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新加坡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9 个新加坡人中就有1 位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这个比例到2030 年将达到3:1,也就是说到那时,每2 位成年人就要照顾1 位老年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加坡当局从多方面入手构建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招投标人员业务能力是前提条件,加强法制教育是主要手段。对各方参与招投标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同时不断加强对招投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使他们熟悉招投标业务和程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达到招标工作的要求。
有力的社会保障
新加坡实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均由雇主和雇员负担。新加坡居民的养老保障被纳入以个人积累为基础的中央公积金体系。政府为每位公民设置独立账户,雇主或雇员必须在工资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每个人的养老金独立,就像存入银行的定期存款,国家为个人所交的养老金提供利息。雇员年满60 岁且在个人退休账户保留一笔法定最低存款的前提下,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若最低存款未达到规定数额,可选择推迟退休以继续增加公积金账户积累,或用现金填补差额,或由其配偶、子女按照一项最低填补储蓄计划从各自的公积金账户中转拨填补。新加坡的退休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采取以家庭为中心处理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遇得失。肖鹏的一篇网络连载小说,牵扯出东麓山脚下恢复高考入学的第一批大学学子,人称77级。他们从命运中脱颖而出,人生经历极具戏剧性和历史性;他们面对改革开放前后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开创了各异的人生。他们因社会而启蒙,又成为社会的启蒙者;而他们的蜕变,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蜕变。肖鹏的小说记录了一代人,又修改了一代人,而人生,更像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韩少功借自己的77级求学经历入笔,切入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将一代人的情怀和思辨寓于其中,也使得这部作品更富深意。
实用的乐龄公寓
在新加坡大巴窑社区中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建筑,这里居住的居民全部是55 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老人们居住的并非中国式的养老院,而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专门为老年人改造的“经济适用房”,称为乐龄公寓。乐龄公寓是新加坡从1998 年开始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加坡公民卖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现,一部分钱用来购买乐龄公寓,另一部分则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乐龄公寓已成为新加坡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重要方式。
乐龄公寓的内外设施均按照老年人需求而设。如宽阔的大门和电梯间,便于轮椅出入;较大的煤气、热水器等开关按钮,更亮的房间照明度,以及难以尽数的扶梯、休息场所和定制化健身设施。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乐龄公寓也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如开关、门铃和门窗等开关设施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以便弯腰驼背的老人使用;考虑到老人容易失禁,厕所宜紧靠卧室,并设长明灯;厨房的灶台、水池和卫生间的洗面台的下方设计成凹形,老人在需要时可以坐着使用等。每户都在厨房、卫生间、卧室和客厅设有4 根报警拉绳,方便老人遇险时紧急呼救。吸引老年人来这里居住的另一个原因,是设在公寓楼下的乐龄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不仅配备有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身体和精神上帮扶老人,还时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以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当今的高校人格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或缺失、或敬而远之、或存而不用。文化之于人格正如水之于鱼,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就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当代的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可能不立足于自己的历史传统之上。在思想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是传统人格的复归,而是现代人类文明在此基础上的再生。当代大学生人格修养要结合现代文明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乐龄公寓建筑多为高10 多层的“板楼”,户型面积以满足一两位老人需要为主,包括35 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两种。公寓底层架空,设有休息场所和便民设施,第二层楼是提供养老服务和必需设施的场所,如诊疗中心、活动中心、心理疏导室等。为使乐龄公寓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建屋发展局除将其选址在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中外,还专门改造、增加了诸多便利设施及服务。
新加坡关怀老人,周到细致、充满温情的公众设施让老年人愿意走出去。有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俱乐部、爱好交流所、劳动技能培训班,还有可以轮椅上下的公车、防摔倒宣传及设施、防雨天滑倒的绿色廊道、地铁车厢门时间延长、座椅带有扶手等,处处照顾老年人行动。
周到的日托养老
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这些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老年人。有些家庭则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也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性化临终关怀
新加坡的临终护理起源于1985 年,当时,一名女医生在玉朗区看到几名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遂与两名助手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这些人,从而开启了新加坡的临终护理事业。四年后,新加坡第一家临终护理机构注册成立,取名HCA 慈怀护理。慈怀护理中心是一家慈善机构,对病症末期患者提供舒适的服务,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并且上门探望病人及其家属。看护团队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顾问和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护理中心设有总部及4 个卫星中心,提供上门访问、日间护理、留住三种服务模式,且以居家护理为主。
新加坡提供完全免费的临终关怀服务,不论患者年龄、种族、经济状况甚至国籍。只要身在新加坡,即使是来新加坡看病的外国人,如被医生定性为末期病人,寿命少于1 年,均可到慈怀护理度过余生。新加坡卫生部为慈怀护理中心提供60%~70%资金,社会捐助占20%~30%,其余10%来自筹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