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视暴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暴力,电视,青少年,蒙古族,新巴尔虎左旗,儿童,内容。
电视暴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倩,丁碧蕾,邢淑芬[1](2017)在《电视暴力与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差别易感性假说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暴力动画片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个不同观点的理论模型,即"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但一直未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以"差别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以154名3~5岁的儿童为被试(M=4.12,MD=0.31),采取父母报告的方法考察了儿童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的暴力性与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并采用回归分析和显着性区域检验法(RoS)检验了电视暴力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主效应显着,但进一步的方差分析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控制了性别、年龄等变量之后,电视暴力和儿童外倾性的主效应均不显着,但二者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进一步RoS分析发现,高外倾性的儿童更易受到高水平电视暴力的影响而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但同时也更易受低水平电视暴力的有利影响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这一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发现儿童外倾性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与低外倾性的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为媒体暴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同时为"差别易感性模型"提供新的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关欣[2](2016)在《电视暴力对蒙古族新巴尔虎左旗儿童思维养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媒体的机会变多,时间变长,从最开始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了解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到现在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上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电视又是人们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媒体,电视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流意识和信息的源泉,亦是人学习的课堂,是主流文化图像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它给我们讲述各种好的和坏的、高兴的和生气的、强大的和弱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和失败。而在传媒业发展愈加发达的今天,传媒业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暴力内容的逐渐增加和暴力倾向的突出。在传统印刷时代,为了吸引受众,获得更多的销售量和阅读量增加了暴力内容,到现在新媒体与自媒体踊跃突出的时代,暴力信息更是随处可见。更多的暴力信息会使人们对暴力行为的宽容度增加,甚至变得麻木,同时也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出现。但是除此之外,对于新闻节目中报道的持刀砍人事件的不断出现,新闻节目中的暴力画面增多以及法制节目中对犯罪方法的详细介绍,对一些青年人甚至是儿童的影响是怎样的?会不会造成一些特定、个人能动性差的青年或是儿童去模仿?尤其是儿童尚处在成长发育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缺乏,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稳定形成,电视中出现过多的暴力镜头对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近来社会犯罪分子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甚至一些青少年儿童成为了违法犯罪的主角。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总统任命了专门委员会负责研究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并评估它对青年人的影响,并做了许多相关的试验工程,如专家引导室工程等。我国关于媒介暴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目前关于媒介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以信息传媒、电视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为主,很少涉及电视暴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尤其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影响研究更少涉及,而我国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条件下,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中。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现代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占总人口的数量较少,但在全国都有分布,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境线,有1.9万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和谐、民族团结。笔者认为对于电视媒介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思维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的研究,电视暴力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思维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调查新巴尔虎左旗蒙古族儿童的电视接触情况以及所具备的媒介知识,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电视暴力接触对蒙古族少年儿童思维方式、情绪调节的影响。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从现实出发探讨电视暴力接触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为电视媒介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宣文,张英萍,种聪[3](2015)在《电视暴力内容分析及应对策略:一项基于编码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体力量日益强大的今天,电视暴力的影响在各领域广泛探讨.采用国外较为先进的编码技术,依据现有的电视暴力研究编制了第一个中文版的电视暴力编码表,并从中央台和地方台抽取376h的电视节目样本进行电视暴力编码,分析国内电视暴力的现状.结果发现少儿节目中的暴力次数和强度较高.据此作者通过反暴力视频对儿童的攻击倾向进行干预研究,发现短期的反暴力视频可很快降低儿童的攻击性,但要保持此效果还须更长期的干预.(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唐小华,周连香[4](2014)在《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及其家庭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今社会中,电视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儿童心中的重要位置,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其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容易导致攻击性的唤起,提高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还会导致恐惧等反应。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叁个方面总结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提出一些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4年22期)
种聪[5](2014)在《基于暴力编码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一)以国外电视暴力编码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制出一份适合国内电视节目的电视暴力编码表及具体可操作的编码方案。(二)使用编制好的编码表及编码方案对我国电视暴力的频率、暴力强度、反暴力信息等方面的呈现情况进行系统性研究。(叁)尝试设计电视反暴力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电视暴力的应对方式。研究假设:(一)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内容的视频的学生(实验组一)会比普通学生(控制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二)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合理应对方式带来好的结果”内容的视频的学生(实验组二)会比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内容的视频的学生(实验组一)和普通学生(控制组)都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方法:(一)电视暴力的编码方案设计。(二)利用编码方案,对电视节目进行暴力编码分析。(叁)电视反暴力对小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实证研究采用多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以199名叁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叁组,一组控制组和两组实验组,实验组分别观看两个不同内容视频。本研究以对于不同视频的观看为自变量,小学生攻击性为因变量,《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为研究工具,来探讨电视反暴力对于小学生攻击性的即时性影响。在实验后第3周进行追踪测量,探讨实验追踪效应。结果:(一)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对被试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上的得分有显着即时性影响,分量表中的身体攻击量表存在显着的即时性影响,愤怒、替代攻击和敌意分量表不存在显着的即时性影响。(二)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合理应对方式带来好的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对被试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上的得分有极其显着即时性影响,且在所有分量表上都存在极其显着的即时性影响。(叁)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合理应对方式带来好的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比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对被试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上的敌意分量表有显着即时性影响,且在总分和其它分量表上都存在极其显着的即时性影响。(四)观看“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合理应对方式带来好的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对被试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上的总得分有显着的追踪效应,但在各分量表上无追踪效应。结论:调查研究:(一)不同节目类型及电视台的电视暴力内容特征差异较大。(二)国内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景展现画面较为血腥。(叁)国内电视节目中带有电视反暴力主题的节目内容缺乏。’实验研究:(一)“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简称类型一)能有效降低小学生的攻击性,并且在分量表身体攻击上有显着的立即性影响,但在其它分量表上不具有显着的立即性影响。(二)“暴力行为带来糟糕结果,合理应对方式带来好的结果”内容的电视反暴力视频(简称类型二)能有效降低小学生的攻击性,并且在其所有分量表身体攻击、敌意、愤怒、替代攻击上都有极其显着的即时性影响。(叁)类型二视频比类型一视频能有效降低小学生的攻击性,并且在其分量表身体攻击、愤怒、替代攻击上有极其显着的即时性影响。(四)类型一视频在降低小学生攻击性上无追踪效应。(五)类型二视频在降低小学生攻击性上有显着追踪效应。但在各分量表上不存在追踪效应。(六)类型二视频比类型一视频在降低小学生攻击性上无追踪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5)
郎万丽[6](2013)在《电视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充斥其中的电视暴力给青少年带来的若干负面影响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重视电视在青少年受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根本在于要认识到电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而电视暴力是造成这一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3年10期)
周翔[7](2011)在《从内容分析方法论看电视暴力攻击研究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暴力和攻击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国外传播学界一直备受关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国内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旧停留在纯概念性的引介和综述上,既缺乏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文献回顾和方法论阐述,也少有对中国电视暴力的深入细致、科学系统的量化内容分析。本文以方法论为视角,通过揭示电视暴力内容分析在类别建构和分析单位设计等方面的发展考察电视暴力内容分析研究的深化演进,以期在国内传播学界起到参考借鉴、抛砖引玉之效。(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1年00期)
张仁汉[8](2011)在《关于正确防治电视暴力负面影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暴力,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早在1988年,新加坡就对亚洲8个国家的电视节目进行了一次暴力监测的实验。他们采用的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即暴力包括使用肢体动作或者是语言对他人或某些群体造成心灵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财产上的损失和肉体上的毁灭。(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1年12期)
宋儒梅[9](2011)在《文化传播中电视暴力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当代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暴力也成为影视艺术基本的叙事类型及消费主义文化日趋盛行的现实语境。"电视暴力"是作为"媒介暴力"的一个子概念存在的;从文化传播看电视暴力,其覆盖面大,且易于接触;电视暴力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巨大而深刻。要从制作者、传播者和观众叁个方面的自律出发,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影视分级制。(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1年09期)
曹奕萱[10](2011)在《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电视暴力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媒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大众传媒环境则是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境。如今,"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词。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它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力。电视这一媒体迅猛发展和急速扩张的影响力,使得"看电视"俨然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1年06期)
电视暴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媒体的机会变多,时间变长,从最开始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了解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到现在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上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电视又是人们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媒体,电视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流意识和信息的源泉,亦是人学习的课堂,是主流文化图像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它给我们讲述各种好的和坏的、高兴的和生气的、强大的和弱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和失败。而在传媒业发展愈加发达的今天,传媒业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暴力内容的逐渐增加和暴力倾向的突出。在传统印刷时代,为了吸引受众,获得更多的销售量和阅读量增加了暴力内容,到现在新媒体与自媒体踊跃突出的时代,暴力信息更是随处可见。更多的暴力信息会使人们对暴力行为的宽容度增加,甚至变得麻木,同时也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出现。但是除此之外,对于新闻节目中报道的持刀砍人事件的不断出现,新闻节目中的暴力画面增多以及法制节目中对犯罪方法的详细介绍,对一些青年人甚至是儿童的影响是怎样的?会不会造成一些特定、个人能动性差的青年或是儿童去模仿?尤其是儿童尚处在成长发育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缺乏,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稳定形成,电视中出现过多的暴力镜头对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近来社会犯罪分子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甚至一些青少年儿童成为了违法犯罪的主角。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总统任命了专门委员会负责研究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并评估它对青年人的影响,并做了许多相关的试验工程,如专家引导室工程等。我国关于媒介暴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目前关于媒介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以信息传媒、电视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为主,很少涉及电视暴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尤其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影响研究更少涉及,而我国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条件下,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中。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现代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占总人口的数量较少,但在全国都有分布,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境线,有1.9万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和谐、民族团结。笔者认为对于电视媒介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思维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的研究,电视暴力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思维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调查新巴尔虎左旗蒙古族儿童的电视接触情况以及所具备的媒介知识,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电视暴力接触对蒙古族少年儿童思维方式、情绪调节的影响。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从现实出发探讨电视暴力接触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为电视媒介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意见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视暴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倩,丁碧蕾,邢淑芬.电视暴力与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差别易感性假说的验证[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2].关欣.电视暴力对蒙古族新巴尔虎左旗儿童思维养成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刘宣文,张英萍,种聪.电视暴力内容分析及应对策略:一项基于编码技术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唐小华,周连香.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及其家庭干预[J].教育教学论坛.2014
[5].种聪.基于暴力编码技术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郎万丽.电视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J].祖国.2013
[7].周翔.从内容分析方法论看电视暴力攻击研究的发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
[8].张仁汉.关于正确防治电视暴力负面影响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
[9].宋儒梅.文化传播中电视暴力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10].曹奕萱.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电视暴力为视角[J].今传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