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乔治艾略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艾略特,乔治,磨坊,福音,玛丽,维多利亚,河上。
乔治艾略特论文文献综述
方莎[1](2019)在《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的道德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的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织工马南》(1861)、《米德尔马契》(1869)这叁部道德主题鲜明的作品一直被拿来讨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现实生活的缩影。作品中的妇女本本分分地遵从着传统社会对女性道德的规约与准则,恪守着作为女孩、妻子、母亲的女性角色,把对父母的孝顺、对亲人的责任、对儿女的无私奉献,以及勤劳节俭、绝对的诚实、纯洁谦恭奉为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规范,担负起维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高尚道德水准的女神。艾略特作品中女性的道德空间由两个维度构成,即人本宗教道德空间、社会公德空间,人本宗教是艾略特在作品中反复提及的,而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于道德本质,从鲍曼的后现代道德哲学思想中,可以看出对他者的无限责任就是道德的本质。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上的道德问题是艾略特身处维多利亚社会一直所思考的,并且一直在探寻的。通过分析人本宗教道德空间与社会公德空间来概括女性的道德空间存在于维多利亚社会的意义,在男权意识主导、道德虚伪、女性生存艰难的社会环境下,妇女们通过精神上的高尚性、道德上的纯洁性、角色上的引导性来履行社会所赋予她们的责任。女性的道德空间在艾略特的作品更多刻画的是隐匿在传统理念背后的道德束缚、阶层规约和宗教宣扬,从而注定女性从幼年开始就要接受的相关道德原则和她们所处的生存空间。艾略特认为女性的道德空间是男性精神的避风港和寻求温暖慰藉的圣地,女性在极其有限的公共活动空间下,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道德引导价值及不可取代的家庭地位。尽管在19世纪男权社会的压力下,艾略特反世俗的思想、行为和创作,使带有偏见的维多利亚社会未能给她客观公正的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她的为人及其作品的价值逐渐为后人所赏识、肯定。(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木木[2](2019)在《一段凄美的兄妹情——介绍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英国着名女作家,原名玛丽·安·埃文斯(又译作玛丽·安·伊文思),是19世纪英国极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描写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有对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又有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现实的细腻刻画,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女性形象。主要作品有《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小说以汤姆和玛吉的家族史为叙述核心,围绕两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尔科特磨坊,巧妙地串起汤姆的奋斗史和玛吉的爱情史,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维多利亚时期广阔的英国乡村画卷。这本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书中融入了乔治·艾略特本人的早年经历。比如,小说中的多尔科特磨坊,与她小时候玩耍过的一座磨坊十分相似,书中前几章里对玛吉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描写也有乔治·艾略特童年经历的影子,尤其是玛吉和汤姆的兄妹关系,很像作者本人和哥哥艾萨克的关系。乔治·艾略特通过自己的生花之笔,对自己身边的人和往昔的生活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真实的英国社会的多个侧面。汤姆和玛吉兄妹两人小时候相亲相爱,长大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汤姆变得呆板、冷酷、阴郁,试图用道德和自己的身份控制玛吉;玛吉依旧善良,喜欢自由,追求自己的感情和幸福,有反抗精神,但又受道德观念的束缚,为了哥哥和父亲,隐忍、克制、委曲求全,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感情。令人窒息的道德观念和兄妹两人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悲惨结局。但汤姆和玛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解,整部小说对两人凄美的兄妹之情的细腻描绘感动了一代代读者。(本文来源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期刊2019年Z1期)
吴昕遥[3](2019)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的人与自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长篇巨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表现出其明显的生态意识。通过对人与自然观的描写,艾略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观念。论文通过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乔治·艾略特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生态主义解读。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批评理论,乔治·艾略特生平和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对小说的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并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原本人与自然是原生态的和谐关系:弗洛斯河水为道尔考特磨坊提供环境和资源,圣奥格镇上人们对弗洛斯河的爱护;红谷树林为麦琪提供精神慰藉的场所,麦琪爱护红谷树林里的动植物,爱护自然。这均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和谐关系。第叁章分析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对自然造成了损害,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被打破。随着时代发展,工业革命等原因,塔利弗家族经营的磨坊破产。汤姆工作还贷,以一种资本家的身份来经营企业,人们原生态经营磨坊的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被打破;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洪水是大自然无声的报复,是工业革命的写照,其破坏作用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四章阐释了乔治·艾略特提出的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去人类中心化,接纳生态思想,人类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五章是论文的总结部分。结语指出生态批评视域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的人与自然观表明了小说作者对整个生态层面和谐相处的深切关怀。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说所展现的艾略特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通过研究有助于我们全新地理解其作品和艾略特的人与自然观。(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2)
王婉莹[4](2019)在《从“工作福音”到“艺术福音”: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文化蕴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一位着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但她身为文化批评家的重要性,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K.M.牛顿(K.M.Newton)在两本着作中花了不少笔墨阐释艾略特对文化批评的贡献,但遗憾的是,他忽略了艾略特与“工作福音”的互动。因此,本文深入研究艾略特笔下的“工作福音”,追溯其发展轨迹,并探索它作为维多利亚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又如何与英国文学中的文化批评传统交相辉映。本文探讨艾略特对“工作福音”向“艺术福音”的过渡所作出的贡献。通过细读其前期与后期小说,笔者提出在艾略特笔下的时代,随着她对“工作福音”的不断反思,工作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文学创作,她对“工作福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并预言了“艺术福音”的出现。具体来说,她为“工作福音”注入了情感因素,从而改进了托马斯·卡莱尔的理论,为“艺术福音”的发展作了铺垫。她认为,“情感也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一方面能提升人们的工作表现,另一方面有益于共同体形塑。(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浩颖[5](2019)在《培养人性: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着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不同阶层女性的人生际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选取乔治·艾略特不同创作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叁部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隆达》,对其反映的女性教育问题进行剖析,并以此探究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教育思想。第一章阐述了小说中体现的女性家庭教育。通过分析麦琪、多萝西娅、以及关德琳叁位女主人公的家庭教育,阐述了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育角色,强调了家庭教育对个人性格的塑造。小说中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或缺失或专横;而母亲通常以传统女性的形象出现,无法理解女儿的精神追求。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叁位女主人公的认知偏差和性格缺陷,未能达到人性培养的教育目标。第二章分析了小说中不同阶层女性接触到的学校教育,阐述了维多利亚时期学校教育中女性教育机会和教育内容的不足,即女性无法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和独立能力。同时,艾略特强调了学校教育应当改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培养人性为目标,满足女性在智性、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需求。第叁章论述了小说中女性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更为广泛的自我教育。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自我教育首先来自宗教教义,而乔治·艾略特在小说中将宗教呈现为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约束,未能达到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目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最终超越宗教,通过想象力和人生经历逐步培育同情心,完成人性教化。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成长过程,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叁个方面论述了乔治·艾略特在叁部小说中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其对女性教育如何影响女性个人选择乃至最终个人命运的独特见解,揭示了艾略特对教育的认识,即女性教育应当以人性教化为终极目标,而想象力和人生经历是培养“整全的人”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曹培[6](2018)在《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由于对宗教道德问题的过多关注有"道德的寓言"之称。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其作品《织工马南》,来了解艾略特在此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文宗教道德思想,并对她这种独特人文宗教道德观的成因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璨[7](2018)在《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的女性婚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成功地塑造了多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对这些女子的婚姻悲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艾略特的笔触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艾略特独特的女性意识,特别是透过女性婚姻的悲欢离合,表现出艾略特重视女性的自我独立和追求,特别是应该树立现代的女性婚姻观。因此,对《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里女性婚姻观的深入剖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念。(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周操[8](2018)在《《米得尔马契》中玛丽·嘉思的叛逆—对伯纳德·帕里斯《再读乔治·艾略特》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米得尔马契》中,玛丽·嘉思作为一个配角,不得学术界重视,价值被低估。本文首先为玛丽正名,她是最接近作者乔治·艾略特本人的理想人物,而非学术界公认艾略特的自传体式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主人公麦琪。伯纳德·帕里斯在《再读乔治·艾略特》中用一个章节洋洋洒洒论述玛丽,过度批判玛丽将自己置身于“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系误读。本文从玛丽真实性格、其不喜成为教师的深层原因以及玛丽与弗雷德的感情关系剖析。首先论证帕里斯对玛丽的人物解读有失公正,后旨在还原艾略特笔下真实的玛丽·嘉思。传统评论认为,艾略特笔下的女主角大都顺服屈从,但这在玛丽身上并不适用。恰恰相反,正是玛丽的叛逆才能解释一系列帕里斯自己提出却无力回答的问题。帕里斯误读的关键是他没意识到玛丽顺从下的叛逆,而这可以追溯到他出版的第一本书《生命体验:乔治·艾略特的价值追求》。叛逆的玛丽并不是艾略特笔下的特例,而是艾略特式叛逆女性角色的代表,她们看似隐忍顺从,实则独立叛逆。此外,由于艾略特对女权主义运动保持距离,玛丽的叛逆间接反驳了一些激进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对艾略特的批评,如“她笔下的女性角色传统守旧,全然不似她自己离经叛道的人生”。最后,帕里斯《生命体验》一书中提到道德发展叁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试补充提出道德发展第四即最后阶段为玛丽·嘉思式的叛逆,以体现艾略特真正的创作意图。(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潘婷[9](2018)在《浅析英语长难句的翻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翻译实践项目选择的材料是南希·亨利教授所着的传记作品《乔治·艾略特评传》,节选了其中第四章的一部分。该篇材料的一大特色就是长难句较多,而这成为笔者翻译过程中的一大困难。在力求保持传记原作语言风格的目标下,笔者采用刘宓庆提出的长句翻译策略分析了英语长难句的翻译方法。英语长难句通常包含众多修饰语、平行结构和从句,比其他句式更为复杂。因此,将英语长难句翻译成为汉语对于译者而言便是一大挑战。如果英语长难句未能处理得当,读者就无法欣赏译文的美妙。尽管许多学者在“英语长难句汉译”这一话题上已获诸多成果,但进一步的研究仍旧是有价值的。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便是英语长难句的翻译方法。刘宓庆曾提出包孕、切断、倒置、拆离、插入和重组六种英语长难句的汉译译法。但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传记作品《乔治·艾略特评传》中的大多数长难句在翻译时都可以采用其中的四种翻译策略“包孕法、切断法、倒置法、插入法”加以解决,既帮助传达了原作的基本信息,又体现了作品风格。(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何路遥[10](2018)在《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巧合性死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略特小说中,死亡并非最重要的主题,但其中巧合性死亡多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艾略特笔下的角色常因巧合性死亡从困境中得到解脱,比如在其秘密即将暴露时,揭秘者遇意外而死;或者角色对婚姻幻灭走入困境时,作者又用同样的方式使其解脱;亦或当人与人,义务与义务,价值观和价值观之间发生冲突时,作者又利用巧合性死亡带来和解。本文第一章对艾略特六本小说中出现的巧合性死亡进行分类,阐述这些死亡的特点和在情节上起到的作用。第二章围绕作者本人对小说中巧合性死亡的评论展开,解读了她对死亡的信赖和她独特的死亡观;并结合作者关于死亡的哲学观点,探讨了小说中巧合性死亡的思想根源。艾略特认为:死亡的发生暗含逻辑,死亡在局面不可开交时出现,为人带来解脱;死亡可引发同情心和同胞爱;并表示自己因为对死亡的信任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勇气。第叁章从小说人物塑造及推进叙事,现实主义和人性的审美教育叁个方面分析了巧合性死亡的重要性及艺术价值。本章结合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阐述了艾略特在角色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作出道德的选择后,利用巧合性死亡来使其从困境中解脱,肯定人性中理智、道德的力量并渲染悲剧氛围;利用人类来而终去的共同命运激发同情理解,促进角色成长。读者通过见证角色的经历,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内心的理性和道德意识觉醒,从而达到对读者道德教育的目的。对艾略特而言,现实主义作家应忠实呈现出其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描绘出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挣扎;现实主义艺术与美学、道德密不可分。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艾略特的现实主义思想,阐述了巧合性死亡并非与其现实主义相悖,而恰恰是艾略特现实主义思想、对人性中理智道德的力量可与决定论抗衡的信念的集中体现。结语部分指出,艾略特小说中的巧合性死亡不仅体现了她独特的死亡哲学观,也表明了她对人性中理性、道德力量的肯定。她通过一种现实主义和审美相结合的方法,教育了人性;通过巧合性死亡,通过描绘角色遵从内心道德,使人类的本能倾向和义务之间达成和解。(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乔治艾略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治·艾略特,英国着名女作家,原名玛丽·安·埃文斯(又译作玛丽·安·伊文思),是19世纪英国极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描写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有对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又有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现实的细腻刻画,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女性形象。主要作品有《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小说以汤姆和玛吉的家族史为叙述核心,围绕两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尔科特磨坊,巧妙地串起汤姆的奋斗史和玛吉的爱情史,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维多利亚时期广阔的英国乡村画卷。这本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书中融入了乔治·艾略特本人的早年经历。比如,小说中的多尔科特磨坊,与她小时候玩耍过的一座磨坊十分相似,书中前几章里对玛吉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描写也有乔治·艾略特童年经历的影子,尤其是玛吉和汤姆的兄妹关系,很像作者本人和哥哥艾萨克的关系。乔治·艾略特通过自己的生花之笔,对自己身边的人和往昔的生活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真实的英国社会的多个侧面。汤姆和玛吉兄妹两人小时候相亲相爱,长大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汤姆变得呆板、冷酷、阴郁,试图用道德和自己的身份控制玛吉;玛吉依旧善良,喜欢自由,追求自己的感情和幸福,有反抗精神,但又受道德观念的束缚,为了哥哥和父亲,隐忍、克制、委曲求全,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感情。令人窒息的道德观念和兄妹两人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悲惨结局。但汤姆和玛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解,整部小说对两人凄美的兄妹之情的细腻描绘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乔治艾略特论文参考文献
[1].方莎.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的道德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木木.一段凄美的兄妹情——介绍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9
[3].吴昕遥.生态批评视域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的人与自然观[D].延边大学.2019
[4].王婉莹.从“工作福音”到“艺术福音”: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文化蕴涵[D].杭州师范大学.2019
[5].宋浩颖.培养人性: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6].曹培.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道德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7].王璨.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的女性婚姻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8].周操.《米得尔马契》中玛丽·嘉思的叛逆—对伯纳德·帕里斯《再读乔治·艾略特》的批评[D].杭州师范大学.2018
[9].潘婷.浅析英语长难句的翻译方法[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10].何路遥.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巧合性死亡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