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中和论文_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体中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免疫,电化学,病毒,杆状,抗药,表型。

抗体中和论文文献综述

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1](2019)在《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药抗体中和活性分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构成的多结构域分子。ADCs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靶抗原,经抗原介导的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可提高疗效并降低细胞毒素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与常规单克隆抗体一样,ADCs作为蛋白药物,具有免疫原性。此外,由于偶联引入了新的抗原表位,ADCs药物有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更为复杂的免疫反应,从而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ADCs诱导的抗药抗体(ADA)进一步表征,尤其是中和活性试验,有助于分析和预测因ADA的产生而可能导致的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由于ADCs药物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结构域而产生的ADA均可能具有中和活性,通过多种机制阻断ADCs药物内化,或阻碍细胞毒素分子释放,从而降低细胞杀伤效应或导致脱靶毒性。因此,ADCs药物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设计和开发不同于常规抗体类药物,且具有较大的挑战。本文简述了ADCs药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以期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罗世荣,余进胜,李欣[2](2019)在《两种分析方法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中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检测的疑似丙型肝炎抗体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采用ELISA(n=52)和观察组采用ECLIA(n=53)。20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值ECLI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测阳性的丙性肝炎病毒抗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检测出HCV–cAg阳性、HCV–RNA阳性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LISA及ECLIA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过程中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胡静,蔡蓓,盛爱林,钟奇林,黄琪[3](2019)在《图片桥接软件在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中的应用效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人工镜检、人工图检与图片桥接软件图检在检测抗核抗体(ANA)时将结果传入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上的差异,为评价软件图检代替传统的方法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用人工镜检、人工图检、软件图检对ANA生物载片进行阅片并报告结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3种方法在结果上的差异;将图片桥接软件与LIS进行连接,达到实时传入LIS的目的,并以10分制调查操作人员的总体感受,分值越高表明操作越便捷,工作越轻松。结果 150例ANA样本检测试验中,软件图检比人工镜检节省30min,比人工图检节省18min;人工镜检的重复性为90.7%(136/150),Kappa=0.852,软件图检的重复性为96.7%(145/150),Kappa=0.947;人工镜检和软件图检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8.7%(148/150),Kappa=0.957。软件图检较人工镜检和人工图检具有自动校验,实时查看患者历史结果,对特殊核型进行标注,完成滴度确认,判读结果实时传入LIS,形成滴度汇总报表,拓展学习等功能;8位实验室操作人员对3种操作方法的体验评分均值分别为4.56、7.52、9.65。结论图片桥接软件图检较传统的人工镜检及人工图检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快捷,可显着缩短实验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报漏报,避免医疗纠纷,荧光桥接软件对ANA进行判读更为高效可靠,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帆[4](2019)在《中国猕猴浆母细胞的表型鉴定及其在筛选流感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与人类更接近的动物物种,通常用作评估疫苗,同时也可以用于克隆与人源抗体高度相同的单克隆抗体。浆母细胞在人体中定义明确且易于分离,但仍不清楚是否可以将人的浆母细胞表型标记用于分离中国猕猴的浆母细胞。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一系列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标记,并将中国猕猴浆母细胞的表型鉴定为CD3-CD14-CD56-CD19-CD27-CD20-/lowCD80+HLA-DR+CD95+。中国猕猴在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浆母细胞瞬时增加,在加强免疫接种后第4-7天达到高峰,并在第14天恢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抗原特异性Elispot检测证实了分泌的流感特异性抗体来自这些浆母细胞。中国猕猴浆母细胞与人类浆母细胞相比,二者具有类似的转录特征。使用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引物的单细胞PCR,可以在疫苗接种后第4-7天从中国猕猴CD3-CD14-CD56-CD19-CD27-CD20-.lowCD80+HLA-DR+CD95+浆母细胞克隆流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我们的工作定义了用于分离抗体分泌的中国猕猴浆母细胞的表型标记,并且对于评估疫苗接种诱导的浆母细胞应答以及使用中国猕猴快速有效地克隆单克隆抗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尹志超,朱瑞,徐龙发,刘东晓,叶江辉[5](2018)在《柯萨奇病毒A组6型抗体中和试验Nt-ELISPOT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抗体中和试验Nt-ELISPOT检测法。方法取CVA6单克隆抗体(1D5)用HRP标记,以此为检测抗体,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建立CVA6抗体中和试验Nt-ELISPOT,通过对不同效价血清以及手足口病疑似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比较该方法与传统抗体中和试验(NtCPE)的一致性。结果以CVA6单克隆抗体1D5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快速检测针对CVA6中和抗体的Nt-ELISPOT检测法;该方法与Nt-CPE法相比,其检测时间显着缩短;运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4份不同效价血清样品及70份手足口病疑似患者血清样品进行CVA6抗体检测,其中和试验结果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建立的Nt-ELISPOT方法快速、高效,可用于手足口病CVA6感染检测,为CVA6的疫苗免疫原性评价、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陈国珍[6](2018)在《电化学发光在甲状腺抗体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便利选取甲状腺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均接受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放射法来对FT4(游离甲状腺素)、FT3(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SH(甲状腺刺激激素)、TT3(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总甲状腺素)检测,对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疾病患者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其中FT4检出率100.00%、FT3检出率100.00%、TSH检出率97.00%、TT3检出率99.00%、TT4检出率99.00%均明显高于免疫放射法FT4检出率92.00%、FT3检出率94.00%、TSH检出率88.00%、TT3检出率92.00%、TT4检出率90.00%,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 3、6.185 6、5.837 8、5.701 0、7.792 2,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有效将检验的准确性提高,从而为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促进其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25期)

杨与柔,柳欣林,王大宁,夏宁邵,李少伟[7](2019)在《人乳头瘤病毒中和表位及抗体中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小DNA病毒,其衣壳蛋白由主要衣壳蛋白L1和次要衣壳蛋白L2组成,持续感染HPV将引起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多种疾病。HPV衣壳蛋白L1和L2中分布着大量中和表位,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HPV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阻碍病毒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生。分析阐述HPV衣壳蛋白中和表位及抗体的中和作用机理,有助于阐明HPV疫苗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为今后设计新一代保护范围更广的HPV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HPV衣壳蛋白中和表位及抗体的中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冯延,郭嘉,许瑞勤,马思续,魏凤灵[8](2018)在《针对不同形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重组蛋白的抗体中和活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GP5蛋白被认为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中和抗体的主要蛋白,为探讨GP5蛋白诱导免疫保护的能力,本研究用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分别表达了全长和截短的GP5蛋白,同时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截短的GP5蛋白。叁种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以PRRSV全病毒作为ELISA包被抗原检测抗血清时,原核表达的截短GP5蛋白抗血清效价为1∶200,真核表达的全长GP5蛋白抗血清效价为1∶800,真核表达的截短GP5蛋白抗血清效价为1∶1 600。将获得的叁种抗血清分别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进行PRRSV同源(PRRSV VR2332)和异源(PRRSV HeN-3)毒株的血清学中和试验,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中PRRSV mRNA的绝对拷贝数,以抗血清的病毒阻断率≥70%的最大血清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中和效价。结果显示:1)叁种重组蛋白的抗血清对两种PRRSV毒株的中和效价均<1∶2,不具有中和活性,部分稀释滴度的血清还增强了病毒的感染;2)抗PRRSV全病毒对照阳性血清对同源毒株的中和效价为1∶8,具有中和活性;对异源毒株的中和效价<1∶2,不具有中和活性,同时还产生了ADE增强作用。上述研究结果提示,GP5的主要中和表位可能更多是构象表位,PRRSV全病毒中主要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蛋白可能并不完全在GP5蛋白上;PRRSV全病毒阳性抗血清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但这种免疫保护只发生在同源毒株之间,对异源毒株并没有效果,反而会介导ADE效应发生。(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朱改只[9](2018)在《Notch1及其配体在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作为体液免疫的一部分,B细胞在机体适应性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机体产生的抗体(Antibody,Ab)在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中扮演重要角色。抗体是由B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浆细胞所分泌的。B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活化过程受许多信号通路的调节,例如 PI3K(Phosphoinositide 3-kiase)信号通路,NF-κB((Nuclearfactor of kappa B)信号通路,BCR(B-cell receptor)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其中Notch信号通路在B细胞中的功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1917年,遗传学家Thomas Hunt Morgan和他的同事在具有残缺翅膀表型的果蝇中首次描述了 Notch基因,Notch受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在结构上分为胞外区(NEC),跨膜区(NTM)和胞内域(NICD),哺乳类动物Notch受体家族有四个成员,分别为Notch1-4,可与五个配体相结合(Delta-like1,3,4和Jagged1,2),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起始于邻近细胞表面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目的基因的转录。目前研究已证实,作为Notch家族中的重要一员,Notch1对小鼠T细胞的分化发育极其重要,例如,在小鼠骨髓中Notch1基因缺失后,胸腺中T细胞发育受阻,并伴随产生大量的异位B细胞。Notch信号通路可促进边缘区淋巴细胞(marginal zone,MZ)的发育,并且对B细胞分化发育的晚期阶段非常重要。另有研究发现,Notch1的配体在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表明:Notch1可能对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Notch1对B细胞的分化发育及抗体的产生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Notch1及其配体对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有影响。研究方法1)研究Notch1在小鼠B细胞活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分离小鼠脾脏细胞,用LPS体外诱导使活化,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在B细胞活化过程中Notch1的表达情况;2)获得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基因的模型小鼠。用Notch1 flox/flox(Notch1f/f)基因型小鼠和CD19cre基因型小鼠进行杂交,得到叁种基因型小鼠:Notch1f/f、CD19cre Notch1f/+和 CD19creNotch1f/f。3)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Notch1及其配体D1l1和Jag1的蛋白表达水平。4)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B 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l后,用LPS体外刺激B细胞活化,与对照组相比,抗体的产生是否受影响。5)在对照组和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基因组小鼠,用皮下注射125mg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35-55 肽段模拟表位的方法诱导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中抗体的分泌水平是否有变化。研究结果1)Notch1主要在CD19hi的B细胞表面高表达,在用LPS刺激B细胞活化过程中,刺激培养第1天时Notch1表达量明显升高,第2天Notch1表达量最高,第3天有所下降;2)用CD19cre-floxP体系诱导B细胞上特异性敲除Notch1基因,结果发现CD19creNotch1f/f基因型小鼠与 Notch1f/f CD19creNotch1f/+比,Notch1 的表达量明显下降;3)分选出Notch1f/f CD19creNotch1f/+、CD19creNotch1f/f基因型小鼠的脾脏B细胞,在体外用LPS刺激培养,结果发现Notch1f/f、CD19creNotch1f/+基因型小鼠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而CD19creNotch1f/f抗体水平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后会使B细胞经LPS诱导产生的抗体分泌减少;4)用LPS体外刺激培养Notch1f/f、CD19creNotch1f/+、CD19creNotch1f/f叁种基因型小鼠的全脾脏细胞,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抗体浓度,结果发现叁种基因型小鼠抗体分泌水平都明显上升,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后不会影响全脾细胞经LPS诱导后抗体的产生;5)Notch1f/f、CD19creNotch1f/+和CD19creNotch1f/f叁种基因型小鼠同时诱导EAE模型,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浓度,结果发现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后不会影响血清中的抗体水平;6)经检测,脾脏中除了B细胞,其它细胞上也表达Notch1,B细胞上除了表达Notch1,也表达Notch1的配体Dll1和Jag1,B细胞特异性敲除Notch1后,其它细胞上表达的Notch1会与B细胞上表达的Dll1或Jag1相结合,促进抗体的产生。结论Notch1及其配体在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彭浩然[10](2018)在《HCV包膜蛋白适应性突变对其感染特性和抗体中和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人类肝病的重要致病因子。目前全球HCV感染者约1.2到1.7亿,其中发病率以非洲最高,欧美等国家较低。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引起肝炎、肝脂肪变性、肝硬化以及肝癌等肝脏疾病,并与糖尿病、淋巴瘤等肝外疾病高度相关。慢性感染是HCV感染致病的重要特征,HCV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大多无明显症状,约80%感染者发展为慢性感染时才表现出肝病临床症状。HCV慢性感染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自1989年被发现以来,HCV的分子生物学与感染、致病机制以及药物与疫苗研究受到全球关注,HCV复制子(HCVreplicon)与细胞培养来源的HCV(cell culture derived HCV,HCVcc)模型的建立是HCV研究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有力推手。基于HCV细胞感染模型的研究为开发抗HCV药物提供了重要工具,近年来上市的新一代直接抗HCV药物(DAAs)使得丙型肝炎成为可治愈的疾病。彻底消除丙型肝炎仍有赖于有效疫苗的上市应用,丙肝疫苗的研发与艾滋病疫苗存在相似的困境,尽管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丙肝疫苗处在研发过程中,但是其中部分疫苗已经终止了研发进程。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RNA聚合酶在指导HCV基因组复制过程中乏校对机制,导致HCV基因组的高度异质性,因而HCV在感染者体内以准种或类似株(quasispecies)形式存在。根据基因组的异质性,HCV被分为7个不同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又包含数十个不同的亚型。HCV基因组的高度变异是其感染后高发慢性化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HCV疫苗研发面临的最大障碍。我国属于HCV中等流行区,HCV感染者有3000-4000万人,基因型呈现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以1b和2a型为主,但珠叁角和西南地区则以3型和6型更为常见。HCV包膜蛋白由E1、E2两个糖蛋白形成的异源二聚体组成,介导HCV的细胞侵入过程,E1、E2均为高度糖基化的蛋白,其中E2蛋白的功能研究的比较清楚,该蛋白是介导HCV与肝细胞表面多个受体序贯作用,引发细胞膜内吞的主要蛋白。在HCV感染者血清中可检测到针对各基因型的交叉中和抗体,这些抗体主要针对的靶标是E2蛋白。病毒被内吞入胞以后,病毒包膜与内吞小体膜的融合可能由E1蛋白引发,但总体上对E1蛋白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E1蛋白的中和抗体较少有报道。目前还不能直接从感染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培养HCV,HCVcc是目前在细胞层面研究HCV感染机制的最天然模型,HCVcc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感染特性、病毒的生命周期等方面与感染者血清中的HCV颗粒高度相似。HCVcc颗粒性状与感染者血清中的HCV颗粒均结合有大量的脂蛋白,与脂蛋白的结合一方面有助于病毒颗粒与肝细胞表面的肝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等捕获分子结合从而有助于病毒在肝细胞表面的富集;另一方面,脂蛋白能隐藏HCV包膜蛋白种的中和表位,从而有利于HCV逃避体液免疫应答。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HCVcc均含有2a型JFH-1株的非结构基因,不同型/株结构基因与JFH-1株置换重组可得到感染性高低不同的HCVcc。将转录得到的HCV基因组RNA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或Huh7衍生的Huh7.5.1细胞,HCVcc即可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培养上清中。在我们前期实验中发现,以电穿孔方式转染HCV基因组RNA制备的原代J6/JFH1嵌合HCVcc对HCV感染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敏感性与连续传代制备的HCVcc有明显差异。基于该现象,本研究探究了 HCVcc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包膜蛋白出现的适应性突变对病毒感染特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对一起聚集性HCV感染人群血清样本的病毒中和活性进行检测,并对病毒中和活性与病毒载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第一部分HCV包膜蛋白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HCV包膜蛋白是暴露在病毒颗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在病毒的感染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传代制备的病毒进行深度测序后发现,包膜蛋白中存在F291V、T331S、T444P突变。F291V突变位于E1蛋白中,T331S和T444P突变位于E2蛋白中。于是分别在原型质粒中引入这些突变,并制备相应含这些突变的HCVcc:含F291V、T331S、T444P突变的E41/JFH1株;含T444P突变的D42/JFH1株以及含F291V突变的B43/JFH株,以期研究包膜蛋白突变对病毒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包膜蛋白突变使HCVcc滴度上升10-15倍,而且各突变不影响病毒E2蛋白表达及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速率。但突变在增加病毒包装和释放效率的同时,使病毒表面结合的脂蛋白含量增加,病毒滴度增加,密度降低,对SR-BI受体和脂蛋白信号通路的利用度加大。在没有中和抗体筛选和宿主免疫系统的进化压力下,病毒的复制包装释放效率都在不断的提高,病毒朝着高滴度的方向进化。体现了病毒进化上在功能和环境的自然统一。第二部分包膜蛋白突变对HCV抗体中和活性的影响用2a型HCV患者血清对E41/JFH1株和J6/JFH1株病毒进行中和实验,结果发现,HCV患者血清能够明显中和E41/JFH1株突变病毒的感染,而较难中和J6/JFH1株病毒感染。APOE抗体在1:50稀释时能中和76%的E41/JFH1株病毒感染,而对J6/JFH1株感染则只中和55%;用HCV包膜蛋白E2的77-661,3A,5A抗体及HVR1的抗体TW-SHC对E41/JFH1株病毒和J6/JFH1株病毒进行中和实验。结果发现:这些抗体均能有效的中和E41/JFH1突变病毒的感染,中和活性分别70%,75%,65%和60%,而J6/JFH1株则难以被中和。说明这些抗体对E41/JFH1突变株病毒有交叉中和活性,包膜蛋白突变并没有影响病毒的中和表位。用 77-661,TW-SHC,APOE 及 CD81 抗体对 E41/JFH1 和 J6/JFH1 高/低密度病毒进行中和,结果发现77-661抗体,对E41/JFH1和J6/JFH1高/低密度病毒中和效率分别为76%和42%与56%和24%,说明77-661抗体作为包膜蛋白E2的抗体能够更加有效的中和高密度病毒的感染;而TW-SHC抗体对E41/JFH1和J6/JFH高/低密度病毒中和效率分别为65%和10%与86%和29%,说明TW-SHC抗体较难中和高密度J6/JFH1病毒,而对E41/JFH1株低密度病毒中和作用较好;APOE抗体对E41/JFH1和J6/JFH1高/低密度病毒中和效率分别为45%和23%与88%和37%,说明包膜蛋白突变增加了 APOE抗体对突变病毒的中和活性。而CD81抗体则对E41/JFH1和J6/JFH1高/低密度病毒中均有较好的中和活性,说明突变不改变病毒对CD81受体的利用,不同密度的颗粒对CD81受体的利用也无明显的差异性。包膜蛋白的突变改变了病毒对受体利用及中和抗体活性,这体现了 HCV在进化和功能上的统一,病毒以适度降低其感染性为代价,逃避宿主的中和抗体,但却保证了病毒的持续感染,体现了病毒自然选择的特点。同时本研究还鉴定出HCV包膜蛋白中有利于病毒免疫逃逸的氨基酸残基,对研究病毒的进化和免疫逃逸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叁部分聚集性HCV感染者血清中HCV中和抗体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本部分实验通过对云南某一地区聚集性HCV感染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发现HCVRNA拷贝大于≥ 1×106的组别中,ALT和AST的数值呈现了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患者体内中和抗体和HCV E2抗体的研究发现中和抗体不能有效抑制慢性HCV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中和抗体在慢性化感染中并不起保护作用。本研究探究了 HCV在家庭成员间传播的风险,并分析感染者肝功能,中和抗体水平与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关系。证实慢性HCV患者血清中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不能对患者起到保护作用。小结:本研究通过探究HCV包膜蛋白在传代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突变对病毒感染特性、抗体中和活性、受体利用度的影响和一例聚集性HCV感染者血清学特性分析,加深了对HCV包膜蛋白致病机制和病毒免疫逃逸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抗体中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检测的疑似丙型肝炎抗体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采用ELISA(n=52)和观察组采用ECLIA(n=53)。20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值ECLI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测阳性的丙性肝炎病毒抗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检测出HCV–cAg阳性、HCV–RNA阳性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LISA及ECLIA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过程中有显着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体中和论文参考文献

[1].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药抗体中和活性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9

[2].罗世荣,余进胜,李欣.两种分析方法在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中的效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胡静,蔡蓓,盛爱林,钟奇林,黄琪.图片桥接软件在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中的应用效能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4].张帆.中国猕猴浆母细胞的表型鉴定及其在筛选流感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9

[5].尹志超,朱瑞,徐龙发,刘东晓,叶江辉.柯萨奇病毒A组6型抗体中和试验Nt-ELISPOT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

[6].陈国珍.电化学发光在甲状腺抗体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8

[7].杨与柔,柳欣林,王大宁,夏宁邵,李少伟.人乳头瘤病毒中和表位及抗体中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9

[8].冯延,郭嘉,许瑞勤,马思续,魏凤灵.针对不同形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重组蛋白的抗体中和活性比较[J].畜牧兽医学报.2018

[9].朱改只.Notch1及其配体在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8

[10].彭浩然.HCV包膜蛋白适应性突变对其感染特性和抗体中和活性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全长型(HPV16-505)和截短型(HPV1...促进了IGF-1诱导HepG...免疫山羊PPRV中和抗体的消长规律间接竞争t-rPICR法测定多氯联苯方案一1pvGs2/55一sad质粒双酶切电泳图谱一2不同剂量的疫苗菌C50(pvGS/sZs一as)...

标签:;  ;  ;  ;  ;  ;  ;  

抗体中和论文_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