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涉及变速器吊架领域。包括吊架主体,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前支撑板、右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前支撑板上设有前吊链连接架,后支撑板上设有后吊链连接架;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上设有横梁,横梁上设有空载吊环和重载吊环;后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主变速操纵机构和副变速操纵机构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和右刹车操纵机构。该变速器吊架总成不仅具有搬运功能,同时也实现了集中操作和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架主体,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1)、前支撑板(2)、右支撑板(3)和后支撑板(4)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腿(5),前支撑板(2)上设有前吊链连接架(6),后支撑板(4)上设有后吊链连接架(7),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通过吊链(8)相连;前支撑板(2)和后支撑板(4)上设有横梁(9),横梁(9)上设有空载吊环(10)和重载吊环(11);后支撑板(4)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12),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13),主变速操纵机构(12)和副变速操纵机构(13)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主变速操纵机构(12)、副变速操纵机构(13)、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的前端均设有与变速器对应的连接接口。
设计方案
1.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吊架主体,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1)、前支撑板(2)、右支撑板(3)和后支撑板(4)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腿(5),前支撑板(2)上设有前吊链连接架(6),后支撑板(4)上设有后吊链连接架(7),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通过吊链(8)相连;前支撑板(2)和后支撑板(4)上设有横梁(9),横梁(9)上设有空载吊环(10)和重载吊环(11);后支撑板(4)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12),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13),主变速操纵机构(12)和副变速操纵机构(13)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主变速操纵机构(12)、副变速操纵机构(13)、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的前端均设有与变速器对应的连接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变速操纵机构(12)包括第一立杆(121)、第一夹具(122)、第一光轴(123)、第一直线轴承(124)和第一操纵杆(125),第一立杆(121)、第一光轴(123)和第一操纵杆(125)依次相连,第一立杆(121)和第一光轴(123)铰接,第一直线轴承(124)设置在第一光轴(123)上,第一夹具(122)设置在第一立杆(121)上远离第一光轴(123)的一端,第一夹具(122)上连接主变速连接杆(1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具(122)包括第一夹具本体(1221),第一夹具本体(122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立杆(121)相连的第一安装孔(1222),另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设有锁紧螺栓(1223),第一夹具本体(1221)的另一侧设有接口连接孔(1224),接口连接孔(1224)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接口连接孔(1224)内设有主变速连接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变速操纵机构(13)包括第二夹具、第二立杆、第二直线轴承、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第二立杆、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立杆和第二光轴铰接,第二直线轴承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第二夹具设置在第二立杆上远离第二光轴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刹车操纵机构(14)包括第一支撑座(141)、第一过渡杆(142)、第一连接杆(143)、第一推拉杆(144)、第三操纵杆(145)、第一刹车连接板(146)和刹车杆(147),第一刹车连接板(146)、第一连接杆(143)、第一过渡杆(142)、第一推拉杆(144)和第三操纵杆(145)依次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座(141)的底端与第一过渡杆(142)的中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一刹车连接板(146)远离第一连接杆(143)的一端与刹车杆(147)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刹车操纵机构(15)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过渡杆、第二连接杆、第二推拉杆及第四操纵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过渡杆、第二推拉杆和第四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支撑座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杆铰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过渡杆的一端通过第二刹车连接板与第二刹车杆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分别包括U型弯板(61),U型弯板(61)的开口端设有吊杆(62),U型弯板(61)的底部设有松紧调整螺栓(6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速器吊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
背景技术
变速器总成出厂时,需要对各挡位、刹车、差速功能是否正常进行检查。为实现集中操作和集中控制,设计出多功能吊架。吊架作为搬运工具,起到吊具作用,可以使变速器在准备工位、试验工位和卸载工位间搬运流转。
现有技术中,变速器吊架仅仅具有搬运变速器的功能,变速器总成出厂时,需要对各挡位速度是否准确、差速及刹车功能是否正常进行检测,原操作方式是由检测者用四种专用操作杆在变速器两侧分别操作,其劳动强度较大,操作位置分散,自动化程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达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速器吊架总成,包括吊架主体,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前支撑板、右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腿,前支撑板上设有前吊链连接架,后支撑板上设有后吊链连接架,前吊链连接架和后吊链连接架通过吊链相连;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上设有横梁,横梁上设有空载吊环和重载吊环;后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主变速操纵机构和副变速操纵机构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和右刹车操纵机构,主变速操纵机构、副变速操纵机构、左刹车操纵机构和右刹车操纵机构的前端均设有与变速器对应的连接接口。
可选的,所述主变速操纵机构包括第一立杆、第一夹具、第一光轴、第一直线轴承和第一操纵杆,第一立杆、第一光轴和第一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一立杆和第一光轴铰接,第一直线轴承设置在第一光轴上,第一夹具设置在第一立杆上远离第一光轴的一端,第一夹具上连接主变速连接杆。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具包括第一夹具本体,第一夹具本体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立杆相连的第一安装孔,另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设有锁紧螺栓,第一夹具本体的另一侧设有接口连接孔,接口连接孔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接口连接孔内设有主变速连接杆。
可选的,所述副变速操纵机构包括第二夹具、第二立杆、第二直线轴承、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第二立杆、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立杆和第二光轴铰接,第二直线轴承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第二夹具设置在第二立杆上远离第二光轴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左刹车操纵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过渡杆、第一连接杆、第一推拉杆、第三操纵杆、第一刹车连接板和刹车杆,第一刹车连接板、第一连接杆、第一过渡杆、第一推拉杆和第三操纵杆依次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座的底端与第一过渡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一刹车连接板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刹车杆相连。
可选的,所述右刹车操纵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过渡杆、第二连接杆、第二推拉杆及第四操纵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过渡杆、第二推拉杆和第四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支撑座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杆铰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过渡杆的一端通过第二刹车连接板与第二刹车杆相连。
可选的,所述前吊链连接架和后吊链连接架分别包括U型弯板,U型弯板的开口端设有吊杆,U型弯板的底部设有松紧调整螺栓。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包括吊架主体,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前支撑板、右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后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主变速操纵机构和副变速操纵机构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和右刹车操纵机构,检测人员利用安装在吊架尾部的五个操纵机构,在一个位置即可完成所有检测作业,该变速器吊架总成不仅具有搬运功能,同时也实现了集中操作和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吊架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吊链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变速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刹车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左支撑板,2-前支撑板,3-右支撑板,4-后支撑板,5-支撑腿,6-前吊链连接架,7-后吊链连接架,8-吊链,9-横梁,10-空载吊环,11-重载吊环,12-主变速操纵机构,13-副变速操纵机构,14-左刹车操纵机构,15-右刹车操纵机构,121-第一立杆,122-第一夹具,123-第一光轴,124-第一直线轴承,125-第一操纵杆,126-主变速连接杆,1221-第一夹具体,1222-第一安装孔,1223-锁紧螺栓,1224-接口连接孔,141-第一支撑座,142-第一过渡杆,143-第一连接杆,144-第一推拉杆,145-第三操纵杆,146-第一刹车连接板,147-刹车杆,61-U型弯板,62-吊杆,63-松紧调整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吊架总成,包括吊架主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架主体由矩形钢焊接而成。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吊架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吊架主体包括由左支撑板1、前支撑板2、右支撑板3和后支撑板4依次围成的矩形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腿5,支撑腿5包括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
前支撑板2上设有前吊链连接架6,后支撑板4上设有后吊链连接架7,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通过吊链8相连。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吊链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U型弯板61,U型弯板61的开口端设有吊杆62,U型弯板62的底部设有松紧调整螺栓63。
本实施例中,吊链8的一端为封闭圆环可通过吊杆62直接安装在吊架主体上,另一端为挂钩可挂在吊杆62上。
实际工作过程中,变速器设置在变速器吊架总成的底部,并套在吊链8上。为适应几种变速器箱体的外形尺寸,前吊链连接架6和后吊链连接架7均设置两个吊杆62,吊链8可以根据变速器实际尺寸自由选择;或者通过吊链松紧调整螺栓63来调整,确保吊链8能套紧变速器。
实际操作过程中,前支撑板2插入到U型弯板61和吊杆62围成的框架内,通过转动松紧调整螺栓63调整前支撑板2与前吊链连接架6的连接紧固性。同理,后支撑板4插入到U型弯板61和吊杆62围成的框架内,通过转动松紧调整螺栓63调整后支撑板4与后吊链连接架7的连接紧固性。
前支撑板2和后支撑板4上设有横梁9,横梁9上设有空载吊环10和重载吊环11。
实际工作过程中,即空载时,只考虑吊架总成自身的重心位置,使用空载吊环10;吊架总成安装在变速器上,二者一同起吊时,不仅要考虑吊架总成自身的重心位置,还要考虑变速器的重心位置,此时,需要使用重载吊环11,本实施例中,重载吊环11的承重力大于空载吊环10的承重力。
后支撑板4的一侧设有主变速操纵机构12,另一侧设有副变速操纵机构13,主变速操纵机构12和副变速操纵机构13之间设有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主变速操纵机构12、副变速操纵机构13、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的前端均设有与变速器对应的连接接口。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变速操纵机构12包括第一立杆121、第一夹具122、第一光轴123、第一直线轴承124和第一操纵杆125,第一立杆121、第一光轴123和第一操纵杆125依次相连,第一立杆121和第一光轴123铰接,第一直线轴承124设置在第一光轴123上,第一夹具122设置在第一立杆121上远离第一光轴123的一端,第一夹具122上连接主变速连接杆126。
实际工作过程中,沿第一光轴123的长度方向左右扳动第一操纵杆125,第一立杆121绕第一光轴123中心线转动,带动第一夹具122平动,从而带动主变速连接杆126沿垂直于第一光轴123的长度方向移动;沿第一光轴123的长度方向前后拉动第一操纵杆125,第一光轴123在两个第一直线轴承124的导向作用下水平移动,第一立杆121绕第一立杆121与第一光轴123相连的铰接点转动,带动第一夹具122旋转,从而实现主变速连接杆126的旋转。
本实施例中,为了补偿第一夹具122旋转产生的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可以将第一立杆121上与第一夹具122连接的连接孔设置成长条孔,第一夹具122可以在长条孔内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副变速操纵机构13的结构与主变速操纵机构12的结构相同,所述副变速操纵机构13包括第二夹具、第二立杆、第二直线轴承、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第二立杆、第二光轴和第二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立杆和第二光轴铰接,第二直线轴承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第二夹具设置在第二立杆上远离第二光轴的一端。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具122与第二夹具的结构相同,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具122包括第一夹具本体1221,第一夹具本体122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立杆121相连的第一安装孔1222,另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设有锁紧螺栓1223,第一夹具本体1221的另一侧设有接口连接孔1224,接口连接孔1224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接口连接孔1224内设有主变速连接杆。
本实施例中,刹车操纵杆机构包括左刹车操纵机构14和右刹车操纵机构15两套机构。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刹车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左刹车操纵机构14包括第一支撑座141、第一过渡杆142、第一连接杆143、第一推拉杆144、第三操纵杆145、第一刹车连接板146和刹车杆147,第一刹车连接板146、第一连接杆143、第一过渡杆142、第一推拉杆144和第三操纵杆145依次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座141的底端与第一过渡杆142的中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一刹车连接板146远离第一连接杆143的一端与刹车杆147相连。
实际操作过程中,向下扳动第三操纵杆145,带动第一推拉杆144向下移动,从而推动第一过渡杆142绕第一支撑座141与第一过渡杆142相连的铰接点转动,通过第一过渡杆142与第一连接杆143相连的铰接点带动第一连接杆143向前移动,第一连接杆143通过第一刹车连接板146带动刹车杆147动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43与第一刹车连接板146通过快锁插销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件连接。
右刹车操纵机构15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左刹车操纵机构14相同,所述右刹车操纵机构15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过渡杆、第二连接杆、第二推拉杆及第四操纵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过渡杆、第二推拉杆和第四操纵杆依次相连,第二支撑座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杆铰接,另一端与吊架主体相连,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过渡杆的一端通过第二刹车连接板与第二刹车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吊架总成,不仅具有搬运功能,同时也实现了集中操作和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变速器吊架总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和“右”是相对说明书附图中的位置说明的。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8343.9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7(山东)
授权编号:CN209337949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B66C 1/10
专利分类号:B66C1/10
范畴分类:32F;32G;
申请人:五莲县润泰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五莲县润泰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2318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于里镇驻地
发明人:陈灵杰;林利霞;管仁荣
第一发明人:陈灵杰
当前权利人:五莲县润泰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曹媛媛
代理机构:37249
代理机构编号:济南舜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直线轴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