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特的民间转调——“扑外弦”

一种独特的民间转调——“扑外弦”

二人转唱腔,是由众多不同宫调系统的曲牌相互联缀,从而构成一曲目的唱腔音乐。二人转艺人,大多无文化,无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严格的声音训练。但演唱起来,曲牌运用却得心应手,变化自如。不同宫调曲牌之间,互相联接转换灵活。是什么方法使他们把这些曲牌贯穿起来,演唱又不“走调”呢?这就是“扑外弦”。这里,外弦即主奏乐器板胡的外弦空弦之意,艺人称“外敞弦”。何谓扑外弦?简言之,就是二人转在演唱下接不同宫调的曲牌时,将下支曲牌的调式主音(或属音)之实际音高,等同于伴奏前支曲牌的板胡乐器的外弦空弦。也就是将后曲主音之音高,“扑”到前曲主音实际音高上(一般讲,与板胡外敞弦音高相等)。在这里,所谓“扑”,实为二人转艺人头脑中的音高意念。

二人转唱腔曲牌丰富多彩,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这些众多的曲牌,按其调式归纳,以商、徵、羽、宫(也包括商宫、羽宫)居多,角调式甚少(仅【大救驾】一例)。这五种不同调式的曲牌,以伴奏乐器板胡(外弦定A,里弦定D)为例,分别用“52”(商、商宫,徵)“26”(羽)“15”(宫)“63”(角)等这四种不同的定弦伴奏。而“52”定弦,则是这四种定弦中最基本的、起主轴作用的定弦,称之为主导定弦。演唱中,尽管由于曲牌调式不同,而运用不同的定弦(调高)伴奏,但不论上下如何转换,都要回复到这一主导定弦上。

长期的演出实践以及师承相传,作为一名二人转艺人,一般在演唱中都要掌握两种技能:第一,牢固的音高意识。不管运用何种定弦伴奏,演唱中,对板胡外敞弦的实际音高(a2),其意识是牢固的。这正如一名评剧演员唱“俩眼”、“俩半眼”、“仨眼”,其音到底有多高,心中是有数的一样。因此,尽管在演唱中曲牌运用多变,转调频繁,但只要牢固确立这种外敞弦的音高意识,就不致于“跑调”、“走弦”。第二,强烈的调式主音意识。艺人虽不懂调式音乐理论,但不同宫调曲牌中的调式主音是熟悉的。“谁是主要的音,哪些音围绕着主音转”,不同调式曲牌与哪种定弦相配,是了如指掌的。掌握这两种技能,什么调式的曲牌用什么定弦演唱,久而久之,也就约定俗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固定模式。我们以[武咳咳]这支曲牌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武咳咳】在二人转唱腔中,是一支主要的、必用的曲牌。有两种曲调:一是上下句均带甩腔结构,以“卖腔”抒情为其特色的,称为【悠武咳】;另一种是上下句不带甩腔结构,以“卖字”叙事见长,称为【排字句】;一般演唱是唱完一番【悠武咳】,即进入【排字句】,反复演唱到一定段落甩腔。商调式,用52定弦伴奏,擅长演唱大篇幅唱词,故艺人称宝调。

演唱中,根据内容及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音乐色彩表现之需要,需中间插入羽调式曲牌,如【羊调】、【抱板腔】、【三节板】等,则将新插入曲牌的调式主音“6”,“扑”到前一定弦52(【武咳咳】)的外敞弦“2”音上即可。这样,就顺乎自然地由52转换到26定弦伴奏,转入羽调式曲牌演唱。唱到一定段落,需转回【武咳咳】(52定弦)曲牌时,只要在演唱【羊调】、【抱板腔】、【三节析】的尾部加上一个【武咳咳】甩腔,即可轻而易举地转回到原来的主导弦口上。演唱中,如根据曲目情节发展的需要,须再转到用15定弦伴奏的[反锔缸调]时,则要采用“后曲属音”扑“前曲主音”的方法。【反锔缸调】是上下句结构,上句落“5”音,下句落“1”音,宫调式。只要将该曲牌的上句落音“5”(属音),扑到主导定弦的外敞弦上,即可转入用15定弦伴奏的[反锔缸调]曲牌。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种,即用“属音‘扑’主音”的方法呢?这是因为在二人转唱腔曲牌中,有相当数量的曲牌演唱,是起于外弦,落于里弦的。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演唱起来才能“跟着弦”走,才能与下支曲牌衔接自然,才能容易回到主导定弦上。当然,这种转调之所以比较容易,从理论上讲,是因为它们是近关系转调。与以上相比,由【胡胡腔】(52)转【在救驾】63)再转【喇叭牌子】(52),其难度更进了一层,一般,不具有相当阅历的二人转演员,是很难熟练掌握这种转调技能的。

“扑外弦”从音乐基本理论分析,它是同主音转调和等音转调在民间音乐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从美学的角度,反映其音乐思维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了解和熟悉这一技法,对于探究民间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是不无裨益的。

责任编辑王春来

标签:;  ;  ;  

一种独特的民间转调——“扑外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