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生物群落论文_吴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生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群落,浮游生物,滩涂,因子,松花江,生物量。

微型生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1](2018)在《南北极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在海洋生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海洋生态系统微食物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且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更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加,南北极气温也出现快速升高的现象,这样不断变化的环境会使得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此外南北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对于极地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相对世界其它海洋少。为了正确认识极地海域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了解极地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南北极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分布的差异及环境相关性,本文利用454高通量测序的第二代分子测序技术,对2012年夏季楚科奇海、南极半岛北端海域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获得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6个超群组:不等鞭毛类、囊泡虫、海洋定鞭金藻、有孔虫、海洋绿藻、变形虫界,其中不等鞭毛类、海洋定鞭金藻和囊泡虫类是该区域主要的优势超群,但在不同的样品中群落分布差异显着。优势类群(平均相对丰度>1%)又分为以下14个纲:双并鞭虫目、硅藻纲、中鼓藻纲、硅鞭藻纲、海金藻纲、旋毛纲、甲藻纲、纤毛虫纲、青绿藻clade II、青绿藻纲、定鞭藻纲、丝足虫纲、Discosea、隐藻纲。各个纲在群落分布差异巨大,其中沟鞭藻纲和海洋定鞭藻纲为该海域优势纲,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3.45%和13.87%。营养盐尤其是铵盐和磷酸盐以及盐度对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起重要作用。(2)对楚科奇海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发现:相对丰度大于1%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有6个纲,分别为金藻纲、沟鞭藻纲、中鼓藻纲、青绿藻clade II、旋毛纲和银耳纲,其中自养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约占85.2%%,具有绝对优势。硝酸盐对于楚科奇海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重要作用。异养型的旋毛纲以自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为食,在群落分布上会受到金藻纲、青绿藻clade II纲和中鼓藻纲一定的影响。(3)对比南北极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发现在两个海域的群落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同点:海洋不等鞭毛类均为两个海域的优势类群,且相对丰度都很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平均相对丰度为40.02%,北极楚科奇海为38.90%;但属于海洋不等鞭毛类的纲在分布上差别很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发现海洋不等鞭毛类有双并鞭虫目(平均相对丰度2.9%)、硅藻纲(9.21%)、硅鞭藻纲(8.98%)、海金藻纲(4.46%)、金藻纲(0.23%)、中鼓藻纲(2.02),海洋不等鞭毛类的纲平均相对丰度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均小于10%;而在北极楚科奇海主要为金藻纲(36.40%)、中鼓藻纲(2.42%),双并鞭虫目、硅藻纲、硅鞭藻纲、海金藻纲的相对丰度均小于0.02%;海洋绿藻作为楚科奇海的第二大优势类群,但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分布较少(平均相对丰度5.45%);海洋定鞭金藻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是优势类群,分布广泛,但在楚科奇海海洋定鞭金藻只占0.01%;有孔虫在两海域均有发现,但相对丰度都不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有孔虫相对丰度为1.37%,而北极楚科奇海为0.98%;囊泡虫在北极楚科奇海相对丰度为8.98%,远小于南极半岛北端海域(25.99%);真菌广泛分布在楚科奇海,是该海域的第四大优势类群,但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并未发现真菌的存在;变形虫界在楚科奇海只占据0.05%,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相对丰度大于1%。(4)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平均香农指数为4.72,平均辛普森指数为0.07)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高于楚科奇海(平均香农指数为3.09,平均辛普森指数为0.19)。(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6-30)

乔玲,于杰,李迎,甄毓,米铁柱[2](2018)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荣成扇贝养殖区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1年7月荣成八河扇贝养殖区和楮岛扇贝养殖区中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2个纲,其中海金藻、硅藻、绿藻、甲藻和隐藻是主要类群,多形微眼藻和抑食金球藻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在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6个门,在八河扇贝养殖区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的浮游动物是软体动物、有孔虫和纤毛虫,而在楮岛扇贝养殖区则是环节动物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结果表明,荣成扇贝养殖区有暴发褐潮的可能,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伟东[3](2017)在《厦门近海海水和潮间带沉积物海洋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生物地理模式和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真核生物数量大,分布广泛,多样性高。这些有机体,如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型真核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功能乃至人类健康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对驱动亚热带近海海域浮游和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构建的模式和过程了解很少。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比较厦门岛海水和沉积物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包括总体、优势、稀有和条件稀有种)组成,揭示其生物地理模式和生态学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厦门岛海水和沉积物生境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组成有显着差异,并且在相同的测序深度下,相对于浮游生物(4,044 OTUs),底栖生物(6,627 OTUs)展现出了更高的多样性。古虫界(Excavata)在底栖生物中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而囊泡虫(Alveolata)和硅藻(Diatomea)的丰度和多样性在浮游生物群落中更高。2.Mantel检验显示环境因素(盐度、总磷和总氮)显着影响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然而,浮游生物可能受到更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它未检测的生态因子)。另外,底栖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即生物群落Bray-Curtis相似性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而浮游生物群落可能由于海流的作用及其他因素导致没有显着的距离衰减效应。3.本研究中,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浮游和底栖生境总体群落和优势亚群落物种结构有显着影响,而稀有种(在海水和沉积物生境的未解释度为78.1%到97.4%)和条件稀有种(49.0%到81.0%)具有很高的未解释度,表明它们受到更复杂因素的影响。中性模型结果显示,在海水生境中,当去除掉两个特殊站位之后,随机过程解释了 72%的总体群落结构变化。我们的结果表明,浮游和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的组成模式和构建机制有差异,这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境(近海海水和潮间带沉积物)以及不同的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总体、优势、稀有和条件稀有种)。本研究为近海表层海水和潮间带沉积物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生物地理模式和生态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描述。(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8-01)

张庆花[4](2017)在《海洋微型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及受控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吸收和储藏CO2的能力,对海洋碳循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微型浮游生物在海洋呼吸作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且主要通过代谢活动实现碳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循环。呼吸作用代表着海洋中有机物的消耗及循环流通,对于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的积累,或者输出到大气中的CO2的量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衡量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海洋微型生物呼吸作用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提供了依据。微生物呼吸速率的研究已经在迅速发展,同时环境因素对原核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由于测定方法的不同及不同水体生态系统中呼吸速率对环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这对我们理解微型浮游生物呼吸速率与受控因子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对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充分了解碳通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阐明南海珠江口到南海海盆区微型生物群落呼吸速率的分布及影响因子;本研究采用电子传递体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ETS)活性检测方法,开展了微型生物群落呼吸(Microbial community respiration,MCR)、海洋浮游生物中细菌和古菌类群多样性及受控因子的调查研究;为了说明模拟体系中不同层位、不同粒径微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对于藻液添加的响应及其呼吸速率的受控因子影响,在Aquatron模拟实验体系中通过藻液碎片的添加,长时间序列下监测了表层和底层(10m)呼吸速率的响应。揭示了大于0.2μm的MCR(0.2MCR)与大于0.8μm的MCR(0.8MCR)两种粒径范围中的微型生物代谢对添加的藻液的直观响应,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碳通量提供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南海珠江口到南海海盆区的微型浮游生物呼吸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说明了该地区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通过调查微型生物的呼吸速率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微生物群落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南海北部水体呼吸速率的总体分布特征为从近岸到远海,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Seats站除外)。相比于北大西洋,南海北部区域呼吸速率偏低。南海北部群落呼吸速率不仅与原核生物(细菌与古菌)丰度、叶绿素、温度等因素呈现显着正相关,还与磷酸盐、溶解氧、硅酸盐等非生物因素呈现显着负相关性,可能是因为原核生物对于溶解态的营养盐循环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作为营养盐的分解者存在。2、在南海北部珠江口近岸到外海的的研究中发现,细菌、古菌类群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对南海珠江口到南海海盆区的环境梯度有一定的响应,古菌类群的分布特征为近岸水体古菌量比较低,含有少量的MGⅠ;MGⅡ等为表层海水的优势类群;MGⅠ等为海洋的200m以下的无光层区域的优势类群,叶绿素最大层及陆架区底层主要的优势类群为MGⅠ及MGⅡ。通过群落呼吸速率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原核生物丰度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微生物的群落呼吸作用主要由该环境中的优势类群贡献。南海北部,近岸中对微生物群落呼吸速率贡献比较大的作用细菌类群是放线菌、δ-变形菌及γ-变形菌等;陆架区的表层对呼吸速率贡献比较大的作用类群是Y-及α-变形菌等;深层无光海水中,主要的作用类群是α-变形菌及Y-变形菌等群落。3、Aquatron体系克服了“瓶子实验”无法分层等缺点,进行了藻液添加对不同层位呼吸速率影响的分析。通过对Aquatron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表层的0.2 MCR与培养体系中原核生物丰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底层的0.2 MCR与原核生物丰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破碎藻液的添加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来源,有机物的提供及原核生物丰度对于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比较大。藻液添加后,底层0.2MCR变化相比于表层的比较小,表明,表层0.2MCR对添加的颗粒物质的响应更大,初步分析,可能是受到上层原核生物的对碳消耗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4、由上可知,在南海北部,微生物呼吸速率主要受原核生物丰度、叶绿素及温度影响,并且对呼吸速率贡献的主要类群为此环境下的优势类群,如变形菌等。模拟体系的结果显示,表层0.2MCR对添加的颗粒物质的响应更大,会受到上层原核生物呼吸作用对颗粒物质消耗的影响,同时原核生物丰度对呼吸速率影响也比较大。通过对比自然环境与模拟体系中群落呼吸速率的受控因子发现,二者共同点为原核生物丰度都对呼吸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都是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点为自然水体中,温度与呼吸速率呈现正相关,影响比较大,而模拟体系中,温度的影响作用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模拟体系的温度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外源有机物的输入影响了微生物呼吸速率。(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王靖淇[5](2017)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不同水环境中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种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不断侵蚀,水生态系统发生严重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了环保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生物群落结构状况可以反映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研究水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结构是保护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DNA metabarcoding technology)对水生态系统中的微型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评估,分析群落结构状况、环境要素对群落分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得到的OTUs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辽河流域12个采样点的真核浮游藻类涵盖了7门134种,其中真核浮游藻类62.2%的OTU可以被注释到属,其中轮藻门、隐藻门、定鞭藻门和金藻纲,是本研究室在辽河干流相同采样点的镜检结果中从未检出过的。根据藻类群落的丰度和丰富度的比较得出辽河干流浮游真核藻类的优势类群是硅藻门和绿藻门,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的镜检结果基本一致。选择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计算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得出氨氮(NH4+-N)、活性磷(PO43--P)、硝酸盐(NO3-)是影响辽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采用邻接法将高通量测序结果注释得到的OTUs代表性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基本还原亲缘关系较远的各类真核浮游藻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18S rRNA基因V4可变区对辽河的隐藻门和甲藻门内的部分类群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2)渤海浅海海域的调查中15个样品共产生5门129种藻类OTU,其中有71.3%的OTU可以注释到属,49.6%可以被注释到种,优势类群为甲藻门和绿藻门,丰度最高的类群是甲藻门。通过聚类对采样点位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北部采样点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明显区别于南部的采样点位,研究区域影响真核浮游藻类群落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硅酸盐(SiO3-Si)。该浅海海域10个浮游细菌样品的研究结果显示,10个采样点涵盖了12门26纲54目83科122属,10个样点的丰度占优势的类群无差别,均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的Pseudoalteromonas属。环境因子和群落结构之间的响应结果证明研究区域影响细菌群落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水深和经度,本研究中弧菌的代表性序列OTU3、OTU4和OTU433均可能是潜在的病原性弧菌,且拷贝数较高。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渤海海岸使用的18S rRNA V9区也可完全对该区域浮游植物在门水平上进行区分,在其他阶元的区分能力较弱;16rRNA V4区也可对研究区域内浮游细菌在门水平上进行区分。(3)DNA宏条形码技术可有效的对生态系统进行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能基本还原研究区域内微型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同时可以得到大量传统手段无法培养或者鉴定的物种,在进行生态系统内生物鉴定,群落结构分析以及分析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中有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戴文芳,阳石页,阙治家,熊金波[6](2016)在《浮游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对电厂温排水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微型真核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细菌捕食者和较大型生物寄生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核心作用.因此,研究浮游微型真核生物对温排水增温的响应对评价近年来大量电厂兴建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沿象山港乌沙山电厂温排水水流采集表层水样,利用Illumina技术测定18S r DNA基因研究浮游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真核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为囊泡虫门(Protalveolata)、纤毛亚门(Ciliophora)、甲藻门(Dinoflagellata)和丝足虫类(Cercozoa).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浮游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溶解氧、硝态氮和温度的控制.温排水造成的增温梯度显着地改变了浮游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组成(Global RANOSIM=0.422,P<0.001);反向选择筛选到空间距离、溶解氧、叶绿素a和温度是造成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浮游微型真核生物的空间分布遵循空间距离-群落相似性衰减模型(R=-0.192,P=0.039),周转速率为0.002.此外,筛选到15个敏感的真核生物科,其相对丰度与增温幅度显着相关.重要的是对某一特定的科,其相对丰度随温度的变化与其已知的生态功能相吻合,可以作为评价温排水增温的指示种群.本研究阐明了温排水增温梯度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为评价温排水对微生态效应提供了灵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欧阳俊峰[7](2016)在《福建沿海滩涂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对生物修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播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沙蚕、贝类泥蚶)分别在野外和室内对福建沿海滩涂底泥进行生物修复试验。通过构建真核生物18S rDNA克隆文库、RFLP、DGGE、测序及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首次对底栖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微型真核生物在滩涂底泥及底栖动物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优化修复措施、完善环评指标,以及开发超微型生物实时动态的环境监测系统等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PCR-DGGE和18S rDNA克隆文库研究了叁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对沙蚕和泥蚶等底栖动物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1)叁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共分为10个类群,其中环节动物门,节足动物门为优势类群,腹毛动物门、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此外还有少量的丝足虫门,囊泡虫总门,变形虫门,硅藻门,壶菌门,绿藻门和一些未知类群的真核生物。(2)季节变化:叁沙湾滩涂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2月份(冬季)样品中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最高并且与其他月份的明显不同,6月份(夏季)样品以环节动物门和节足动物门等后生动物为主,12月份(冬季)样品以硅藻和囊泡虫门为主。(3)对播种底栖动物的响应:沙蚕和泥蚶的扰动改变了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增加了叁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播种底栖动物后,环节动物门和节足动物门两个门所占比例增加,而腹毛动物门,丝足虫门,囊泡虫总门这3个门类所占比例下降。一些类群,如绿藻门,变形虫门和壶菌门只在12月分样品中被检测到,播种底栖动物后变形虫门和壶菌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绿藻门所占比例增加。播种底栖动物后线虫种类增加。2、采用PCR—DGGE技术对室内模拟沙蚕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美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为:后生动物的6个门:颚口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节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以及丝足虫门,硅藻门和囊泡虫总门(又分为甲藻门和纤毛虫门)。其中囊泡虫总门的纤毛虫门为优势类群。后生动物中的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Peridinium quinquecorne(属于囊泡虫总门中的甲藻门)是普遍存在的优势物种。DGGE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沙蚕对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蚕的处理组检测到了更多的线虫动物门,可能是沙蚕的活动促进了这些类群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6-05-04)

王晨溪,朱静亚,牛其恺,黄进,杜宗明[8](2016)在《丹江口水库和干渠南阳段微型生物群落的周期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调水前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和水质状况,为中线工程调水水质保护和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7月-2015年5月分别在中线工程取水口陶岔坝上下游6个监测站进行5次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浮游藻类9门44科94属357种(含变种),指示藻类8门21科32属42种(含变种),通水前为β-中污带,调水后为寡污带,调水后硅藻比例明显增加;浮游动物4门32科38属46种;调水后香农-威勒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呈现调水后先降低后增加.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的水质达到Ⅰ类水质标准(总氮指标除外).综合评价水源区水体稳定,为β-中营养型,符合中线工程调水的水质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周百灵,孟昭翠,赵峰,徐奎栋[9](2015)在《长江口外海域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API荧光计数法和Ludox-QPS方法并结合环境因子的分析,研究了2010年和2011年夏季(7月)及秋季(11月)长江口至济州岛沿线的CJ断面沉积物中的微型及小型底栖生物的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表层5 cm沉积物中,细菌(108个/cm3)、蓝细菌(106个/cm3)、自养(106个/cm3)和异养微型鞭毛虫(105—106个/cm3)的丰度较其他类群高3个数量级以上;细菌(19—24μg C/cm3)、自养(13—31μg C/cm3)和异养(5—44μg C/cm3)微型鞭毛虫的生物量明显较蓝细菌(1—2μg C/cm3)、小型底栖生物(0.9—1μg C/cm3)、纤毛虫(0.04—0.2μg C/cm3)、异养小鞭毛虫(0.02—0.08μg C/cm3)及硅藻(0.001—0.008μg C/cm3)高。除细菌和蓝细菌外,2011年微型底栖生物和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大多高于2010年,且大多为秋季高于夏季。发现的166种纤毛虫中,肉食性纤毛虫所占现存量的比例最大,菌食性次之,藻食性和杂食性最小;肉食性纤毛虫在秋季所占比例高于夏季,而菌食性则相反。统计分析表明,微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年度间具有极显着差异,基于物种-丰度的纤毛虫群落结构年度间呈极显着差异,而小型底栖生物则未见显着差异。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夏季和秋季的分布受多因子而非单一环境因子的影响,长江冲淡水对该断面的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的影响不显着。对微型底栖生物各类群及水体中相应类群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海域的微型底栖生物具有明显的数量和功能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5期)

宫梓琳[10](2015)在《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近岸微型生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哈尔滨及周边省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作为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指标之一,对其时空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了该江段近岸微型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于2014年4月-10月从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时空分布以及影响该分布的环境因子入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生物多样性指数,系统探讨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环境因子对近岸微型生物群落格局动态的影响、以群落组成多样性评估了该流域水质状态,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在2014年4月-10月采集并鉴定微型生物共13门141属257种。其中主要以原生动物、轮虫类、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四者共占约70.82%;隐藻门和金藻门最少,共占约0.78%。丰度全年波动于11.11ind./L~90300ind./L之间。优势种/优势类群全年共记录鉴定出38种,其中枝角类最多,其次是藻类,再次是轮虫类,最少是桡足类。共有优势种为钟虫属(Vorticel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orus)和线虫(Nemato)。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27~3.20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39~0.84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1.23~4.97之间。运用聚类分析(CLUSTER)法,结果表明,各个月份采集到的微型生物群落具有差异性,同时也具有相同性。MDS排序分析中,所有Stress值均<0.1,表示叁个采样点各月份间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具有差异性,在各季节中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大。水体全年的平均温度为17.20℃,变化幅度在6℃~26℃之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体呈碱性状态,pH值变化范围为6.88~7.72,平均值为7.27,在季节上呈现不规则变化。溶解氧的平均值为4.49mg/L,变化范围在2.73 mg/L~6.32mg/L。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22mg/L~0.61mg/L,平均值为0.38mg/L。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两种多元分析统计法,表明溶解氧(DO)是对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同一类群的微型生物种类受理化因子的影响不一定相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微型生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1年7月荣成八河扇贝养殖区和楮岛扇贝养殖区中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2个纲,其中海金藻、硅藻、绿藻、甲藻和隐藻是主要类群,多形微眼藻和抑食金球藻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在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6个门,在八河扇贝养殖区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的浮游动物是软体动物、有孔虫和纤毛虫,而在楮岛扇贝养殖区则是环节动物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结果表明,荣成扇贝养殖区有暴发褐潮的可能,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生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吴月.南北极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8

[2].乔玲,于杰,李迎,甄毓,米铁柱.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荣成扇贝养殖区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陈伟东.厦门近海海水和潮间带沉积物海洋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生物地理模式和过程[D].厦门大学.2017

[4].张庆花.海洋微型生物群落、呼吸速率及受控因素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

[5].王靖淇.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不同水环境中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7

[6].戴文芳,阳石页,阙治家,熊金波.浮游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对电厂温排水增温的响应[J].环境科学.2016

[7].欧阳俊峰.福建沿海滩涂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对生物修复的响应[D].集美大学.2016

[8].王晨溪,朱静亚,牛其恺,黄进,杜宗明.丹江口水库和干渠南阳段微型生物群落的周期性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周百灵,孟昭翠,赵峰,徐奎栋.长江口外海域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J].生态学报.2015

[10].宫梓琳.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近岸微型生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春季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时间...冬季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时间...秋季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时间...在合格水到严重污染水间PFU微型生物PFU微型生物群落中的食物网T90%与TLIc的关系

标签:;  ;  ;  ;  ;  ;  ;  

微型生物群落论文_吴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