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假体置换论文-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

人工假体置换论文-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假体置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框架式助行器,腋式拐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

人工假体置换论文文献综述

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1](2019)在《不同助行方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周假体稳定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助行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7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居家康复状况,其中对照组术后采用框架式助行器辅助行走38例;观察组术后采用腋式拐杖助行。记录两组术后居家行走期间跌倒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假体松动率和股骨柄假体下沉,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组髋关节功能,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两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居家行走期间未发生跌倒,观察组术后6个月假体松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周、6个月股骨柄假体下沉深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R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周、6个月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周、6个月Harris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式拐杖助行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居家康复中效果更理性,不仅可提高假体稳定性,还可减轻其疼痛,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5期)

陈仁德,李勇军,李向平,陈婧,张莎莎[2](2019)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诊治的7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病例,取关节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同时抽取关节液注入BD血培养瓶培养,存在窦道者取窦道分泌物培养,翻修术中取至少4份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统计分析病原菌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5例中有47例培养出细菌,阳性率62.7%。革兰氏阳性菌31例,革兰氏阴性菌12例,真菌3例,偶发分枝杆菌1例。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全部敏感,革兰氏阴性菌中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4例大肠埃希菌对叁代头孢、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有较好的敏感性,碳青霉烯类100%敏感,未发现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株。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来源广泛,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保持100%敏感性,是关节翻修术抗生素骨水泥载药首选。革兰阴性感染菌对叁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保持较好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长路,马丽波,刘晓民,黄健[3](2020)在《Meta分析评价长柄与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在置换治疗中的有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短柄人工髋关节系统具有创伤小、假体稳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更好的保留骨量等特点,但是目前短柄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并不广泛,人群具体受益情况仍不清楚。目的:评价长柄及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e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集关于长柄及短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9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747例患者,其中长柄假体组383例和短柄假体组364例;②Meta分析显示:短柄假体组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长柄假体组[MD=5.74,95%CI(3.20,8.27),P <0.05;MD=4.16,95%CI(2.36,5.97),P <0.05],术后WOMAN指数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10.37,95%CI(5.71,15.03),P <0.05],术后NRS疼痛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0.54,95%CI(0.18,0.90),P <0.01];两组切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OR=0.40,95%CI(0.13,1.22),P>0.05;MD=-0.02,95%CI(-0.08,0.03),P> 0.05;MD=-0.10,95%CI(-0.16,0.04),P> 0.05];③结果表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可缓解疼痛、尽早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3期)

吕大鹏[4](2019)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诊的1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半髋置换组和全髋置换组,每组均为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与半髋置换组相比,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均可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功能进行改善,而术式及假体选择时,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5期)

陈松[5](2019)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术后脱位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不同的脱位情况治疗方式亦不相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了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患者,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2期)

胡海波,郑志永[6](2019)在《应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特点及与传统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对比观察。结果目前用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主要有两种:即后稳定型假体及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随着新的假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诞生,可供选择的假体愈来愈多。结论相比于传统假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优势与否并不确定,这需要更多的对比性研究加以证明。(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1期)

曾展鹏,谭本前,贺宪,郑伟杰,涂平生[7](2019)在《新型抗菌涂层Ag_2O-TiO_2-NTS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在兔的体内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Ag_2O-TiO_2-NTS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抑菌作用。体外试验:不同浓度的涂层溶液与共培养,并计算菌落数及抗菌率。体内试验:动物随机分组,分别使用Ag_2O-TiO_2-NTS复合涂层的螺钉及没有涂层的普通螺钉。拆线后分别注入表皮葡萄球菌悬液获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各时间点记录肛温、CRP、ESR及PCT。结果表明,各组菌落数及抗菌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肛温、CRP、ESR、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各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g_2O-TiO_2-NTS对表面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孙甜甜,李云,李雯静[8](2019)在《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THA)病人术后康复效果假体脱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中预防假体脱位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出80例为对象,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对比两组随访1年假体脱位发生率等。结果:随访1年,观察组的假体脱位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P <0.05;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的实施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依然能接受规范化的康复训练,预防假体脱位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刘中砥,芦浩,袁玉松,徐海林,姜保国[9](2019)在《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僵直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僵直是一种累及第一跖趾关节的疼痛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背伸受限与背侧骨赘形成,可严重影响患者行走功能。目的: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僵直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5月应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实施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患者18例(22足),男3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62.3±7.1)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跖趾关节活动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前后行走功能、跖趾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等指标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患者随访17~60个月,平均(42.0±9.7)个月。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为背伸4.3°±2.9°,跖屈3.1°±2.2°;末次随访为背伸11.7°±2.9°,跖屈10.1°±3.3°,术后与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前评分为(57.4±8.3)分,末次随访(89.5±4.8)分,优良率为90.9%。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僵直引起的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功能及稳定性,是重建跖趾关节、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同时可能引起一定概率的并发症,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长福,李二虎,范程,赵鹏[10](2019)在《加长柄假体翻修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长柄假体翻修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21例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7~296 min,术中出血量428~1 24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大腿外侧异位骨化1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分±6分,VAS评分为1. 69分±0. 59分。结论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人工假体置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诊治的7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病例,取关节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同时抽取关节液注入BD血培养瓶培养,存在窦道者取窦道分泌物培养,翻修术中取至少4份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统计分析病原菌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5例中有47例培养出细菌,阳性率62.7%。革兰氏阳性菌31例,革兰氏阴性菌12例,真菌3例,偶发分枝杆菌1例。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全部敏感,革兰氏阴性菌中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4例大肠埃希菌对叁代头孢、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有较好的敏感性,碳青霉烯类100%敏感,未发现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株。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来源广泛,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保持100%敏感性,是关节翻修术抗生素骨水泥载药首选。革兰阴性感染菌对叁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保持较好的敏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假体置换论文参考文献

[1].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不同助行方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周假体稳定性的作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9

[2].陈仁德,李勇军,李向平,陈婧,张莎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刘长路,马丽波,刘晓民,黄健.Meta分析评价长柄与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在置换治疗中的有效和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4].吕大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5].陈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1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胡海波,郑志永.应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曾展鹏,谭本前,贺宪,郑伟杰,涂平生.新型抗菌涂层Ag_2O-TiO_2-NTS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在兔的体内外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19

[8].孙甜甜,李云,李雯静.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THA)病人术后康复效果假体脱位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

[9].刘中砥,芦浩,袁玉松,徐海林,姜保国.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僵直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10].李长福,李二虎,范程,赵鹏.加长柄假体翻修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9

标签:;  ;  ;  ;  

人工假体置换论文-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