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包信,张栩嘉,赵元慧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包信,张栩嘉,赵元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大型溞,急性毒性,QSAR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包信,张栩嘉,赵元慧[1](2016)在《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及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取代苯酚、苯胺和苯甲酸类化合物是在环境水体中具有较强生物毒性的芳香族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水体中对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都有较大危害。测定此类化合物在p H值为6、7.8和9的条件下对大型溞的24 h急性毒性,计算化合物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中性态分子所占比例F0。研究毒性与F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0对取代苯酚和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的影响较大而对取代苯胺毒性的影响很小。对于卤代苯甲酸类化合物,毒性与疏水性的相关性较好,但是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与疏水性参数的相关性很差,引入量子化学参数EHOMO和取代羟基个数NOH,可以改进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模型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玉丽,杨利民,王秋泉[2](2007)在《脉冲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电子捕获负化学离子化-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28种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H-POPs,haloge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及其对于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潜在危害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介质中痕量H-POPs的分析方法迅速发展。对于实际样品中H-POPs的分析,其主要困难来自复杂样品基质和待测H-POPs之间的干扰;另外,大多数H-POPs以痕量或超痕量水平存在于环境、生物样品中。(本文来源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5-01)

周文军[3](2002)在《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的范围及程度不断扩大和加剧。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已经影响到土壤的正常生态功能,造成地下水、大气的污染,以及食物链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威胁。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是决定其迁移与转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对于了解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归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都可能含有各种表面活性剂,这些表面活性剂被土壤表层吸附后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极大的影响。目前大量的研究都是利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来提高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并用于地下水及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本文选用环境优先污染物中的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研究了它们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行为,以及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为黄土地区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及表面活性剂改性土壤中的吸附研究进展 文中较系统地评述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底泥)中吸附行为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吸附等温线模型、影响因素和模型的建立与发展。同时评述了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的研究现状、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以及改性粘土的应用。引用文献68篇。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2,4-二氯苯酚和对硝基苯胺在黄土中吸附的影响 制备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改性和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的黄土并测定了不同改性黄土的有机碳含量。研究了不同改性黄土对水中2,4-二氯苯酚和对硝基苯胺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黄土对2,4-二氯苯酚和对硝基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且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大。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的黄土对2,4-二氯苯酚和对硝基苯胺的吸附能力小于相应的单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 第叁章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Zllou子佼nj’un:SorPtion Cllaraeteristics oflo,,七iable OJ’g anieCo,,Ian,ina,,ts on,he Loess 50115 M od少了ed with Surfactant 研究了叁种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行为。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随液相酸碱性的变化而改变,因此,nII值对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模型,吸附等温线可分解为两条分别代表离子和非离子形态的曲线;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无论离子形态还是非离子形态)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可用双模式吸附理论来解释。第四章有机芳香阴离子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 有些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完全以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有机芳香阴离子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等温线为非线性的:离子强度的增大和二价重金属阳离子的加入增强了有机芳香阴离子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量:两种有机芳香阴离子共存时,各自的吸附量均减小,有竞争吸附发生;探讨了有机芳香阴离子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机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12-01)

叶常明,李铁,雷志芳[4](1998)在《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平衡分配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热力学平衡原理出发,推导出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相间分配系数的理论计算模型,并以苯酚、邻氯酚、2,4-二氯酚、五氯酚和苯胺的吸附实验数据为例,计算了它们在中性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形态下的分配系数K_d和K_(di),以及总体分配系数K_(do),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分配行为不仅与该化学物的pKa和存在形态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环境介质的pH。(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1998年03期)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H-POPs,haloge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及其对于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潜在危害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介质中痕量H-POPs的分析方法迅速发展。对于实际样品中H-POPs的分析,其主要困难来自复杂样品基质和待测H-POPs之间的干扰;另外,大多数H-POPs以痕量或超痕量水平存在于环境、生物样品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包信,张栩嘉,赵元慧.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及QSAR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6

[2].赵玉丽,杨利民,王秋泉.脉冲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电子捕获负化学离子化-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28种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周文军.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特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2

[4].叶常明,李铁,雷志芳.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平衡分配计算[J].环境化学.1998

标签:;  ;  ;  ;  

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论文-包信,张栩嘉,赵元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