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王珺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王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位转换隔震,耗能减震,结构体系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1](2015)在《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为了满足城市建设中各方面的需求,建设带有高位转换结构的建筑被提上了日程。在高位转换结构的建筑上,在转换层以下楼层中剪力墙落地较少,转换层的上下楼层刚度变化比较大,易产生薄弱层,是一种极不利于抗震的建筑结构形式,但因建筑功能的需要,一些大、中城市建设了许多这类高层建筑,并且许多学者对该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如何解决该体系存在的根本性抗震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对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探析,通过高位转换结构建筑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重要性,为之后的高层建筑提供可靠合理的技术保证。(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5年09期)

吴从晓,周云,邓雪松[2](2010)在《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位转换结构体系中转换层构件、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和基底剪力墙内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介绍了其构造、特点,对新型结构体系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ETABS软件和PERFORM 3D软件对高位转换框剪结构(NC)、高位转换层间隔震框剪结构(IS)和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框剪结构(IS+SLD+VD和IS+×+VD)进行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采用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后,结构层间位移角、转换层框支柱剪力、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和基底剪力墙内力均明显减小;②IS+SLD+VD和IS+×+VD工况中结构层间位移不会产生明显的突变,避免新薄弱层的出现;③IS+SLD+VD工况在其他参数控制效果与IS和IS+×+VD工况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隔震层间位移明显减小,提高结构抗倾覆性能,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宜优先采用IS+SLD+VD方案;④按现行规范设计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结构偏于更安全。(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吴从晓[3](2007)在《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但在高位转换结构中由于其竖向构件不能连续布置,导致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因此,该种体系极不利用抗震。由于耗能减震装置能给结构提供一定的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因此,本文对加入耗能减震装置后的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应用于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位移相关型耗能减震装置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Bouc-Wen模型模拟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滞回性能;(2)在现有耗能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了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包括体系在多遇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方法和罕遇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并结合算例分析了该种结构体系在多遇震作用下转换层板和剪力墙应力的分布情况;(3)通过对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安装位移相关型耗能器的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等效阻尼比的计算方法,其中耗能减震装置的滞回性能采用SAP2000中的Plastic(wen)模型进行模拟;(4)根据耗能减震结构期望阻尼比设计方法的特点,建立了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采用铅粘弹性阻尼支撑时期望阻尼比法的设计过程;(5)对实际工程算例进行分析,检验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实际性能。(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07-06-01)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高位转换结构体系中转换层构件、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和基底剪力墙内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介绍了其构造、特点,对新型结构体系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ETABS软件和PERFORM 3D软件对高位转换框剪结构(NC)、高位转换层间隔震框剪结构(IS)和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框剪结构(IS+SLD+VD和IS+×+VD)进行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采用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后,结构层间位移角、转换层框支柱剪力、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和基底剪力墙内力均明显减小;②IS+SLD+VD和IS+×+VD工况中结构层间位移不会产生明显的突变,避免新薄弱层的出现;③IS+SLD+VD工况在其他参数控制效果与IS和IS+×+VD工况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隔震层间位移明显减小,提高结构抗倾覆性能,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宜优先采用IS+SLD+VD方案;④按现行规范设计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结构偏于更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珺.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探析[J].门窗.2015

[2].吴从晓,周云,邓雪松.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

[3].吴从晓.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07

标签:;  ;  ;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论文-王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