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_白诗梦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包膜,病毒,乙型肝炎,抗体,免疫,细胞。

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白诗梦[1](2018)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颗粒化衣壳蛋白展示其包膜蛋白表面环区表位的分子设计和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HIV自1983年被发现以来已有30多年的时间,开发有效、安全且价格低廉的预防性与治疗性艾滋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仍然是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首要任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研究团队正在尝试不同的技术手段致力于艾滋疫苗的研发。随着单细胞分选和二代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从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了一系列超强的广谱中和抗体,通过对这些广谱中和抗体结构的晶体学分析发展出了新型免疫原设计,其中包括以HIV广谱中和抗体表位或是以保守性表位为基础的表位聚焦的免疫原设计,主要是借助外源支架或是病毒颗粒展示不同的表位递呈给机体免疫系统,旨在诱导出广谱中和抗体。本研究在先前报道的对p24突变蛋白结构及免疫原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其可组装为颗粒、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以及大量的T、B细胞可识别的免疫优势表位的特性,以该突变型的衣壳蛋白为支架展示不同的包膜蛋白表位构建融合蛋白,探索其作为HIV表位展示载体进行免疫原设计的可能性。根据前期对p24突变体N21C/A22C蛋白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以CypA连接环为表位展示区,设计构建一系列不同Env表位的重组克隆,以实验室成熟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出了不同的N21C/A22C-V3及N21C/A22C-V1V2融合蛋白,包括B亚型NL4-3与89.6和D亚型的94UG114,并通过离子层析及疏水层析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各亚型的重组蛋白。利用ELISA、Western blot等手段分析其理化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基于免疫斑点印迹(ELISPOT)平台的TZM-bl中和检测方法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包括多抗血清的抗体滴度、中和能力及细胞免疫应答特征。对重组蛋白反应活性及小鼠免疫原性进行检测,重组蛋白与不同的中和抗体反应性良好,并且免疫后的小鼠多抗血清可以中和不同亚型的病毒,同时又可激起免疫小鼠Thl和Th2型的细胞免疫应答。综上,本研究评价了以突变型的衣壳蛋白N21C/A22C作为载体的可行性,为以颗粒化衣壳蛋白为支架的免疫原设计提供了概念验证,可作为HIV-1疫苗研发的免疫原设计策略,同时也为后续表位聚焦的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小利,杨怡姝,沈思嗣,王先良,冯甜[2](2018)在《基于包膜蛋白和Tat蛋白筛选HIV-1细胞融合抑制剂的高效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建立一个细胞-细胞融合系统,高效筛选对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构建了p EGFP-Tat质粒,将p EGFP-Tat质粒和HIV-1包膜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成为表达Tat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效应细胞,然后与表达CD4及辅助受体和β-半乳糖苷酶、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的靶细胞TZM-bl融合,建立了细胞-细胞融合系统,并进行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的融合体系。用阳性融合抑制剂maraviroc以及没有融合抑制作用的AZT和raltegravir作用于该体系,证明该系统可以特异性有效筛选具有细胞融合抑制作用的药物。用该系统测试了8个样本,发现两种样品对融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方法背景值低,特异性强,可用来高效筛选具有切断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作用的抗病毒药物。(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邵佳[3](2017)在《人免疫缺陷病毒包膜蛋白第叁可变区V3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及中和单抗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以机体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是AIDS的基础。2015年为止,HIV全球感染人数达到3670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迄今为止,仍无保护性疫苗或能彻底清除HIV病毒的药物出现。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HIV有重大意义。自2009年以来,有大量强效广谱中和抗体和相应表位被报道,动物模型以及RV144疫苗的保护效果都证明诱导机体产生广谱中和抗体是疫苗设计的关键。HIV-1包膜糖蛋白gp120第叁可变区(V3)对病毒的感染至关重要,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通过HIV病毒免疫筛选到了特异针对HIV毒株NL4-3 V3表位的中和抗体,本研究将V3中和表位展示在CRM197-A和HPV-VLP上,评估V3中和表位的免疫原性和研究开发表位疫苗的可能性,进而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研究提供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不同长度,不同型别的V3中和表位展示在CRM197-A和HPV-VLP上融合表达,通过中和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评估小鼠体液免疫效果。基于实验室成熟的小鼠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利用基于免疫斑点印迹法(ELISPOT)的HIV中和抗体筛选平台筛选单克隆抗体,通过中和实验和ELISA对单抗进行性质分析。通过对小鼠血清监测结果和单抗性质分析,综合评价V3中和表位的免疫原性,进一步探索开发表位疫苗的可能性。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长度,不同型别的V3中和表位融合CRM197-A和HPV-VLP为免疫原,血清监测结果显示CRM197-A-NL4-3-299-328和HPV-NL4-3-296-311融合蛋白免疫血清对HIVNL4-3有中和效果。CRM197-A-NL4-3-299-328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到8株特异中和HIVNL4-3的中和单抗,其IC50大部分低于0.02μg/mL,是强效的型特异性中和单抗。HPV-NL4-3-296-311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到20株中和单抗,其中和能力不一,大部分单抗能够结合不同型别的HIV包膜蛋白gp120,具有交叉亲和的效果。其中单抗4H4具有交叉中和的效果,对实验室现有毒株HIVNL4-3,HIV89.6,HIVMJ4,HIV94均有中和效果,IC50为12-15μg/mL。综上,本研究中,V3中和表位融合蛋白刺激小鼠产生高中和效价,筛选到了型特异性强效中和抗体,同时也有交叉中和抗体的产生,表明V3中和表位融合蛋白具有强的免疫原性,有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的潜力,为后续诱导广谱中和抗体抗原的设计和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璐,刘源,张冬月,金柯[4](2015)在《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对HIV包膜蛋白gp120体液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包膜蛋白gp120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以中国HIV BC亚型包膜蛋白gp120的DNA疫苗和蛋白疫苗为免疫原,分别采用DNA和蛋白共免疫(A组)、DNA初免-蛋白加强(B组)和DNA免疫(C组)对BALB/c小鼠进行接种免疫实验(每组5只),ELISA检测各免疫组gp120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和抗体亲和力。结果通过电转录免疫在小鼠体内成功诱导出gp120特异性抗体,A、B组诱导的gp120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和亲和力均优于C组(P<0.05),且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DNA和蛋白疫苗共免疫有利于提高艾滋病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水平。(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5年17期)

王文博,彭浩然,唐紫薇,戚中田,赵平[5](2014)在《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的包膜蛋白抗体主要针对于包膜E2蛋白中的构象表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美欧新上市的蛋白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等直接抗病毒(DAA)药物的疗效相比标准疗法有了显着提高,但价格昂贵,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在发展中国家上市。与药物研究相反,HCV疫苗研究多年来一直未有重要进展,对HCV诱导中和抗体的认识仍有待深入挖掘。包膜蛋白是介导HCV细胞侵入的关键蛋白,理论上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0)

肖凡,董芳,乔雍,常路丝,张仁雯[6](2013)在《O-糖基转移酶、Glt25D2与乙型肝炎包膜蛋白大蛋白的分泌有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研究结果提示Glt25D2与HBV包膜蛋白大蛋白(LHBs)在体外相互作用基础上证明Glt25D2是否与HBV LHBs分泌相关。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方法分析Glt25D2与LHBs在HepG2细胞内的定位。免疫共沉淀方法进一步证实Glt25D2与LHBs的相互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LHB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清HBV病毒载量。ELISA方法检测上清HBV LHBs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LHBs蛋白含量。Cobas Amplicor HBV Monitor Test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HBV DNA载量。结果 Glt25D2与LHBs在体外相互作用,上调的Glt25D2高表达促进HBV DNA复制和LHBs表达,Glt25D2低表达抑制HBV DNA复制和LHBs表达。结论 Glt25D2与乙型肝炎包膜蛋白大蛋白的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5期)

闫菲菲,任杨源,周旋,赵卫[7](2012)在《登革病毒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及膜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登革病毒结构蛋白与其感染机体的致病机理、宿主免疫机制、治疗用药及疫苗的研制密切相关。本文就登革病毒叁种结构蛋白在蛋白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陈月[8](2010)在《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和包膜蛋白Ⅲ区B细胞表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所致的登革热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各省几乎每年均有登革热流行。DENV有4种血清型依次为DENV-1、-2、-3和-4。任何一种血清型的感染均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隐匿性感染、典型登革热(DF)以及危胁生命的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初次感染DENV后,对于同型病毒的再次感染可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但Ⅰ~Ⅳ型DENV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因而生活在疫区的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面临Ⅰ~Ⅳ型DENV感染的威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再次感染异型DENV是导致DENV感染患者发生DHF/DSS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在一个地区存在不同血清型DENV的交替流行,人群普遍易感,这就更增加了DHF/DSS发生的可能性,也是目前研制特异性登革疫苗的主要障碍。当前人类对登革热的防治面临着许多难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但及时采取临床救治措施可以大大减少DHF/DS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多数DENV感染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仅有发热、寒战等流感样症状,难以跟其它发热疾病和出血热疾病区分,必须依赖实验室的诊断加以确认。然而,当前实验室诊断存在众多问题:病毒分离培养和RT-PCR等检测技术影响因素多,需要昂贵仪器、专门的操作场地及熟练技术人员,不利于推广;黄病毒属病毒间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血清学检测抗体的方法难以区分是黄病毒属疫苗接种的结果还是DENV感染结果。因此,研制疫苗和早期诊断免疫试剂是目前登革热防治的迫切任务。针对当前DENV感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鉴定DENV蛋白中可作为诊断靶标和疫苗候选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研制DENV感染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奠定基础。DENV非结构蛋白1(NS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产生保护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DENV疫苗研制的靶标。NS1上既有血清型特异性表位,同时也存在Ⅰ~Ⅳ型DENV交叉反应性表位,是一种理想的早期分型诊断标志物。DENV包膜(E)蛋白中第叁功能区(EⅢ)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区域,暴露于病毒颗粒表面,是E蛋白中诱导中和抗体的主要区域,针对EⅢ的特异性抗体是拮抗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最强拮抗剂,因此,EⅢ是DENV特异性亚单位疫苗的主要候选。了解病毒蛋白表位及其如何诱导保护性和致病性免疫应答将有助于研制有效疫苗和诊断试剂。本研究首先采用Ⅰ~Ⅳ型重组DENV NS1蛋白和对应的同型DENV分别免疫小鼠制备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性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动物免疫血清,这些小鼠单抗和免疫血清同覆盖DENV-1 NS1蛋白的重迭多肽反应,鉴定DENV-1 NS1上的B细胞表位和优势表位;接着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DENV-1 EⅢ免疫小鼠,制备针对Ⅰ~Ⅳ型DENV EⅢ的交叉性中和单抗和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单抗,采用针对DENV-1 EⅢ中和单抗同覆盖DENV-1 EⅢ蛋白的重迭多肽反应鉴定DENV-IE蛋白EⅢ上中和B细胞表位。以上研究为研制DENV感染的诊断试剂和疫苗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全面分析DENV-1 NS1蛋白的B细胞表位;(2)精确定位DENV-1E蛋白EⅢ中和B细胞表位。这些DENV蛋白上的B细胞表位为研制DENV诊断试剂和疫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DENV NS1单抗、DENV-1 EⅢ单抗以及免疫动物血清的制备与鉴定首先采用Ⅰ~Ⅳ型DENV NS1重组蛋白及其对应同型DENV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鉴定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反应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对应的动物血清。从9只DENV-1 NS1免疫小鼠,4只DENV-2 NS1免疫小鼠,4只DENV-3 NS1免疫小鼠,10只DENV-4 NS1免疫小鼠中共获得抗DENV NS1单抗149株和对应的27只NS1小鼠免疫血清,这些单抗Ig亚类大多数为IgG1,其中25株DENV-1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20株DENV-2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15株DENV-3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15株DENV-4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其它74株交叉反应性单抗以不同的方式同Ⅰ~Ⅳ型DENVNS1反应。接着采用DENV-1 EⅢ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DENV-1EⅢ单抗,鉴定单抗的免疫学特性、中和活性和交叉反应性。共制备抗DENV-1EⅢ单抗37株,36株单抗具有中和活性,这些单抗亚类大多数为IgG1。这些中和单抗中,其中17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9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反应性单抗,其它10株交叉反应性单抗以不同的方式同Ⅰ~Ⅳ型DENV EⅢ反应。这些单抗和动物免疫血清为下一步研究蛋白的B细胞表位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DENV-1 NS1 B细胞表位的鉴定1.49株来源于Ⅰ~Ⅳ型DENV NS1的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对应的27只小鼠免疫血清与一组覆盖DENV-1 NS1蛋白的重迭15肽反应,分析DENV-1 NS1的B细胞表位。在25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中大多数单抗同DENV-1 NS1的3个区域反应,对应DENV-1 NS1氨基酸残基序列依次位于第1-15、71-85和338-352。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3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抗体识别表位在黄病毒属病毒或Ⅰ~Ⅳ型DENV无共同序列,在目前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这3个区域是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单抗鉴定DENV-1NS1上5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NS1氨基酸残基第21-35、111-125、191-205、261-275和291-305。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中的25VHTWTEQYKFQ35、112KYSWKSWGKAK122、193AVHADMGYWIES204、266GPWHLGKLE274和294RGPSLRTTT302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这5个表位是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反应结果表明位于DENV-1 NS1氨基酸残基第1-15和21-35的2区域具有高度的免疫反应性,提示以上2区域是DENV-1 NS1上优势B细胞表位,DENV-1 NS1第1-15是优势DENV-1血清型特异性免疫B细胞表位。DENV NS1上氨基酸残基第111-125、191-205和261-275在每种血清型DENV NS1免疫动物血清中均表现出强的免疫原性,提示以上3个区域是DENV NS1上优势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这些NS1上免疫优势的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和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DENV疫苗和诊断试剂。第叁部分:DENV-1 EⅢ中和B细胞表位鉴定36株针对DENV-1 EⅢ中和单抗同两组分别覆盖DENV-1 EⅢ的重迭反应多肽(12肽和16肽)反应定位DENV-1 EⅢ上的诱导中和抗体的B细胞表位。17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单抗中2株分别同DENV-1 EⅢ的2个区域反应,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129-348和381-392。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两区域黄病毒属病毒或Ⅰ~Ⅳ型DENV无共同序列,仅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81—392在目前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33-348是DENV-1分离株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第381-392是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9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单抗中7株同DENV-1 EⅢ的1个区域反应,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09-3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ENV-1 E蛋白中310KEVAETQHGT319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氨基酸残基替代发现DENV-1中E309、V312、A313和V320不影响蛋白抗原性,提示该位点是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这些DENV-1 E蛋白EⅢ上中和B细胞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新的DENV亚单位疫苗。小结综合以上叁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发现和创新点如下:一、采用一组来源于Ⅰ~Ⅳ型DENV NS1的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交叉单抗和免疫血清全面分析DENV-1 NS1的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3个DENV-1NS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分别位于NS1蛋白氨基酸残基第1-15、71-85和338-352位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这3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在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其中aa1-15在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中有很强的抗原性,是免疫优势DENV-1 NS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Ⅰ-Ⅳ型DENV NS1共同交叉表位的依次位于NS1蛋白氨基酸残基第21-35、111-125、191-205、261-275和291-305位氨基酸。以上5个Ⅰ-Ⅳ型DENV NS1共同交叉表位中25VHTWTEQYKFQ35、112KYSWKSWGKAK122, 193AVHADMGYWIES204、266GPWHLGKLE274和294RGPSLRTTT302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其中区域111-125aa、191-205aa和261-275aa在各型DENY-1 NS1免疫血清中有强的抗原反应性,区域aa21-35在DENV-2 NS1免疫小鼠血清和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中具有很强的抗原反应性。这些新发现的NS1血清型特异性和Ⅰ~Ⅳ型共同交叉的B细胞表位将有助于DENV疫苗和分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二、采用一组来源于DENV-1 E蛋白EⅢ的中和单抗分析DENV-1 E蛋白EⅢ诱导中和抗体的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1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81-392位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表位在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精确定位1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09-3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表位中310KEVAETQHGT319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E309、V312、A313和V320氨基酸残基替换不影响蛋白抗原性。这些新发现中和表位将有助于DENV亚单位疫苗研制。(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丁岗强[9](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前S1区结合蛋白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HepG2细胞膜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前S1区(preS1)结合蛋白的分离并进行质谱鉴定,以及对preS1与鉴定出的蛋白在细胞膜水平上和体外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从而鉴定preS1在HepG2细胞膜上的结合蛋白,为继续深入探索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膜受体进而揭示HBV的入侵机制打下基础。策略与方法1. HepG2细胞膜上preS1结合蛋白的分离: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BV preS1基因与GST标签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融合表达;以融合蛋白GST-preS1为探针蛋白,与生物素标记膜蛋白的HepG2全细胞裂解液孵育,利用pull down技术分离HepG2细胞膜上与preS1结合的蛋白。2.对分离出的preS1结合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阱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仪器根据质谱分析获得的肽序列谱图自动进行数据库搜索,采用Spectrum Mill proteomics software在SwissPort数据库中搜索针对人的序列,通过预设条件的筛选从而鉴定出相应蛋白。3.对鉴定出的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从数据库中获得目的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基因与His标签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融合表达。4.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观察鉴定出的蛋白在HepG2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技术检测细胞膜水平上preS1与鉴定蛋白的相互作用。5.通过体外结合试验进一步验证preS1与鉴定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1.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ST-preS1,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亲和层析法对表达的GST-prerS1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纯度在90%以上,GST-preS1可以与抗preS1(37-45aa)位点的特异性单抗结合,显示出良好的抗原性。2.以融合蛋白GST-preS1为探针蛋白,利用pull down技术,从HepG2细胞膜上分离到一分子量约为110kDa大小的蛋白条带(p110)。3.切取p110蛋白条带进行质谱分析,通过相应筛选鉴定出了两个蛋白:78 k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precursor(GRP78)与LanC-like protein 1(LANCL1)。4.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W28-GRP78与pW28-LANCL1,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亲和层析法对表达的His-GRP78与His-LANCL1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纯度在95%以上,融合蛋白可以与各自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显示出良好的抗原性。5.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GRP78均匀分布在HepG2细胞膜上,证实GRP78为膜蛋白成份。6. preS1与培养的HepG2细胞孵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GRP78与preS1在细胞膜上的共定位,应用FRET技术证实了二者在细胞膜上的结合。7.通过体外结合试验,进一步证实了GRP78与preS1的相互作用。结论GRP78是HepG2细胞膜上与HBV包膜蛋白preS1区域结合的蛋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继续深入探索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膜受体进而揭示HBV的入侵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9-06-01)

潘金水[10](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跳跃断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免疫共沉淀以及GST pull-down等方法进一步确认HBV包膜蛋白(HBsAg)与跳跃断裂易位(Jumping Translocation Breakpoint, JTB)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Stratagene公司生产的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进行验证。将pCMV-BD-JTB、pCMV-AD-全S质粒及报告质粒pFR-Luc共转染入293FT细胞以确证HBsAg与JTB蛋白的相互作用。收集293FT细胞表达的BD-JTB蛋白及AD-全S蛋白进行双向免疫共沉淀实验,并以JTB-GST pull-down进一步确认JTB蛋白与主S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提示HBsAg与JTB蛋白共染组激发的荧光素酶表达高于阳性对照组,提示两者存在相互作用;双向免疫共沉淀以及GST pull-down等方法的验证结果均提示HBsAg与JTB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两者的结合位点可能位于主S结合域。结论:HBsAg与JTB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位点位于主S结合域。(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建立一个细胞-细胞融合系统,高效筛选对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构建了p EGFP-Tat质粒,将p EGFP-Tat质粒和HIV-1包膜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成为表达Tat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效应细胞,然后与表达CD4及辅助受体和β-半乳糖苷酶、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的靶细胞TZM-bl融合,建立了细胞-细胞融合系统,并进行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的融合体系。用阳性融合抑制剂maraviroc以及没有融合抑制作用的AZT和raltegravir作用于该体系,证明该系统可以特异性有效筛选具有细胞融合抑制作用的药物。用该系统测试了8个样本,发现两种样品对融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方法背景值低,特异性强,可用来高效筛选具有切断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作用的抗病毒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白诗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颗粒化衣壳蛋白展示其包膜蛋白表面环区表位的分子设计和免疫原性分析[D].厦门大学.2018

[2].王小利,杨怡姝,沈思嗣,王先良,冯甜.基于包膜蛋白和Tat蛋白筛选HIV-1细胞融合抑制剂的高效方法[J].生物工程学报.2018

[3].邵佳.人免疫缺陷病毒包膜蛋白第叁可变区V3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及中和单抗的筛选[D].厦门大学.2017

[4].张璐,刘源,张冬月,金柯.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对HIV包膜蛋白gp120体液免疫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

[5].王文博,彭浩然,唐紫薇,戚中田,赵平.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的包膜蛋白抗体主要针对于包膜E2蛋白中的构象表位[C].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6].肖凡,董芳,乔雍,常路丝,张仁雯.O-糖基转移酶、Glt25D2与乙型肝炎包膜蛋白大蛋白的分泌有关[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

[7].闫菲菲,任杨源,周旋,赵卫.登革病毒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及膜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现状[J].热带医学杂志.2012

[8].陈月.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和包膜蛋白Ⅲ区B细胞表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9].丁岗强.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前S1区结合蛋白的分离鉴定[D].重庆医科大学.2009

[10].潘金水.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跳跃断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D].福建医科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一5HBV小包膜蛋白SHBS对LC3脂质化和胞浆...基因区结构示意图:重组蛋白纯化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基因组分区重组蛋白的SDS-PAGE分析各组荷瘤小鼠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标签:;  ;  ;  ;  ;  ;  ;  

小包膜蛋白蛋白论文_白诗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