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极涛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极,北极,西沙,海温,中南,年代,环流。
南极涛动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周顺武,孙阳,陈少健,陈长丘[1](2018)在《南极涛动与西沙夏季气候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53a(1960—2012年)南海西沙群岛永兴岛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3a西沙夏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南极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并初步分析了南极涛动(AAO)对西沙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a来西沙夏季平均降水持续减少、气温明显升高、风速显着减弱;降水、气温和风速还表现出准2a的年际变率及7~11a的年代际变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当春、夏季南极海平面气压偏强(弱)时,西沙夏季降水偏多(少)、气温偏低(高)、风速偏强(弱)、空间分布型类似于负(正)位相的南极涛动(AAO)。春、夏季AAO处于正位相,一方面在年代际尺度上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另一方面在年际尺度上导致印度季风减弱,从而使得西沙夏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风速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方克艳,董志鹏,李颖俊,周非飞,曹新光[2](2017)在《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的协同变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是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的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其变率、机理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协同变化特征和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了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的差值与它们的和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的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的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的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同相变化对应于两个半球中纬度高压区的同相变化,这可能是两个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个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的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其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方克艳[3](2015)在《东亚和北美树轮一致的年代际波动揭示500年来的年代际的ENSO和南极涛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ulti-decadal variations of tree rings in the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often hav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due to the different local climate histories and the varying climate-growth relationships.Thus,unlike th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in the high latitudes,th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am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oscillations using tree ring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ten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prior to the instrumental period,(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期刊2015-10-10)
段鹏硕,刘根友,柳林涛,涂弋[4](2014)在《地球动力学扁率与南极涛动年际变化的小波相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动力学扁率J2的变化反映了全球大尺度的地球各圈层动力学变化及相互作用.对于J2的年际变化与全球大气、海洋运动、陆地水变化的相关性问题,前人的研究表明J2的年际变化信号主要来自地球高纬度(±75°以上)地区的物质质量重新分布和迁移,其可能与ENSO(EI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现象有关.利用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方法对1979~2011年的J2和刻画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称AAO)的南极涛动指数(AAOI)以及表征ENSO现象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时序在2~8 a尺度的年际变化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10年间J2的4~6 a尺度的年际变化与AAO显着相关(相关系数>0.8),通过95%置信度检验,且J2信号与AAO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相时差,即J2信号位相滞后AAO信号约0~5个月;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和尺度上J2与SOI之间没有表现出更好的或类似于J2与AAO信号之间的关系特征.此现象可能与南极涛动和南方涛动两者分别反映的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30期)
钱卓蕾[5](2014)在《秋季南极涛动异常对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秋季南极涛动(AAO)和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反向年际变化关系。AAO正(负)异常年,副热带西风急流显着增强(减弱),欧洲西部槽、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沿岸大槽均偏强(偏弱),阿留申低压、南支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强),西南急流上的扰动不活跃(活跃),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偏北风(偏南风)和OLR弱正距平,导致南方降水偏少(偏多)。两半球存在东亚—南半球高纬地区和纵贯太平洋南北的两个遥相关型,海洋性大陆对流活动可能是秋季AAO影响南方冬季降水的一个机制。因此,秋季南极涛动的异常很可能对预测我国南方冬季降水有显着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高辉,刘芸芸,王永光,李维京[6](2012)在《亚洲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新前兆信号:冬季南极涛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夏季风最早于5月上旬和中旬分别在中南半岛和南海爆发.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其爆发早晚的前兆信号最早可追溯至冬季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的异常,即南极涛动.冬季南极涛动偏强会造成初春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副热带高压带偏强,低纬地区赤道辐合带加深,从而使南半球中纬度和热带地区的气压梯度力加大,促使3~4月份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较早建立并偏强.受科氏力作用,索马里急流增强并越过赤道后,赤道印度洋西风也偏强,有利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低层辐合的加强和对流的活跃,并使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且较早东撤出南海,造成亚洲夏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当冬季南极涛动偏弱时,南半球副热带和热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偏小,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弱,赤道印度洋西风也偏弱,孟加拉湾和南海对流偏弱,南海上空副高偏强且东撤时间偏晚,亚洲夏季风爆发偏晚.这一结果在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延了基于南半球大气环流信号预测亚洲夏季风的时效,并可作为一个新的前兆信号在业务中应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2年36期)
阮晓舟,黄菲,崔琪,李惠,张坤珵[7](2012)在《南极涛动的核心区变化及其天气尺度与季节内振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南极涛动(AAO)已被证实为影响南半球、甚至北半球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发现了南极涛动核心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南极涛动指数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南极涛动的天气尺度与季节内振荡序列。研究发现,南极涛动在天气和季节内尺度上主要存在叁个频段,分别是2-6天准天气尺度振荡,6-15天准双周振荡以及16-25天准20天周期振荡,南极涛动的准20天振荡的年际变化与冬季北太平洋马蹄形海温异常分布相联系,并与跨越半球的大气遥相关波列有关;准双周振荡主要与秋冬季的ENSO信号及印度洋海温增暖相联系;与QSO变化相关的主要信号都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QTO的个别季节中也有体现,相关区域呈正负相间的波列结构,与PNA、NAO和欧亚遥相关型都有一定的联系,暗示了南极涛动可能通过季节内振荡的QTO和天气尺度的QSO两种频段的强度变化对北半球的气候异常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S15 冰冻圈与极地气象》期刊2012-09-12)
何芬,赖绍钧,高建芸,吴伟杰,鲍瑞娟[8](2012)在《南极涛动对福建前汛期降水的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09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66站降水资料,分析了3—4月南极涛动(AAO)的变化对后期福建前汛期(5—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4月平均的AAO指数与福建前汛期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前期AAO偏强时,后期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且AAO异常时降水的同号率为100%。对AAO异常年的分析发现,当前期AAO异常强时,后期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输送强盛,在华南北部产生强烈锋生,导致福建前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偏少。上述结论为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2年04期)
丛菁,卢楚翰,管兆勇[9](2011)在《南北涛动与南极涛动及北极涛动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涛动(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IHO)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联系。分析表明:1)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与全年各自半球中高纬度地表气压变化密切联系。其中,AO冬季强度最强,且在春季、冬季的影响范围大。而AAO对南半球中高纬的地表气压变动影响更为明显,其在夏季影响范围最大。2)南极涛动(AAO)与南北涛动(IHO)有很好的同期相关性,南极涛动可部分解释南北涛动的形成。IHO与AO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3)南北涛动(IHO)与全球较大范围内的地面气压变化有关,而去除AAO信号后,夏季在南极地区原显着相关区显着减少,夏季AAO与IHO存在密切联系。4)南北涛动(IHO)主要与春季、秋季和冬季亚洲、欧洲北部地面气温关系密切。秋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最弱。夏季IHO与全球地面气温没有较好的联系。亚欧大陆北部的热力作用可能部分地解释了南北涛动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雷杨娜,冯胜辉[10](2010)在《近500年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及其变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涛动是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态,在多种尺度上对南半球及北半球部分地区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在对树轮、珊瑚、冰芯等多种代用资料进行挑选与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公元1500年以来南半球夏季(当年12月-次年2月)的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序列的解释方差(r2)、误差减少量(RE)平均值分别为59.9%、0.47,较高的r2、RE表明重建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而整体呈减少趋势的标准误差(SE)表明代用资料的增多可以减少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重建结果与其它研究给出的南极涛动指数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过去500多年南极涛动年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a、2.6a、6.3a,年代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1a、37.6a,均达到95%显着性水平。进一步的小波分析表明南极涛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及其周期有着随时间而演变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南极涛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是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的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其变率、机理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协同变化特征和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了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的差值与它们的和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的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的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的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同相变化对应于两个半球中纬度高压区的同相变化,这可能是两个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个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的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其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极涛动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周顺武,孙阳,陈少健,陈长丘.南极涛动与西沙夏季气候的关联性[J].气象科技.2018
[2].方克艳,董志鹏,李颖俊,周非飞,曹新光.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的协同变率[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
[3].方克艳.东亚和北美树轮一致的年代际波动揭示500年来的年代际的ENSO和南极涛动(英文)[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2015
[4].段鹏硕,刘根友,柳林涛,涂弋.地球动力学扁率与南极涛动年际变化的小波相干分析[J].科学通报.2014
[5].钱卓蕾.秋季南极涛动异常对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4
[6].高辉,刘芸芸,王永光,李维京.亚洲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新前兆信号:冬季南极涛动[J].科学通报.2012
[7].阮晓舟,黄菲,崔琪,李惠,张坤珵.南极涛动的核心区变化及其天气尺度与季节内振荡特征[C].S15冰冻圈与极地气象.2012
[8].何芬,赖绍钧,高建芸,吴伟杰,鲍瑞娟.南极涛动对福建前汛期降水的预测意义[J].气象.2012
[9].丛菁,卢楚翰,管兆勇.南北涛动与南极涛动及北极涛动的相互作用[J].大气科学学报.2011
[10].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雷杨娜,冯胜辉.近500年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及其变率分析[J].地理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