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陆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水文,模式,河北,洪水,西北地区,强度。
陆气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歧,赵才[1](2019)在《陆气耦合洪水预报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清河系阜平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利用叁维变分数据同化技术,以降雨数值预报信息为输入,建立耦合分布式河北雨洪模型,构建了陆气耦合实时洪水预报系统。该模型提高了降雨数值预报成果的精准度,在保证洪水预报成果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延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该成果将为主动应对洪水、降低洪灾损失等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我国中小水利流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9期)
田济扬,刘佳,严登华,张国娟,丁留谦[2](2019)在《双校正模式下的大清河流域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值大气模式WRF、叁维变分数据同化WRF-3DVar、河北雨洪模型以及实时校正模型ARMA,在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大清河流域构建了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并利用2012、2013年发生的3场降雨洪水,对系统的降雨洪水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与GTS数据的同时同化,可有效改善数值大气模式对中小尺度流域的降雨预报效果,从而降低系统的洪水预报误差,ARMA模型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洪水预报精度,随着预见期的延长,系统的预报精度下降,但系统在6h预见期内仍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数据同化和实时校正的"双校正"模式下,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在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洪水预报精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9年03期)
张国娟,田济扬[3](2018)在《陆气耦合洪水预报技术在紫荆关以上流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河北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见期短,不能较好满足防洪调度工作需要的实际问题,以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拒马河紫荆关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以降雨为耦合变量,采用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利用叁维同化技术,提高了降雨预报成果的准确度。再以同化预报降雨数据为输入,耦合分布式河北雨洪模型进行流域洪水预报,在保证洪水预报成果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延长了洪水预报成果的预见期。该成果将为主动应对洪水灾害、降低洪灾损失等提供技术支撑,在我国中小流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洋[4](2018)在《基于不同网格尺度的流域陆气耦合水文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气耦合是目前中小尺度流域水文预报中延长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度的主要手段,由于数值大气模式输出的降雨数据和流域水文模型都具有多尺度性,如何建立合适的陆气耦合系统是获得良好模拟结果的关键。目前的大多数陆气耦合研究,倾向于利用在研究流域已构建的集总式或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水文模型对降雨等气象信息的输入要求来运行大气模式,未考虑大气模式和水文模型在空间尺度上的匹配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大气模式提供的高分辨率的降雨信息,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构建陆气耦合系统,在系统计算效率和精度上进行取舍,是陆气耦合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尺度的陆气耦合系统,分析不同降雨场次模拟中不同尺度系统的模拟结果,探求研究区基于不同耦合尺度建立的陆气耦合系统对不同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结果的差异性和规律性。研究首先选取了位于大清河南北两支的阜平流域和紫荆关流域的4场代表性降雨过程,采用WRF模式对不同降雨过程进行模拟,构建12组物理参数化方案,从网格点尺度和流域面尺度两个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针对每场降雨过程选取最适宜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不同降雨场次的模拟表现不尽相同:当降雨时空分布均匀时,模式各尺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当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时,各尺度的输出结果均有一定程度的误差。总体来看,微物理过程方案WSM6在点评价和面评价上都要优于Lin方案;积云对流方案中GD方案和KF方案在面雨量评价效果的表现近似,在点雨量的评价结果上GD方案的表现更为稳定;边界层方案YSU方案评价结果好于MYJ。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选取方案3、6、1、7分别作为降雨场次1、降雨场次2、降雨场次3、降雨场次4模拟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其次,以河北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DEM的网格型半分布式河北模型。在DEM基础上对流域的河流水系信息进行提取,并通过一种新的网格编码方式,依据汇流次序获取了各个网格之间的计算顺序。对网格之间的产流过程进行概化,并将网格分为河道网格和非河道网格,考虑了地下水的侧向流动对网格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地形指数和土壤蓄水能力以及土壤下渗能力的关系,通过建立地形指数与二者之间的经验公式,实现了土壤蓄水容量和土壤下渗能力的空间离散,将离散结果和集总式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的拟合程度相似,说明该离散方法效果较好。最后,以降雨为纽带实现了 WRF模式和网格型半分布式河北模型的单向耦合,构建了 1kmX1km、3km×3km、9km×9km叁种尺度的分布式陆气耦合系统,并将其模拟结果和集总式耦合系统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场次的降雨,叁种尺度的耦合系统表现不尽相同。降雨场次1中9km×9km网格模拟的洪峰流量误差7.60%,纳什效率系数为0.8302,模拟效果最优。降雨场次2中3km×3km网格的洪量误差为-0.12%,纳什效率系数为0.8353,模拟效果最优。降雨场次3中1km×1km网格的洪峰流量误差为-3.69%,模拟效果最优。降雨场次4中1km X 1km网格模拟的洪量误差为-5.88%,纳什效率系数为0.8986,模拟效果最好。通过分析降雨类型和模拟结果的关系发现,集总式耦合系统和分布式陆气耦合系统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随着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增加而变得愈加显着。对于降雨场次1和降雨场次2来说,集总式系统和1kmX 1km、3km×3km和9km×9km网格的模拟效果总体相差不大,在纳什效率系数指标上优于网格模型的模拟结果。随着降雨空间分布的越来越不均匀,集总式系统往往只能模拟出径流的总体情况,而无法真实刻画各时段的径流过程。综合来看,对于研究区来说,当降雨时空分布均匀时,3km×3km网格的模拟效果最稳定,整体上要优于1km×1km和9km×9km网格的模拟结果,各尺度耦合系统之间并没有显现出精度越高,系统越复杂,模拟效果越好的趋势。当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均匀时,9km×9km网格的模拟结果开始下降,1km×1km和3km×3km网格的模拟结果要明显好于9km×9km网格,时空分布不均匀时,叁种尺度的网格模拟结果呈现出耦合尺度越小,模拟效果越好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5-01)
王健[5](2018)在《土壤湿度变化对全球陆—气耦合热点地区近地层温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湿度-温度耦合过程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物理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气候系统中的其他物理过程。目前存在的诊断土壤湿度-温度耦合强度的指数较多,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土壤湿度-温度耦合热点地区仍存在较大分歧。此外,土壤湿度季节内、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对于耦合热点地区近地层温度的具有显着影响。基于此,本文利用观测资料、ERA-Interim/Land和MERRA-2/Land再分析资料以及GLACE-CMIP5计划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耦合指数计算的全球土壤湿度-温度耦合热点地区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耦合强度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壤湿度年际变率与长期变化趋势对耦合热点地区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近地层温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各套资料和不同指数计算的全球土壤湿度-温度耦合热点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全球耦合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美中南部、非洲萨赫勒、非洲南部、印度半岛,南半球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干-湿气候带过渡带和季风区。GLACE-CMIP5各耦合模式模拟的耦合热点的空间分布较一致,但具体强度则表现出显着差异。未来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能够显着影响土壤湿度-温度耦合强度。北美中南部、非洲萨赫勒地区,伴随着土壤湿度的干旱化趋势,这些地区的耦合强度会进一步增强。在印度半岛和南美东北部,由于未来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不显着或呈湿润化趋势,这些地区耦合强度表现为减弱的趋势。(2)土壤湿度年际变率不仅会导致近地层温度平均值和变率显着增加,还会影响近地层温度概率密度分布的形状,会造成温度概率密度分布由准高斯分布向正偏态分布改变。土壤湿度变率会造成耦合热点地区近地层温度的均值增加1-1.5 K,标准差增加0.5 K以及偏度增加0.2-0.3左右。土壤湿度年际变率对耦合热点地区年际尺度温度变率的影响要显着高于天气尺度温度,会导致这些地区年际尺度标准差变化0.4-0.5K,对天气尺度温度变率的影响仅为0.1K左右。近地层温度对土壤湿度变率具有显着的非对称响应,即最高温度对土壤湿度变化的响应最敏感、平均温度次之而最低温度的响应最弱。在耦合热点地区,土壤湿度变率造成的潜热通量变化一个标准差分别会导致最高温度变化0.110 K,平均温度变化0.090 K,以及最低温度变化0.050 K。(3)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对未来全球陆地近增温具有贡献作用。未来在RCP8.5排放情景下,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对全球陆地、非洲萨赫勒、印度半岛、南美东北部及北美中南部平均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7.09%、0.92%、4.14%、20.22%和23.15%。未来近地层温度变化对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仍存在非对称响应,尤其在耦合热点地区,最高温度对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响应最敏感、其次为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对土壤湿度变化趋势效应最弱。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对全球陆地平均、非洲萨赫勒、印度半岛、南美东北部及北美中南部等地区最高温度增温的贡献率分别为15.60%、5.08%、11.56%、25.05%以及23.01%;对上述地区最低温度增温的贡献分别为:10.01%、2.52%、9.20%、12.29%及14.06%。(4)土壤湿度变化对近地层温度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共同作用造成。当考虑土壤湿度变化时,耦合热点地区地表蒸散发主要受到土壤约束,地表吸收的净辐射更多地向感热通量分配,相应的潜热通量降低,从而会直接造成近地层温度的升高。当土壤湿度变化受到抑制后,地表蒸散发主要受地表净辐射控制,从而造成近地层温度平均值以及变率的变化较小。除直接效应外,由于潜热通量减少及感热通量增加造成的总云量减少,进而会导致地表净短波辐射增加以及净长波辐射减少造成的间接效应也会影响近地层温度的变化。总体而言,土壤湿度对近地层温度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间接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自航[6](2018)在《基于陆气耦合的山洪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山洪发生频繁,山洪的特点是流量大,历时短,破坏力强。山洪灾害在英国西南半岛每年都有发生;威尼斯(Valency)流域位于英格兰西南半岛,叁面环海,出口断面为博斯卡斯尔(Boscastle)渔港,夏季多有特大暴雨,多发山洪灾害。山洪灾害的发生受水文和气象综合因素影响,成因较复杂,难以精确预报。采用陆气耦合模型进行山洪预报对山洪灾害防治与水资源合理调配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总结了威尼斯流域的洪灾成因及灾后防洪工程措施;从陆气耦合的角度构建了威尼斯流域WRF-PDM耦合模型,再现了威尼斯流域Boscastle山洪过程;为威尼斯流域的山洪预警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它无资料小流域的山洪预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获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威尼斯流域山洪灾害成因主要有:1)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2)天气(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暴雨(强对流降雨,暴雨频率高,强度大);3)陆面条件(植被多为草本植物,截留能力低,土壤多为耕作土,自然肥力低,透水性差);4)流域特性(狭长型流域,流域面积小,河网密度大,河道比降大,地势变化快,产汇流迅速);5)人为因素(防洪工程措施不完善等)。(2)在威尼斯流域Boscastle山洪爆发后,水沙流体大量倾泻,伴随有滑坡和泥石流,原有的河道和坡面遭到毁坏,下垫面的地质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干支流受到的影响是河岸的侵蚀,河床的切割,横向运动和撕裂。灾后该流域具体的防洪工程措施有:加宽加深河道,边坡加固,增加防洪涵洞数量,安装地下排水管道,增高路基等。(3)在降雨模拟方面,WRF对威尼斯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与观测值一致性较好,峰值有一定差异,总量略有偏小,总体上GrellFreitas方案不管是在降雨的时间分布上还是累积雨量上都要比Zhang-Mc Farlane方案模拟效果好,Grell-Freitas方案比Zhang-Mc Farlane方案更适合威尼斯流域的降雨模拟。(4)在PDM模型参数率定和参数验证方面,参数率定纳什效率高达0.88,参数验证的纳什效率系数高达0.9。表明参数率定和参数验证的结果比较理想,邻站肯恩流域的流域特性参数可移用于无资料的威尼斯流域。(5)使用WRF的模拟结果输入PDM进行单向耦合;不同积云对流方案中,Grell-Freitas参数化方案能很好模拟洪峰流量。利用WRF-PDM耦合模型可以实现威尼斯流域的山洪预报。(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田济扬[7](2017)在《天气雷达多源数据同化支持下的陆气耦合水文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靠的水文预报能为防洪减灾、水库调度、供水发电等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各类工程的规划、施工提供参考。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和提高水文预报精度是研究水文预报的两个技术难题。本研究引入数据同化方法进行陆气耦合水文预报,探索同时解决两个技术问题。一方面,利用数值大气模式的预报降雨代替落地雨驱动水文模型获得流量过程,以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同化改善数值大气模式的预报降雨精度,进一步提高径流预报的准确性。研究首先采用WRF模式对阜平流域和紫荆关流域内不同类型的降雨进行模拟,基于12组不同的物理参数化组合方案,探索最优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并构建降雨集合预报集。通过构建降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累积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等方面对降雨模拟结果进行评价。总体上,微物理过程WSM6方案优于Lin方案。在空间尺度上,边界层YSU方案优于MYJ方案,而在累积降雨量和时间尺度上,MYJ方案优于YSU方案。对研究区降雨的模拟影响更大的积云对流方案中,BMJ方案表现最差,KF方案最适合累积降雨量的模拟或预报,GD方案对降雨空间分布的模拟结果更好,叁种积云对流方案对降雨时间分布的模拟结果差异很小。综合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优势,最终确定方案1、4、6、7、8构成降雨集合预报集。其次,依托WRF模式提供的WRF-3DVar平台,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同化。基于雷达数据和传统气象监测数据的特点,共设计了 11组同化数据的组合方案;进一步对雷达数据的垂直分层,形成21组雷达数据的同化方案。结果表明:仅同化雷达数据时,同化雷达反射率比同化径向风效果好,且同时同化两种数据不如只同化雷达反射率;仅同化传统气象监测数据效果较好,且同化效率最高,同化少量的数据就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报效果;同时同化传统气象监测数据和雷达数据的效果最好,特别是外层网格同化传统气象监测数据,内层网格同化雷达数据,能够获得比仅同化雷达数据更好的效果;并非同化数据量越多,同化效果越好,其效果取决于同化数据中的有效信息量。其次,对于雷达反射率或同时同化两种雷达数据,同化效果随同化数据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最终确定多源数据同化方案为外层网格同化传统气象监测数据,内层网格同化低于500m的雷达反射率,并对研究流域的4场典型降雨进行集合预报。最后,实现WRF模式与河北模型的单向耦合,将WRF模式预报的降雨数据作为河北模型的输入进行水文集合预报。分析对比了基于未经数据同化的预报降雨数据的水文预报、基于多源数据同化方案同化后的预报降雨数据的水文预报。结果表明,数据同化可以有效改善径流预报精度,并延长预见期。在静态预报中,经过数据同化后,洪量误差降低了 1.03%~66.48%,洪峰流量误差降低了 1.55%~95.54%,个别洪水场次的NSE能够提高到0.958。在动态预报中,四场典型洪水过程的预报精度均随着预见期的延长而降低。对于洪水场次I、II、IV,预见期分别达到6h、9h、9h时,预报结果依然较好。而洪水场次VII,预报结果相比其他叁场洪水的预报结果较差,但其预报结果总体较好,表明天气雷达多源数据同化支持下的陆气耦合水文预报系统在保证预报精度的同时,有效的延长了预见期。研究成果对构建适用于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陆气耦合水文预报系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北方地区中小尺度流域的防洪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曾毓金,谢正辉[8](2015)在《基于CMIP5模拟的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11个模式历史情景的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中国区域夏季的陆气耦合强度并进行集合平均,结果表明,位于半干旱区的华北和内蒙古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强,西部干旱区的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弱,位于湿润区的中国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陆气耦合强度最弱。利用上述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与由NCEP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的中期气象预报40年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得到的陆气耦合强度相比较,结果显示这些模式的集合平均与再分析资料NCEP和ERA40的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历史情景模拟和不同的典型排放路径(RCP),即低排放情景RCP2.6、中排放情景RCP4.5和高排放情景RCP8.5下的模拟结果预估陆气耦合强度未来变化。结果显示:与历史情景相比较,位于湿润区的中国南方地区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温度,在3种排放情景下随着温度上升引起蒸散发增加所导致陆气耦合强度升高;位于青藏高原以及半干旱区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蒸散发在未来的年际变化幅度减弱导致陆气耦合指数降低;位于西北干旱区陆气耦合强度在RCP2.6和RCP4.5情景上升,然而在RCP8.5情景下陆气耦合强度下降,其原因是在高排放情景下,水汽平流输送明显增强,局地蒸散发异常对空气湿度变化的贡献减弱,导致了陆气耦合强度降低。未来预估结果在中国南方可信度相对较高,从全国来看,在RCP4.5情景下可信度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杨明祥[9](2015)在《基于陆气耦合的降水径流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径流预报的预见期和可靠性是水库调度及流域防洪、供水、发电等计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对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陆气耦合模式利用降水预报信息驱动水文模型获得未来径流过程,是目前提高径流预报预见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属多学科交叉范畴。本文从数值天气模式、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陆气耦合模式的研究进展入手,从理论方法和应用检验两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论文首先分析了数值天气模式参数化方案优化组合的必要性,构建了用于评价模式降水预报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基于Euclid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数值天气模式参数化方案定量综合评价模型,使多指标评价下的参数化方案选择过程更加客观。然后,充分利用GLUE和PSO各自的优点,通过PSO算法改进GLUE的抽样规则,利用GLUE框架及PSO多次寻优和可加性判定准则改进等效参数组的获取方式,提出了基于GLUE和PSO融合的不确定性参数率定算法,提高了等效参数组的代表性,有效改善了不确定性参数率定的搜索效率。之后,以雅砻江流域为应用研究区,建立了雅砻江流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评价得出了流域WRF模式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并基于HEC-HMS,建立了雅砻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实现了与流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单向耦合。在此基础上,利用GLUE-PSO不确定性参数率定算法构建了模型参数库(参数率定)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基于模型参数库的不确定性洪水预报方法。最后使用JAVA语言,在高性能计算环境下,开发建立了基于陆气耦合的雅砻江流域洪水预报原型系统,实现了耦合模式的自动化运行和模型参数库的动态维护。应用表明,论文构建的陆气耦合模式能够显着延长径流预报预见期,可将研究区——雅砻江流域各水文站的径流预报预见期(最长约54h)提高至6d左右,提出的基于模型参数库的不确定性洪水预报方法能够充分反映预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使96h以后的降水预报仍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结合预报信息的水库调度方法探索,以及雅砻江数字流域建设及实践应用,均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5-01)
赵靖川,刘树华[10](2015)在《植被变化对西北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十分敏感,同时该区也是湿润的东亚季风区与干燥的中亚干旱区的过渡区域,陆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本文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当地的陆气耦合强度及其与之相关的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找出适于增加植被以缓解西北地区荒漠化趋势的最具成效的地区.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研制的通用大气模式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的影响进了数值模拟.本文共设计了叁个试验,使用正常地表植被覆盖的参考试验,地表下垫面变为裸土的去植被试验和植被增加的生态环境好转试验.首先,本文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于当地降水量、地表水分盈余量、径流量、地表土壤含水量等地表水文变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当地的陆气耦合强度的影响进了分析研究,陆气耦合强度是衡量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强弱程度的一个新标准,基于计算年降水量与蒸散量的协方差与降水量方差之比而得到.它利用观测数据或模式输出数据,计算起来简便容易,物理意义明确清晰,陆气相互作用越强烈的地区,其陆气耦合强度也越高.最后,本文计算了一个蒸散-水汽通量散度指数来衡量植被变化对局地蒸散与大气水汽通量散度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植被变化对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输送作用的影响,也可以视为一个评估人为生态环境工程效果的指标.西北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去植被之后,西北地区降水与蒸发普遍减少,其中在东南部区域,地表径流增加约10~40mm,渗流量与地表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约40~80mm和5~20mm3·mm-3,陆气耦合强度上升,这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当地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好转之后,内陆地区降水与蒸发明显增加,但地表盈余水分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蒸散量相较于降水量增加的更多.其中在沙漠戈壁区边缘的新疆南部与内蒙西部,渗流量与地表土壤含水量分别上升约5~20mm和5~20mm3·mm-3,陆气耦合强度降低,蒸散-水汽通量散度指数较高,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植被变化对局地陆气相互作用的改变而造成的.植被对于西北地区地表水文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植被的存在能加速西北地区地表水文循环过程,减小陆面蒸散的变化,降低陆气耦合强度.在有限的人力与财力条件下,集中力量在在沙漠戈壁区边缘的新疆南部与内蒙西部适当种植灌木与青草并防止过度放牧,能有效降低当地陆气耦合强度,缓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趋势.本文下一步还需考虑如模式地表植被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性,海洋因素变化对于植被变化的反馈,以及进行集合实验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陆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数值大气模式WRF、叁维变分数据同化WRF-3DVar、河北雨洪模型以及实时校正模型ARMA,在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大清河流域构建了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并利用2012、2013年发生的3场降雨洪水,对系统的降雨洪水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与GTS数据的同时同化,可有效改善数值大气模式对中小尺度流域的降雨预报效果,从而降低系统的洪水预报误差,ARMA模型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洪水预报精度,随着预见期的延长,系统的预报精度下降,但系统在6h预见期内仍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数据同化和实时校正的"双校正"模式下,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在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洪水预报精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气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春歧,赵才.陆气耦合洪水预报技术应用研究[J].水力发电.2019
[2].田济扬,刘佳,严登华,张国娟,丁留谦.双校正模式下的大清河流域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研究[J].水文.2019
[3].张国娟,田济扬.陆气耦合洪水预报技术在紫荆关以上流域的应用研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8
[4].王洋.基于不同网格尺度的流域陆气耦合水文模拟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
[5].王健.土壤湿度变化对全球陆—气耦合热点地区近地层温度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
[6].张自航.基于陆气耦合的山洪预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7].田济扬.天气雷达多源数据同化支持下的陆气耦合水文预报[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
[8].曾毓金,谢正辉.基于CMIP5模拟的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
[9].杨明祥.基于陆气耦合的降水径流预报研究[D].清华大学.2015
[10].赵靖川,刘树华.植被变化对西北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