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对不同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初始U(Ⅵ)浓度下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Ⅵ)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XRD、SEM和EDS对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U(Ⅵ)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揭示了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Ⅵ)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H为7、吸附剂用量为0.4 g/L、U(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mg/L时,在120 min时吸附即达到了平衡;此时,吸附率最高,达到了92. 62%;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Ⅵ)的过程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其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纳米赤铁矿吸附低浓度U(Ⅵ)的方式主要为化学吸附,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表明纳米赤铁矿吸附低浓度U(Ⅵ)为多层吸附。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於照惠,戴仲然,尤青,张辉,胡南,裴晶晶,王永东,丁德馨
关键词: 纳米赤铁矿,低浓度废水,吸附性能
来源: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华大学极贫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4012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775106)
分类号: X703
DOI: 10.19431/j.cnki.1673-0062.20190419.001
页码: 1-7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3617K
下载量: 169
相关论文文献
- [1].漫反射光谱赤铁矿和针铁矿定量研究进展[J]. 矿物学报 2020(01)
- [2].长江三角洲东部岛屿风尘堆积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及古气候意义[J]. 沉积学报 2020(03)
- [3].压水堆核电站赤铁矿混凝土X射线屏蔽试验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 2020(03)
- [4].球粒状和棒状纳米赤铁矿光电化学特性研究[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7(06)
- [5].水硬度对细粒赤铁矿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J]. 金属矿山 2016(12)
- [6].鲕状赤铁矿选矿综述[J]. 价值工程 2017(17)
- [7].难选鲕状赤铁矿的浮选研究现状及展望[J]. 湖南有色金属 2016(01)
- [8].高磷鲕状赤铁矿脱磷处理研究进展[J]. 矿产综合利用 2014(06)
- [9].宁乡式鲕状赤铁矿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现代矿业 2015(02)
- [10].氧分压对烧结过程中二次赤铁矿生成的影响[J]. 钢铁研究学报 2015(02)
- [11].宣龙式鲕状赤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分选技术[J]. 中国矿业 2015(06)
- [12].鲕状赤铁矿分散及诱导团聚研究[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5(04)
- [13].矿粉粒度及反应温度对高磷鲕状赤铁矿制备碳化铁的影响[J]. 重庆大学学报 2015(05)
- [14].磁化处理对微细粒赤铁矿浮选的影响与机理研究[J]. 金属矿山 2020(08)
- [15].表面活性剂对赤铁矿精矿助滤试验研究[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4)
- [16].磁化处理对微细粒赤铁矿絮凝的影响[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01)
- [17].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磷的迁移行为[J]. 金属矿山 2017(02)
- [18].鲕状赤铁矿的微波介电特性研究[J]. 矿冶工程 2017(03)
- [19].鲕状赤铁矿选矿与脱磷技术动态[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20].低温热处理对鲕状赤铁矿助磨效果的试验研究[J]. 中国矿业 2016(05)
- [21].五峰鲕状赤铁矿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J]. 矿产综合利用 2014(06)
- [22].冷却方式对焙烧鲕状赤铁矿磨矿性能影响[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4(11)
- [23].微细粒鲕状赤铁矿、石英的分散行为与机理研究[J]. 中国矿业 2014(05)
- [24].高磷鲕状赤铁矿烧结过程脱磷的热力学分析[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25].微细粒级赤铁矿对反浮选的影响[J]. 中国矿业 2014(06)
- [26].不同还原方法对赤铁矿粉金属化率的影响[J]. 粉末冶金工业 2013(03)
- [27].模拟流化床气基直接还原赤铁矿粉的试验研究[J]. 金属矿山 2012(01)
- [28].某贫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试验研究[J]. 中国矿业 2012(03)
- [29].湖南鲕状赤铁矿进入产业化大规模开发阶段[J]. 现代矿业 2012(07)
- [30].某难选鲕状赤铁矿选铁试验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