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重组磷脂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脂,激酶,大肠杆菌,蛋白质,基因,蛋白,性质。
人重组磷脂酶论文文献综述
程实,王长坤,张梁,李赢,石贵阳[1](2016)在《复合重组磷脂酶用于大豆油脱胶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所产磷脂酶A_1(phospholipase A_1,PLA_1)和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PLC)进行大豆油酶法脱胶研究,探讨自主开发重组酶进行酶法脱胶的可行性。以诺维信商品酶Lecitase Ultra~(TM)为对照,研究酶法脱胶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复合磷脂酶添加量工艺参数对大豆油脱胶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复合酶法脱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45℃、反应pH 6.5、反应时间3 h、搅拌速率300 r/min、PLA_1和PLC添加量分别为7 940 U/kg和23 130 U/kg。复合磷脂酶对大豆油脱胶的效果与诺维信商品酶Lecitase Ultra~(TM)基本一致,大豆油磷含量可降至5 mg/kg以下,能够满足物理精炼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食品级油脂脱胶用酶制剂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18期)
王薛婷[2](2016)在《重组磷脂酶C的制备、酶学性质及其mPEG修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EC3.1.4.3)是一种专一水解甘油磷脂C3键的水解酶,其水解产物为磷酸单脂和二酰甘油,普遍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中。磷脂酶C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酶法脱胶等领域。产磷脂酶C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易于大规模生产,因此源自微生物的磷脂酶C已成为工业用酶的最主要来源。本研究筛选出一株高产磷脂酶C菌株,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了具有活性的大肠杆菌重组磷脂酶C并对该酶的性质及其mPEG修饰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活性高且热稳定较好的磷脂酶C。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卵黄平板法从厦门集美红树林泥样中分离出11株产磷脂酶C菌株,其中一株菌生产的磷脂酶C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命名为HSL3。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25℃,装液量75 m L/250 mL,pH 7.0,卵黄添加量1%,接种量0.25%条件下培养24h,酶活力达到22.8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30.46%。2.以HSL3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克隆了其磷脂酶C基因,成功构建了E.coli Er2566/p Smart I-PLC融合表达菌株。在25℃诱导5 h获得有活性的重组磷脂酶C(SUMO-PLC)。切除SUMO标签后,SDS-PAGE显示异源表达的磷脂酶C分子量约为28KDa,通过LC-MS/MS质谱鉴定其为磷脂酶C。3.重组磷脂酶C的酶学特性: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80℃,60℃保温50 min仍具有85%的酶活,70℃保温50 min剩余63%酶活,热稳定性良好;最适作用p H为8.0,在p H7.2~8.0范围内其稳定性较好;可被Zn~(2+)、Mn~(2+)激活,而Cu~(2+)则抑制其活性,EDTA可强烈抑制该酶活性,EGTA对该酶酶活有一定的影响;该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可以水解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及磷脂酰肌醇(PI),但不能水解鞘磷脂(SM);对磷脂酰胆碱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27 mM和131.57m M min-1,Kcat值为89.5 s~(-1)。4.运用化学修饰剂mPEG琥珀酰亚胺酸酯对重组磷脂酶C进行化学修饰。在修饰剂与磷脂酶C的摩尔比为10,20,30时,修饰率分别为10.68%,15.85%和19.98%。对修饰后的酶进行质谱鉴定及分子量测定,确定修饰后的重组磷脂酶C分子量为33 KDa,比未修饰酶大5 KDa。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 H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热稳定性和pH耐受性均有所提高。在修饰率为10.68%时酶活及稳定性最好,其剩余酶活为92.87%,在70℃保温50 min剩余酶活由63.20%提高到70.24%,80℃时剩余酶活由7.40%提高到10.80%,对修饰率为10.68%的SS-mPEG-PLC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其对磷脂酰胆碱的Km和Vmax分别为0.62 m M和222 m M/min,Kcat值为622.89 s~(-1),该酶在4℃的贮藏稳定性良好。圆二色谱分析修饰前后磷脂酶C,除Antiparallel之外的二级结构没有明显变化,Antiparallel的增加使得修饰酶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6-05-03)
杨宁,陈明锴,任龙,何东平,陈涛[3](2006)在《重组磷脂酶C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酶C是一类磷脂酰键的水解酶,在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第二信使的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尤其是细菌中产生的磷脂酶C可以模拟真核生物中的作用而受到关注。该文叙述了磷脂酶C的克隆和表达、重构的工程菌株及重组磷脂酶C的纯化制备。同时,还简介了作者的研究,重组磷脂酶C可能进一步研究制成Ⅰ类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新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06年10期)
韩黎,吴桂芝,徐振彪,邢玉斌,贾宁[4](2004)在《鼠重组磷脂酶D2腺病毒的构建及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2基因及其功能缺陷点突变基因 (K75 8R)从真核表达载体pCGN中克隆至带有绿色荧光标记蛋白的穿梭质粒pAdTrack CMV中 ;再与腺病毒骨架载体一起在大肠杆菌BJ5 1 83中进行同源重组 ,成功构建磷脂酶D2重组腺病毒。该病毒颗粒感染人胚肾 2 93细胞 ,高效表达磷脂酶D2及其功能缺陷蛋白。这种表达对M3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细胞内磷脂酶D激活无影响。但磷脂酶D2功能缺陷蛋白对蛋白激酶C介导的胞内磷脂酶D激活有显着抑制作用 ;相反 ,磷脂酶D2蛋白有显着增强作用。结果表明 ,磷脂酶D2基因的同源重组腺病毒的表达构建是研究其在细胞内的生理功能的有力工具 ,细胞内磷脂酶D2激活与蛋白激酶C调控的效应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4年01期)
朱玲,陆惠民,余传星,苏东辉,黄伟达[5](2003)在《人重组磷脂酶D_2变构体c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VectorNTI、DNATools等计算机分析软件及信息库 ,研究人重组磷脂酶D2 (rhPLD2 )变构体的生物学特征。rhPLD2具有多种基因结构和功能调控元件 ,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活性保守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 ,表明rhPLD2应是一种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异质性蛋白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人重组磷脂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EC3.1.4.3)是一种专一水解甘油磷脂C3键的水解酶,其水解产物为磷酸单脂和二酰甘油,普遍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中。磷脂酶C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酶法脱胶等领域。产磷脂酶C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易于大规模生产,因此源自微生物的磷脂酶C已成为工业用酶的最主要来源。本研究筛选出一株高产磷脂酶C菌株,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了具有活性的大肠杆菌重组磷脂酶C并对该酶的性质及其mPEG修饰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活性高且热稳定较好的磷脂酶C。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卵黄平板法从厦门集美红树林泥样中分离出11株产磷脂酶C菌株,其中一株菌生产的磷脂酶C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命名为HSL3。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25℃,装液量75 m L/250 mL,pH 7.0,卵黄添加量1%,接种量0.25%条件下培养24h,酶活力达到22.8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30.46%。2.以HSL3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克隆了其磷脂酶C基因,成功构建了E.coli Er2566/p Smart I-PLC融合表达菌株。在25℃诱导5 h获得有活性的重组磷脂酶C(SUMO-PLC)。切除SUMO标签后,SDS-PAGE显示异源表达的磷脂酶C分子量约为28KDa,通过LC-MS/MS质谱鉴定其为磷脂酶C。3.重组磷脂酶C的酶学特性: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80℃,60℃保温50 min仍具有85%的酶活,70℃保温50 min剩余63%酶活,热稳定性良好;最适作用p H为8.0,在p H7.2~8.0范围内其稳定性较好;可被Zn~(2+)、Mn~(2+)激活,而Cu~(2+)则抑制其活性,EDTA可强烈抑制该酶活性,EGTA对该酶酶活有一定的影响;该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可以水解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及磷脂酰肌醇(PI),但不能水解鞘磷脂(SM);对磷脂酰胆碱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27 mM和131.57m M min-1,Kcat值为89.5 s~(-1)。4.运用化学修饰剂mPEG琥珀酰亚胺酸酯对重组磷脂酶C进行化学修饰。在修饰剂与磷脂酶C的摩尔比为10,20,30时,修饰率分别为10.68%,15.85%和19.98%。对修饰后的酶进行质谱鉴定及分子量测定,确定修饰后的重组磷脂酶C分子量为33 KDa,比未修饰酶大5 KDa。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 H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热稳定性和pH耐受性均有所提高。在修饰率为10.68%时酶活及稳定性最好,其剩余酶活为92.87%,在70℃保温50 min剩余酶活由63.20%提高到70.24%,80℃时剩余酶活由7.40%提高到10.80%,对修饰率为10.68%的SS-mPEG-PLC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其对磷脂酰胆碱的Km和Vmax分别为0.62 m M和222 m M/min,Kcat值为622.89 s~(-1),该酶在4℃的贮藏稳定性良好。圆二色谱分析修饰前后磷脂酶C,除Antiparallel之外的二级结构没有明显变化,Antiparallel的增加使得修饰酶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重组磷脂酶论文参考文献
[1].程实,王长坤,张梁,李赢,石贵阳.复合重组磷脂酶用于大豆油脱胶的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6
[2].王薛婷.重组磷脂酶C的制备、酶学性质及其mPEG修饰初探[D].集美大学.2016
[3].杨宁,陈明锴,任龙,何东平,陈涛.重组磷脂酶C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
[4].韩黎,吴桂芝,徐振彪,邢玉斌,贾宁.鼠重组磷脂酶D2腺病毒的构建及功能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
[5].朱玲,陆惠民,余传星,苏东辉,黄伟达.人重组磷脂酶D_2变构体c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