均匀降温。复温时首先打开加温垫、调整患者体外循环的水箱温度,手术室室温调整为25℃~26℃。护士要注意患者的体温每3min恢复不能超过1℃,复温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尿量、血氧饱和度,定期报告医生患者尿量,以分析停循环对肾脏的影响。在整个升温、降温的过程中,血液与水箱的水温差值应小于10℃[1]。在血流恢复正常温度后,鼻温与肛温温差在2℃以下,待肛温升至36.5℃~37.0℃时停止复温并用加温垫保温至术后。

1.2.2.2器械护士

根据手术需要准铺好无菌巾,多准备无菌巾,以备手术需要。在停循环期间要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以最快地缩短手术时间。在降温时停跳液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窦进行冷灌、心包腔内置冰泥等处理外冷灌间隔时间(20~30min)及量(20mL?kg-1)均要严格达到要求[4],同时心内膜持续冰盐水冲洗作为术中心肌保护,而复温时使用37℃生理盐水对心包腔进行冲洗[5]。

1.2.2.3术后护理

手术后护士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回访,以保证手术的完整性,让患者认识到手术已经成功,以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状态。对患者的住院环境进行了解,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暖,室温应调至30℃左右,防止术后低体温,使患者外周血管扩张末梢循环灌注良好,从而提高患者的疾病恢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对疾病恢复常识的了解,从而使得患者的疾病治疗更为有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最低鼻咽温度,患者的肛温情况、自动复苏率和并发症。各指标均由两名护士进行统计,防止人为误差。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停循环时间及最低鼻咽温度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自动复苏率和并发症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手术中最低鼻咽温度以及最低肛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自动复苏率更好,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1.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指将手术中温度降低到20℃以下,以停止血液循环,在无血的条件下进行手术的一种方法[6]。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可以减少对血液成分的破坏,避免肺水肿等发生[7]。

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是保证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我院护士以往的临床工作,没有对此手术形成系统护理,导致手术中护士的护理干预不足,护士配合不当,患者复苏不佳。而手术如不能有效地进行,会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危险。

为此,我院在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时,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这种护理干预措施,是将以往的零散护理内容进行整合,尤其加入了手术前护理和手术后的护理,护士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工作的内容,更好地配合手术。同时,系统护理中还更体现了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照顾和人文关怀,不但在手术前要安慰和鼓励患者,还要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温度管理和监测,并能够在手术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尽管两组患者在停低温循环时间和最低温度中无明显差异,但是,系统护理后,护士能够更好地促进温度平稳恢复,患者自主复苏率提高;同时患者术后明显低体温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复苏,降低患者并发症,使深低温技术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双梅,谢庆,杨满青,等.主动体外复温在婴幼儿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5~116.

[2]张静,王元祥,康星钰等.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67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21~22.

[2]李宝珠,张藏柳,陈红梅等.复杂型主动脉弓梗阻矫治术的手术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73~574.

[3]聂军,葛建军,任刚,江芹.15例法乐四联症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安徽医学,2008,29(2):126~127.

[5]杨爱娣,白晓霞.深低温停循环行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0):355~356.

[6]阳桂香.应用深低温处理同种异体动脉修复下肢血管伤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0):3850.

[7]曹兰珍,丁武华,酒鹏飞,等.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深低温停循环下支架置入治疗的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4):383~384.

标签:;  ;  ;  

系统护理干预对深低温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