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物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物理,页岩,裂缝,岩石,光纤,侏罗系。
地震物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毛松林,蔡欣欣,江敏[1](2019)在《构造地震形成机理探讨——断面凸破物理模型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综合分析了断裂构造在地表的展布形态和在剖面上断面的产状、断层带内充填物、地震震源机制解、地下核爆炸地表破坏效应等基础上,提出了"断面凸破"地震成因物理模型假说。基于断面凸破模型,解释了发生在板块内部和板块俯冲带上大小地震的破裂特征,以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效应或现象。同时提出了需进一步验证此模型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31期)
于一帆,王平,王会娟,许书雅,郭海涛[2](2019)在《堆积层滑坡地震动力响应的物理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树7.1级地震诱发的玉树机场路堆积层滑坡为对象,该滑坡坡度约为10o,长×宽×厚为317 m×482 m×19.8 m,由以碎石土为主的上覆层、卵石土为主的滑动带及基岩3层组成,开展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探究震后边坡再次承受振动荷载的能力以及地震垂直分量对坡体稳定性的贡献,分析其动力响应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永久变形是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随着输入地震荷载增大,坡脚率先破碎沉降,坡体中部产生弧形裂隙并产生沉降,坡顶出现贯穿张裂隙和剪切裂隙并向坡腰推进,表现出典型的牵引性滑坡特征;峰值加速度(PGA)、动土压力以及加速度频谱与输入地震波的强度、滑坡高程呈正相关;PGA放大系数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其变化趋势随地震荷载强度增大而减小,地震波垂直分量对滑坡PGA放大系数影响略大于水平分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王团,赵海波,李奎周,甘立灯,霍秋立[3](2019)在《一种考虑复杂孔隙结构的泥页岩地震岩石物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陆相泥页岩岩石学特征及微观结构特征,综合利用Kuster&Toks?z模型、自相容模型、双连通孔隙模型及线性滑动模型,建立一种适用于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复杂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模型。基于提出的模型,讨论有机质体积分数、裂缝孔隙度、基质孔隙度、孔隙纵横比和孔隙连通系数等5种因素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优选出对有机质、孔隙度敏感的弹性参数λρ和μρ,并建立地震岩石物理交会模板。实际资料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该模型可用于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陆相泥页岩储层评价及地震"甜点"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玲玲,魏建新,黄平,狄帮让,帅达[4](2019)在《依托物理模型的迭后裂缝敏感地震属性优选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更关注中小尺度裂缝构造的现阶段,大尺度裂缝研究不可或缺。预测大尺度裂缝的常用方法是地震属性分析,因此寻找并选用对(不同尺度)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成为关键。基于多裂缝参数地震物理模型,开展迭后属性分析,研究地震属性对裂缝参数的敏感性,然后优选敏感属性进行多属性融合。结果表明:在单一属性裂缝预测中,倾角约束分频相干属性具有明显优势,但难以识别叁维空间某一方向尺度小于λ/4的裂缝带;频率衰减梯度属性对裂缝带尺度敏感,谱分解相位调谐体属性对裂缝密度敏感,振幅属性对裂缝方位和缝面倾角敏感;曲率等几何属性、相干属性和物理属性的融合不仅能突出大断裂,还能降低多解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1期)
赵纪东[5](2018)在《地震分析的里程碑:物理模型再现统计模型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日前共同提出了一个物理模型,再现了加州地震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研究人员表示,这标志着地震预报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地震给全世界的人员和城市带来了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8-09-28)
张雯露[6](2018)在《膜片式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地震物理模型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物理模型成像技术可以在近乎理想的条件下模拟及预测资源储藏地球物理波场的传播规律与信号特征,也可为地质储藏计算模拟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是连接地震现场与理论计算的“桥梁”。地震物理模型成像一般通过超声扫描实现,针对传统超声检测所使用的压电陶瓷换能器体积较大、灵敏度较低、易受电磁干扰、不适用于高温强腐蚀恶劣环境等缺点,本文提出了膜片式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的改进技术,大幅降低了传感器的体积、提升了传感器的超声灵敏度和可靠性。通过不同的膜片式光纤结构,研究制作了叁种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并成功实现了超声波测量和地震物理模型扫描成像。通过采用功能化耐高温材料353ND薄膜与标准单模光纤端面构成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既大幅缩小了传感器的体积,又提升了传感器的耐高温性能。超声波作用下引起353ND薄膜的振动和厚度变化,改变了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腔长,导致干涉光束之间的相位差变化,最终改变了干涉光谱,配合光谱边带滤波技术进行信号解调,将地震物理模型不同层面的反射波信号在时域显示,对模型进行超声扫描和反演成像即可将模型的不同层面结构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对基本膜片式光纤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两种改进型膜片式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第一种从边缘滤波解调方式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添加光纤准直器的设计和采用高性能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制作了一种新型条纹可见度提高的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通过在干涉结构中添加光纤准直器将光纤端出射光转化为平行光,大幅降低了干涉腔中的光能量损耗,使干涉光谱在获得较小自由光谱范围的同时消光比更大,从而大幅提升了光谱的边带斜率,当配合光谱边带滤波技术进行信号解调时极大提高了传感器的超声灵敏度,在地震物理模型成像中实现了对多种模型的反演成像;另一种从薄膜本身的力学结构特性出发,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上通过飞秒激光调制打孔改变了圆形薄膜结构中心附近的力学分布,从而在超声声压作用下增加了薄膜中心的形变量,因此此类调制薄膜组成的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传感器可以获得更高的超声灵敏度,实验显示该传感器成功实现了空气中的超声波测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30)
张福宏,黄平,黄开伟,关旭,邹定永[7](2018)在《复杂裂缝地球物理模型制作及地震采集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是川中侏罗系致密油储层主要的渗流通道和重要的储集空间,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与高产。储层裂缝主要分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构造裂缝和在储层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成岩裂缝,所以裂缝的研究及预测对于寻找致密油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复杂裂缝特征及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与实际地质参数相关的裂缝储层地震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采集得到叁维地震数据,经常规的迭前、迭后处理,得到综合裂隙模型的叁维纵波地震数据。处理结果对于研究裂缝及裂缝带的地震反射特征、优选裂缝预测的敏感属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8年01期)
郑华冬,樊剑,李乾[8](2017)在《基于物理理论滞回模型的空间桁架结构地震连续倒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震连续倒塌分析多基于商用软件,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该文基于物理模型,通过开发合理的杆单元,能模拟杆件非弹性滞回行为中复杂的物理现象,例如受拉屈服、受压非弹性屈曲、杆件的连续伸长效应以及由Bauschinger效应影响的屈曲临界力的降低等,通过与先前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单元准确性;把该单元模型运用到结构分析中,通过显式动力求解,实现了桁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屈曲分析,并以一个叁层空间桁架结构为例,通过与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文提出的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以及单元开发的必要性;定义了该单元的断裂准则,实现了结构地震连续倒塌分析,并与强度断裂准则进行对比,证明该单元断裂模式能较合理地评估输电塔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最后通过对汶川地震中输电塔的实际倒塌形态与计算机模拟倒塌形态进行对比,两者非常相似,证明了该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和断裂模式可用于实际大型结构计算。(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7-10-20)
杨志强,何涛,邹长春[9](2017)在《筇竹寺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震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及等效孔隙纵横比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的筇竹寺组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是目前国内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层位之一,但其地震弹性性质响应规律的区域性特征需要开展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予以明确。本研究对干燥状态下的筇竹寺组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露头样品进行了超声波速度测试,系统地分析了地震弹性性质随页岩岩石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度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脆性矿物含量呈负相关;粘土、石英、长石和碳酸盐构成页岩岩石基质,与孔隙共同构成页岩岩石骨架,而干酪根和黄铁矿主要赋存于孔隙中,与页岩骨架的耦合较弱。通过将全部连通性孔隙近似等效于仅存在于骨架粘土矿物之内和采用Gassmann流体替换类似的思路处理干酪根和黄铁矿,可以较为简单地将自相容近似(SCA)理论、微分等效介质模型(DEM)和Gassmann方程组合起来构建研究区页岩的地震岩石物理等效模型。该模型通过关键参数等效孔隙纵横比(采用研究区样品平均值或者由碳酸盐含量进行估算)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筇竹寺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纵波速度,验证了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和较广的适用性,可为筇竹寺组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测井解释和地震"甜点"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Applied Geophysics》期刊2017年03期)
董长军[10](2017)在《地球天体表面地震成因的多物理耦合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地研究地震成因,提出了日地恒星行星系统质心模型,引入了地球引力场概念。经分析太阳与地球在系统中的角动量平衡关系,以及地球各物质层次与地球引力场场强之间的作用关系,计算得到了接近真实地震数据的地震能量聚集、运移、释放的物理数值。由此,给出了太阳调整角动量形成"力源"以及地球内部引力场非均匀分布耦合物质,经运动与相变传递能量引发地球表面地震的成因解释。(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7年06期)
地震物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树7.1级地震诱发的玉树机场路堆积层滑坡为对象,该滑坡坡度约为10o,长×宽×厚为317 m×482 m×19.8 m,由以碎石土为主的上覆层、卵石土为主的滑动带及基岩3层组成,开展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探究震后边坡再次承受振动荷载的能力以及地震垂直分量对坡体稳定性的贡献,分析其动力响应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永久变形是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随着输入地震荷载增大,坡脚率先破碎沉降,坡体中部产生弧形裂隙并产生沉降,坡顶出现贯穿张裂隙和剪切裂隙并向坡腰推进,表现出典型的牵引性滑坡特征;峰值加速度(PGA)、动土压力以及加速度频谱与输入地震波的强度、滑坡高程呈正相关;PGA放大系数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其变化趋势随地震荷载强度增大而减小,地震波垂直分量对滑坡PGA放大系数影响略大于水平分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物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毛松林,蔡欣欣,江敏.构造地震形成机理探讨——断面凸破物理模型介绍[J].科技资讯.2019
[2].于一帆,王平,王会娟,许书雅,郭海涛.堆积层滑坡地震动力响应的物理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19
[3].王团,赵海波,李奎周,甘立灯,霍秋立.一种考虑复杂孔隙结构的泥页岩地震岩石物理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玲玲,魏建新,黄平,狄帮让,帅达.依托物理模型的迭后裂缝敏感地震属性优选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5].赵纪东.地震分析的里程碑:物理模型再现统计模型结果[N].中国矿业报.2018
[6].张雯露.膜片式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超声传感器地震物理模型成像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张福宏,黄平,黄开伟,关旭,邹定永.复杂裂缝地球物理模型制作及地震采集处理研究[J].物探与化探.2018
[8].郑华冬,樊剑,李乾.基于物理理论滞回模型的空间桁架结构地震连续倒塌分析[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7
[9].杨志强,何涛,邹长春.筇竹寺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震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及等效孔隙纵横比的分析(英文)[J].AppliedGeophysics.2017
[10].董长军.地球天体表面地震成因的多物理耦合数学模型[J].国际地震动态.2017