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轴接触系统以及自动转换开关论文和设计-洪诗长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备用电源触头、常用电源触头和负载触头,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并排设置;外力驱动第一转轴转动,能使第一转轴分别与备用电源触头、负载触头相连;外力驱动第二转轴转动,能使第二转轴分别与常用电源触头和负载触头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有效增大开距,可显著提高接通\/分断能力;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双转轴接触系统显著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接通\/分断能力。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3)、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并排设置;外力驱动第一转轴(1)转动,能使第一转轴(1)分别与备用电源触头(2)、负载触头(5)相连;外力驱动第二转轴(3)转动,能使第二转轴(3)分别与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相连。

设计方案

1.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3)、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并排设置;

外力驱动第一转轴(1)转动,能使第一转轴(1)分别与备用电源触头(2)、负载触头(5)相连;外力驱动第二转轴(3)转动,能使第二转轴(3)分别与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触头(5)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另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二腔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触头(5)、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分别位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均位于所述三角形中,且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结构相同,均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两侧,以第一转轴(1)的动触头(11)为第一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一动触头右端,以第二转轴(3)的动触头(11)为第二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二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

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双分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右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均位于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左端分别位于负载触头(5)两侧,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成“>”形分布;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二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二动触头右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 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平行;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一动触头右端与备用电源触头(2)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平行;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和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成“<”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触头支持(10)、动触头(11)和弹簧片(12),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两侧,弹簧片(12)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两端分别与动触头(11)两端相连,弹簧片(12)与触头支持(10)限位相连且两端分别压紧动触头(11)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0)上设有至少一组触头插孔(13),每组触头插孔(13)包括两个并排设置且彼此隔离的触头插孔(13),每个触头插孔(13)内均插装有一个动触头(11)和一个弹簧片(12),弹簧片(12)与触头插孔(13)的侧壁限位配合,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并排设置,成“=”形分布,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位于插装在该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弹簧片(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头插孔(13)的侧壁上均设有弹簧片限位柱(130),每个弹簧片(12)中部均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限位孔(120)与弹簧片限位柱(130)限位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12)包括弹簧片主板(121)、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连接板(123),弹簧片主板(121)两端各设有与其折弯相连的一个弹簧片弹力板(122),每个弹簧片弹力板(122)一端与弹簧片主板(121)相连,另一端与弹簧片连接板(123)相连,弹簧片主板(121)中部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连接板(123)与动触头(11)相连,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主板(121)的夹角α,90°<α<180°,弹簧片连接板(123)平行于弹簧片主板(12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0)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减重孔(14)。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插装在同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为一组,每组动触头(11)均与一个负载触头(5)、一个备用电源触头(2)和一个常用电源触头(4)配合使用;

所述负载触头(5)包括负载触头接线板(50)以及设置在负载触头接线板(50)一端的负载触头触刀(51);所述备用电源触头(2)包括备用接线板(20)以及设置在备用接线板(20)一端的备用触刀(21);所述常用电源触头(4)包括常用接线板(40)以及设置在常用接线板(40)一端的常用触刀(41);

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转换至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备用触刀(2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转换至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另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常用触刀(4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

1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任意一种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常用基座(6)和备用基座(7),备用基座(7)设置在常用基座(6)上方且备用基座(7)和常用基座(6)堆叠设置,第一腔室设置在备用基座(7)中部,第二腔室设置在常用基座(6)中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触头(5)的负载触头触刀(51)的两端分别位于常用基座(6)和备用基座(7)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还涉及一种包括该双转轴接触系统的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重要场合都采用自动转换开关进行供电。自动转换开关是将负载从一路电源转接至另一路电源的开关电器,因此对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有十分重要,在紧急供电系统中产品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接触系统多为单转轴结构,即由单个转轴的转动实现常用电源合闸和备用电源合闸,具有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单转轴结构配合电磁铁实现三段位难度较大,不易控制,而且单转轴结构,存在开距不大,燃弧时间长,触头的烧灼和磨损程度严重,接通\/分断能力提高受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其有效增大开距,可显著提高接通\/分断能力;还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双转轴接触系统显著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接通\/分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转轴接触系统,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3、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并排设置;

外力驱动第一转轴1转动,能使第一转轴1分别与备用电源触头2、负载触头5相连;外力驱动第二转轴3转动,能使第二转轴3分别与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相连。

优选的,所述负载触头5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另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二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负载触头5、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分别位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均位于所述三角形中,且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结构相同,均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两侧,以第一转轴1的动触头11为第一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一动触头右端,以第二转轴3的动触头11为第二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二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

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双分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右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均位于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左端分别位于负载触头5两侧,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成“>”形分布;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二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二动触头右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平行;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一动触头右端与备用电源触头2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平行;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和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成“<”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触头支持10、动触头11和弹簧片12,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两侧,弹簧片12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两端分别与动触头11两端相连,弹簧片12与触头支持10限位相连且两端分别压紧动触头11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0上设有至少一组触头插孔13,每组触头插孔13包括两个并排设置且彼此隔离的触头插孔13,每个触头插孔13内均插装有一个动触头11和一个弹簧片12,弹簧片12与触头插孔13的侧壁限位配合,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并排设置,成“=”形分布,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位于插装在该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弹簧片12之间。

优选的,每个所述触头插孔13的侧壁上均设有弹簧片限位柱130,每个弹簧片12中部均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限位孔120与弹簧片限位柱130限位相连。

优选的,所述弹簧片12包括弹簧片主板121、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连接板123,弹簧片主板121两端各设有与其折弯相连的一个弹簧片弹力板122,每个弹簧片弹力板122一端与弹簧片主板121相连,另一端与弹簧片连接板123相连,弹簧片主板121中部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连接板123与动触头11相连,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主板121的夹角α,90°<α<180°,弹簧片连接板123平行于弹簧片主板121。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0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减重孔14。

优选的,插装在同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为一组,每组动触头11均与一个负载触头5、一个备用电源触头2和一个常用电源触头4配合使用;

所述负载触头5包括负载触头接线板50以及设置在负载触头接线板50一端的负载触头触刀51;所述备用电源触头2包括备用接线板20以及设置在备用接线板20一端的备用触刀21;所述常用电源触头4包括常用接线板40以及设置在常用接线板40一端的常用触刀41;

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转换至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备用触刀2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转换至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另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常用触刀4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任意一种所述的双转轴接触系统。

优选的,还包括常用基座6和备用基座7,备用基座7设置在常用基座6上方且备用基座7和常用基座6堆叠设置,第一腔室设置在备用基座7中部,第二腔室设置在常用基座6中部。

优选的,所述负载触头5的负载触头触刀51的两端分别位于常用基座6和备用基座7内。

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有效增大了开距,显著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双转轴接触系统的接通\/分断能力。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由双分闸状态转换至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或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的负载触头触刀与动触头发生摩擦,备用电源触头的备用触刀与动触头发生摩擦或常用电源触头的常用触刀与动触头发生摩擦,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了动触头与负载触头、备用电源触头、常用电源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有利于提高双转轴接触系统的接通\/分断能力,而且与现有的采用拍合方式的接触系统相比,动\/静触头之间的刚接触时,避免或显著减少了电弧的产生,避免或显著降低触头被烧灼或磨损的程度,有利于提高双转轴接触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接通\/分断能力。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双转轴接触系统显著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接通\/分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转轴接触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分闸状态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触头支持、动触头和弹簧片的装配关系;

图6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弹簧片主板和弹簧片弹力板之间的夹角α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双转轴接触系统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其常用基座和备用基座的装配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3、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并排设置;

外力驱动第一转轴1转动,能使第一转轴1分别与备用电源触头2、负载触头5相连;外力驱动第二转轴3转动,能使第二转轴3分别与常用电源触头4、负载触头5相连。

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多采用单转轴的转动实现常用电源的合闸和备用电源的合闸,导致自动转换开关存在开距不大的问题,影响自动转换开关接通\/分断能力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第一转轴1和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转轴3,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有效增大了开距,显著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双转轴接触系统的接通\/分断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仅允许从双分闸状态转换至常用电源合闸状态、双分闸状态转换至备用电源合闸状态,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不能同时被合闸。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接触系统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腔室(图中未示出)内的第一转轴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室(图中未示出)内的第二转轴3、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和负载触头5,第一腔室设置在第二腔室上方且彼此隔离,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并排设置。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负载触头5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另一侧,备用电源触头2设置在第一腔室内,且位于第一转轴1一侧,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二转轴3一侧。

优选的,如图2-4所示,所述负载触头5、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分别位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1和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3均位于该三角形中,且第一转轴1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转轴3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

优选的,如图2-4所示,所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优选的,如图2-4所示,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两侧,以第一转轴1的动触头11为第一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一动触头右端,以第二转轴3的动触头11为第二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二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双分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右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均位于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左端分别位于负载触头5两侧,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成“>”形分布;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二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二动触头右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平行可以有效扩大开距;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一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一动触头右端与备用电源触头2相连,,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平行可以有效扩大开距;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和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成“<”形分布。

优选的,双分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的夹角≤90o。进一步的,双分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的夹角为90o。

优选的,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和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的夹角≤90o。进一步的,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和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的夹角为90o。

具体的,如图2-4所示方向,所述第一转轴1设置在第二转轴3正上方,负载触头5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左侧且位于二者之间,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设置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右侧,备用电源触头2设置在常用电源触头4上方,备用电源触头2位于第一转轴1的右上侧,常用电源触头4位于第二转轴3的右下侧;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均包括触头支持10以及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的动触头11,动触头11两端分别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左右两侧,以第一转轴1的动触头11为第一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左右两端的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一动触头右端,以第二转轴3的动触头11为第二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左右两端的第二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如图2所示,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双分闸状态,第一动触头左端和第二动触头左端分别位于负载触头5的上下两侧,第一动触头右端和第二动触头右端均位于备用电源触头2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第一动触头右端的延长线与第二动触头右端的延长线相交,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成“>”形分布,如图3所示,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备用电源合闸状态,第一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一动触头右端与备用电源触头2相连,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形成由上到下往左侧倾斜的平行设置;如图4所示,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常用电源合闸状态,第二动触头左端与负载触头5相连,第二动触头右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使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形成由上到下往右侧倾斜的平行设置;结合图3和4可以看出,备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动触头和常用电源合闸状态下的第二动触头成“<”形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其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共用负载触头5,有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节约装配空间,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的结构相同,如图5所示,为二者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均包括触头支持10、动触头11和弹簧片12,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两侧,弹簧片12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两端分别与动触头11两端相连,弹簧片12与触头支持10限位相连且弹簧片12的两端分别压紧动触头11的两端。

优选的,如图6和7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0上设有至少一组触头插孔13,每组触头插孔13均包括两个并排且彼此隔离的触头插孔13,每个触头插孔13内均插装有一个动触头11和一个弹簧片12,弹簧片12与触头插孔13的侧壁限位配合,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并排设置,成“=”形分布,插装在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位于插装在该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弹簧片12之间。

优选的,如图7和8所示,每个所述触头插孔13的侧壁上均设有弹簧片限位柱130,每个弹簧片12中部均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限位孔120与弹簧片限位柱130限位相连。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11两端各设有一个动触头限位凸起,弹簧片1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弹簧片限位槽124,弹簧片限位槽124与动触头限位凸起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0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减重孔14,有利于节约触头支持10的原材料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触头支持10的自重,使触头支持10更流畅自如的动作。

具体的,如图6-9所示,所述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3均包括触头支持10,触头支持10上并排设有多组触头插孔13,多组触头插孔13彼此平行,每组触头插孔13均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触头插孔13,同组的两个触头插孔13彼此平行隔离设置,成“=”形分布,每个触头插孔13内均插装有一个动触头11和一个弹簧片12,同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为一组,同一组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弹簧片12为一组,插装在一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动触头11位于该组触头插孔13内的两个弹簧片12之间,动触头11的两端分别突出在触头插孔13的两端外侧,弹簧片12的两端分别突出在触头插孔13的两端外侧,且弹簧片12的两端分别与动触头11的两端相连,每个触头插孔13的侧壁上均设有一个弹簧片限位柱130,每个弹簧片12中部均设有一个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限位孔120套设在弹簧片限位柱130上,动触头1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动触头限位凸起,多个减重孔14均匀分布在触头支持13的环形侧面上。

优选的,如图2-4所示,每组所述动触头11均与一个负载触头5、一个备用电源触头2、一个常用电源触头4配合使用。所述负载触头5包括负载触头接线板50以及设置在负载触头接线板50一端的负载触头触刀51;所述备用电源触头2包括备用接线板20以及设置在备用接线板20一端的备用触刀21;所述常用电源触头4包括常用接线板40以及设置在常用接线板40一端的常用触刀41。如图3所示,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备用触刀2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如图4所示,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处于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触刀51另一端插入一组动触头11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常用触刀41插入该组动触头11另一端的两个动触头1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接触系统,由双分闸状态转换至备用电源合闸状态或常用电源合闸状态时,负载触头5的负载触头触刀与动触头11发生摩擦,备用电源触头2的备用触刀21与动触头11发生摩擦或常用电源触头4的常用触刀41与动触头11发生摩擦,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了动触头11与负载触头5、备用电源触头2、常用电源触头4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有利于提高双转轴接触系统的接通\/分断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额定接触电流值,而且与现有的采用拍合方式的接触系统相比,动\/静触头之间的刚接触时,避免或显著减少了电弧的产生,避免或显著降低触头被烧灼或磨损的程度,有利于提高双转轴接触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接通\/分断能力。

优选的,如图8和9所示,所述弹簧片12包括弹簧片主板121、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连接板123,弹簧片主板121两端各设有与其折弯相连的弹簧片弹力板122,每个弹簧片弹力板122一端与弹簧片主板121相连,另一端与弹簧片连接板123相连,弹簧片主板121中部设有弹簧片限位孔120,弹簧片连接板123与动触头11相连,弹簧片弹力板122和弹簧片主板121的夹角α,90°<α<180°,弹簧片连接板123平行于弹簧片主板121。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弹簧片连接板123一端设有弹簧片限位槽124。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还包括常用基座6和备用基座7,备用基座7设置在常用基座6上方且备用基座7和常用基座6堆叠设置,第一腔室设置在备用基座7中部,第二腔室设置在常用基座6中部。

优选的,所述负载触头5的负载触头触刀51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备用基座7和常用基座6中。进一步的,所述备用基座的底面上设有用于负载触头触刀51穿过的负载触头穿过孔。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采用所述双转轴接触系统,显著增大开距,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接通\/分断能力。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双转轴接触系统以及自动转换开关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6075.8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418346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H01H 3/32

专利分类号:H01H3/32;H01H1/22;H01H1/44;H01H1/50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5603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正泰工业园区正泰路1号

发明人:洪诗长;郭德鑫;黄文体;江华华;陆庆华

第一发明人:洪诗长

当前权利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茀智;龚清媛

代理机构:1136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双转轴接触系统以及自动转换开关论文和设计-洪诗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